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淺析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的聯系

淺析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的聯系

發布時間: 2022-05-04 15:25:10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的關系(選擇)

A
解析: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有著緊密的聯系。一方面,法律制內裁是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方式。法律責任是容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強制責任主體承擔否定的法律後果,懲罰違法者,恢復被侵害的權利和法律秩序。另一方面,法律制裁又與法律責任有明顯的區別。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而且在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時,可視其違法情節、危害程度、主觀方面等具體情況,依法減免或從重、加重製裁,這表明,即便是有法律制裁的情況下,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也是有輕有重。

㈡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實際上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有法律責任不等於有法律制裁,當責任人主動履行了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時,就不存在法律制裁,只有由特定國家機關憑借國家強制力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時,才稱為法律制裁。

法律責任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制裁

1、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確定並實施的,對民事違法者或應該承擔責任的其他組織和個人,依其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而給予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2、刑事制裁或稱刑罰,它是人民法院對於犯罪行為者根據其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而實施的懲罰措施。

3、行政制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根據行政違法的社會危害程度、實施制裁的方式等不同,行政制裁又可分為行政處分、行政處罰(勞動教養於2013被廢止)兩種。

4、違憲制裁是對違憲行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措施主要有: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罷免國家機關的領導成員。違憲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權威的法。

(2)淺析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的聯系擴展閱讀:

一、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法律責任

網路-法律制裁

㈢ 什麼是法律制裁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它與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有密切的聯系。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是基於違法行為而產生的。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承擔責任的客觀基礎,也就談不上實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以確認違法行為為前提,又是實現法律責任的重要方式。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具有邏輯性聯系,違法行為必須承擔法律責任,而追究法律責任,一般都必須實施法律制裁。法律制裁旨在強翩主體承擔違法行為的後果,迫使侵害人付出或者喪失一定的利益,其目的在於恢復被侵害的權利,治理越軌的法律關系,維護社會關系的正常運轉。

根據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我國的法律制裁可分為以下四種:

.違憲制裁。

違憲制裁是對違憲行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在我國,監督憲法實施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是行使違憲裁權的機關。承擔違憲責任的主體主要是國家機關及其領導幹部。違憲制裁措施主要有:

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罷免國家機關的領導成員。違憲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權威的法律制裁。

.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是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法律制裁。行政制裁分為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種,行政處分是國家行政機關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違反行政法的行政機關工作人員所實施的行政制裁,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六種形式;行政處罰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機關對違反行政法律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所實施的行政制裁。

.刑事制裁。

刑事制裁又稱為刑罰,是指人民法院對觸犯刑法,實施犯罪行為的人實施的法律制裁。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罰金、沒收財產和剝奪政治權利。刑事制裁是最為嚴厲的一種法律制裁。

.民事制裁。

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依法給予民事違法行為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而進行的法律制裁。其形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反付違約金、更換、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制裁是適用范圍最為廣泛的法律制裁。

㈣ 法律責任的設定及其同法律制裁的關系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與分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二、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三、歸責與免責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㈤ 淺析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的聯系與區別

1、法律責任是指因抄違反了法襲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2、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或違約者)依其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懲罰措施,根據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為司法制裁(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違憲制裁。

㈥ 法律責任 法律適用 法律制裁 法律處分

法律責任是指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大體上可以分為下面三種:(1)侵權行為,也就是違法行為;(2)違約行為,即違反合同約定,沒有履行一定法律關系中的作為義務或不作為義務;(3)法律規定,這是指無過錯責任或嚴格責任。與道義責任或其他社會責任相比,法律責任有兩個特點:(1)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承擔法律責任的具體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最終依據是法律;(2)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即法律責任的履行由國家強制力保證。當然,正如國家強制力有時是作為威懾力隱蔽於法律實施的幕後一樣,在法律責任的履行上,國家強制力只是在必要時,在責任人不能主動履行其法律責任時,才會使用。
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制裁主要針對人身進行,國家使用強制力對責任主體的人身、精神施加痛苦,限制或剝奪財產,使責任主體受到壓力、損失和道德非難,從而起到報復、預防和矯正的作用,平衡社會關系,實現社會的有序發展,維護社會正義。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有著密切的聯系。法律制裁是承擔法律責任的重要方式。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法律制裁的目的,是強制責任主體承擔否定的法律後果,懲罰違法者,恢復被侵害的權利和法律秩序。同時,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又有明顯的區別。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有法律制裁。比如在民事法律中,民法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包括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對一般侵權行為的民事制裁;另一種是違約行為和特殊侵權責任的法律後果。在前一種情況下,司法機關通過訴訟程序追究侵權人的民事責任,給予民事制裁。在後一種情況下,如果違約方根據對方的要求履行合同義務,或採取補救措施,或向對方賠償或支付違約金,違約方以自己的行為主動實現了自己的法律責任,就不會再有民事制裁。同樣地,在特殊侵權責任的情況下,如果責任人主動承擔賠償責任,也不存在民事制裁。當然,如果違約方或特殊侵權責任的責任人拒不履行義務,經另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由人民法院判決違約方或侵權責任人賠償損失或承擔其他方式的民事責任,這種判決才能稱為對被告的民事制裁。
法的實施是指法在社會生活中被人們實際施行。法的實現是法律在現實生活中從抽象的行為模式變成人們的具體行為,從應然狀態進到實然狀態。法律不實施則僅僅具有文本和認識上的意義,法律只有在社會生活中實施,才能夠真正成為法律,具有社會規范的一切內容。法的實施是實現法的作用與目的的條件,是建立法治國家的必要條件。

熱點內容
法院補償器 發布:2025-02-07 21:30:25 瀏覽:238
人大立法環保調研 發布:2025-02-07 21:13:41 瀏覽:382
欽州人民法院領導 發布:2025-02-07 21:08:57 瀏覽:227
私募基金公司出具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2-07 20:52:10 瀏覽:642
司法拍賣成交率 發布:2025-02-07 20:26:14 瀏覽:254
梧州十大傑出律師 發布:2025-02-07 20:19:36 瀏覽:680
所得稅立法 發布:2025-02-07 20:04:38 瀏覽:131
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發布:2025-02-07 19:26:09 瀏覽:336
在職法律碩士聯考大綱 發布:2025-02-07 19:20:55 瀏覽:346
海事法院院長的級別 發布:2025-02-07 18:49:16 瀏覽: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