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入職前取消職位的法律責任

入職前取消職位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04 17:33:19

Ⅰ 跳槽拿到offer,已經辦理了離職等相關准備,入職前一天公司說職位取消拒絕我入職,這種情況如何維權

難,很難,這個你只能自己忍受了,因為他們沒有和你簽訂勞動合同,這在法律層面上來講,他們沒有過錯,臨時變更用人需求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只是,在道德層面上,你這新的用人單位有些過分!

Ⅱ 發了offer,但是在入職日前幾天,通知我說崗位有變動,不要我了,可以告他嗎

這要看你們簽訂協議沒!
就是三方協議什麼的!
要是沒有的話,那你告不了他們的!

望採納~

Ⅲ 因背景調查不過,公司取消offer,需要承擔責任嗎

不需要承擔責任,你不是說了原因,背景調查不過,肯定是哪裡有瑕疵公司認為不適合,這個並不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Ⅳ 公司發了offer又反悔,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作為一名從業十幾年的hr,集合工作經驗和知識試著進行分析。offer是一種邀約,企業offer給應聘者代表了企業聘用這名員工,特別是寫明了職位,薪資,匯報對象,入職條件等,如果這個offer確實是企業發送的,那麼現在不招了,需要賠償,據我的經驗,如果之前因為這offer而辭職的,需要賠償2個月左右的工資;如果之前就是待業的,那麼賠償半個月左右。

從應聘者角度來說,原單位已經辦理了離職手續,新單位又取消了崗位,吃虧之處就是offer只是一個口頭錄取意向,並無紙質約定,如果申請勞動仲裁的話,缺乏法律層次的證據,得到補償的可能要微乎其微。這個時間段就算原單位未離職,由於疫情延遲開工的,基本上也就發底薪,還是近段時間關注招聘信息,及時就業吧。

Ⅳ 我入職15天,和公司簽了合同,公司突然說不用人了,把我辭退,想問下按照法律規定是不是有補償

「入職15天,和公司簽了合同,公司突然說不用人了,把我辭退」,涉嫌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侵害了你的合法權益,需承擔支付《勞動合同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的二倍的賠償金的法律責任,即1個月工資的賠償金。
屬於勞動爭議,可通過申請勞動仲裁的方式予以解決。

Ⅵ 接受並簽署了offer,入職前又反悔了有什麼問題嗎會有法律問題嗎

有兩種可能:

一、如果offer簽署協議上沒有特殊說明,則不會有法律問題。

但是如果簽署入職協議上有關於反悔或者未做夠多長時間離職,需要賠償的,那麼就按照協議上進行賠償。另外如果入職前反悔了,最好與那家公司溝通一下,做出告知。

二、如果應聘者簽署的入職邀請函中有明確規定,則有可能。

根據目前的法律理論界的一般理解及司法實踐,入職邀請函的法律性質屬於要約的性質,可以比照統一《合同法》中對要約的規定處理。按照統一《合同法》的規定,只要要約中的條款明確清晰,可以履行,承諾到達要約人時便生效,承諾生效時合同便成立。既然入職邀請函是要約,則簽署入職邀請函的行為便屬於承諾的性質。

因此,一旦員工簽署入職邀請函,並且簽署件送達企業,其承諾便生效了。此時,只要入職邀請函中規定的條款清晰、可以執行,則構成了一個勞動合同。在這種情況下,員工入職後簽署的合同則屬於合同的補充、更換行為。

清晰、可執行的要約和承諾應當履行,是誠實信用原則的根本要求。《勞動合同法》第3條規定的誠實信用原則,不僅對企業有約束力,對求職者同樣有約束力。

因此,如果入職邀請函中具備「承諾後不入職的賠償條款」,則企業完全可以主張損失賠償。

參考法規:《勞動合同法》第3條、第42條。

拓展資料:

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2]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根據這個協議,勞動者加入企業、個體經濟組織、事業組織、國家機關、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成為該單位的一員,承擔一定的工種、崗位或職務工作,並遵守所在單位的內部勞動規則和其他規章制度;用人單位應及時安排被錄用的勞動者工作,按照勞動者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支付勞動報酬,並且根據勞動法律、法規規定和勞動合同的約定提供必要的勞動條件,保證勞動者享有勞動保護及社會保險、福利等權利和待遇。

勞動合同-網路

Ⅶ 已發offer取消入職怎麼賠償

法律分析:屬於違約行為,應當承擔違約責任,如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責任;具體責任需要參考與錄用單位的約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七十七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第五百八十四條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造成對方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過違約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約可能造成的損失。

Ⅷ 昨天剛辦的入職手續,現在不想做了,請問會負法律責任嗎

剛辦的入職手續,現在不想做,需要與單位協商一致。辦理入職了不能不去上班,除非與單位協商一致,對於職員擅自不按照規定上班的行為屬於違約行為,而一旦此行為導致單位的經濟利益遭受損害,那麼單位可以要求職員支付賠償金。
法律分析
職員在辦理入職手續之後,需要按照單位的規定上班,若不能正常上班的,需要請假。如果在入職手續辦理後與單位解除勞動合同,職員需要將自己欲解除合同的意思表示告知單位,在單位許可、辦理離職手續後,才可以不到單位上班。員工在辦理入職手續之後不去上班算自動離職,勞動者因此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仲裁承擔賠償責任。用人單位也可以以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與勞動者合法解除勞動合同。1、辦理入職了不能不去上班。員工在辦理入職手續之後不去上班算自動離職,勞動者因此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用人單位可以要求勞動者承擔賠償責任。2、入職後職員如果想要離職,需要提前一個月告知單位,如果約定了試用期的,則需要提前三天。3、職員入職後不上班,單位可以勞動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規章制度與勞動者合法解除勞動合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十七條 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第三十九條 勞動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一)在試用期間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二)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三)嚴重失職,營私舞弊,給用人單位造成重大損害的;(四)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情形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

Ⅸ 公司取消offer賠償標准

公司取消錄用函時應根據實際情況協商賠償,沒有嚴格的賠償標准。
法律分析
公司單方面取消錄用函,或者是違約需要承擔的責任分為兩塊,包括法律責任和社會責任。先說法律責任。傳統意義上覺得員工如果因為錄用函才離職原單位的,新單位才可能需要承擔一到三個月的工資,而現在縱觀不少案例也不難發現,集體性的公司單方面錄用函違約的話,不管員工之前是否還在職原單位,都容易產生賠償。因此發錄用函是一個很慎重的事情。如果公司覺得不差錢,錢能解決的事兒都不是事兒的,那麼關於取消錄用函的社會責任企業可能需要了解一下。尤其是這類集體性的錄取通知違約,上各類求職網站、點評網站、微博、自媒體大博主、甚至新聞宣傳的不勝枚舉。經常在各種平台渠道看到各種勞動者在吐槽自己遇到過的所謂差公司,並奉勸大家不要去。作為當下靠信用和評價的社會,尤其是需要口碑和品牌沉澱的企業。勞動者的一個真實曝光,會帶來怎樣的後果,這個責任的分量需要企業自己衡量。其次,從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及其生存權的角度上看,也應強化錄用通知書的要約性質。如因錄用通知書內容簡略就否認其要約性質,勞動者的權益就無法得到保障,用人單位可以在向勞動者發出錄用通知書後繼續招聘或隨意變更人選,而接到錄用通知後辭去原有工作的勞動者則會陷入極大的被動。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七十二條 要約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一)內容具體確定;(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Ⅹ 收到一個公司的offer了,但是我不想去入職了,會負法律責任嗎

不會,找到工作後是需要雙方共同簽署勞動合同才有法律效力的,收到offer只說明公司單方面認可,並不表示個人也同樣對該公司滿意。
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工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

熱點內容
深圳消防法律援助熱線 發布:2025-02-07 21:57:19 瀏覽:334
大學依法治國論文 發布:2025-02-07 21:43:59 瀏覽:114
法院補償器 發布:2025-02-07 21:30:25 瀏覽:238
人大立法環保調研 發布:2025-02-07 21:13:41 瀏覽:382
欽州人民法院領導 發布:2025-02-07 21:08:57 瀏覽:227
私募基金公司出具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2-07 20:52:10 瀏覽:642
司法拍賣成交率 發布:2025-02-07 20:26:14 瀏覽:254
梧州十大傑出律師 發布:2025-02-07 20:19:36 瀏覽:680
所得稅立法 發布:2025-02-07 20:04:38 瀏覽:131
法社會中的戀愛與婚姻的論文 發布:2025-02-07 19:26:09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