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責任法律法規匯總與更新
㈠ 公民社會責任和法律責任是哪些
違法行為來是國家機關源.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筆公民個人因違反法律規定,致使法律所保護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依法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根據違法行為的性質和危害程度不同,違法行為可以分為刑事違法行為.行政違法行為和民事違法行為.
㈡ 社會責任法律法規是哪一些
你說的范圍太大了,也沒有叫做社會責任法律這個概念的
㈢ 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哪五個方面
法律分析:公司社會責任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對政府的責任:
在現代社會要求企業扮演好社會公民的角色,自覺按照政府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合法經營、照章納稅,承擔政府規定的其他責任和義務,並接受政府的監督和依法干預。
2、對股東的責任:
企業與股東的關系逐漸具有了企業與社會的關系的性質,企業對股東的責任也具有了社會性。首先企業應嚴格遵守有關法律規定,對股東的資金安全和收益負責,力爭給股東以豐厚的投資回報。其次企業有責任向股東提供真實、可靠的經營和投資方面的信息,不得欺騙投資者。
3、消費者的責任:
企業與消費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最終要藉助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實現。作為通過為消費者提供產品和服務來獲取利潤的組織,提供物美價廉、安全、舒適、耐用的商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是企業的天職,也是企業對消費者的社會責任。
4、對員工的責任:
企業對員工的責任屬於內部利益相關者問題,企業必須以相當大的注意力來考慮雇員的地位、待遇和滿足感,在全球化背景下,勞動者的權利問題得到了世界各國政府及各社會團體的普遍重視。
5、對資源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
實踐證明工業文明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的同時,也給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造成了災害性的影響。企業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和消耗起了主要的作用。企業應當承擔起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經濟這個重任,進而利用這個歷史性轉型實現自身的發展。
6、對社區的責任:
企業是社會的組成部,更是所在社區的組成部分,與所在社區建立和諧融洽的相互關系是企業的一項重要社會責任。企業對社區的責任就是回饋社區,比如為社區提供就業機會,為社區的公益事業提供慈善捐助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五條 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
㈣ 社會責任要求審核是包含那些法律法規
當地的和國家的,還有國際的相關很多法律,只能列舉一部分,想知道的內詳細,Q我;
主要體現在:容
1.0童工
2.0強迫勞動
3.0健康與安全
4.0結社自由和集體談判權
5.0歧視
6.0懲戒性措施
7.0工作時間
8.0工資報酬
9.0管理體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使用童工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國務院關於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令 第22號《集體合同規定》
關於發布《企業職工生育保險試行辦法》的通知 勞部發〔1994〕504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8號《失業保險條例》
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行政處罰辦法
關於頒發《未成年工特殊保護規定》的通知勞部發〔1994〕498號
㈤ 企業社會責任體現哪些方面舉例說明
企業社會責任體現在五個方面:(1)辦好企業,把企業做強、做大、做久;(2)企業一切經營管理行為應符合道德規范;(3)社區福利投資;(4)社會慈善事業;(5)自覺保護自然環境。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除承擔法律義務和經濟義務之外,還承擔有利於社會長遠目標實現的義務。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十分豐富和廣泛,除法律規定的企業行為規范以外,所有可能影響社會福利的企業行為都應納人企業社會責任之內。
企業的社會責任具體為:
(1)辦好企業,把企業做強、做大、做久努力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不斷創新,向社會提供更好、更新、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使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更美好。同時也為社會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並使職工隨著本企業的成長而得到全面的提高。
(2)企業一切經營管理行為應符合道德規范企業的一切經營管理行為,包括企業內部管理、產品設計、製造、質量保證、廣告用語、營銷手段、售後服務、公關工作等,都應符合道德規范。
(3)社區福利投資對企業所在社區或其他特定社區的建設進行福利投資,包括醫院、學校、幼兒園、老人院、住宅、公共娛樂設施、商業中心、圖書館等有關社區人民福利的一切設施的投資,均不應以賺取商業利益為目的,因為社區為本企業的發展已經作出了太多犧牲和貢獻。
(4)社會慈善事業對社會教育、醫療公共衛生、疾病防治、福利設施及對由於特殊的天災人禍所引起的一切需要幫助的人,企業應根據自身優勢適當定位,及時伸出援助之手,盡到應盡的社會責任。
(5)自覺保護自然環境企業應主動節約能源和降低其他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盡可能減少企業活動對生態的破壞。
㈥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怎麼寫
1.0 前言
2.0 公司簡介
3.0 目的與適用范圍
4.0 定義 (III 1~11)
5.0 手冊管理
6.0 社會責任政策 (IV 9.1)
7.0 管理責任 (IV9.3,9.4&9.5a)
8.0 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 (II)
9.0 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
10.0 童工及未成年工 (IV1.x )
11.0 強迫勞動 (IV2.x )
12,0 安全衛生 (IV3.x)
13.0 結社自由及集體談判權 (IV4.x)
14.0 禁止歧視 (IV5.x)
15.0 懲罰性措施 (IV6.x)
16.0 工作時間 (IV7.x)
17.0 工資報酬 (IV8.x)
18.0 供應商和分包商管理 (IV9.6-9.9)
19.0 對內對外溝通 (IV9.10&9.11)
20.0 不符合項及糾正行動 (IV9.12&9.13)
21.0 文件及記錄控制 (IV9.14)
22.0 員工培訓 (IV9.5b&c)
23.0 內部審核 (IV9.5d)
24.0 管理評審 (IV9.2)
程序文件匯總表
法律法規及其他要求收集和更新程序SAP001
童工招工程序SAP002(1.2 & 1.3)
*救濟童工程序SAP003(1.3 & 1.4)
*未成工教育程序SAP004
*安全衛生運行控製程序SAP005(3.1 & 3.4)
安全衛生危害識別、風險評估和控製程序SAP006(3.3)
安全衛生培訓程序SAP007(3.4)
事故報告、調查及處理程序SAP008(3.4)
緊急反應急演習程序SAP0129)
管理評審程序SAP013(9.5b&c)
員工培訓程序SAP014(9.5d)
內部審核程序SAP015(9.6, 9.7,9.8 & 9.9)
*供應商及分包商管理程序SAP016(9.10 & 9.11)
不符合、補救和糾正行動控製程序 SAP017(9.12 & 9.13)
*對內對外溝通程序 SAP018(9.14)
文件及記錄管理程序 SAP019
內部審核程序 SAP020
註:標有*的為SA8000:2001標准要求的程序
㈦ 跟社會責任報告相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啊急求!!!地區的也行啊!!!
《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上市公司規范運作指引》、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版管理委員會《關於中權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國資發研究[2008]1號)、中證指數有限公司《上證公司治理板塊評選辦法》、《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石家莊市人民政府關於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試行)》(石政發[2009]3號)、吉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吉林省關於推進企業管理創新的指導意見》、《中共杭州市委、杭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深入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的實施意見》、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促進全省天然氣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意見》(鄂政辦發[2011]16號)、《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見》(深發[2007]7號)、陝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陝西省工業企業社會責任指南》(陝政辦發[2009]158號)
㈧ 社會責任有哪些
一、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當履行的社會職責和義務,主要包括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含服務,下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促進就業、員工權益保護等。由企業環境保護、社會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由經濟責任、持續發展責任、法律責任和道德責任等構成。二、【法律依據】:《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第二條本指引所稱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當履行的社會職責和義務,主要包括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含服務,下同)、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促進就業、員工權益保護等。
㈨ 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國關於企業社會責任立法的現狀和完善的內容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逐步建立和完善環境報告書的相關法律法規,使環境報告書逐步制度化。歐盟於1993年公布了EMAS(環境管理-監察體系),並與1995年開始實施。EMAS規定發布企業環境報告書是企業的義務[10]。在歐洲國家中,丹麥於1995年首先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有關環境報告書信息披露的法規。瑞典和荷蘭則分別於1998年12月和1999年1月把環境報告書的編制規定為對企業的強制性要求。丹麥、荷蘭更規定對環境報告書的第三方認證是義務[9]。挪威在對商法進行修改時,規定企業在年度的報告中負有披露環境信息的責任。德國准則協會(DIN)於1997年提出了一般環境信息披露的指導目標,作為企業編制環境報告書的准則。英國注冊環境師協會(ACCA)於1992年起實施了環境報告書的表彰制度。義大利也從對環境報告書的編制進行監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對環境報告書進行評價的有關規定[1]。
我國第一部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有要求的法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該法第17條和第31條明確指出,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按照促進清潔生產的需要,根據企業污染物的排放情況,在當地主要媒體上定期公布污染物超標排放或者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規定限額的污染嚴重企業的名單,為公眾監督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提供依據;列入污染嚴重企業名單的企業,應當按照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公布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況,接受公眾監督[11]。
我國證券管理法規和規定中對上市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作了初步要求。《上市公司治理准則》第86條提出,上市公司在保持公司持續發展、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應關注所在社區的福利、環境保護、公益事業等問題,重視公司的社會責任[12]。中國證監會1997年發布的「關於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一號<招股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的通知」和1999年發布的「關於發布《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與格式准則第六號<法律意見說明書的內容與格式>(修訂)》的通知」僅對經營活動是否符合環保要求,是否有違反環保方面的法律、法規而被處罰等環境信息的公開作了要求[13]。這兩者是目前我國僅有的對企業環境信息公開提出要求的法規、准則。
與發達國家的企業環境報告相關法規相比,我國的法規要求無論是在內容還是在發布時機上均與發達國家有相當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