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管理員的法律責任
⑴ 個人微信被設置為公眾號管理員對個人微信有沒有風險
不會,二者沒有關聯,只是認證發信息的時候需要用到管理者的賬號罷了,沒有其他影響。
管理員一般不具有法律風險,但賬號主體(注冊人)需要就平台發布的內容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布不實消息、侵權內容等。
如果是身份信息微信泄露被別人用微信建公眾號成了管理員,注銷個人信息和微信就沒有危險了,也可以舉報微信群,這樣會更好些。
個人微信公眾號怎麼轉移管理員:
1、登錄微信公眾號,登錄成功後點擊設置,在設置中找到安全中心,點擊進入。
2、點擊管理員微信號更換。然後提示你前往管理員微信號修改綁定微信號。
3、點擊去修改綁定微信號。
4、跳出一個二維碼,你用原管理員的微信掃一掃,然後在管理員手機上點擊確定。
5、然後在電腦上用新的管理員的手機微信掃一掃,成為新的管理員就能更換成功。
⑵ 微信群紀律規定
法律分析:一是不得發布與工作無關的信息或鏈接。
二是在微信工作群發布的通知和公告,相關責任人應及時簽收(禁止將工作群設置為免打擾),簽收即視為送達,與傳統形式發布的信息具有同等效力。
三是要積極傳播正能量,弘揚主旋律。嚴禁發布或轉發違背黨的基本路線,歪曲黨的方針政策或者其他有嚴重政治問題的文章,嚴禁妄議中央大政方針或傳播負面信息。
四是禁止發布帶有煽動性、過激性的信息,不得發布涉密信息和小道消息。
五是注意用語文明,嚴禁在群中互相攻擊、吵架、鬧事,更不能進行人身攻擊。
六是嚴禁利用工作群進行私聊、曝光個人隱私。
七是微信工作群實行實名制(群名片必須修改成自己的真實姓名),未經群主或管理員同意,不得擅自拉人進群。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三十二條 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願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條 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實施下列行為:
(一)以電話、簡訊、即時通訊工具、電子郵件、傳單等方式侵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
(二)進入、拍攝、窺視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私密空間;
(三)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
(四)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
(五)處理他人的私密信息;
(六)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
第一千零三十四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定;沒有規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
⑶ 關於微信群管理的法律法規
法律分析:《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
法律依據:《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管理規定》第一條 為規范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國務院關於授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提供、使用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應當遵守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是指互聯網用戶通過互聯網站、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等建立的,用於群體在線交流信息的網路空間。本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提供者,是指提供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的平台。本規定所稱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使用者,包括群組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員。
第三條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負責全國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地方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互聯網群組信息服務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
⑷ 國家法律法規對微信群的規定
法律分析:朋友圈以及個人不能發布危害社會,散布謠言,反動等等不良信息,造成惡劣影響的是要追究法律責任的。
法律依據:《即時通信工具公眾信息服務發展管理暫行規定》 第五條 即時通信工具服務提供者應當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配備與服務規模相適應的專業人員,保護用戶信息及公民個人隱私,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及時處理公眾舉報的違法和不良信息。
⑸ 群主的職責
群主的職責主要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群主對於群內發布、傳播信息的行為是否要承擔法律責任,有兩個判斷標准:一是疏於管理造成的損害後果,二是管理過程中有沒有主觀過錯。如果主觀上有故意或者過失,就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及刑事責任,如果造成損害後果,也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在群主發現群成員違法違規而沒有採取措施造成一定後果的情況下,群主才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第二、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有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群主將首先受到來自平台方的處罰:「由平台方依法依約採取降低信用等級、暫停管理許可權、取消建群資格等管理措施。同時,平台方要建立黑名單管理制度,對違法違約情節嚴重的群組及建立者、管理者和成員納入黑名單管理。」
第三、對於一些網友列舉出群主需要對群成員的信息發布和傳播行為而承擔的諸多民事、行政乃至刑事責任。楊小軍明確表示了反對:「這個觀點實際上是讓群主一人負擔所有人的責任,甚至把管理部門的責任都歸到群主身上。這既不客觀,也不可能。」實際上,個人的責任還是個人承擔,群主要承擔法律責任也是因為群主自己的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四,他還認為,對於因傳播虛假信息而違法違規的群主,應該盡量寬容,處罰操作標准應該更加細化。如果群主明知是謠言卻仍然傳播,可以追究其法律責任;如果群主不知道或者難以判斷所傳播信息是虛假消息,則不能追究其法律責任。
⑹ 微信群被投訴了管理員的號有影響嗎
微信群被投訴了管理員的號有影響。
微信群被投訴了,管理員和群主的賬號會被進行監控,甚至會被封。正常來說,群內龍蛇混雜,三教九流,被投訴是很正常的,各種原因各種理由,但是不一定是成立的,微信有自己的判斷方式和尺度標准,一旦群出現這個提示,就說明投訴成立了,才有這個,不成立是沒有的。
⑺ 微信群主承擔什麼責任
1、承擔來涉嫌聚眾賭博責任。朋友之間自,喜歡發點紅包增進感情,這種小額互發沒有盈利性質,可視為贈與,不涉及違法。但如果有人以營利為目的創建紅包群,群主就涉嫌聚眾賭博、開設賭場。
2、承擔傳播淫穢物品責任。《刑法》規定:不以牟利為目的,利用互聯網或者移動通訊終端傳播淫穢電子信息,傳播淫穢電影、表演、動畫等視頻文件達40個以上,或成員達30人以上的,對群的建立者、管理者和主要傳播者,以傳播淫穢物品罪定罪處罰。
3、承擔發表不當言論責任。在國家進一步加強網路監管的今天,大家一定要注意規范自己的言行,不要觸犯法律。不信謠不傳謠、敏感話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的信息不發。
(7)微信群管理員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微信群主與群員權利的核心區別,決定了群主與群員的不同職責。群主作為群的管理者和權力的擁有者,當然負有監管職責。群主應規范群聊行為,維護群聊內容的非違法性。對於群員發布的違法內容,群主應予警告,直至將該群員踢出群聊。
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和公民個人權益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於群內的違法行為或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如果群主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⑻ 關於微信群成員違法群主連帶責任是真的嗎
群員犯法,為何群主「躺槍」 ?
1、群主和群成員有著最核心的權利上的區別:
群主可以刪減微信群中的所有成員,而群成員並不能刪減微信群中的其他成員。
2、群主也有著法律意義上的監管職責:
微信群主與群員權利的核心區別,決定了群主與群員的不同職責。群主作為群的管理者和權力的擁有者,當然負有監管職責。群主應規范群聊行為,維護群聊內容的非違法性。對於群員發布的違法內容,群主應予警告,直至將該群員踢出群聊。
隨著法律的不斷完善和公民個人權益意識的不斷提高,對於群內的違法行為或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如果群主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3、群主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
民事責任☞
群主如及時制止群員發布侵犯他人合法權益的內容,則不會因存在過錯而與發布不當內容的群員承擔民事責任。否則,就有可能承擔連帶責任。
治安處罰☞
對群員發布的尚不夠刑事處罰的違法內容,群主如果不履行監管職責,則有可能面臨共同的治安處罰。
刑事責任☞
對群員涉嫌犯罪的行為,如果不行使監管職責,放任群員違法犯罪,在主觀上,有可能構成間接故意,從而與涉罪群員構成共同犯罪。所謂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有意放任,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⑼ 成為微信公眾號管理員有什麼法律風險嗎
管理員一般不具有法律風險,但賬號主體(注冊人)需要就平台發布的內容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發布不實消息、侵權內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