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是什麼

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5-06 01:34:25

⑴ 判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是什麼

這主要從五大方面來解釋
(一)主體
法律責任需要一定的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就自然人來說,只有到了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不能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為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也不能承擔法律責任。對他們行為造成的損害,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樣,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會組織,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
(二)行為
有行為才有責任,純粹的思想不會導致法律責任。引起法律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或者侵害了法定權利,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因此,這里所說的違法行為是廣義的,包括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權利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直接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間接侵害行為是指雖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權利或未直接對受害人不履行法定義務,但由於行為人未能對直接侵害法定權利者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者盡到義務,從而導致或促使直接侵害發生的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是兩者關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數情形;二是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而是以法律規定為條件。這是兩者關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狀態
構成法律責任要件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主體的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通稱主觀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確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卻希望或放任其發生。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竟沒有預見,稱為疏忽;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稱為懈怠。過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過錯的意義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麼重要,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有過錯非常重要。
(四)損害事實
所謂損害事實,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受害方構成客觀存在的確定的損害後果。有損害事實包括對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響的。損害必須具有確定性。它意味著損害事實是一個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損害事實是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請求法律上的補救,也只有在行為致他人損害時,才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五)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有必然的聯系,即某一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與某一行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要確定法律責任,必須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還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直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直接原因,間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間接原因。作為損害直接原因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而作為間接原因的行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承擔法律責任。

⑵ 一個公民在什麼條件(情況)下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您好來,您的問題過於寬泛,觸犯法律自便需要承擔法律責任,侵犯他人身體權益,需要承擔侵權責任,以及被處於罰款、警告、行政拘留等行政責任,嚴重的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不履行合同內容的,需要承擔違約責任,特殊情況下,也可能構成合同詐騙罪;侵犯他人財產權益的,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等等。
當然,這個公民需要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或者已滿16周歲。

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是什麼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⑷ 簡答法律責任的種類及免責的條件和方式

根據法律規定,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行政責任、經濟法責任、刑事責任、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
免責:
1、不可抗力,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不可抗力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形:

(1)自然災害、如台風、洪水、冰雹;

(2)政府行為,如徵收、徵用;

(3)社會異常事件,如罷工、騷亂。
2、免責條款,免責條款是指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免除將來可能發生的違約責任的條款,其所規定的免責事由即約定免責事由。免責條款不能排除當事人的基本義務,也不能排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
免責條款是合同的組成部分,是一種合同條款。它既然是一種合同條款,就必須是經當事人雙方同意的,具有約定性。
免責條款的提出必須是明示的,不允許以默示方式作出,也不允許法官推定免責條款的存在。
免責條款旨在排除或者限制未來的民事責任,具有免責功能,這是免責條款最重要的屬性,是區別於其他合同條款的明顯特徵。

⑸ 承擔醫療事故法律責任條件是什麼

承擔醫療事故的法律責任條件如下:行為的違法性,存在損害事實後果,行為與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等。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法律依據】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醫療事故,是指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一十八條
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或者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⑹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⑺ 簡述勞動法主體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

勞動法主體承擔法律責任條件就是應該持有依法辦理的工商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並具有法人資格和依法建立的企業制度供參考。

⑻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法律責任須具備哪些條件

行政主體合法行政的條件是:1、有合法的行政主體資格;2、作出的行政內行為在行政容職權許可權內;3、行政執法程序合法;4、行政執法決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如果違背以上四項之一的,即為行政主體違法,就應該承擔行政法律責任。

⑼ 承擔責任的要求

行為承擔民事責任必須具備四個要件:一是行為人的行為違反法律,包括直接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違反社會公德、國家政策,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二是行為給受害人造成了損害,包括財產損害和人身損害;三是行為人的違法行為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四是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即對其行為及損害主觀上有故意或過失。因此,你可以對照上述條件,確定你的行為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⑽ 一般而言,行為人要承擔法律責任,需要具備什麼條件( ) A 責任主體符合法定要

按照法律規定身份條件也是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重要甚至是先決的、唯一專的要屬件。如刑法中規定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只是適用於國家工作人員;不僅犯罪主體的身份條件如此,即使是犯罪客體指向的具體對象的身份條件亦然,如強奸罪中的姦淫幼女,犯罪對象必須是未滿十四歲的幼女;不僅刑事責任如此,民事責任亦然,如扶養只發生在具有扶助義務的夫妻間、撫養只發生在父母對生子女、養子女、繼子女間,無因管理只發生在沒有管理義務的人與財產所有人間等等。

熱點內容
大法官五行 發布:2025-02-07 17:13:28 瀏覽:567
國有企業改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7 16:26:57 瀏覽:380
法學好找女 發布:2025-02-07 15:59:52 瀏覽:96
公司聘用法律顧問一年多少錢 發布:2025-02-07 15:55:39 瀏覽:35
道德一般屬於 發布:2025-02-07 15:50:27 瀏覽:370
民法通則92條 發布:2025-02-07 15:01:48 瀏覽:583
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如何考核 發布:2025-02-07 14:39:47 瀏覽:619
法官詢問證人 發布:2025-02-07 14:31:30 瀏覽:331
最後一次出走社會與法 發布:2025-02-07 14:27:26 瀏覽:224
法律服務所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2-07 14:20:24 瀏覽: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