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域名惡意搶注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❶ 域名域名如何被惡意搶注
域名被惡意搶注該的維權方式:當事人可以就侵權行為進行協商處理,若協商不成的,可以向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認證的域名爭議解決機構,提起域名爭議解決,也可以到法院提起訴訟。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
被告的行為被證明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具有惡意:
(一)為商業目的將他人馳名商標注冊為域名的;
(二)為商業目的注冊、使用與原告的注冊商標、域名等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故意造成與原告提供的產品、服務或者原告網站的混淆,誤導網路用戶訪問其網站或其他在線站點的;
(三)曾要約高價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該域名獲取不正當利益的;
(四)注冊域名後自己並不使用也未准備使用,而有意阻止權利人注冊該域名的;
(五)具有其他惡意情形的。
❷ 什麼是域名惡意搶注法律上對其應如何處理
一、什麼是惡意搶注域名?
「惡意搶注」指的是:以獲利等為目的、用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版人在該領域或權相關領域中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域名或商號等權利的行為。「惡意搶注」多發生在以「申請在先」為授權原則、能帶來一定經濟利益或精神利益的權利領域,故多發生於商標、域名及商號。
從域名管理角度來看,各個頂級域名管理機構在域名管理上採用不同的政策,因此對惡意搶注域名有不同的定義,在域名爭議上也採用不同的解決辦法。從法律角度來看,各個頂級域名管理機構的所在國採用不同的法律或政策來處理惡意搶注域名案件,惡意搶注域名是一種違法行為。
二、惡意搶注域名如何認定?
隨著域名注冊數量的增加,域名糾紛也不斷涌現,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糾紛是惡意搶注。認定惡意搶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惡意搶注不同於搶先注冊。域名注冊通常遵循「先來先注冊」原則,所謂搶先注冊是指,域名由最先提出注冊申請者所有和使用。而惡意搶注則指域名的注冊者注冊域名,並非為了得到和使用,而是為了牟取不當利益;或者妨礙他人正常使用域名。
❸ 網路域名搶注的現行法律保護
我國域名法律保護的現狀及不足
迄今為止,中國針對域名問題先後出台了《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實施細則》、《中國互聯網爭議解決辦法(試行)》、《中文域名爭議解決辦法(試行)》、《關於審理因域名注冊、使用而引起的知識產權民事糾紛案件的若干指導意見》(北京市高院)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范性文件。其中2001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審理涉及計算機網路域名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域名糾紛案件的案由、受理條件和管轄,域名注冊、使用等行為構成侵權的條件,對行為人惡意以及對案件中商標馳名事實的認定等,都做出了規定。
上述規定借鑒、吸收了《WIPO最終報告》及ICANN《統一域名爭議解決規則》中的相關內容,對於促進我國域名糾紛的司法解決及有效地保護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這些法律文件雖然針對性很強,但是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實踐中遇到問題仍然有無法可依的困惑。在立法上存在一些漏洞甚至弊端,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不足:
域名注冊時,審查不嚴格為日後糾紛的產生埋下了伏筆。
(1)我國對域名注冊申請人的聯系方式不嚴格,隨意性較大。這樣,因為聯絡信息不準確或不可靠就導致了異議人無法同相關域名持有人建立有效聯系。我國立法缺乏相關制約機制,使得惡意域名注冊人有機可乘,從而難以遏制域名糾紛的產生。這和《WIPO最終報告》的域名注冊規范相悖。(2)域名管理機構不對商標、商號檢索,這樣容易產生域名和商標的沖突。域名注冊機構這種不審查機制,不能減少域名糾紛反而加劇了域名糾紛的產生。
不允許自然人注冊域名不利於網路的發展。
《細則》《辦法》對域名的注冊採取一種比較嚴格的管理方法。比如說規定域名注冊申請人必須是依法登記並且能夠承擔民事責任的「組織」,個人不能申請域名。這一制度的確立和網路時代是十分不合拍的。雖然申請人限定為「組織」有利於管理,但是個人不能申請注冊域名,就不能創建真正有意義的個人網頁,也就不能從事「個體」網上服務和貿易,許多絕好的商業機會也會因此喪失。限定於「組織」有利於管理,但實踐證明並不能減少糾紛。
禁止域名轉讓不能避免爭議,相反可能產生違背法律的行為。
《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注冊域名可以變更或注銷,但不得轉讓或買賣。」其立法本意是為了防止搶注域名並高價出售現象的出現,但在實踐中,這一規定非但沒有起到其應有的作用,反而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當事人無法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交易,當情況必要時,就會採取各種規避甚至非法手段,來實現自己的合法目的。筆者認為,只要當事人雙方自願轉讓域名,法律就不應當禁止,而應當鼓勵合理交易,這樣爭端的解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從而避免訴訟。這也體現了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則。
域名注冊的終身制加劇了域名的搶注。
從現行的與域名有關的國際國內規則均可以看出,域名一旦注冊,即獲永生,除非權利人主動放棄或由於使用不當而被撤銷,這種「一勞永逸」的制度,不但與知識產權的根本要求(時間性)相矛盾,更為重要的是,它為域名搶注製造了條件。許多域名搶注者正是利用了域名注冊夠並無在限定期限內不使用即被撤消這一規定,從而大規模搶注域名,囤積不用,待價而沽。我國應當採納《WIPO最終報告》的建議,改終身制為時限制。
完善我國域名法律保護的建議
上述可以看出,我國域名保護很不完善,許多立法和實踐問題難以解決,筆者參看許多學者的觀點,並結合自己的思考,提出以下建議,望能對我國立法完善和實踐糾紛的解決有一定意義。
立法上
筆者認為完善我國域名法律保護體系,首先要有法可依,這是個前提。目前我國還沒有法律機制解決域名糾紛,雖然有規范性文件,但遠遠不能適應網路的飛速發展。很多時候,遇到新的問題,無法可依,無先例可循,法律相對滯後。這便制約了網路的飛速發展,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完善、擴大解釋、修改《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考慮適用《民法通則》來彌補現有法律的不足。
筆者認為,目前我國尚不具備制定有關域名的單獨法律,而且立法需要一定時間,難以及時解決實踐問題。在現階段,有些域名相關行為違反了《商標法》的規定可適用《商標法》,有些行為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規定就可以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如果相關法律均無相關規定可以考慮適用《民法通則》中的基本原則。
擴大《商標法》38條第4款的司法解釋,在《商標法實施細則》第41條中新增一款「在先將他人注冊的馳名商標在國際互聯網上申請為域名的」明確列入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禁止性規定中,這樣便有法可依。如果利用網際網路來從事有損於廠商名稱、持有人商業信譽的不正當行為便違反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將《反不正當競爭法》14條「經營者不得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修改為「經營者不得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捏造、散布虛偽事實,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商品聲譽」。這樣就包括了通過網路手段進行的不正當競爭,如果實踐中出現這類問題就不再無法可依,有一定現實意義。再例如《民法通則》第58條規定了七種民事行為無效,如(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適用到《中國互聯網路注冊暫行管理辦法》第24條規定域名不得轉讓或者買賣,故以轉讓為主要動機注冊域名是非法的。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在現實中如果出現行為人為了獲取暴利注冊域名,而不是以正當使用為注冊動機,就有了法律依據。這樣擴大解釋和修改這些法律後,實踐中遇到類似的問題便可以依照相關法律解決,不再無法可依。可以彌補我國現行法律的不足和空白,在目前來說有其意義。
在條件具備時,制定互聯網法。
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並且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這也產生了許多新問題。我們的法律要緊跟時代步伐,適應時代要求,制定一部完善的互聯網法是一種趨勢和時代的必然要求。我國制定的《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域名注冊實施細則》、《域名爭議解決辦法》和《中文域名爭議解決辦法》作為我國域名管理政策。但是,這些規定都不能作為法院判決的依據,我國並沒有一部像美國《反域名搶注消費者保護法》專門針對域名的法律,而且在《反不正當競爭法》、《商標法》等相關法律中也沒有對域名產生的問題做出明確規定。法院在審理域名糾紛案件中主要使用《反不正當競爭法》、《民法通則》及《巴黎公約》的相關規定,這些規定都是極不明確的,給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域名糾紛帶來障礙。所以制定互聯網法是必要的。希望互聯網法盡早出台,促進電子商務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研究和探討,需要更多的學者參與。
理論上
域名問題已經引起了國際國內的普遍關注,我國理論界也進行了許多探索。目前可以說是爭議很多,一些問題不能達成共識。筆者從自己思考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議:
應該保護善意域名所有權人的權利。
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惡意侵犯他人商標權,而是偶爾出現與他人商標、商號或企業名稱巧合。這種行為不能認為是侵權。這里,善意是指行為人不知情,只適用於普通商標,不適用馳名商標。只要是產生對馳名商標的混淆就是侵權,這體現了對馳名商標的特殊保護。如果域名所有人應知或知道馳名商標而注冊為域名的構成侵權而非善意。有一個案例是,美國一家玩具商對一個小男孩創建的網站不滿,原因是小男孩綽號「POKEY」注冊的域名為「pokey.org」,「POKEY」恰好是玩具商在系列玩具上的商標。但是小男孩只是用該網站介紹他自己、他的小狗和他最喜歡的電子游戲,顯然無心也無意侵犯玩具商的商標權。這種情況下,當然不能認為域名所有人為侵權,他們不承擔任何侵權責任,否則就有失公平。再說,玩具商自己沒有及早注冊域名及防禦域名,有一定原因,不能將全部責任讓域名所有人承擔。我們在目前往往側重於保護商標權人而忽視了保護善意域名所有人。
❹ 什麼行為屬於惡意搶注域名商標
法律分析:以下行為屬於惡意搶注域名商標:
1、注冊或者受讓域名是為了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該域名,以獲取不正當利益。
2、多次將他人享有合法權益的名稱或者標志注冊為自己的域名,以阻止他人以域名的形式在互聯網上使用其享有合法權益的名稱或者標志。
3、注冊或者受讓域名是為了損害投訴人的聲譽,破壞投訴人正常的業務活動,或者混淆與投訴人之間的區別,誤導公眾。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三十二條 申請商標注冊不得損害他人現有的在先權利,也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
❺ 你知道惡意注冊商標有什麼後果嗎
「惡意搶注」多發生在以「申請在先」為授權原則、能帶來一定經濟利益或精神利益的權利領域,故多發生於商標、域名及商號。關於「惡意搶注商標」,《商標法》第三十一條規定:「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因此,「惡意搶注」就是申請人利用不合理或不合法的方式,將他人已經使用但尚未注冊的商標以自己的名義向商標局申請注冊的行為。
惡意搶注商標造成的社會危害十分明顯,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1、破壞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嚴重損害正常經營者的經濟利益,阻礙我國從製造經濟向品牌經濟的轉型。惡意搶注商標的實質是對他人商譽或聲譽的盜用,或者對公共資源的非法佔用,必然破壞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為了應對惡意搶注商標,企業或者高價回購,或者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解決訴訟,或者事先注冊大量的所謂「防禦商標」,造成經濟資源的無端浪費。惡意搶注商標的泛濫,影響到正當經營者對商標知名度的培育,阻礙甚至扼殺知名品牌的形成。
2、耗費大量的商標審查和司法資源,危害商標注冊和使用秩序。由於惡意搶注商標行為大行其道,包括侵犯他人權益、佔用社會公共資源,以及沒有真實意圖的商標,致使本來已經不堪重負的商標審查人員和司法人員雪上加霜,嚴重降低了商標審查和訴訟效率。我國商標申請量和保有量已經連續十年世界第一,目前仍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由於商標審查期限長,在先的商標障礙多,致使正常的商標申請變得困難,由此影響到正常商標秩序的建立。
3、嚴重危害我國知識產權保護的國際形象。例如日本產業經濟就曾公開發表言論職責我國惡意搶注商標橫行,義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則專程赴華打擊偽義大利品牌等。
❻ 搶注域名犯法嗎 有個公司說要起訴我哦
您好,域名搶注是合法的,但是如果您是惡意搶注那就不合法了,具體域名相關都是有法律的,尤其是域名爭議這塊,需要特別注意的。
❼ 怎麼認定是惡意搶注域名
法律分析:通過下列因素認定:
1、申請人因與被申請人存在代理或者代表、貿易、合作、地緣或者其它關系明知或者應知被申請人的商標;
2、被申請人因申請享有在先權利的商號、作品、外觀設計、姓名、肖像等具有知名度或者其它因素明知或者應知他人在先權利的存在;
3、申請人主張被申請人構成惡意搶注其商標行為的,需要考慮申請人商標的獨創性;
4、被申請人因作為公共資源的旅遊景區名稱、產地名稱具有知名度而明知或者應知該名稱的存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三條 經商標局核准注冊的商標為注冊商標,包括商品商標、服務商標和集體商標、證明商標;商標注冊人享有商標專用權,受法律保護。
❽ 惡意搶注域名有什麼後果
一、注冊或者受來讓域名是自為了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轉讓該域名,以獲取不正當利益;二、多次將他人享有合法權益的名稱或者標志注冊為自己的域名,以阻止他人以域名的形式在互聯網上使用其享有合法權益的名稱或者標志;三、注冊或者受讓域名是為了損害投訴人的聲譽,破壞投訴人正常的業務活動,或者混淆與投訴人之間的區別,誤導公眾。
❾ 惡意注冊的搶注行為是否構成侵權
惡意注冊的搶注行為構成侵權。
侵權的主要原因有:商標經過注冊之後,注冊人就可以獲得專用權。《商標法》規定,申請商標注冊不得以不正當手段搶先注冊他人已經使用並有一定影響的商標。這里的「以不正當手段搶注」是指明知或應知已有一定影響的在先商標,而予以搶注,強調的就是「惡意」搶注。
構成侵權還要求這個商標是已經形成了一定影響的。因為只有在社會中形成了一定影響,積累了一定的商業信譽,這個商標才具有一定商業價值。而就算是別人使用在先,但尚未產生一定影響的商標,即使他人後來注冊了同樣的商標,由於在先使用的商標並不廣為消費者所知曉,消費者也不會因此對商品或服務的來源產生混淆。
所謂的「一定影響」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被相關公眾知曉。通常帶有商標的商品或服務大量投入市場,以及進行廣泛的廣告宣傳都可使商標產生充分的影響。
如果在知曉某一商標已為他人在先使用,並已具有一定影響的情況下,為了日後向其兜售而將該商標進行注冊,則可以合理推斷其具有惡意,屬於「以不正當手段搶注」。
同時,商標法規定申請注冊和使用商標,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其目的之一就是遏制惡意搶注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