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不明知可免除法律責任

不明知可免除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06 08:13:58

『壹』 法律責任免除或減輕的條件和方式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減輕與免除,即通常所說的免責。免責以存在法律責任為前提,是指雖然違法者事實上違反了法律,並且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但是由於某些法律的規定,違法者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
在我國的法律規定和實踐中,免責的條件和情況
(1)時效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強制性、懲罰性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的已過追訴時效,都屬於時效免責的情況。

(2)不訴免責。即法律規定只要當事人不告,國家就不會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就屬於不訴免責的情況。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須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責。即刑法規定犯罪者在犯罪後有自首和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4)補救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造成一定損害後,在有關國家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可以或應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責任。如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應當免除或減輕處罰。
(5)協議或議定免責。即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協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這種免責僅適用於民事活動,感謝閱讀。

『貳』 什麼情況才可免除刑事責任

以下情況可以免除刑事責任:犯罪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等情形。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叄』 什麼情況下可以免除刑事責任

以下情況可以免除刑事責任:
1、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2、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3、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等情形。
【法律依據】
《刑事訴訟法》第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肆』 法律責任免除事由包括

法律分析:民事責任的免責事由有以下幾點:

1、第三人過錯。是指損害完全是由原被告之外的第三人過錯造成的情形。

2、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所導致的損失。

3、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保護自身、他人的合法權益遭受不法侵害,對正在進行不法侵害的人採取防衛措施所造成的損害。

4、緊急避險。是指為使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採取避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

5、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條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義務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不可抗力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第一百八十一條 因正當防衛造成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正當防衛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二條 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危險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可以給予適當補償。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伍』 法律責任的免除是什麼意思

法律責抄任的免除,也稱免責,襲是指法律責任由於出現法定條件而被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從我國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實踐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種免責形式:
1、時效免責,即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的期限後而免除。
2、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在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
4、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全部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陸』 哪些情形下免除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沒有免除一說,法律規定了以下減輕或不承擔侵權責任的情形: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第一千一百七十五條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柒』 法律責任的減輕和免除包括哪些情形

(1)時效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強制性、懲罰性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的已過追訴時效,都屬於時效免責的情況。(2)不訴免責。即法律規定只要當事人不告,國家就不會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如刑法中規定的「告訴才處理」的犯罪,就屬於不訴免責的情況。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須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3)自首和立功免責。即刑法規定犯罪者在犯罪後有自首和立功表現的,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犯罪後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現的,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4)補救免責。即法律規定違法者在造成一定損害後,在有關國家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可以或應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責任。如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犯罪中止,應當免除或減輕處罰。(5)協議或議定免責。即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協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這種免責僅適用於民事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條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捌』 不知法律不免責

論「不知法律不免責」原則

與此針鋒相對的是,部分學者認為:法律是規范人們行為的標准,是個人決定其作為或不作為的依據。知法而犯法的,表明行為人「對法有敵意」,國家便擁有對其進行處罰的依據。因此「不知法不為罪」不僅有其深厚的觀念基礎,而且有其法理依據。針對上述學者提出的我國目前存在相當數量的法盲,將法盲排除在故意犯罪之外不合我國國情的理由,馮軍博士認為「法盲中的大多數在良心的看守下成為守法者,就是那些犯了法的法盲也有種種情形……對於法盲中那些由於教育環境的惡劣、物質生活的窮困等沒能知法,不幸誤犯了法律者,有什麼理由不把他們排除在故意犯罪之外?」 針對有學者提出的不懲罰法盲會鼓勵人們不學法、不懂法,懲罰知法者而放縱法盲不公平的理由,馮軍認為「至於說要求有違法性認識,就會鼓勵人們不學法,甚至會產生不公平,也是片面的看法。法是保障公民權利的,人們學法、知法、守法是為了保護自己……法本身的功能就是鼓勵人們學法。為了保護自己,使自己不負刑事責任而不學法,只有那些卑劣的人才做得出來,倘若真有這樣的人,不妨寬容他一次,待到下次再犯時,就完全有理由重重處罰他。知法犯法者應比不知而誤犯者負擔更重的責任,理所當然,有什麼不公平的呢?要那些由於種種原因(其中也許有行為人自身的原因)沒能知法的人,都承擔刑事責任甚至是故意犯罪的刑事責任,實是過於苛酷了」。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有些學者已開始轉變立場,由支持「不知法律不免責」的原則轉變為對該原則提出質疑。

(二)道義責任論與功利責任論的爭議

在刑法理論中,有關「不知法律不免責」的爭論可以細化為:犯罪故意的內容是否包括行為人對行為的違法性認識,進而表現為違法性認識錯誤能否成為減輕刑事責任的依據。客觀主義與主觀主義是刑法理論上的兩大主要學術流派,他們之間的爭論幾乎貫穿於刑法理論的始終。在責任領域,道義責任論與社會責任論成為客觀主義刑法理論與主觀主義刑法理論的基本對立點。

道義責任論的基本觀點是,犯罪是基於人的自由意志實施的行為,具有責任能力的人均具有自由意志;故意、過失實際上是對基於自由的意識活動所實施的犯罪的認識要件,基於這種自由意志的活動而實施犯罪行為時,才能受到倫理上的非難,對行為人處以作為報應的刑罰才是正當的。社會責任論的基本觀點是,所謂責任,是對社會有危險的人,被社會科處作為社會防衛手段的刑罰的法律地位;犯罪是人的素質與環境的產物,犯罪人並不具有選擇犯罪行為與適法行為的自由,因此就犯罪行為對行為人加以非難是不可能的;刑法是對犯罪人將來再犯罪的可能性即性格的危險性,進行社會防衛的手段;正因為犯罪人在性格上具有危險性,所以處於承受社會的防衛處分的地位,這就是責任。由於基本立足點的不同,道義責任論與社會責任論的支持者對上述問題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堅持社會責任論的學者認為,公民有知法的義務,只要法律上已經規定為犯罪行為,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性質的誤解,不影響故意的成立。如不知法能免除刑事責任,後果將是荒謬的。「把違法性意識做為故意的要件,就等於是公認無罪,國家自動放棄其生存權。為了維護國家的權威,應該肯定違法性意識對成立故意是不必要的。」而從道義責任論出發的刑法學者則認為,故意之成立,必須以認識違法為要件,一個人沒有公然違反法律的意識,就沒有處罰的理由。「在無違法性意識的可能性的情況下,承認故意責任,這是單方面強調國家權威而無視刑法的意識決定機能的。」針對社會責任論與道義責任論的爭論,有學者提出了二者加以拆衷的法定犯與自然犯區別說。該說為日本著名刑法學家牧野英一所提倡。牧野認為自然犯的規定根植於大眾所奉行的道德原則之中,因此犯此種罪的反社會性在行為本身中已經蘊含,無須再有違法性意識。而法定犯與社會成員咸知共守的道義觀念並無實質聯系,僅是出於某種政策的考慮才規定為犯罪的,因此構成此類犯罪應具有違法性意識。由於自然犯與法定犯並無明確的界限,在很多情況下很難判定某種犯罪是自然犯還是法定犯,而且還存在著「法定犯的自然犯化」的現象。基於此,學者們對自然犯與法定犯區別說進行了批判。盡管如此,牧野在討論違法性認識問題時,不一概而論,而是在對犯罪類型做一定區分後分別下結論的做法確有可取之處。就連他的反對者也不得不承認「認為自然犯、刑事犯不需要違法性的意識但法定犯、行政犯需要的立場,在面向實際上具有合理性……」,這種觀點也開始為我國的一些學者所接受。

三、另一種文本的考查: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法律

法律更多的是一種「地方性知識」。中國的實際情況是我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和歸宿。中國傳統社會主要是鄉民社會,而非市民的社會(civil society)。鄉下人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也是最被人瞧不起的。這種狀況到本世紀也沒有多少改變。在當代中國,絕大多數人口仍然居住和勞作於鄉村。「農村」不僅是一個地域概念,而且是一個政治概念。「農民」不僅是一種職業身份,而且是一種政策身份。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中國最重要的問題首先是農村、農民問題。所以,研究理論問題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就不能不關注農村、農民問題。

前一段時間,《被告山杠爺》這部電影放映後曾在法學界引起了較為廣泛的爭論。山杠爺是一個非常偏遠的山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在村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但他的職責和品性使他與村裡的一些人發生了沖突,有時他甚至採取了一些不合法律規定的手段強迫村民。後來村裡有個媳婦,經常打罵婆婆。山杠爺看不過,在勸告無效的情況下,山杠爺命人把這個媳婦抓了起來,遊了街。這個媳婦深感羞愧,跳河死了。很快,事發後,公安人員逮捕了山杠爺,指控他非法拘禁,侵犯公民人身自由權。對此,山杠爺感到十分困惑,他無法弄清自己錯在何處,同樣,村裡的人也認為山杠爺並沒有做錯什麼。

對於這部電影,不少中國法學家評論說司法人員能夠嚴格執法,他們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法律不能遷就某些人落後的觀念。在法制發展的過程中,總需要有人做出犧牲。也只有如此,才能把知法、守法的觀念鋼筋鐵骨般打進民眾的靈魂中去。筆者對這種觀點不以為然,因為這種觀點具有太強的威權主義的意味。如果不加限制,它必定會導致在其他領域剝奪人們進行選擇的自由。正如蘇力所言:「然而我的確對那種大寫的普適真理持一種懷疑,因為這種大寫的真理有可能變得暴虐,讓其他語境化的定義、思想和做法都臣服於它。在近現代歷史上,這種經驗教訓並不少見。」同時,這種觀點即使動機是非常純正的,有時結果也將與制度設計者的良好願望背道而馳。它並不能使我們所主張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起來,「因為法制的建立,盡管需要強制,但最主要的是得到人民的自覺遵從。」在一個「被正式法律制度遺忘的山村中」,糾紛的解決更多地依賴於長期生活中所形成的規則、習慣和風俗。這些要素的結合即是所謂的「地方性法律」。盡管,在當代中國社會這些「地方性法律」在很大程度上不為制度的設計者所認可,然而,盡管執行「法律」的人可能違反了正式的國家制定法,他的行為一般也能為村民們所接受,具有某種合法性。在正式的法律未來之前,這些地方性的「法律」作為一種糾紛解決機制,在鄉村中發揮了良好的作用。然而,正式的法律來了,原已建立的平衡被打破,這些地方性的「法律」就處於一種極其尷尬的境地。有人虐待婆婆需要管,可正式的法律又無法管,同時還不允許鄉民管。這註定會破壞人們社會生活中已經習慣了的秩序。

以此為背景,我們可以重新審視「不知法不免責」這一原則。在我國還存在較大地區差別、城鄉差別的情況下,對不同地區的人們的法律要求不應該是整齊劃一的。那種「人人都應懂法」的預設很容易就打破鄉村社會原有的平衡。即使退一步說,法治的建立需要有人做出犧牲,有什麼理由由鄉民們做出犧牲呢?又有什麼權力強迫他們接受這種以犧牲他們自己的利益換來的法治呢?這種犧牲是否會證明是一種沒有收益的代價呢?

多年以前,費孝通先生在談到鄉土中國的變遷時指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重要的還得看人民怎樣去應用這些設備。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推行下鄉,結果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到,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先發生了。」 在當今社會結構和人們的思想觀念尚未發生根本性變革的情況下,如果刑法去懲罰那些依當地習慣具有正當性而為刑法所禁止的行為,無論如何都是過於嚴厲了。

這樣的論述不免會引起法律普適論者的不滿,然而,理論總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常青。生活的實際不會因某個人,甚至是某些人的描述而改變。

『玖』 對於某些法律條文,當事人在不知這些條文的情況下無意識地觸犯,是否可以免除或減輕處罰或賠償求大神幫

你說的情況屬於法律認識的錯誤,大多情況出現在刑事案件中.因為民法為意思自治,除了一些法律中強制性規定外,大都可以當事人協商解決.在刑事案件中,法律認識的錯誤並不是可以不受法律追究的理由,因為國家要求公民知法,守法!不過,根據罪刑相當原則,因為不知此行為犯罪行為而為之的,照此可理解為知其為罪,必不為之,所以,在具體案例中,是可以為量刑的從輕或減輕的依據的,但要看法官具體怎麼辦!

『拾』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免除民事責任的情況主要有哪幾種情況

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現實生活中,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規定的其他義務以及致使他人財產、人身權利受到損害的人,如果有不可歸責的事由,法律規定可以不承擔民事責任時,這種情況下,行為人的民事責任可以依法被免除。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免除民事責任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權利損害的,可以免除民事責任。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
洪水造成運輸中斷,供貨方不負民事責任
湖北某棉紡廠與新疆某棉花加工廠簽訂了一棉花購銷合同,合同規定須在7月底由新疆供貨方供應湖北購入方100噸原棉。由於整個 7月一直下雨,新疆發生洪水災害,致使鐵路、公路運輸中斷10餘日,新疆某棉花加工廠遲至8月17日才將100噸原棉供應給湖北需方,造成湖北某棉紡廠停產14天,經濟損失10餘萬元。湖北某棉紡廠在索賠未成後向法院起訴,要求新疆某棉花加工廠賠償損失。法院駁回起訴,判決新疆某棉花加工廠不承擔民事責任。
所謂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它既包括自然現象,如火山爆發、地震、台風、冰雹和洪水災害等;也包括社會現象,如戰爭等。構成不可抗力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它是客觀的、外在的,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第二,它是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或實施其他行為時不能預見的;第三,它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即人們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上面這個案子法院的判決是十分正確的,如果讓人們對自己主觀上無法預見又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造成的損害承擔責任,這不僅達不到民事責任的目的,而且對於承擔責任的人也不公正。
《民法通則》第107條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過失,使合同不能履行或造成自己權利損害的,可以免除民事責任。
無論是不履行合同,還是侵權損害,只要是由於受害人自己的故意或重大過失所引起,就可免除或減輕有關義務人的民事責任。
小孩追打大公雞被啄瞎眼,監護人應負一定責任
黃玲領著3歲的兒子到鄰居方芬家聊天。黃的小孩見方芬家大公雞好玩,使逗、追大公雞並用小石子打大公雞。方芬家的大公雞撲上去,將小孩左眼眼眉處和下巴處各啄了一個小口子。第二天小孩左眼角紅腫、充血,送往市一醫院診斷為「左眼球外傷、角膜血染」,小孩左眼失明。黃玲為小孩治療共花5319元,要求方芬賠償被拒絕,便向人民法院起訴。法院審理後認為方芬的大公雞啄傷小孩,方芬應負主要責任,判決方芬承擔損失60%;黃玲的小孩追打大公雞,黃玲作為監護人,沒有看管好小孩,也有一定責任,判決其40%的損失自理。
(三)因正當防衛、緊急避險造成他人損害而無不當和未超過必要限度的,可以免除民事責任。
1.所謂正當防衛造成的損害:是指行為人在公共利益或自己與他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為保護合法權益對違法行為人採取的正當的防衛措施,而使之遭受財產或人身的不利後果。
2.緊急避險行為: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而緊急採取的躲避行為。
緊急避險行為與正當防衛行為的不同:第一,正當防衛行為都是由不法侵害引發的,而避險行為的險情既可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不法侵害引起的;第二,正當防衛的結果是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而緊急避險,是指行為人在遭到緊急危難的情況下,不得已而採取犧牲較小的利益而救護較大的合法權益的行為,其結果一般是對第三人造成損害。因此,緊急避險與正當防衛的後果不同。
緊急避險無過錯
十八梯是四川某地一個有名的風景區,遊人眾多,熱鬧非凡。1994年春節鄭強興致勃勃地爬上了十八梯的頂端。正當他如痴如醉地一飽眼福、欣賞大好風光時,身邊一個年約二十三四的年輕人被人一推,險些落下崖去,情急之中他一把抓住了鄭強的外衣才未跌下去,而鄭強的一件價值300元的衣服卻被撕成兩半。鄭強回頭一看,五米外有一個年輕人正在哈哈大笑,經追問才知撕破衣服的青年叫彭清源,笑者叫李國強。二人在互相追逐打鬧中,李趁彭不備,將其猛推,彭差點落入懸崖。事後,鄭強要求彭清源賠償衣服,彭以不是故意撕破其衣服為由拒絕賠償。鄭強遂向法院起訴。
法院認為這是一件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案件,彭清源緊急避險無過錯,不應承擔責任,而應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李國強賠償鄭強的損失。
《民法通則》第129條規定,「因緊急避險造成損害的,由引起險情發生的人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危險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緊急避險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或者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因緊急避險採取措施不當或者超過必要的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的,緊急避險人應當承擔適當的民事責任。」
板書設計
一、民事責任的種類
(一)民事責任
(二)民事責任可分為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
二、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和方式
(一)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
(二)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
三、免除民事責任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受害人自身過錯
(三)正當防衛
(四)緊急避險

熱點內容
婚姻法財產分割過錯方 發布:2025-02-07 14:05:55 瀏覽:134
合同到期終止合同是勞動法的第幾條 發布:2025-02-07 13:41:31 瀏覽:977
一村一居一法律顧問簡報 發布:2025-02-07 13:18:24 瀏覽:775
山西財經大學法律碩士的學費 發布:2025-02-07 13:12:45 瀏覽:303
勞動法是雙休 發布:2025-02-07 13:12:28 瀏覽:841
律師外語 發布:2025-02-07 13:07:13 瀏覽:950
南寧工傷保險條例 發布:2025-02-07 12:24:46 瀏覽:648
法院證詞 發布:2025-02-07 12:07:51 瀏覽:757
欠條的法律效力幾年 發布:2025-02-07 11:57:28 瀏覽:827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