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醫生說的話附有法律責任
⑴ 醫生泄露病人個人隱私,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8-05
⑵ 醫生有責任嗎應承擔哪些責任
哎 真替傷者擔憂啊 整體創面過大 進無菌室應該是必須的了 加上外力鈍物造成機體專創面屬太大太深 加之現在已是酷暑天 細菌滋生繁殖速度快 基本上的氣溫不足以遏制細菌的滋生 況且這樣子的創面不適宜在普通病房 也不適宜被包紮過嚴 過嚴則不容易機體自身的恢復從而卻有助於細菌的滋生不利於創面的癒合 過疏也可叫細菌有利於附著於創面,這樣子的創面應盡快清理創面進行縫合 附於生理鹽水的除菌處理 再吊以抗菌輸液加強機體抵抗 然後隨後慢慢住院觀察 不可輕易離開醫院擅自回家 回家的整體設施不如醫院相關配套完善 如果是遇車禍可留好票據住院單據一遍官司起訴之用 如果是自己不小心也可以根據自身的單位程度自行前往報銷 如果有人身保險也可以前去領取保金
最後祝患者 吉人自有吉相 早日康復 日後多加註意 多加小心 (真不忍心再看)
⑶ 就醫掛號的法律意義(如果沒有掛號,醫生對患者說的話是否算數,沒有落實到文字上是否有法律意義)
醫生對患者說的話肯定要算數的,但你問法律意義的話,他當時說這話時有沒有其他人在場?就算落實到文字,也要符合合同法才行。
⑷ 醫生泄露病人個人隱私,應該負什麼法律責任
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六十二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⑸ 在你們新生植發,你們醫生說的話,到底代不代表你們醫院,負不負法律責任
負啊
⑹ 沒有文字證據、醫生說的話具有法律效應嗎
口說無憑這四個字你不是第一次知道吧?
⑺ 醫生的話可信嗎
看情況唄,當今社會,任何職業,任何人,都是不可輕信的。別人跟你講的話,你作為參考,還需多方渠道,資料去幫助判斷,有些事情,是真是假。互聯網這么發達,醫生說了什麼都可以在網上尋找出蛛絲馬跡,其實你不如把跟醫生咨詢的問題發到網上。以及醫生的看法等等,大家幫你參考。
⑻ 我想知道醫生說的話靠譜嗎。是不是不能全信。
是的,醫生的話我們是要在頭腦里打個疑問號的,很多話都和真像是有一定距離的。特別是一些「無法治愈」,「必須手術」等等這些絕對的話都不可信。
⑼ 醫生誤診需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您好,
(一)何種情形下的誤診才應承擔法律責任?
客觀上講,基於病理的高度復雜性,醫院的誤診是正常現象,如果凡是誤診造成人身損害或精神損害,就讓醫院無條件承擔賠償責任,即醫療風險完全讓醫院承擔,顯然是不合理的。誤診是否應當承擔責任呢?不能簡單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應當按照是否具備侵權民事責任構成要件判定。
1 、誤診是否存在過錯(過失)是醫院承擔法律責任的必要前提。
按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件49條規定,不屬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然而,不屬醫療事故不一定不存在醫療過錯,民法通則106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據民法通則的過錯責任原則,只有因過錯(過失)所導致的誤診才能產生相應的法律責任。
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到但未預見到,或者雖然預見到而輕信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結果的叫過失。衡量行為人是否有過失,應以行為是否「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為依據,來判斷診斷行為是否規范,診斷醫生是否盡責。因為醫學是個很復雜的學問,不但個體差異大,而且疾病發展也復雜,難免出現意外,關鍵是看醫生能否盡職盡責,即醫療過錯主要體現在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防範沒有防範,這是一個基本衡量原則。
2、審判中,衡量醫院是否存在過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1)是否具備准確診斷的條件,如病人是否能清楚、完整地陳述病情,診斷所依據的其他客觀性資料是否完備,特別是各種檢查報告是否及時產生,病情是否穩定等。
(2)是考察具體的診斷、治療過程。考察醫療機構在診斷前問診是否全面,有無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在初步診斷後對病情變化是否密切觀察,有無根據病情的發展、症狀的表現和變化來修正自己的診斷;是不是存在過分自信的情況,對疑難、不典型的病狀,不經會診、討論就盲目下結論。總體而言,就是以客觀標准考察醫生診斷時的心理狀態,考察其有無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
(3)是醫院的等級及所處的地域間發展不平衡,醫療水平和條件差參不齊。對於診斷的輔助手段也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對疑難雜症的診斷難度增加,往往級別越高的醫院因其整體的設施及技術力量等因素,醫療水平就越高,因而診斷能力就越強。
總言之,判斷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過錯,關鍵就是審查醫患雙方就醫院履行義務「當」與「不當」。如果醫院履行義務「不當」,即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行為人對其行為的結果應當預見到但未預見到,或者雖然預見到而輕信其不會發生,以致造成損害結果的叫過失。衡量行為人是否有過失,應以行為是否「應注意」、「能注意」而「未注意」為依據,來判斷診斷行為是否規范,診斷醫生是否盡責。因為醫學是個很復雜的學問,不但個體差異大,而且疾病發展也復雜,難免出現意外,關鍵是看醫生能否盡職盡責,即醫療過錯主要體現在應當預見而沒有預見,應當防範沒有防範,這是一個基本衡量原則。
2、審判中,衡量醫院是否存在過錯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判斷。
(1)是否具備准確診斷的條件,如病人是否能清楚、完整地陳述病情,診斷所依據的其他客觀性資料是否完備,特別是各種檢查報告是否及時產生,病情是否穩定等。
(2)是考察具體的診斷、治療過程。考察醫療機構在診斷前問診是否全面,有無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在初步診斷後對病情變化是否密切觀察,有無根據病情的發展、症狀的表現和變化來修正自己的診斷;是不是存在過分自信的情況,對疑難、不典型的病狀,不經會診、討論就盲目下結論。總體而言,就是以客觀標准考察醫生診斷時的心理狀態,考察其有無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
(3)是醫院的等級及所處的地域間發展不平衡,醫療水平和條件差參不齊。對於診斷的輔助手段也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對疑難雜症的診斷難度增加,往往級別越高的醫院因其整體的設施及技術力量等因素,醫療水平就越高,因而診斷能力就越強。
總言之,判斷醫療機構是否存在過錯,關鍵就是審查醫患雙方就醫院履行義務「當」與「不當」。如果醫院履行義務「不當」,即有過錯,就應承擔民事法律責任。
⑽ 對醫療事故對醫生醫院可追究怎樣的法律責任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五章第四十六條至第五十二條規定、第五十五、五十六條規定以及《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條規定,依法承擔下列責任:
(1)民事賠償責任:賠償患者或家屬經濟損失。各項賠償項目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已有詳細規定,可以對號入座。具體數額的確定,患方可以通過衛生行政部門調解確定,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賠償訴訟確定。各項賠償項目確定後一次性支付,賠償結束後不得再反悔。
(2)行政責任:對於醫療機構,由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醫療事故等級和情節,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責令限期停業整頓直至由原發證部門吊銷執業許可證。對於發生醫療事故的人員,衛生行政部門或以責令暫停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
(3)刑事責任:對負有責任的醫務人員依照《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條關於醫療事故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0)怎樣讓醫生說的話附有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處理程序
1.一旦發生醫療糾紛,病員及其家屬有權在發生事故或事件不良後果發生後1年之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
2.病員死亡的,其家屬應當在病員死亡後或收到屍檢報告單後15天內提出醫療事故或者事件的鑒定。其中屍檢的申請,則應當在病員死亡後48小時內提出,由所在地衛生局指定的病理解剖部門進行。
3.醫療糾紛的雙方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申請鑒定。
對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鑒定結論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4.雙方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沒有異議的,可以就處理方案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區、縣或醫科大學申請處理。對該處理決定不服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接到處理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復議,亦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對所在省、自治區或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所作的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或復議決定通知書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