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依法行政相關法律知識

依法行政相關法律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5-06 11:42:08

1. 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

依法行政的原則是行政法上的原則之一,就是指為了保障公民的權益和公共利益,要求一切國家作用應具合法性,應當服從法。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1、合法行政2、合理行政3、程序正當4、高效便民
5、誠實守信6、權責統一
依法行政的「法」,包括憲法、法律、法規規章。但在所有這些法的形式中 ,憲法的效力最高 ,法律的效力高於法規 ,法規的效力高於規章。依法行政要求政府依法的明文規定行政.
我國憲法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憲法、法律對行政機關制定法律規范用的是「根據」原則。
依據法律的「法律」是指狹義的法律還是包括其他法律規范?從根本上說,一切具體行政行為都應該依據法律——狹義的法律,但根據法律和經法律授權制定的法規、規章當然也應該是依法行政的依據。因此,這里所說的「法律」,應該包括法規、規章在內。《行政處罰法》中規定的「處罰法定」原則,就是依據法律原則在處罰領域里的體現。
具體法律有:《行政法》、《行政處罰法》、《行政訴訟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許可法》、《國家賠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當前國務院制定頒布的《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等等部門法和很多行政法規、規章。要根據具體行政行為具體適用某部法的第幾條第幾款的規定了。

2. 依法行政有哪些標准

首先,依法行政的行為標准。依法行政能力行為標准就是衡量公務員在依法行政中表現出來綜合行為的尺度和准則。具體有:第一,法律至上,嚴於律己。有堅持法律法規辦事的堅強意志,善於克服現實中的種種不利於依法行政的外在困難,以法律法規衡量自己的行為。嚴格要求自我,要求別人做到的,首先自己必須先做到。第二,一心為公,不徇私情。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時處處為群眾排憂解難。界清自己事情和公眾事務的界限,公事公辦。第三,以身作則,清正廉潔。善於從自身出發,高標准地要求自己,對自己的一言一行有負責的意識,隨時隨地地為群眾和其他公務員樹立榜樣。有著抵制社會不良習氣的意志力,不受賄,不貪污,一身正氣,剛正不阿。第四,積極進取,勇往直前。在依法行政中,以積極高昂的姿態,保證事情有效地完成。有著不怕麻煩事、不怕苦難事、善於做小事情的意志。在惡劣的環境中,能夠克服外部的環境,不怕任何的困難,有把依法辦事的意志進行到底的決心和氣概。第五,團結同事,協調行政。要與上級、同級和下級心向一處使,力向一處用,形成依法行政的合力。善於協調同事之間的關系,和諧融洽地共同依法辦事。第六,發動群眾,共同行政。善於從群眾本身出發來解決問題,團結群眾,深入到基層第一線,深入調查,不達目標誓不罷休。第七,效率為先,不斷創新。有高效執法的意識,善於不斷總結工作中經驗,不斷地進行工作的創新,減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損失,保證目標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中高效地實現。第八,平易近人,協商行政。有著善於用商量的口氣進行解決問題的習慣,以平等的心態和行動與別人一起行政。

其次,依法行政的知識標准。公務員依法行政基本知識主要是指公務員進行依法行政必備的法律法規知識以及輔助的知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全面掌握法律法規知識。全面地掌握法律法規知識,包一括憲法、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國際法等,理解一些重要法律法規的重要內容,特別是行政法和國務院頒發的行政法規,理解這些法律法規的使用范圍和注意事項。同時,要有動態的意識,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在新的環境中學會靈活地學習和運用法律法規。第二,了解行政學的相關知識。除了法律法規知識以外,了解行政學的知識,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主要有領導理論、組織行為原理、行政改革、行政效率、行政行為、行政程序、行政方法、行政職業素質、行政心理等。第三,了解管理學的基本知識。要了解管理學的基本知識。主要有管理學派、管理計劃、管理組織、管理人事、管理控制、管理技術和方法、著名的管理案例等。第四,熟練掌握公文的寫作內容和要求。依法行政中的公文寫作,主要包括依法行政的計劃、總結和例行公事等,熟練地掌握這些寫作要求,不斷地提高綜合能力。第五,熟練掌握計算機知識和必須軟體的運用要求。計算機基本知識主要有辦公軟體、網路知識和製作網頁的知識。具有學習、利用一些依法行政相關軟體的能力。

再次,依法行政的技能標准。技能標準是公務員高效率依法行政中所表現的能力衡量准則。它直接關繫到依法行政的成敗。第一,靈活運用法律法規的能力。在充分地理解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把法律法規知識合理、有效地運用到實際中去,井根據不斷變化的環境,因地制宜地運用知識。第二,判斷能力。在不斷地變化環境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和各種要素,作出准確合理的判斷,對依法行政中存在的困難。變化有著清醒的認識。第三,決策能力。在判斷能力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決策。對執法的進展、要克服的因素和不確定性因素進行「拍板」,選擇合理的方案,果斷進行依法行政。第四,預測能力。針對動態變化的環境,預測未來的發展趨勢,並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把現實和未來相結合,全面完成依法行政的任務。第五,執行能力。把決策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能力,有程序觀念,按照一定合理的順序執行方案,分清執行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合理地分配時間,並靈活應變,針對出現的意外事故,採取應急的措施「平息」事故。第六,處理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要善於處理好各種關系,包括上下左右的關系,以及處理好與自己親友的關系,做到公正、公平地處理依法行政中的問題,不偏袒,不徹私。第七,總結能力。要善於總結,把依法行政中取得的成功的經驗和存在的困難缺點。進行及時的總結,列出要改進的地方,在實踐中避免類似問題的重犯,並使之上升為自己依法行政的執行藝術。第八,學習能力。要有進取心,不斷地進行充電,學習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在復雜的環境中逐漸改正自己的錯誤理念和行動,全面提高自己依法行政能力。

3. 黨員領導幹部依法行政常用法律法規有哪些

黨員領導幹部依法抄行政常襲用法律法規有
《中國共產黨黨員領導幹部廉潔從政若干准則》、《中國共產黨紀律檢查機關案件檢查工作條例》、《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監察法實施條例》、《中國共產黨章程》、《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公務員職務任免與職務升降規定(試行)》,還有最近通過的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

4. 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依法執政,三者有什麼關系(區別與聯系)

區別: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機關及其版工作人員按照憲法和權法律規定行使職權;依法執政是黨最基本的執政方式。(也就是說,行使主體不同)
聯系:三者都是依照憲法和法律,都體現了法律的尊重,崇尚法律權威;依法行政和依法執政都是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體現。

5. 依法行政的法律依據是什麼

行政法。

6. 如何做到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是指行政機關必須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設立,並依法取得和行使其行政權力,對其行政行為的後果承擔相應的責任的原則。依法行政也是市場經濟體制條件下對政府活動的要求是政治、經濟及法治建設本身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
6點要求
1、合法行政(法律、法規、規章)
2、合理行政
3、程序正當(公開行政管理內容,嚴格按照法定程序)
4、高效便民
5、誠實守信
6、權責統一(依法履行職責、依法承擔法律責任

具體措施
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嚴格規范執法行為;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嚴格、公正、文明執法,不斷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

7. 依法行政6個基本原則

法律知識
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內容
來源:找法網
2020-11-03 19:25:33
閱讀數:1856
導讀
行政法並不是單指一部法律,而是各類法律、行政法規等規范性文件的一個合稱,但是行政法擁有六個基本原則貫穿整個行政執法過程。因此接下來將由找法網小編為您介紹關於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內容及其相關方面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決相應的問題。
一、行政法的基本原則有哪些內容
行政法基本原則是指導和規范行政法的立法、執法以及指導規范行政行為的實施和行政爭議的處理的基礎性法則,是貫穿於行政法具體規范之中,同時又高於行政法具體規范體現行政法基本價值觀念的准則。

(一)依法行政原則
依法行政原則,或稱合法性原則,是各國行政法的共同理念或基本原則,其基本含義在於行政機關和其他行政公務組織必須依法行使行政權或者從事行政管理活動。

其要求為:職權法定(國家行政機關以及其他組織的行政職權,必須由法律予以規定或授予);法律優先(又稱為消極的依法行政,行政活動均不得與民意代表機關制定的法律相抵觸,即法律優先於行政);法律保留(又稱積極的依法行政,具體是指行政機關的行為必須有明確的法律授權,法律無明文授權即無行政);

(二)行政合理性原則
行政合理性原則,是指行政主體不僅應當在法律、法規、規章規定的范圍內實施行政行為,而且要求行政行為要客觀、適度,符合公平、正義等法律理性。

其要求為:比例原則(適當性--對行政行為的目的所作的要求,即行政行為的作出要適合於目的的實現,或者說不得與目的相悖離、必要性---為達成目的面對多種可能選擇的手段,須盡可能採取對人民利益影響最輕微的手段、衡量性--又稱狹義比例原則或平衡原則,指手段應按目的加以衡量);平等對待(行政主體應平等對待行政相對人;國家應平等對待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正當原則(系指行政主體在作出行政行為時,應當符合一般的道德標准與生活價值觀。或者說,應當符合人們公認的「情理」標准。)

(三)程序正當原則

程序正當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益的決定,尤其是不利決定時,必須遵循正當、公開的程序。具體要求為:行政公開(行政過程公開透明也是預防行政主體恣意、濫權和腐敗的有效手段);程序公正(在救濟程序領域,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有兩個:任何人不得做自己案件的法官;任何人在受到不利對待時應當給予其陳述和辯護的機會);公眾參與(信息公開透明、充分保障公眾的參與機會、給予當事人陳述與申辯的機會)

(四)誠信原則
誠實信用,基本內涵主要包括誠實守信和信賴保護兩個方面。具體為:

1、誠實守信:

行政主體不得為了自身的利益、欺騙行政相對人,違反法律、法規、政策的初衷和目的。

政府在制定法律、政策、決定和作出承諾前,必須充分考慮各種復雜的情形,聽取多方意見,在慎重考慮的基礎上作出決定。

行政主體必須依法行政,不得任意反悔。

法治要求法律規范具有穩定性與連續性、可靠性與可預測性。

行政活動應具有真實性與確定性。行政主體作出行政活動,應出於真實的目的和意圖,意思表示真實、准確,真實性不只適用於行政法律行為,也應包括行政事實行為,如咨詢、信息提供等。虛假、錯誤的行政行為造成公民合法權益損害的,行政主體負有賠償義務。

2、信賴保護

信賴保護原則指人民基於對國家公權力行使結果的合理信賴而有所規劃或舉措,由此而產生的信賴利益應受保護。

信賴前提:須有信賴基礎、信賴表現以及信賴值得保護

具體要求:行政行為一經作出,非有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不得隨意撤銷、廢止或改變,以保護行政相對人的既得利益和合理期待。

(五)高效便民原則
高效便民,是指行政機關應依法高效率、高效益地行使職權,最大程度地方便人民群眾,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人民和實現行政管理的目標。

具體要求:

1、高效原則,即以最低成本在最短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成果。

2、便民原則:是指民眾能夠方便獲得行政主體提供的公共服務。

(六)監督與救濟原則
1、所謂監督原則,即監督行政的原則,是指有權國家機關、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對行政機關或其他組織的行政活動有權進行監督與問責。基於「權責一致」和「有權力必有監督」的要求,監督原則主要包括監督與責任兩個方面的內容。

監督主要表現為:

(1)自覺接受「他律」監督。

(2)加強行政內部層級監督和專門監督。

責任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1)行政機關有責任依法行使職權。

(2)對違法、不當行為及其他造成公民或組織權益損害的行為應當承擔責任。

(3)問責。

2、救濟原則

處於行政相對人地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救濟權利,主要包括申請行政復議權、提起行政訴訟權、要求賠償權或補償權以及救濟過程中的相應權利等。這些救濟權的行使及實現,在我國主要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與補償等制度來保障。

熱點內容
婚姻法財產分割過錯方 發布:2025-02-07 14:05:55 瀏覽:134
合同到期終止合同是勞動法的第幾條 發布:2025-02-07 13:41:31 瀏覽:977
一村一居一法律顧問簡報 發布:2025-02-07 13:18:24 瀏覽:775
山西財經大學法律碩士的學費 發布:2025-02-07 13:12:45 瀏覽:303
勞動法是雙休 發布:2025-02-07 13:12:28 瀏覽:841
律師外語 發布:2025-02-07 13:07:13 瀏覽:950
南寧工傷保險條例 發布:2025-02-07 12:24:46 瀏覽:648
法院證詞 發布:2025-02-07 12:07:51 瀏覽:757
欠條的法律效力幾年 發布:2025-02-07 11:57:28 瀏覽:827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