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勸酒民事法律責任論文
『壹』 勸酒法律責任的條款
法律分析:酒文化作為我國社會文化的一種亞文化,並不屬於法外空間,成年人有飲酒自由,但對自身安全及同飲者負有高度注意和提醒義務。
下列情形勸酒者將承擔法律責任:1.強迫性勸酒,明知對方不能喝酒或明知對方身體有疾病,在對方已經明確表示身體不適後,仍然勸對方飲酒者,要承擔由勸酒引起的一切責任;
2.明知對方喝醉,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我的控制能力,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存在危險而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若醉酒者出事,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3.酒後駕車未勸阻,將承擔由此引發的事故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五條 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貳』 勸酒犯法嗎
一般的勸酒並不違法。但是如果因勸酒造成事故就可能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了。比如明知被勸酒人酒量小勸酒後造成酒精中毒或更嚴重的後果;比如明知對方開車還要勸酒至酒後開車肇事的,勸酒人都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所以勸酒本好意,也要注意一定的場合和方式。
多數情況下應由發生人身損害的飲酒人自負損失。但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希望大家在飲酒時注意分寸,不能讓人過度飲酒,否則將承擔法律後果!
『叄』 勸人喝酒要承擔什麼責任
按照我國《刑法》第18條第4款規定:「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就從法律上明確規定了醉酒犯罪應負完全刑事責任。
同時,對於這4種勸酒行為同樣也進行了立法規定----
比如強迫性勸酒、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以及.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這4種行為同桌飲酒者,都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出現以下四種情況,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同飲者和勸酒者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0 1強迫性勸酒
在飲酒過程中,有明顯強迫對方喝酒的意思表示,比如用「不喝不夠意思,不喝看不起我,不喝不是兄弟」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
0 2明知對方不能飲酒仍勸其飲酒
比如明知對方酒精過敏、身體不適或者吃了頭孢類葯物不能飲酒,仍勸其飲酒而誘發了相關的疾病;
0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
如果飲酒者已經神志不清,失去控制能力,同飲者要將醉酒者安全送到醫院、家中或其親人身邊,讓醉酒者有人照顧;
0 4飲酒者酒後駕車未勸阻
一旦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損害後果,勸酒人要承擔相應責任。
『肆』 因強行勸酒而致死,勸酒人應是否應承擔罰金
強行勸酒而致死,勸酒人應承擔民事責任。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八條、第二十六條,勸酒致人傷害、死亡案件,勸酒人承擔侵權責任的,必須符合以下四個條件,勸酒者或請客者才構成侵權。即:其一,有強行勸酒的行為;其二,勸酒者有主觀故意或在主觀上有過錯;第三,喝酒者有損害結果的發生,比如酒精中毒喪命或因酒致人受傷、致殘;第四,這種損害結果與勸解行為存在因果關系。
二、責任承擔種類
在喝酒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糾紛中,原則上責任自負。因為究竟有多少酒量只有自己才知道,根據心情、狀態、環境的不同,一個人的酒量也會發生變化,別人是無法判斷的。當自己無法把握或判斷失誤的時候,後果應當由自己承擔。但是在以下四種情況下,勸酒者應承擔賠償責任。
1.強迫性勸酒。酒桌上可能會出現類似的話:「你今兒非喝不可,不喝就別想走!」作為酒友,如果在飲酒過程中有明顯的強迫性的勸酒行為,如故意灌酒、用話要挾、刺激對方、不喝就不依不饒等,只要主觀上存在過錯,此時對於損害後果的發生,「酒友」應當承擔一定的過錯責任。這種勸酒還應包括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在因喝酒引發對方如心、腦血管等疾病的發作,導致死亡等損害後果的情況下,應以是否知道對方的身體狀況,成為「酒友」應否承擔過錯責任的前提。如果「酒友」不知道,在勸了少量酒的情況下,對方誘發疾病,此時酒友無需承擔過錯責任。但依據《民法通則》中的公平責任原則,如果法院判決「酒友」承擔一部分賠償責任的話,也是合理的。而對此有的人則認為,只要喝酒是損害後果的誘因,無論「酒友」是否明知對方的身體狀況不能喝酒,一旦有強迫性的勸酒行為,都應承擔責任,只不過「明知」的情況下責任更大。
3.未將醉酒者安全送達。如果飲酒者已經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或者不足以在合理的時間內讓其達到有人照顧的情況(比如家中無人),此時若出現意外,酒友也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4.酒後駕車未勸阻。在明知對方酒後駕車而不加以勸阻的情況下,一旦出事酒友有可能會承擔一定的責任。但在已盡到勸阻義務,而對方不聽勸阻的情況下,酒友是可以免責的。同樣,在明知對方喝多了,語無倫次、神志不清的情況下,酒友應該勸阻其不要喝酒,而且能夠進行勸阻時卻沒有勸阻,以致出現意外,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但在其他情況下,酒友是沒有勸阻義務的。
對於酒後駕車應否勸阻的問題,也有人認為,不管酒友是否進行阻止,只要這種阻止沒有發生效果,導致損害後果的發生,酒友都應承擔責任。筆者認為:為了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理所應當為宴會的主辦者、共同飲酒人、為飲酒提供場合的人以及乘坐飲酒人駕車的人設定一個義務:阻止司機飲酒,阻止飲酒的人駕車。司機本人更應當做到飲了酒就不駕車,如果要開車,就不能夠喝酒。我們一定要做到把喝酒和開車這兩個事情嚴格的區分開來,只有做到嚴格的區分,酒後駕車這種現象,這種造成生命和財產極大危害後果的現象才能夠徹底的被防止住。
『伍』 酒後駕車,勸酒者是否要負法律責任
你這個問題是很普遍的是了。但是你沒有說清楚,酒後駕車是遇到交通將是將別人撞傷,構成交通肇事罪?還是只自己受傷?
針對以上的假想,酒後駕車構成交通肇事罪的,作為勸酒者不負刑事責任,因為對此法律沒有規定。
那麼如果喝酒自駕車受傷,作為勸酒者,應負民事賠償責任。因為你作為成年人明知他人開車,屬於高度危險作業。你還勸他喝酒,增加其其危險程度加,有一定過錯,對其損害應承擔相應責任。當然,酒後駕車人也有過錯,明知自己開車,還要喝酒,對其造成的損害,自己也應承擔一不定期的責任。
『陸』 勸酒需要負法律責任么
勸酒者負不負刑事責任要視情況而定,根據刑法第十六條之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於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於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勸酒者對喝酒人如果應當知道對方有不能喝酒的疾病,比如有高血壓等疾病,但仍拚命勸對方喝酒,那就屬於應當知道自己的行為可能造成社會危險性,但由於疏忽大意而實施了,是過失犯罪,其行為就構成過失致人死亡罪;如果並不知道對方不能喝酒,而勸他人喝酒,致人死亡,他的行為不是出於故意或過失,而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構成犯罪。但他應該對對方的死亡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要賠償死者家屬
『柒』 勸酒者應當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復和國民法通制則》的規定,公民由於過錯(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
法官提醒公民,在與他人挑起的賭酒、斗酒、勸酒等特殊情況下,除了飲酒人自擔風險外,勸酒人也要承擔部分責任。勸酒者應當意識到,被勸飲酒者飲用過量的酒會導致身體受傷害甚至死亡,這種情況下,如果還向其勸酒,任其醉倒,或主觀上故意讓其醉倒,或明知會造成對飲酒人的傷害卻輕信可以避免,即構成民法中常說的過錯。法官還特別指出,如果採用暴力手段強行讓他人喝酒的,還有可能承擔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
『捌』 請介紹有關勸酒人對醉酒人承擔法律責任的法規
您好,
一般情況下,聚會喝酒出事,要由聚會的組織者和積極勸酒者承擔責任。
首先,組織者在聚會中起著主持、安排作用,喝什麼酒、怎麼喝、怎麼過來參加聚會、聚會後怎麼回家,一般都要由組織者事先安排好,做好提醒工作。而酒席上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一般也是組織者最了解。因此,引導大家理性飲酒,照顧每一個人的健康、安全,是組織者應盡的義務。
其次,聚會中積極勸酒者也應當承擔責任。嚴格意義上說,這些人是活躍的「灌酒者」,別人不能喝、不願意喝,仍採取各種手段,迫使他們礙於情面喝酒,從而導致醉酒。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也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此,若出現飲酒者飲酒過量導致傷亡,勸酒者也難逃法律責任。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大家都沒有勸酒,但飲酒者自己飲酒過量,就是大家俗稱的貪杯。如果組織者和參加聚會的人未盡到相應的注意義務,導致貪杯的人喝酒出事,也應承擔一定的責任。
如果參加聚會的人發現醉酒者要在酒後實施不法行為而未加勸阻,相關人員也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玖』 民法典勸酒過量是否承擔侵權責任
民法典勸酒過量承擔侵權責任。因為勸酒者自身存在過錯,需要依法承擔侵權責任。如果存在強迫性勸酒的行為,如故意灌酒,刺激性勸酒,這類勸酒者要對被勸飲酒者發生的任何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千一百八十三條
侵害自然人人身權益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