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什麼法律責任

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06 18:46:27

1.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對嗎

1、這句話是錯誤的,正確的表述是: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平等主體是指民事主體即公民和法人參加民事活動的主體資格平等及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各方當事人的地位平等。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總則》規定如下:

1、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3、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1)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什麼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為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分別解釋如下:

1、主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簡稱為民事主體,是指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人。凡法律規定可成為民事主體的,不論其為自然人還是組織,都屬於民法上的「人」。國家也可以成為民事主體,例如,國家是國家財產的所有人,是國債的債務人。

2、內容

(1)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民事主體在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的權利和負擔的義務,亦即當事人之間的民事權利和義務。

(2)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包括權利和義務兩個方面,權利和義務相互對立,又相互聯系。權利的內容是通過相應的義務來表現的,義務的內容是由相應的權利來限定的。

3、客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總則》

2. 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法律分析:人身關系也分為權力與服從型的人身關系和平等型的人身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不具有權力與服從的性質,其特點是人格尊重和身份平等。財產關系是指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可以說,財產關系是經濟關系的法律用語。當經濟資源從無主狀態進人有主狀態,即當經濟資源成為法律關系的客體時,就成了財產。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3. 如何區分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其分類標准和意義是什麼

一、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區別如下:

1、性質不同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

財產關系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即在法律上被確認的所有制關系。

2、客觀關系不同

生產關系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關系。

財產關系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3、來源不同

生產關系是自然人基於相互間的人格和身份而產生的相互關系。

財產關系由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所決定,受國家法津的保護。

4.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什麼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1、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平等主體是指民事主體即公民和法人參加民事活動的主體資格平等及在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中各方當事人的地位平等。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總則》規定如下:

1、第二條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第三條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3、第四條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4)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什麼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民法調整民事法律關系,具有以下特徵:

(一)民事法律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一般是自願設立的;

由於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按民法規范確立的法律關系也就只能是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同時,民事法律關系不僅符合國家的意志,更體現著當事人的意志,一般是由當事人依自己的意思自願設立的。只要當事人依其意思實施的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所設立的法律關系就受法律保護。

(二)民事法律關系是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所形成的社會關系。但主要是財產關系;

(三)民事法律關系是基於民事法律事實而形成的社會關系;

(四)民事法律關系是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基本內容的社會關系;民法調整社會關系是賦予民事主體權利和義務,因此,民事法律關系也就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民事法律關系一經確立,當事人一方即享有民事權利,而另一方便負有相應的民事義務。

(五)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措施具有補償性和財產性。民法調整對象的平等性和財產性也表現在民事法律關系的保障手段上,即民事責任以財產補償為主要內容,懲罰性和非財產性責任不是主要的民事責任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總則》

5. 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規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這是什麼法律

摘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6. 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什麼

財產關系(property relation),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即在法律上被確認的所有制關系。

人身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的、不是以經濟利益而是以特定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兩者的法律屬性:

1、財產關系,人們在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的總和,即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屬於客觀范疇,即社會的經濟基礎。不過經濟基礎是經濟學、政治學的用語,而財產關系是法律用語。作為法律的調整對象,財產關系反映著作為上層建築的法律與經濟基礎之間的相互作用。

2、人身關系是基於人格和身份而產生的一系列的關系總和,即自然人基於相互間的人格和身份而產生的相互關系。人身關系雖然沒有財產內容,但可以成為財產關系的前提,例如知識產權的擁有者可以獲得報酬。

(6)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是什麼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兩者的特點:

一、人身關系

1、主體的地位平等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主體相互間沒有管理和被管理、命令和被命令、領導和被領導的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支配另一方,而應平等相待,互不幹涉。凡是主體地位不平等、相互間一方可支配另一方的人身關系,不由民法調整。

2、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有關

人身關系,有的與民事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有的與政治權利的享受與行使有關,而與民事權利的享受和行使無關。民法只調整前者而不調整後者。

3、與主體的人身不可分離

所謂人身,是指主體的自身。因此,人身關系是基於體現自身屬性的人格和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與主體的人身是不可分離的。這類社會關系不具有經濟內容而是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

二、財產關系

1、主體地位平等

從主體的地位上說,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不平等的,相互之間有隸屬關系;有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相互間並無隸屬關系。前者如財政稅收關系,俗稱為縱向經濟關系;後者如借款關系,俗稱為橫向經濟關系。只有主體地位平等的財產關系,才是民法的調整對象。

2、當事人自願發生

財產關系,有的是根據主體自己的意願發生的,有的並不是主體自願發生的,因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主體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因此這種財產關系一般是主體在自願基礎上確立的。

3、受價值規律支配

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因大多是當事人基於自己的利益需要按照自己的意願設立的,因此一般遵循價值規律。正因為如此,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多是等價有償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財產關系

網路--人身關系

7. 人身損害賠償法律關系是人身關系或財產關系

一、人身損害賠償關系是由於人身權利受到損害而產生的請求侵害人給予賠償的財產關系。人身關系不直接體現財產性,當人身關系受到損害時產生的保護性法律關系體現財產性。
二、人身權關系的義務主體具有絕對性,任何人都有不得非法侵害公民的人身權的義務。人身損害賠償關系的義務主體具有相對性,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只能向侵權人主張人身損害賠償。
三、人身損害賠償關系是為彌補人身權遭到的侵害產生的保護性法律關系。

8. 法律規她是范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摘要 我國民法是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原則,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9. 民法典第二條中的人身關系與財產關系分別包括哪些具體關系,並一一舉例說明

一、人身關系:是基於人身利益而發生的關系,包括以人格利益為基礎產生的人格關系,和以身份利益為基礎產生的身份關系。

(1)人格關系,是指因民事主體的人格利益而發生的社會關系,主要是指人的生命、健康、姓名、名稱、肖像、名譽等方面的利益。人格關系在法律上表現為人格權關系,包括生命權、健康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等關系。它是民事主體依法固有的、以人格利益為客體的,為維護主體的獨立人格所必備的權利。

(2)身份關系,是指基於一定的身份而產生的社會關系,包括親屬、監護等關系,這些社會關系表現為民事法律關系則為身份權關系。知識產權中有身份權的內容,比如作者、發明者的署名權、發表權等,這些權利就屬於身份權。另外應注意,婚姻自主權不是妻權、夫權,也不是婚姻權,而是每個公民所享有的結婚自由、離婚自由的權利,所謂的婚姻自由實際上是人身自由的主要內容,故而婚姻自主權不是身份權,而是屬於人格權。
二、財產關系:可分為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轉關系。財產歸屬關系是指財產所有和支配關系。因具有金錢價值的物質資料和智力成果的歸屬發生的關系,是基本的財產歸屬關系;財產流轉關系是指財產由一方向另一方轉移而發生的關系。財產流轉的基本內容是商品交換關系,其表現形式有商品買賣關系、貨幣借貸關系、貨物運送關系、物品保管關系以及知識產權轉讓關系等。

10. 民法典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

您好:民法典中調整人身關系與調整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之間的區別沒有變。
婚姻家庭編不僅要保護平等、自願、公平、誠信的民法基本原則,也要保護婦女、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等特定群體的合法權益。因此,身份法上的權利義務關系不能依當事人意志隨意處分,不以利害得失為轉移。身份法中強制性的規范較多,國家為保護家庭中弱者的利益,實現實質正義,公權力的干預范圍較廣且深。如禁止家庭暴力,就是以公權力介入家庭關系為主要特徵的。家庭暴力不是私事,是需要多機構合作共同解決的社會問題。婚姻家庭法范疇的法律行為具有限定性。民事法律中通行的意思自治原則,在婚姻家庭立法中受到多種限制。例如,婚姻家庭領域中身份行為的主體年齡受到特別限制,男性年滿22周歲,女性年滿20周歲才具有婚姻行為能力;年滿30周歲的自然人才具有收養行為能力。再如,某些身份行為不得代理,如結婚登記、離婚登記當事人必須親自到場,自行表達其真實意願。婚姻家庭編所調整的法律關系具有相對穩定性。與其他財產法律關系相比較,婚姻家庭法律關系是穩定或相對穩定的,因為它是以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為自然條件的社會關系,是一種長期的或永久的倫理結合,而不是或不應當是基於利益的短暫的結合。血緣關系不可能解除,婚姻關系也是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的,盡管現代社會離婚率高企,但人們的對婚姻的願望依然是「百年好合,永結同心」。設立權利義務關系的目的不同:婚姻家庭立法所設立的夫妻之間、親子之間以及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反映了家庭的經濟職能以及家庭成員之間共同生活的需要,以養老育幼、相互扶助為目的,是婚姻家庭法倫理屬性在法律規范中的體現。
因此,可以說婚姻家庭法律中的某些權利是具有義務性的權利,某些義務又是具有權利性的義務,歸根結底,這是由婚姻家庭法的倫理性,家庭生活共同性的客觀要求決定的。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熱點內容
法律服務所存在的問題 發布:2025-02-07 14:20:24 瀏覽:350
專利侵權管轄法院 發布:2025-02-07 14:15:12 瀏覽:453
良知下集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 發布:2025-02-07 14:14:00 瀏覽:969
婚姻法財產分割過錯方 發布:2025-02-07 14:05:55 瀏覽:134
合同到期終止合同是勞動法的第幾條 發布:2025-02-07 13:41:31 瀏覽:977
一村一居一法律顧問簡報 發布:2025-02-07 13:18:24 瀏覽:775
山西財經大學法律碩士的學費 發布:2025-02-07 13:12:45 瀏覽:303
勞動法是雙休 發布:2025-02-07 13:12:28 瀏覽:841
律師外語 發布:2025-02-07 13:07:13 瀏覽:950
南寧工傷保險條例 發布:2025-02-07 12:24:46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