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基礎的法律知識
Ⅰ 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是什麼
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是:
1、法律可以劃分為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法律是從屬於憲法的強制性規范,是憲法的具體化。
3、憲法是國家法的基礎與核心,法律則是國家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4、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5、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Ⅱ 生活中的基本法律常識
生活中基本法律常識自然和生活息息相關。各種法律賦予的人權,財產,人身自由權,正當防衛等。
民事訴訟維權等都是生活中基本法律常識。
Ⅲ 保安需要具備哪些基礎的法律常識
保安需要具備常用法律知識:憲法、刑法、民法、刑事訴訟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勞版動法、職業權病防治法、突發事件應對法、消防法、常用行政法規、企事業單位內部治安保衛條例、保安服務管理條例、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等。
Ⅳ 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
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包括以下幾種法律法規:法律,法律解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和規章等。
1、法律 :
我國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立法通過後,由國家主席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因而,法律的級別是最高的。
法律一般都稱為既定法,如憲法、刑法、勞動合同法等。
2、法律解釋:
是對法律中某些條文或文字的解釋或限定。這些解釋將涉及到法律的適用問題。法律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其做出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還有一種司法解釋,即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檢察院做出的解釋,用於指導各基層法院的司法工作。
3、行政法規:
是由國務院制定的,通過後由國務院總理簽署國務院令公布。這些法規也具有全國通用性,是對法律的補充,在成熟的情況下會被補充進法律,其地位僅次於法律。
法規多稱為條例,也可以是全國性法律的實施細則,如治安處罰條例、專利代理條例等。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其制定者是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相當於是各地方的最高權力機構。
地方性法規大部分稱作條例,有的為法律在地方的實施細則,部分為具有法規屬性的文件,如決議、決定等。地方法規的開頭多貫有地方名字,如北京市食品安全條例、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辦法等。
5、規章:
其制定者是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這些規章僅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有效。如國家專利局制定的《專利審查指南》、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制定的《葯品注冊管理辦法》等。
還有一些規章是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僅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如《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修改《北京市天安門地區管理規定》的決定》、《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耕地佔用稅暫行條例》辦法》等。
(4)最基礎的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法律法規作用
一、法律法規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
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二、 法律法規具有預防作用。對於法律法規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
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嚴格及時有效的執法也可以警示人們,未違法,違法必受罰,受罰不可變通也。這樣可以在每一個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堅不可摧的思想行為防線。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則方,欲圓則圓的良好的規范效果。
三、 法律法規的校正作用。也稱之為法律法規的規范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
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校正。四、 法律法規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
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這也是法制的最終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Ⅳ 社會生活必備的基本法律常識
你這個范圍太大了,我就舉例一些比較常見的:
1、騙婚,法律上不存在騙婚的說法,假設路人甲聲稱自己身價巨萬,某女結婚後發現路人甲其實一文不名,以其欺騙為由要求離婚或申請撤銷婚姻或婚姻無效,均不被支持。
2、假離婚,在我國結婚離婚均以登記為生效條件。進行離婚登記即為真離婚,如以假離婚時未公平分割財產為由起訴,很難得到法院支持。最常見的就是,為了買房夫妻雙方進行所謂假離婚,不動產轉移至一人名下,後來這方假戲真做拋棄另一方。
3、訴訟時效,訴訟時效一般為三年。很多人(包括法學新生)把訴訟時效理解為,某個債務過了訴訟時效債務人就不用還了。這是錯誤的。如果債務經過訴訟時效,消滅的是勝訴權。即債權人仍有權利向法院提出起訴,債務人如不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仍需歸還借款。債權並不以訴訟時效消滅而消滅。訴訟時效期間可以中止、中斷。
4、無效條款,訴訟或仲裁條款看過不少合同,在爭議條款裡面寫上「如發生爭議,可向某法院起訴,也可以向某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這種條款無效,只能選擇其一。
5、名譽權,名譽權即公民獲得社會正當評價的權利。如曝光小偷身份,是否侵犯其名譽權?不,因為小偷盜取他人財物,是被法律和道德所不允許的行為,小偷的社會評價降低是正當的——社會不可能允許出現「德高望重」的小偷。
6、勸酒侵權,喜歡喝酒的要注意了,在酒桌上,別人不勝酒力你仍然力勸造成對方人身損害的,你可能需要承擔賠償責任;而且與人結伴喝酒,有互助義務,既體現在喝酒時,也體現在喝酒後的基本安保義務。
7、訴訟費用和律師費用,訴訟費用和律師費用是很多人決定打官司前的第一道坎,如果你手中的證據確實充分,其實大可不必擔心,法院收取的訴訟費用由敗訴一方承擔;而律師費用作為你實現債權的費用,同樣可以要求對方承擔(在合同中予以約定)。
Ⅵ 生活必備法律常識
必知必備的法律常識全知道
《必知必備的法律常識全知道(案例應用版)》是一部為廣大讀者解決實際問題的法律工具書,匯總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海量法律常識,通過「以案說法」、「律師解析」和「法規檢索」3個板塊對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較為棘手的各類法律問題進行了詳盡的解答,內容涉及民法、婚姻、繼承、合同、物權、侵權、訴訟、勞動、消費者權益、物業等多個方面,旨在幫助讀者輕松掌握日常必知必備的法律常識,以理性的法制思維判斷社會生活中的是非曲直,從而規范行為,明白生活,理智處事,合法維權。
書名
必知必備的法律常識全知道
作者
周舟
出版社
中國鐵道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3月1日
頁數
263頁
更多
內容簡介
《必知必備的法律常識全知道(案例應用版)》貼近生活、貼近大眾,是掌握基本法律知識的必備寶典,大眾維權的必備利器,卣姓身邊必不可少的法律顧問。
圖書目錄
一、民法常識篇——基礎權利切身相關
一、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
什麼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未成年人從事民事活動有限制嗎?
未成年人接受贈與有效嗎?
公民的民事權利有年齡限制嗎?
二、監護
監護人有哪些權利和義務7
離婚後,父母該如何行使對孩子的監護權?
監護人可以自行變更嗎7
監護人將監護職責部分或全部委託
給他人後,被監護人發生侵權行為的,由誰承擔責任7
單親父母無力撫養孩子,能將孩子送人嗎?
什麼人可以申請宣告精神病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
三、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
公民下落不明多久,利害關系人才可以申請宣告失蹤?
什麼情況下利害關系人可以申請宣告死亡?
未死亡的人被宣告死亡後實施的民事行為有效嗎?
當事人被宣告死亡後「復活」,其與配偶的婚姻關系可自行恢復嗎?
四、個體工商戶、合夥經營
個體戶如何承擔民事責任?
夫妻一方為個體戶的,其欠債另一方有義務償還嗎?
合夥人應如何承擔合夥債務?
可否有隻提供技術性勞務,不提供資金、技術的合夥人?
……
二、婚姻篇——婚姻關系有法可依
三、繼承篇——利益糾紛法律公斷
四、合同篇——有約在先依法行事
五、物權篇——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六、侵權篇——違法擔責受損維權
七、民事訴訟篇——訴諸法律尋求公正
九、消費者權益篇——商業糾紛法律裁決
十、物業篇——交涉有方安居樂業
相關搜索
法律知識大全
法律知識大全案例
法律知識手抄報
法律知識大全資料
法律小知識50字
法律基礎知識
常用法律法規100條
法律基礎知識題庫
Ⅶ 法律的基礎知識
學習法律的基礎知識,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法(法律)?
[法]:又稱法律(就廣義而言),國家按照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包括憲法、法律(就狹義而言)、法令、行政法規、條例、判例、習慣法等各種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法屬於上層建築,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
法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
所以,法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發展而產生和發展,並將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Ⅷ 最基本的法律常識有那些
我覺得一個有道德和理性的好人是基本不需要知道什麼法律常識的。
如果實在想了解的話,可以看看民法通則/婚姻法/繼承法/物權法/治安管理處罰法,如果你經商的話,要看看合同法/擔保法/公司法,如果你想當公務員的法看看行政法/行政處罰法,開車的話要看看交通安全法,還有可以看看勞動法和未來要出台的勞動合同法。刑法我覺得沒多大必要,基本不做壞事就不會觸犯。
Ⅸ 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有哪些
下面是我整理的十條常用法律法規:
1、《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六條: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協商一致,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第三十七條: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六條:
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未超過年利率24%,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約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借貸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年利率36%,超過部分的利息約定無效。
借款人請求出借人返還已支付的超過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3、夫妻雙方無論分居多久都不會導致自動離婚,離婚只有兩個途徑:
一、登記離婚:如果雙方都同意離婚,並且對夫妻共同財產的分割及子女撫養問題達成一致意見的,可以由婚姻登記機關發給離婚證。
二、如果雙方在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子女撫養三個問題中有一個問題不能達成一致意見的,可以訴訟離婚,由法院判決能否離婚。
4、《婚姻法》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1)一方的婚前財產;
(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妻一方的財產;
(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應歸一方的財產。《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19條:「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為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不因婚姻關系的延續而轉化為夫妻共同財產。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5、《合同法》第二百一十四條:
租賃期限不得超過二十年。超過二十年的,超過部分無效。租賃期間屆滿,當事人可以續訂租賃合同,但約定的租賃期限自續訂之日起不得超過二十年。第二百一十五條:租賃期限六個月以上的,應當採用書面形式。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的,視為不定期租賃。
第二百三十二條:當事人對租賃期限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條的規定仍不能確定的,視為不定期租賃。當事人可以隨時解除合同,但出租人解除合同應當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承租人。
6、商家贈送物品也是合同中的一部分,也就有義務按照與消費者的約定提供贈送的商品。如果你收到的贈品屬於殘次品,你完全可以要求商家按更換。
7、《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八條: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並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
賓館、商場、餐館、銀行、機場、車站、港口、影劇院等經營場所的經營者,應當對消費者盡到安全保障義務。
8、《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經營者在經營活動中使用格式條款的,應當以顯著方式提請消費者注意商品或者服務的數量和質量、價款或者費用、履行期限和方式、安全注意事項和風險警示、售後服務、民事責任等與消費者有重大利害關系的內容,並按照消費者的要求予以說明。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9、《繼承法》第九條:繼承權男女平等。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撫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10、《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經營者採用網路、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費者定作的;
(二)鮮活易腐的;
(三)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製品、計算機軟體等數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報紙、期刊。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並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不適用無理由退貨。消費者退貨的商品應當完好。
經營者應當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內返還消費者支付的商品價款。退回商品的運費由消費者承擔;經營者和消費者另有約定的,按照約定。
(9)最基礎的法律知識擴展閱讀:
1、法律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統治階級意志的規范體系。 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的統治工具。
2、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法律是法典和律法的統稱,分別規定公民在社會生活中可進行的事務和不可進行的事務。
參考資料:網路——法律
Ⅹ 法律法規的基礎知識
首先沒有一個統一的規范,說哪些是基礎知識,單從整體上來說,入門版來說,最起碼要學會權一個的就是憲法,他是法律的一個基本法,所有的法律的制定都是依據憲法來進行的,所以整體上來說一定要先學習這個憲法,除此以外,比如說一些法律法規的制定原理,也是一個比較關鍵的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