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精神病犯罪不承擔法律責任

精神病犯罪不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07 15:00:22

❶ 為什麼精神病人可以不負法律責任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版危害結果,權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認定精神病人犯罪是否免責還要視乎精神病人是否在發病時期內實施犯罪行為,精神病人的精神狀況及其行為能力、責任能力也要請有資質的鑒定機構評定,並非精神病人犯罪就免責。對於精神病人犯罪,針對不同的情況,則有不同的判決。

❷ 精神病人犯罪要負責嗎

法律分析:1、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

這是指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這種精神病人是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對其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要確認他是完全無刑事貿任的精神病人,必須同時符合兩個標准:

(1)醫學標准。即他在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時是處於精神病狀態之中,而且正處於發病期而不是緩解期和間歇期,實施危害社會的原因是由於有精神病所引起的。。

(2)心理學標准。即由於行為人有精神病而使他完全喪失了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是否符合這兩個標准,即是否同於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這要經過法定程序鑒定確認、即依法進行司法精神的鑒定。

2、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

這是指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情況。間歇性的精神病人處於間歇期,沒有發病,精神是正常的,具有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所以他們在間歇期間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構成犯罪,應負完全的刑事責任。

這種精神病人一般是間歇性的精神病,精神病發作的時候沒有刑事責任能力,而沒有發作的時候則相當與正常人,這個時候犯罪當然要承擔完全的刑事責任。對於是否有完全的刑事責任能力,當然也需要精神病鑒定機構的鑒定結論來審查判斷。

3、限制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又稱為減輕刑事責任或部分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

這是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情況、他們是介於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他們犯了罪應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我國刑法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對於這種病人,在犯罪的時候是有一定的刑事責任能力的,但是他的刑事責任能力在那個時候是不完全的,反應在處罰上來,則當然可以對其適用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院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❸ 精神病傷人要負法律責任嗎

精神病人犯法是否要負法律責任分為以下三種情況:
1、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這是指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的情況。這種精神病人是完全無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對其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不負刑事責任;
2、完全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這是指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情況;
3、限制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又稱為減輕刑事責任或部分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這是指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情況、犯了罪應負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精神病犯罪者,是指因精神病發作而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人。一共分為三類:在意識障礙下產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精神病患者;智能缺損狀態下產生違法犯罪行為的精神病患者;意識清晰、智能正常狀態下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精神病患者。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
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❹ 為什麼精神病犯罪可以不負法律責任

法律太不公平,精神病不負法律責任,那被精神病迫害的就應該死嗎?對被迫害的人公平嗎?就就想問問誰為被迫害的人負責。瑪麗隔壁

❺ 精神病是否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精神病患者在喪失行為能力時犯罪的,不應承擔刑事責任。依據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精神病人經法定程序鑒定其犯罪時喪失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應被嚴加看管、治療,必要時可採取強制醫療措施;間歇性精神病人精神正常時犯罪的,應承擔刑事責任;未完全喪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可從輕或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
《刑法》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❻ 刑法對精神病人犯罪如何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除年齡上的限制外,還規定了一些特殊情況,如刑法第十八條規定的有關精神病人是否承擔刑事責任、如何承擔刑事責任的幾種情況。《刑法》第十八條將精神病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區分為三種情況,即完全的精神病人、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1、根據《刑法》規定,對於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實施了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這是因為精神病人的危害行為,缺乏犯罪構成的主觀要件,精神病人由於不具有辨別是非、判斷善惡以及對自己行為的控制能力,他對自己的行為,就談不上故意或過失,沒有主觀上的罪過。
同時,對犯罪人判處刑罰,也是為了對其進行教育改造,而這對於精神病人來說,也沒有實際意義。按照刑法規定,要確定犯罪人是不是完全的精神病人,必須經過法定程序進行鑒定,即經過醫學鑒定確認其危害結果是在行為人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發生的。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對於精神病人的醫學鑒定,由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醫院進行,鑒定人進行鑒定後,應當寫出鑒定結論,並且由鑒定人簽名,醫院加蓋公章。
並規定,鑒定人故意作虛假鑒定的,應當承擔法律責任。對於經法定程序鑒定屬於完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不負刑事責任的,刑法規定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強制治療。這一規定有利於維護社會治安秩序。對於實施犯罪行為的精神病人,不能因不承擔刑事責任而放任不管,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有責任加以看管或進行治療,防止其再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在有的情況下,如有的精神病人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即通常所說的「武瘋子」,其家屬或監護人確實難以管束,進行治療也缺乏經濟條件,為防止發生傷害事件,可以由政府進行強制性的治療。
2、對於間歇性的精神病人犯罪,依照刑法的規定,在其頭腦清醒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3、通過精神病人的監護人來履行賠償。已經成年的精神病人,且其屬於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及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這類精神病人,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其他近親屬以及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等。沒有以上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如果精神病人殺了人,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可以向上述具有監護義務的個人或單位提出民事賠償要求或追加他們為民事被告。

❼ 精神病人犯罪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犯罪,經法定程序確認屬實後不用負刑事責任,如果是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清醒的時候犯罪要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八條【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7)精神病犯罪不承擔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精神病人犯罪該量刑:

1、在刑罰適用方面,司法實務中應依據司法精神病鑒定關於行為人屬於限制責任能力及其等級、程度的鑒定結論,結合犯罪行為的性質、危害程度和行為人的其他個人情況,根據罪責刑相適應進行綜合分析,具體裁量,確定刑罰。

對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如屬於嚴重減弱責任能力的,應予以較大幅度的從寬處罰(主要是減輕處罰),也可以考慮緩刑的適用,直至免予刑事處罰。

2、對屬於中度減弱責任能力的,則應予以較適中的從寬處罰(從輕或減輕處罰不排除緩刑的適用)。

3、對屬於輕度減弱責任能力的,應予以較小幅度的從寬處罰(原則上只能從輕處罰,且從輕幅度不能過大)。但是對於那些雖然是輕度精神病患者,犯罪性質惡劣、犯罪手段殘忍、犯罪後果特別嚴重的犯罪,一般不應當減輕處罰,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考慮從輕處罰。

❽ 精神病是否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目前的規定是不追究或者從輕

實際上應當從重
1 防治某些人假借回精神病的名義答來趁機違法
2 精神病本來對社會基本就沒什麼貢獻了,所以如果危害了社會,人道毀滅似乎對社會更好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我們自然是保護和寬恕弱者
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不能讓個別的人,毀滅了整個社會的和諧

❾ 為什麼精神病人犯罪不負刑事責任

因為精神病人在精神病發作期間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犯罪並不是他主觀上的意願,所以不負刑事責任。

❿ 精神病人犯法為何不判刑,為啥法律有這種漏洞,一個正常人的命還不如一個精神病人嗎

精神病人只有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犯罪才不被判刑。
精神病人犯法是否判刑的情況如下:
1、精神病人對外界事物沒有正常的認知,其行為沒有犯罪故意,不符合犯罪的構成要件,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不需承擔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精神病人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
2、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精神病人只是在承擔刑事責任方面存在限制,對於精神病人的行為給他人造成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的,精神病人以及其監護人還是要依法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
我國法律,對故意犯罪的懲罰都比非故意犯罪的要重很多,因為法律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維護社會正常秩序,避免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對正常人來說,盡量遠離精神病人,生活中保持平和心態,也是對自身的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八條 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熱點內容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
城區法院纏 發布:2025-02-07 11:29:53 瀏覽: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 發布:2025-02-07 11:22:18 瀏覽: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傳 發布:2025-02-07 11:06:53 瀏覽:119
2017婚姻法關於房產 發布:2025-02-07 11:06:10 瀏覽:562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
勞動法對工種的分類 發布:2025-02-07 10:31:10 瀏覽:262
吉林省司法改革 發布:2025-02-07 10:23:22 瀏覽:376
成都西同律師 發布:2025-02-07 10:21:42 瀏覽:936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二十字 發布:2025-02-07 10:10:22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