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跨國公司承擔法律責任

跨國公司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07 16:26:23

Ⅰ 有關跨國公司的問題

跨國公司在當今世界經濟當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它們的活動對世界經濟的發展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和影響。跨國公司由在母國設立的母公司和在東道國設立的諸多子公司所組成。在法律上,跨國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是相互獨立的法律實體,但是,在經濟上它們又相互聯系著,而且母公司管理和控制著子公司。母公司為了其全球戰略和整體利益,把子公司作為推行其商業政策的工具,甚至不惜犧牲子公司的利益。[1] 在中國,2005年媒體至少對哈根達斯「臟廚房」事件、卡夫餅干含轉基因成分風波等12起跨國公司弱化責任的事件提出了批評。這說明在中國的市場上,跨國公司同樣面臨企業社會責任的挑戰。由此可知,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責任問題,已經成為目前國際社會關注的重要法律問題之一。對此種法律規避行為,應該進行統一的國際監督和管制,這是國際社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要求。[2]

1、 跨國公司的概念和特點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跨國公司,所以應明確一下跨國公司是什麼,以及它具有什麼樣的特點。這樣更便於我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1.1 跨國公司的概念

什麼是跨國公司,目前在國際上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法律定義。起初,人們把跨國公司稱為「多國公司、全球企業、多國企業」等等。1983年,聯合國跨國公司委員會在擬訂《跨國公司行為守則》時所下的定義為大多數國家接受,其為:跨國公司是指由分設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實體組成的企業,而不論這些立體的法律形式和活動范圍如何;這種企業的業務是通過一個或多個活動中心,根據一定的決策體制經營的,可以具有一貫的政策和共同的戰略;企業的各個實體由於所有權或別的因素相聯系,其中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實體能對其他實體的活動施加重要影響,尤其可以與其他實體分享知識、資源以及分擔責任。[3]

1.2 跨國公司的特徵

1.2.1 跨國性

跨國公司的跨國性主要是指其以本國為基地而從事跨越國界的經營之特徵,而非要求其組成實體必須具有不同的國籍。[4] 組成跨國公司的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公司必須設在不同的國家,它的基本模式是母公司與子公司、總公司與分公司。一般情況下,是指母公司或總公司設在某國,並以母國作為企業集團的基地,而在別的國家(也稱東道國)設立子公司或自己的分支機構即子公司。

1.2.2 戰略的全球性和管理的集中性

因為跨國公司母公司與子公司分設於不同國家,所以跨國公司制定戰略時,不再從某個分公司、某個地區著眼,而是從整個公司利益出發,以全世界市場為角逐目標,從全球范圍考慮公司的生產、銷售、發展政策和策略,以取得最大限度和最長遠的高額利潤。例如:在中國,國外跨國公司都十分重視運用知識產權戰略與策略鞏固和發展自身的競爭優勢,並以此為手段搶佔世界市場的制高點。特別是隨著跨國公司採取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技術—專利—標准」戰略,以及策略性技術聯盟的出現,跨國公司利用知識產權優勢謀求市場競爭更大優勢和更大利潤的特徵更加明顯和突出。[5]

1.2.3 公司內部一體化

跨國公司的法律人格問題,應當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母公司以及組成跨國公司的諸實體的法律人格問題;另一方面是跨國公司能否作為國際法主體的問題。[6] 從中央控制和內部一體化的活動等方面看,可以說,跨國公司具有企業的特徵,是一個經濟實體;但不是一個法律實體。

2、 跨國公司的歷史發展及其重要作用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凡事物都有其產生發展的過程,跨國公司也不例外,既然分析研究跨國公司就要從它的發展過程說起。近幾十年來,跨國公司已經在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它們的活動對世界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和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它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並且加快全球一體化的腳步。

2.1 跨國公司的歷史起源

跨國公司並非「古已有之」,而是資本主義在壟斷階段高度發展的產物,它的迅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現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資本積累和集中過程進一步加強,在許多生產部門,特別是新興工業部門形成少數大企業的統治。由於寡頭統治,競爭對手旗鼓相當,壟斷組織只有利用其資金、技術、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優勢,將資本轉移到國外去謀求出路,而那些具有廉價原料和勞動力以及有著廣大市場的國家和地區,也就自然而然成為壟斷企業對外投資的主要目標。[7] 此外,隨著科學技術新成果在通訊、交通、運輸、生產等部門的廣泛應用,國際間的經濟交往越來越密切,生產社會化程度的越來越提高,加強了生產和資本的國際化,再加上國際市場上的競爭日益激烈,規模經濟的需要以及大企業加速向多種經營發展,跨國的生產活動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趨勢。

2.2 跨國公司的作用

據統計,現在約4萬家跨國公司及其25萬家國外分支機構組成的跨國生產與服務網

絡日益擴大,正在形成一個由跨國公司組織和管理的國際生產體系。跨國公司是國際經濟行為的核心組織者,並成為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者。跨國公司是技術開發的主要承擔者,常常將資本、技術、培訓項目、貿易和環境保護等結合在一起,進行一攬子有形和無形的綜合資產,這些綜合資產刺激了經濟增長。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綜合利用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組織管理能力使其成為潛在的、效率很高的生產組織者。因此,就經濟影響來說,跨國公司在世界范圍內的資源配置、提高母國與東道國競爭力並且推動經濟一體化進程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跨國公司集諸種經濟活動於一身還意味著,東道國的政策需要相應地在廣泛的范圍內對這些公司可能作出的潛在貢獻和作出敏感反應。在政策和制度方面,跨國公司生產的區域戰略加快了區域一體化的趨勢,一旦某些國家被納入了這種區域生產網路,政策上更深地卷人一體化的壓力也就由此產生了。這意味著鄰近地區國家間更大程度上的政策協調與政策趨同。跨國公司作為一個與世界經濟有許多聯系的一體化組織結構內的代理機構,作為國際經濟活動的直接協調者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8]

3、 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責任及其法律依據

回想一下上面提到的哈根達斯「臟廚房」事件、卡夫餅干含轉基因成分風波等12起跨國公司弱化責任的事件,我們不得不關注跨國公司母公司的責任問題。

對跨國公司母公司的責任問題,目前各國有以下不同的做法和觀點:(1)嚴守有限責任原則說。這種觀點認為,母公司與子公司一般是各自獨立的法律實體,根據法人的有限責任原則,在內部上,股東僅以出資額為限,而公司則以全部資產承擔責任。換言之,母公司與子公司,兩個公司相對獨立。母公司不應對子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2)整體責任說。這種觀點認為,應把跨國公司看作一個統一的實體,該實體中任一組成部分所造成的損害均可歸咎於該實體的整體。也就是說,無論哪個子公司,只要違法,其責任都由設立其的母公司負責。(3)單一企業說。該說認為,母公司雖然在法律上是相互獨立的法人,但如果從有關因素看,子公司不具有經營自主權,母子公司構成了單一企業,母公司就應對其子公司的債務負責。即承認母公司與子公司是兩個獨立的法律實體,在例外情況下,如果子公司受母公司的支配和控制,已不具有獨立性時,法院可以認為子公司僅僅是母公司的「化身」,從而適用揭開公司面紗(piercing the corporate veil),否定公司人格獨立,由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對此,我國《公司法》做了這樣的規定:「外國公司對其分支機構在中國境內進行經營活動承擔民事責任」但是,在具體的債務清償時,先以其撥付給分支機構的運營資金清償,不足部分再由母公司清償。筆者認為,對跨國公司實行有限責任原則仍具有重要意義,應該在對跨國公司實行有限責任原則的同時,在特殊情況下「揭開公司面紗」。

3.1 對跨國公司實行有限責任原則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一國,原因有以下幾種:(1)有利於鼓勵跨國公司前來投資。如果一國法律規定外國公司的分支機構適用無限責任原則,這樣就會讓大部分企業望而卻步,不利於一國引進外資。(2)有利於鼓勵外國投資者與東道國投資的合作,因為採用有限原則可以使外國投資者分散投資風險,同時也可以保護東道國的投資者,合營企業的方法可以使東道國的合營者學到跨國公司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由於廣大發展中國家需要這些,所以這種方式更是發展中國家所樂意接受的。有限責任原則有時可能對債權人的保護有失公正,但現階段其在經濟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仍是其他制度所無法代替的,利大於弊。(3)有限責任原則在公司法律制度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目前對外國投資者的保護,各國一般都實行國民待遇原則,即跨國公司在投資方面享有與東道國的投資者相互平等的權利與義務。很多發展中國家為了鼓勵外國投資者前來投資,甚至對外國投資者實行較本國投資者更優惠的待遇。如果一國對本國的投資者實行有限責任,對跨國公司卻實行其他更嚴厲的制度,如要求跨國公司承擔連帶責任等,勢必阻礙外國投資者前來投資。因此,筆者認為,對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在總體上實行有限責任原則仍然是權宜之策。

3.2 「揭開公司面紗」的特定情況

目前各國在運用「揭開公司面紗」來處理母公司對子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問題時,是基於衡平、正義的考慮。我國的《公司法》雖然沒有對公司獨立人格制度作出規定,但我們在實踐中完全可以根據民法的基本原則誠實信用、公序良俗等,只有在特定情況下才可適用。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特定情況」:(1)母公司濫用對子公司的控制權,造成子公司徒有其表,沒有自己獨立的意志和利益;這種情況下,子公司的活動完全是代替母公司,母公司理應承擔責任。(2)子公司資本不足,即子公司的資產總額與其所經營的性質及隱含的風險明顯不對稱或不成比例;(3)母公司操縱子公司實施有損子公司利益的行為。如果跨國公司存在上述情況,一旦子公司的債務超過其本身的清償能力,必定會使其債權難以實現,母公司就應該對子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3.3 母公司對子公司債務責任的法律適用

跨國公司母公司和子公司的住所或注冊地經常位於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應使用何國法律來追究母公司的責任?這是一個有爭論的問題。此問題應從兩個方面來加以認識和解決:一是直接適用東道國的法律來解決子公司的獨立人格問題;二是子公司人格被否定以後,原子公司因合同或侵權行為而產生的債務應根據合同或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原則來確定應適用的准據法。[

Ⅱ 跨國公司相關國際法律問題

一、何為東道來國,何為母國自?是否東道國是指業務所在地國家,而母國是注冊登記地的國家?
二、由於各國的民商事實體法及沖突規范不同,特別是沖突規范的復雜性,例如一些國家承認轉致、反致等,而原告向公司注冊地法院、爭議發生地法院以及其他相關法院提起訴訟都是可以的,如果原告或原告代理人仔細研究過各國實體法律及沖突規范,通過精心選擇起訴的法院,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可以實現適用母國實體法律的目的,從而使該公司承擔法律責任

Ⅲ 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責任如何承擔

摘要 從表面上看,跨國公司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一般都是根據有限責任原則組成的各自獨立的法律實體,在通常情況下,讓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並無法律上的根據。

Ⅳ 論跨國公司在國際經濟法中的主體地位

真厲害,國際經濟法的問題都回答的是公司法內容。
我是沒論文了,但是我建議你參看武大韓老師的《國際經濟法》或者鄧瑞平的《國際經濟法》,後一本很厚也很貴--70!!

Ⅳ 跨國公司在中國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有哪些

無論是本國企業還是跨國企業,其要履行的社會責任的要求都是一樣的,不同只在於具體環境下(文化、法律)各國的履責標准可能有所不同。

法律責任:守法合規經營,不行賄。從去年跨國葯企葛蘭素史克的商業賄賂案,可以看出,中國對這一點的要求正在加強。法律也是履責的底線。

環境責任:跨國企業在環境標准上普遍比國內的企業高,但是應該看到,在中國空氣環境惡化的背景下,政府對三廢治理的決心很大,關於大氣污染、水污染的法律條例陸續出台,所以對企業不得不加強對環境的重視。

供應鏈責任:這一點在跨國企業的責任中較為明顯。多數跨國企業作為品牌上,而生產采購的供應環節在中國,無論是成本考量,還是其他,供應鏈環節往往容易出現責任風險。病毒車間、污水排放.....都是。監督、協助供應商履責即是跨國企業的責任,也是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增強的外力。

社區責任:跨國企業在中國獲得生產發展的資源,由於「內外」之見,社區問題往往比較敏感,所以回饋所在社區的教育、醫療可以贏得口碑。
。。。。。。

跨國企業在東道國履行社會責任,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海外履責,由於天然的「差異性」的存在,使得履責實踐與在本國有所不同,所以跨國企業需要了解分析這種差異。

Ⅵ 對跨國公司的法律管制應該包括哪些內容為什麼

以公司的國籍為標准劃分可以把公司分為本國公司,外國公司和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嚴格講不是一個法律概念,只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概念。因為任何國家和任何國際組織都沒有專門的跨國公司的立法,跨國公司只是企業或企業集團的跨國經營,它不具有任何的法律意義。

外國公司分支機構

外國公司是指依外國法律在中國境外設立的公司,外國公司分支機構是外國公司依照中國法律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

外國公司在中國境內設立分支機構,必須向中國機關提出申請,提交其公司章程,所屬國籍的公司登記證書等有關文件,領取中國公司登記機關發給的營業執照。外國公司分支機構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經營機構,外國公司必須指定代表人或者代理人管理其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分支機構,同時要撥付與其經營活動相適應的資金,其經營資金所需的最低限額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外國公司分支機構的名稱應當標明其所屬公司的國籍及責任形式,同時要將其公司章程置備於外國公司分支機構內。

外國公司分支機構是依中國法律設立的,其權益受中國法律保護,但是外國公司分支機構是外國公司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分公司,它不同於外國投資者在中國境內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外國公司分支機構取得中國法人資格,而外商投資企業它肯定是中國的法人,因此,外國公司分支機構在中國境內不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因為它沒有自己獨立支配的財產,其經營活動所產生的民事責任由其所屬的公司承擔。

http://www.gongxue.cn/lannfalv/ShowArticle.asp?ArticleID=7806
http://www.intereconomiclaw.com/rdbbs/dispbbs.asp?boardID=6&RootID=1120&ID=1151
http://www.chinafiw.com/e_m/site/mysystem390.asp?trans_infoid=66488

Ⅶ 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如果違反當地法律,其責任在於哪一方(母公司還是子公司)

跨國公司海外子公司在當地注冊,適用當地法律,當地注冊的子公司承擔內法律責任。容

根據美國的海外投資法規,如果母公司在美國上市,其海外子公司的經營行為觸犯有關美國法律,如:商業賄賂,母公司會面臨美國的法律風險。

Ⅷ 跨國公司是否對其子公司承擔有限責任為什麼

隨著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跨國公司不斷增多,由此產生的法律關系也越來越復雜,其中最重要的是母子公司之間的關系,而責任承擔問題又首當其沖是各國公司法需解決的問題。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一直以來就為國際社會所關注。當代各國公司法均認為,在跨國公司體系中,母公司與子公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法人,有其獨立的財產,所以對外以其財產獨立承擔責任,而母公司對子公司僅以其持有的股份(出資額)承擔有限責任。可是母公司與子公司無論是在管理與控制關繫上還是經濟關繫上都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構成跨國公司有兩個決定性因素:一是存在控制,二是企業的一體化結構,其中最根本的是存在控制。由控制關系聯系起來的企業必須根據共同的指示,構成某個企業的組成部分。當行使控制是為了達到整個企業的利潤最大化時,這些企業就成為一體化的企業。該企業的目標是通過共同的融資計劃、資源分配等來達到企業集團的利潤最大化,跨國公司中某個公司的利益應當讓位於整個集團公司的利益。在需要時,可以犧牲子公司的利益,以保全整個集團的利益。所以在跨國經營中經常會出現母公司對子公司投資不足、母公司利用子公司逃避法律責任等現象。顯然,由於母公司受到有限責任的保護,這將會給子公司及其債權人的利益帶來嚴重的損害,有的甚至會擾亂社會經濟秩序。所以筆者認為,關於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其子公司的法律責任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嚴格有限責任論階段

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的一塊牌子上,鐫刻著這樣一行文字:有限責任制的創造,可以說像瓦特發明蒸汽機那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① 有限責任使得股東對其公司或公司的債權人沒有義務支付超出其股份的價值的義務②,於是它成了公司法的「傳統奠基石」。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工業革命進入如火如荼的年代,新的財富觀念、新的發財機遇,都在激發著社會人們的投資熱情。然而,特許設立法人與公司的理念以及普遍無限的責任原則,都極大地妨礙著人們投資熱情的實現,並因此阻撓著社會財富的增長。隨著社會自由與平等理念的呼聲高漲,自由而普遍的企業設立原則,以及股東以投資為限承擔責任的制度,得到法律的確認。自十九世紀初,現代意義的具備自由設立下的法人人格、尤其是股東有限責任特徵的公司企業形態,奠定了現代意義的公司法律的基礎與框架。

在有限責任確立的最初年代,嚴格的有限責任即為人們所奉行,認為其是公司制度之基石,必須嚴格遵循這一原則。最有代表性的莫過於1855年世界上第一部以「有限責任法」命名的英國法律,其中關於股東有限責任與公司法人責任獨立之關系,得到最為明確的規定。

根據當前的世界經濟發展狀況及國際投資狀況,對跨國公司來說,有限責任制度仍然發揮著巨大的作用。(1)有限責任通過限制投資者風險,在鼓勵投資中仍能發揮重要作用。③ 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就能預見到自己的風險即其最大的損失僅限於其出資,所以有限責任成為鼓勵投資的一種最有效的法律形式。(2)有限責任可以鼓勵跨國公司分散其決策程序。獨立的法律實體和有限責任原則可以使跨國公司的子公司獨立地從事經營活動,並鼓勵母公司分散其決策程序。分散決策的子公司享有對自己事務和利益作出決定的自主權。如果子公司的利益得到保護,其外部債權人的利益就會間接地得到保護。④正如我國著名的國際經濟法學家余勁松博士所說的:只要跨國公司的子公司享有決定自己事務的必要的自主權,有限責任仍是最好的選擇。(3)有限責任可以促進跨國公司資本的流動。風險投資的有限性增強了股份的可轉讓性,增進了資本的流動性,從而達到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實現跨國公司的效益的最大化。

盡管有限責任對於跨國公司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則,但是僅僅用有限責任來解決母公司與子公司的法律責任問題是不完整的。在跨國公司體系中,母公司成為子公司惟一的或者是具有控股權的股東,母公司除了在子公司中擁有利益外,還有其他的商業利益,這種利益可能與子公司的利益相沖突。因此,母公司可能會利用子公司來實現自己的利益,卻無視子公司的利益。這時候,如果實行嚴格的有限責任制原則,就會使得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與它們之間的經濟聯系相分離,有限責任很可能成為母公司的保護傘。所以,嚴格的有限責任對於現代的跨國公司來說是不現實的。當代國際社會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嚴格遵循著這一規則,英國便是其中之一。

二、 有限責任補充論,即「揭開公司面紗」階段

日益增長的現代商業社會的復雜性,使人們認識到將每個公司都看做獨立法人的傳統觀點與跨國公司通過復雜的組織結構完成統一商業任務的經濟現實之間所存在的巨大差距。這種狀況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新的法律理論的發展,以適應日益變化的商業現實的需要,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由此而產生⑤。這一理論在有限責任原則和跨國公司的經濟組織現實之間找到了一種相對的平衡,為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限制母子公司間的有限責任提供了新的思路。它的出現旨在突破有限責任原則的嚴格限制,用現實的態度來解決跨國公司所產生的法律問題。

在各國的司法實踐中,揭開跨國公司面紗的根據或理由主要有以下幾條:

1、代理人或工具

如果母公司控制著子公司的各種事務,並且任意干預子公司的運作,子公司實質上已經失去了其法人實體的資格。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可以認為子公司只是母公司的「化身」或者「工具」,只是充當母公司的「傀儡」或「部門」。子公司因為母公司的過度控制而完全變成了母公司的代理人,母子公司間已發生了人格混同(又稱公司法人格形骸化)。美國著名法官卡特佐指出:過度控制使「母公司變為被代理人,子公司成為代理人」,則應「揭開公司的面紗」。①

但是,在什麼情況下屬於代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各國在司法實踐都有不同的規定。傳統的英國法認為,僅僅一個公司是另一個公司的子公司(即使是全資子公司)的事實,並不足以認定子公司就是母公司的代理人,就可以將兩個公司看成一個實體。法院在進行案件審查時,將對以下因素加以考慮:子公司的利潤是否作為母公司的利潤,子公司的管理人員是否由母公司任命,母公司是否為整個企業的決策總部,母公司是否支配子公司的業務、決定資金的投放等重大問題。②

實際上,法院認定子公司為母公司的代理人而讓母公司承擔責任,也存在著困難。因為通常母子公司之間並非真正的代理關系,況且代理也存在著明示與默示兩種。在跨國公司的情況下,如果母公司把其子公司看成是自己的代理人而子公司也不表示異議,這就認定其為代理關系,那麼母公司在任何時候都將對子公司的行為負責,這將完全排斥有限責任制,因此也是不具現實可行性的。究其本質,子公司成為母公司的代理人,就是控制權與自主權關系的問題。當母公司對子公司進行了過度的控制,子公司喪失了自主權並對子公司造成損害時,母公司就應承擔子公司的法律責任。所以過度控制就成為母公司承擔子公司債務的一個重要因素。如何認定過度控制,在國際上沒有統一標准,但一般認為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母公司對子公司的經營有完全的支配,而且這種支配具有連續性、持久性、廣泛性之特點;(2)母公司對子公司銷售控制權系為不正當之利益,即控制權之行使,系為母公司之利益以損害子公司;(3)母公司對子公司之控制,對子公司之債權人或少數股東造成損害。③

2、濫用公司形式

濫用公司形式即濫用公司的法律人格,在這種場合下,法院將會否認公司法人格,從而揭開公司的面紗。母公司濫用子公司法人格的行為主要有兩類:

(1)利用公司法人格規避法律。利用公司的法人格以規避法律,是指受特定法律規范規制的主體,本來承擔著積極的作為義務(應當性義務)或消極的不作為義務(禁止性義務),但利用其支配的既存公司、新設公司或者復數公司作為另外單獨的不承擔此類義務的法律主體,去達成法人格利用者迴避法律義務的目的。④ 在這種情況下,揭開子公司的面紗,是對法律尊嚴的一種維護,只有這樣,法律才能真正地實現其效用。

(2)利用公司法人格逃避債務。母公司以子公司作為外衣從事不法行為,從而達到逃避債務的目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某跨國公司母公司在海外設立了一家子公司,當子公司的債台高築之時,母公司宣告子公司破產,子公司的債權人只能以子公司的破產得到償還,而母公司則僅以其出資承擔責任。與此同時,母公司再利用原有僱主、從業人員等設立經營目的完全相同的另一家子公司。很明顯,如果母公司一次一次地利用相同的伎倆,它每次只需承擔很小的一部分責任,從而達到其逃避債務的目的。而母公司在宣告子公司破產前秘密轉移其財產的情況下,結果更甚。在這種情況下,為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法院通常會據此揭破公司的面紗,由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權人承擔責任。

3、資本不足

在「揭開公司面紗」領域,「資本不足」是一個相對概念,通常是指其資本與公司的業務性質和經營中必然包含的風險相比較數額非常小。如果母公司在子公司開始營業時就投入了足夠的資本,即使後來在經營過程中出現了虧損而導致嚴重的資本不足,法院也通常不會以資本不足為由讓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法院在以資本不足作為理由揭開公司面紗時,通常會區分債務的性質,即區分是合同之債還是侵權之債。

翻閱美國的判例,不難得到這樣的一個結論:法官一般不會以資本不足為由而讓母公司承擔合同之債,雖然許多法官認為這確實是一個相關聯的因素。在商業交往中,為了各自的利益,雙方事先都會竭盡全力地去了解對方的資信狀況,在訂約的過程中,雙方經過討價還價相應地分擔了風險,並且通常以合同的條款來確定風險的承擔。一旦在履約過程中發生了問題,法院可以根據合同的條款來解決權利義務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合同之債的債權人(自願的債權人)的訴訟請求將不會被法院所支持,因為法院會認為沒有理由去干預這種既定的風險分擔方案。當然,在有的合同案例中,資本不足也會成為母公司承擔法律責任的理由。如果在訂約過程中母公司作為子公司的股東隱瞞或虛報了子公司的財務狀況,致使第三人誤以為子公司有充足的資本,那麼關於風險分擔條款的前提就是不真實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母公司就會被判令對子公司承擔責任。在侵權領域內則與前述情況大相徑庭,資本的不足將成為法官認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母公司若對子公司投資不足,而子公司經營的業務風險又很大,這對於侵權損害對象即非自願債權人是十分不公平的,因為母公司將其自身的風險轉移到了無辜公眾的身上。此時,法院通常就會以資本不足為理由,讓母公司來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當然子公司的資本並不要足夠賠償任何可能發生的事故,資本額的合理性主要取決於子公司經營的性質和風險的大小①。

4、違反正當程序

揭開跨國公司面紗的理由有很多,除了上述幾種主要理由,還有母子公司違反正當法律程序②;母子公司之間交易的條件不公平,故意將虧損留在子公司,利潤上交給母公司,使子公司成為一個徒有其名的外殼③;母公司與子公司資產混同或不當流動等。④

但是,揭開公司面紗理論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該理論仍以承認股東有限責任原則具有普遍適用性為前提,對子公司人格的否定只能適用於一些例外的情況。但由於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突破了公司法中佔有重要地位的有限責任原則,對它在具體實踐中的運用仍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當債權人試圖以揭開面紗為依據讓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負責時,法院往往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才能確定該案是否可以作為有限責任的例外而採取這種救濟方法,所以它並非是處理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問題的令人滿意的法律理論。

(2)這一理論沒有對具體案件的判決提供明確的標准,法院常常需要在個案的基礎上進行研究後才能決定在什麼情況下揭開面紗是合適的,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許多相互矛盾的判例,因為各個法院對具體案件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美國可以說是處理這類案件較多的國家,但各州法院在適用這一原則時仍缺乏統一、明確的標准,而往往使用一些模稜兩可的隱語,導致在實踐中各取所需,自行其是,判決結果往往是大相徑庭。

任何事物都是向前發展的。嚴格有限責任制和揭開公司面紗理論無法適應跨國公司經濟日益一體化的現實,其終究會被新的理論所取代,這是不容置疑的發展趨勢。

三、企業法觀點的出現

企業法觀點最早出現於跨國公司破產問題的解決。

筆者認為,破產問題只是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的問題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借用企業法觀點來解決錯綜復雜的跨國公司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問題是可行的。

目前,國際上關於解決跨國公司破產的方法論有兩種,即實體法(entity law)觀點和企業法(enterprise law)觀點。所謂實體法觀點,是指將經濟上相互關聯的公司在法律上看作是相互獨立的實體,處理跨國公司的破產不考慮各個公司在經濟上的緊密聯系,僅僅從法律的概念來考察,只要公司在法律上是獨立的,在破產時就按照一般的關系來處理。所謂企業法觀點,是指法律形式上相互獨立的公司,只要在經濟意義上有密切的聯系,就將它們看作是一個企業整體,在處理這些公司的破產案件時,將與其有關聯的公司作為特殊的債權人來看待。

在實體法概念佔主導地位的時代,商業企業的功能與今天有很大的不同。那時的公司規模比較小,與其獨立的權利和義務相適應,每個公司都被看作是一個獨立的法律實體。隨著19世紀30年代有限責任原則的出現和其後這一原則在各國的發展,更強調了公司是一個獨立法律實體的觀念。當時,一個公司通常不能擁有另一個公司的股份,這也符合當時的經濟現實。實體法概念對於將股東的責任限制在其股本投資上起了重要的作用。後來,以美國新澤西州頒布的《公司法》為轉折點,開始允許一個公司擁有另一個公司的股份,這樣導致了集團公司的出現和發展,母公司與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組成了復雜的商業企業,共同完成可以使集團利益最大化的商業行為。跨國公司出現之後,共同組成該集團的附屬公司也成為企業的一部分,傳統的實體法概念也自動地適用於母公司、子公司及附屬公司,法律將它們都看作獨立的法律實體。

實體法的概念更多地注重公司存在的形式,而非其實質的方面。它注意到子公司在形式上與母公司是分離的,不考慮整個公司集團在經濟上的緊密聯系。它所關注的問題有:子公司是否有獨立的賬簿和銀行賬戶、它是否通過自己的董事會和股東會的決議進行經營、它是否進行自己的日常決策、它是否有最低限度的資金等等。根據實體法概念,只要公司保持這樣表面上的獨立存在的形式,其他的一些事項,如母公司是否擁有子公司的大多數或全部的股票、是否指定子公司的董事或官員(在多數情況下是母公司的董事或官員)、母子公司是否喲共同的董事或官員甚至電話號碼和商標、從事同一業務等,都是無關緊要的。在實體法概念指導下,商業經營的現實被忽略了,特別是對子公司根據母公司的指示使集團利益最大化的關鍵因素沒有進行足夠的考慮。只有在例外的情況下,遵循傳統概念的法院會不顧獨立實體的現實,考慮揭開公司的面紗,追究母公司的責任。如前所述,在什麼情況下可以揭開公司面紗,各國法院作法不一,導致產生許多相互矛盾的判決。所以,揭開公司面紗理論也受到了眾多的批判。

從歷史發展來看,企業法概念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是求助於揭開公司面紗理論,後來逐步拋棄了實體法的概念。隨著跨國公司的迅速發展,除了一些特殊的領域外,適用實體法概念的局限性越來越大,越來越不符合經濟現實,企業法的概念即隨之出現並得以較快發展。對企業法概念的接受是一個逐步的過程。許多破產案件的解決是根據跨國公司的經濟一體化,得出了與實體法概念不同的結果。但這種結果的得出有時並非是直接採用企業法概念的結果,而是根據揭開公司面紗的理論作出的。換言之,揭開公司面紗理論是從實體法概念過渡到企業法概念的重要橋梁。通過對跨國公司進行的商業行為的經濟後果分析,人們逐漸接受企業法的概念。

直到今天,傳統的實體法概念並未被完全拋棄,盡管其缺陷是人所共知的。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與實體法有著直接聯系的有限責任原則在公司的長期歷史發展中起到了獨特而重要的作用。在跨國公司的情況下,即使股東和債權人地位發生了種種變化,但這一原則繼續適用於跨國公司仍可以發揮重要的功能。有限責任原則仍明確體現於各國的公司法、破產法中,要在短期內使各國完全放棄這種觀點的希望是比較小的。其二,在不同問題上,各國對實體法觀點的放棄和對企業法觀點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在破產法領域,對於公平的從屬求償問題,各國基本上已經接受了企業法的觀點,但在母公司對破產子公司的債務責任問題上,企業法的觀點還顯得比較弱小,實體法觀點仍佔主導地位。

但許多國家畢竟認識到了跨國公司的經濟一體化的現實,認識到不能絕對地適用有限責任原則,對母公司提供過度的保護而損害子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所以他們主張對傳統的法律觀點進行變革,採用特殊的方法來處理跨國公司的法律問題,於是常常藉助揭開公司面紗理論來追究母公司的責任。

企業法概念所考慮的跨國公司經濟一體化本身也並不代表最終的答案,而是為法院判斷集團內部的交易是否有損於外部債權人提供一種背景。在解決跨國公司母子公司間的法律責任時,企業法概念並非必然地、完全地推翻公司人格的獨立性。當集團內部的某個企業與集團僅僅是投資關系,或者其經濟上與集團的聯系是非常小的,或該企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並非是企業集團的一部分,等等。在這些情況下,適用企業法的要求並不是很迫切。在一個著名的判例——羅賓訴漢諾威產品信託公司(Rubin v. Hanover Manufactures Trust Co.)案中,法院並沒有採納任何關於集團間融資對集團整體利益的標准,相反,它考慮的是實體法的標准,即融資對集團公司中某個成員的利益。①

實體法的概念並非公司人格方面的不可避免的產物,而是一個服務於特定歷史時期某些目標的法律概念。但就發展過程而言,在短期內完全用企業法的概念來處理跨國公司的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問題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實體法的概念仍將占據一席之地,特別是考慮有限責任的原則時。甚至在某些國家,實體法仍是考慮問題的基本出發點,只是在個別案件中才採用企業法的概念,如英國等。即使如此,也有判例表明,在這些國家變革的跡象是存在的。在處理跨國公司母子公司關系問題方面,採用企業法概念的總趨勢是不會改變的,並且隨著跨國公司的進一步發展,這種發展趨勢會進一步加快。

Ⅸ 跨國公司母子公司的法律責任問題

1,在子公司具有足夠的或必要灼自主性,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自洽體,能獨立作出決定從事各種民事活頓,獨立對外承擔民事責任時,有限責任的原叫應占優勢,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不負責任。這時,衡浪的標准可以法人應具備的條件為據,如當該子公司具有其經營活動所必要的資產,汀自己的經營管理機構,並根據自己的意思獨立進行活動,承擔責任時,可以認為子公司具有自主性,應獨立承擔責任。 2,當子公司在某些事項上的自主性由於母公司的干涉和支屺,如母公司的錯誤決策,不當指示,而被剝奪,並對子公司或其債權人造成損害時,母公司應對由此造成的特它損害承擔責任。 3,當子公司由於母公司的控制而基本或完全失去自主性時,應讓母公司對子公司的債務直接負責任,、因為這時子公司失去獨立性,實際上與母公司的分支機構的地位差不多。

Ⅹ 試比較跨國公司的子公司和分公司的主要法律特徵

法律分析:子公司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可以獨立承擔責任,但是分公司不可以。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十四條 公司可以設立分公司。設立分公司,應當向公司登記機關申請登記,領取營業執照。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資格,其民事責任由公司承擔。公司可以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民事責任。

熱點內容
法學張曉晨 發布:2025-02-07 11:41:41 瀏覽:449
城區法院纏 發布:2025-02-07 11:29:53 瀏覽:621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1995 發布:2025-02-07 11:22:18 瀏覽:643
1953年新婚姻法的宣傳 發布:2025-02-07 11:06:53 瀏覽:119
2017婚姻法關於房產 發布:2025-02-07 11:06:10 瀏覽:562
民法典解讀講座 發布:2025-02-07 10:40:24 瀏覽:384
勞動法對工種的分類 發布:2025-02-07 10:31:10 瀏覽:262
吉林省司法改革 發布:2025-02-07 10:23:22 瀏覽:376
成都西同律師 發布:2025-02-07 10:21:42 瀏覽:936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二十字 發布:2025-02-07 10:10:22 瀏覽: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