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責任根據追究
1. 生產安全事故法律責任怎麼追究
生產安全事故是指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或與之有關活動中突然發生的、傷害人身安全和健康、損壞設備設施或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導致生產經營活動或相關活動暫時中止或永遠終止的意外事件。
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依照前款規定受刑事處罰或者撤職處分的,自刑罰執行完畢或者受處分之日起,五年內不得擔任任何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對重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負有責任的,終身不得擔任本行業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
2. 責任追究包括追究哪些責任
法律分析:責任追究就要是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和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十四條國家實行生產安全事故責任追究制度,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追究生產安全事故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第八十四條生產經營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經調查確定為責任事故的,除了應當查明事故單位的責任並依法予以追究外,還應當查明對安全生產的有關事項負有審查批准和監督職責的行政部門的責任,對有失職、瀆職行為的,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八十七條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不符合法定安全生產條件的涉及安全生產的事項予以批准或者驗收通過的;
(二)發現未依法取得批准、驗收的單位擅自從事有關活動或者接到舉報後不予取締或者不依法予以處理的;
(三)對已經依法取得批準的單位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發現其不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而不撤銷原批准或者發現安全生產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四)在監督檢查中發現重大事故隱患,不依法及時處理的。
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的工作人員有前款規定以外的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3. 追究生產安全事故應該首先去追究誰的法律責任都是怎麼規定的
生產安全事故承擔責任的主體必須是事故責任人。
(一)有關人民政府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領導人、負責人;
(二)生產經營單位及其負責人、有關主管人員;
(三)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
(四)安全生產中介服務機構和安全生產中介服務人員。
(3)法律責任根據追究擴展閱讀:
分清事故責任,確定事故責任人,是追究法律責任的前提。這就要求,必須在事故調查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單位、每個人員的崗位和職責,對事故責任加以認真分析判斷,尋找出真正的事故責任人,使其受到應有的法律追究。
凡是對生產安全事故負有責任的人員,都必須承擔責任;反之,就不應承擔責任。這是「責任自負」的法制原則在責任追究制度中的具體體現。
4. 追究法律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暫時因為某些原因沒有追究責任,但不排除以後可以提起訴訟追究責任的權利。這句話並不屬於法律專業術語,也沒有什麼實質意義。行為人現在所實施的行為,不意味自己已經放棄對被開除者繼續追究刑事責任或者民事責任的權利。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法律責任的特點: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依據:根據《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損害對方人身權益、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請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
根據《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5. 追究法律責任和按法律規定處理之間的區別
法律責任,有廣、狹兩義。廣義指任何組織和個人均所負有的遵守法律,自覺地維護法律的尊嚴的義務。狹義指違法者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具有強制性的法律上的責任。法律責任同違法行為緊密相連,只有實施某種違法行為的人(包括法人),才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特點:在法律上有明確具體的規定;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執行,由國家授權的機關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實施法律制裁,其他組織和個人無權行使此項權力。法律責任分為:刑事法律責任、民事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責任、經濟法律責任、違憲法律責任。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包括:個人負責,不株連原則;重在教育原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原則。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所以兩者之間的區別,前者是主動的,後者是自然發生的。
6. 法律責任的設置與追究
鄭秋申解釋說,法律責任是《條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條例》中第五章「法律責任」是在上位法的框架下制訂,其中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法定的公民或單位應當履行的行為;二是責任者應當承受的否定性評價或相應的處罰、懲罰或制裁。《條例》在規定權力、權利和義務的同時明確了公民、政府各職能部門相應的法律責任,以規范或約束權力、權利的行使以及義務的履行,防止權力、權利的濫用或玩忽職守以及義務的懈怠,從而保障正常的社會秩序得以維護。
那麼,對違反《條例》規定的行為應該實施怎樣的處罰措施呢?對此,鄭秋申告訴記者:「上位法相關法律法規已有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處罰遵循公正、公開的原則,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作出警告、罰款、責令停產停工等行政處罰,沒有涉及行政強制內容。對情節復雜或者重大違法行為給予較重的行政處罰,經集體討論後作出處罰決定;對違法行為輕微、違法事實不能成立的,不給予行政處罰。堅持處罰與教育相結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覺守法。《條例》中制定的罰則不是目的,而是一種手段,教育也是一種手段,通過處罰和教育,使其不再危害社會,預防和減少文物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條例》中還規定政府各職能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讓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失責必追究成為工作常態。」
7.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懲罰和什麼
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包括懲罰和補償。
法律責任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1、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2、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7)法律責任根據追究擴展閱讀:
法律責任的 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8. 法律責任的種類有哪幾種
法律責任根據不同種情,分以下幾種類型:
1、根據責任行內為違反的法律性質容,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違憲責任;
2、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分為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
3、按照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個人責任。
法律責任的特徵為:
1、法律責任是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而形成的法律後果,以法律義務存在為前提;
2、法律責任即承擔不利的後果;
3、法律責任的認定和追究,由國家專門機關依法定程序進行;
4、法律責任的實現由國家強制力作保障。
9. 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
一、法律責任相關概念
1.法律責任指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的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承擔法律責任的最終依據是法律。法律責任具有國家強制性。
2.違法行為不一定會導致法律責任產生,因為即使違法,也可能存在責任的阻卻事由,從而不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法律責任並不僅僅因為違法行為而產生。
3.歸責的原則有:
(1)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了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的時候,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
(2)公正原則要求:
①對任何違法、違約的行為都應依法追究相應的責任;
②責任與違法或損害相均衡;
③要綜合考慮行為人承擔責任的多種因素,做到合理地區別對待;
④要依據法律程序追究法律責任;
⑤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追究法律責任要從效益角度出發,分析成本與所得,努力以較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效益。
(4)追究法律責任時要考慮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因素,努力使法律責任的承擔符合社會倫理、公序良俗。
4.免責:免責的前提條件是存在法律責任。正當防衛和緊急避險屬於違法性的阻卻事由,故法理學中不以其為免責事由。免責有全部免除和部分免除之分。我國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有:
(1)時效免責,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期限後而免除,其意義在於: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督促法律關系主體及時行使權利、結清權利義務關系,提高司法機關的工作效率,穩定社會生活秩序,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2)不訴及協議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是指對那些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和全部的法律責任。這是一種將功抵過的免責形式。
(4)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5.法律責任是指由特定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性的懲罰措施。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但法律責任不等於法律制裁,有法律責任不等於一定有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相對應,法律制裁有刑事制裁、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違憲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