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法律工作者責任擔當
西方法理學巨擘德沃金說過: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由此可見法院在權力分支體系的重要性及法官在法治國家建設中的重要角色。法官是如此之重要,那麼法官如何才能擔當法治的擔任,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法官?
從立法視野審視,根據現行《法官法》第九條的規定,擔任法官必須滿足以下條件:具備中國國籍、年滿23周歲、擁護中國憲法、具有良好的政治、業務素質、良好品行,身體健康和具備法律知識並具有法律實務工作經驗。國籍、年齡、擁護憲法因一般正常法律人均可達到的准入門檻,因而,這只是一個前提性條件,而非嚴格意義上的合格標尺。從現行法律的規定來看,一名合格的法官應當滿足以下要素:具備法律知識和法律實務操作經驗、良好的政治素質、優秀的道德品行。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看法是「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法官沒有別的上司。也即法律是法官唯一的上司。
結合現行法律的基準及筆者認知理解,一名合格法官應當滿足以下條件:具備兩種意識,三種能力,四種知識。從意識方面考察,首先是政治意識,其次是法律意識。政治意識上,法律與司法從來無法獨善其身而脫離政治孤芳自賞,而是與政治存在密切勾連,因此法官必須具備較強的政治意識和政治敏感性,在當前時代的中國語境下,具體而言就是法官必須服從黨的領導,擁護憲法和社會主義道路,這也是法官法規定法官必須擁護憲法的緣由。從法律意識上看,法官必須精通法律,遵守法律。法官以法為業,熟悉現行法律,模範遵守法律,在法律適用上只認可法律,即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看法: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法律是其唯一的上司和指引。
從能力上判定,基於司法過程使然,法官實現定紛止爭,主要是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由此,法官必須具備三種能力以准確抽取案件事實,恰當匹配相應法律:首先是法官應當具有嫻熟的庭審駕馭能力,不僅將司法全過程完美地向公眾展示,寓意著司法公開的使命,而且庭審是查清案件事實的關鍵程序。其次是確立法律終局性結論的能力——包括裁判文書製作能力和調解運用能力。法官的司法過程是一個找法、擇法、適法的一個法律選擇、匹配程序,而裁判文書製作是一個法律適用的程序,是對案件事實進行法理性的結論終結,是一個說理的過程。法官如若無法製作一份邏輯嚴謹、說理透徹的裁判文書,司法的過程就無法完美終結。因而法官具備文書製作能力是合格法官的題中之義。再次,是調解能力。調解與裁判均是實現定紛止爭的一種方式和手段,而非法官的終極目的地。調解與裁判並無優劣高下之分,只是根據不同的司法語境和特定的案件事實情況,扮演者不同的手段品種,在各自不同的作用域演繹著自己獨特的價值和使命。在通過裁判無法充分實現定紛止爭或效果不佳時,調解的價值便得到凸顯,調解有其特殊的價值張力,能使部分案件的辦結效果更佳。
從知識譜繫上檢讀,法官需要具備以下四種知識,以追求真善美為己任,引導公眾確立法律帝國的邊界和柵欄,指引公眾有序參與社會,牽引公眾求真向善唯美。一是學習邏輯。二是洞悉人性。三是體驗社會。四是堅守良知。
學習邏輯。邏輯是法律和司法的生命力所系。「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是著名法學家、美國大法官霍姆斯的著名論斷。但要正確認識和理解霍姆斯的這一著名論斷必須回歸當時的背景與還歷史的本原。在當時美國的學術界比較傾向於重視邏輯而反經驗。「法律發展的唯一動力在於邏輯」一時間喧囂塵上,在這個大背景下霍姆斯勇敢地站出來批判法律的過度邏輯化、形式化而重視司法的經驗是面對法律應有的科學態度。「法律不是邏輯就是經驗」的判斷是對法律的簡單對立與機械分割。法律首先是邏輯的,才是經驗的。邏輯是對司法經驗的一種整合、抽象、萃取與提煉,經驗是對司法邏輯的一種發展、延伸、展開與生命力的賦予。在漢語法學的語境系統應當注重對司法經驗的梳理與傳承,對本土司法歷史的梳理,對本土司法智慧的回歸。經驗通過萃取、整合,依然是邏輯的。法律的生命需要經驗張力的具體展開,更需要邏輯的理性支撐。法律關乎邏輯,司法不追求邏輯的嚴謹與縝密,法官的裁判必然飽受詬病,因而法官必須具備邏輯知識,充分運用邏輯演繹裁判的過程,讓公眾知曉裁判的過程和理由,方能樹立司法的權威與威嚴。
洞悉人性。西方一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人有趨利避害的本性,因而人性是有弱點的。很多案件的紛爭都是有人性弱點的暴露和擴張所致,才致使人情冷暖、利益糾葛與恩怨情仇。人性是有弱點的,既然我們承認人性這一偏頗,那麼法官身上也同樣不例外。因此,法官承認和洞悉人性不僅有助於司法裁判,亦能時刻警醒自我。當前外界對法官的各種誘惑不斷,法官不可能具有哲學王或聖人的那種無所不惑、無所不侵的本領,同樣具有人性的弱點和人性的渴求。他們需要養家糊口、聊以生計,渴望幸福和美好的生活!因此,他們不可能無比堅強,也不可能拒絕一切,更不可能完全不受任何誘惑。有時迫於生活壓力和社會環境的影響,會作出一些迎合世俗的行為。如果法官把審判工作作為解決個人問題和養家糊口的一項工作,那麼在利益和人情的驅動下,法官往往容易作出一些有悖於法律和個人良心的行為,以滿足個性的需求和物質的需要。因此,法官必須具備洞悉人性的知識,知曉人性,承認人性的多元復雜,客觀面對人性的弱點,更有助於案件事實的查明,方能心如止水,直擊人性弱點,公允裁判。
體驗社會。如若是醫院是治療人的疾病,那麼法院則是法律的醫院、社會的醫院,修復破損的社會關系,診治社會的疾病。而法官則是「法律醫院」、「社會醫院」的醫生。法官要診治社會,雖然是通過法律予以診療、修復,但因為對象是社會,則必然要了解社會、體驗社會。社會不僅紛繁復雜,而且多元中蘊育擇地方性和局域性。按照吉爾茨的觀點,任何法律都是一種地方性知識。因此,法律也是融入當地社會的一種地方性知識,滲透了文化的基因與歷史的血液,將當地的民俗、習慣整合、上升到規范性層面。因此,法官要開具診治處方則必須對社會有所了解和體驗,尤其是當地的公序良俗、民間習慣及所在地方的市情、省情、國情,才能把握社情民意,做到接地氣,對症下葯,腳踏實地,經得起社會和歷史的經驗。
堅守良知。朝鮮族有句諺語,不要讓你的能力超越自己的品格與良知。良知,指的是天賦的道德善性和認識能力。《孟子·盡心上》有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為心之本體,「我」之主宰,一切意識和德行皆出於此。明朝哲學家王守仁據此提出「致良知說」,作為道德修養方法。司法良知則是法官作為司法主體時所具有的法律職業良知,其建立在對世俗人情的深刻把握和對人性深入洞察的基礎之上,是基於對法律規則的正當性與合法性的認識和理解以及自身法律生活反思所形成的一種對善惡正誤的理性判斷,體現出法官的司法理念、正義追求、職業道德、責任擔當及人文情懷等內心意志。一厘米主權是是德國亨里奇案確立的執法標准,也是司法良知視域規制下的最高執法標准。沒有法律規則,法官當如何裁判,法官顯然無理由拒絕裁判,這就是良知的價值所在。法官可以運用司法良知作出擇斷。不僅如此,法官在面對惡法、無法的混沌世界,還應當堅守司法良知,有把槍口抬高一厘米的義務,尊崇自己的內心良知,作出合乎常識、常理、常情的裁決,讓司法的過程求真向善唯美,讓裁判的結果融入法、理、情,讓公眾感知司法的溫情。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人民法院
『貳』 一個優秀的法律工作者所要具備的素質是什麼
優良的法律素養、成熟的心智和一定的社會關系。
『叄』 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應具備怎樣的素質
遵守國家關於新聞報道的相關政策。
保守國家機密。
尊重他人人身權利(名譽權,隱私權等)尊重他人知識產權。
遵守其他相關法律
『肆』 作為一名法律人應擔起哪些社會責任
企業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和員工承擔法律責任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社區和環境的責任,企業的社會責任要求企業必須超越把利潤作為唯一目標的傳統理念,強調要在生產過程中對人的價值的關注,強調對環境、消費者、對社會的貢獻。
八大社會責任:
明禮誠信
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責任
由於種種原因造成的誠信缺失正在破壞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營,由於企業的不守信,造成假冒商品隨時可見,消費者因此而造成的福利損失每年在2500―2700億元,佔GDP比重的3-3.5%。很多企業因商品造假的干擾和打假難度過大,導致企業難以為繼,岌岌可危。為了維護市場的秩序,保障人民群眾的利益,企業必須承擔起明禮誠信確保產品貨真價實的社會責任。
科學發展
企業的任務是發展和贏利,並擔負著增加稅收和國家發展的使命。企業必須承擔起發展的責任,搞好經濟發展,要以發展為中心,以發展為前提,不斷擴大企業規模,擴大納稅份額,完成納稅任務,為國家發展做出大貢獻。但是這個發展觀必須是科學的,任何企業都不能只顧眼前,不顧長遠,也不能只顧局部,不顧全局,更不能只顧自身,而不顧友鄰。所以無論哪個企業,都要高度重視在「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發展。
可持續發展
中國是一個人均資源特別緊缺的國家,企業的發展一定要與節約資源相適應。企業不能顧此失彼,不顧全局。作為企業家,一定要站在全局立場上,堅持可持續發展,高度關注節約資源。並要下決心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尤其要響應中央號召,實施「走出去」的戰略,用好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以保證經濟的運行安全。這樣,我們的發展才能持續,再翻兩番的目標才能實現。
保護環境
隨著全球和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日益惡化,特別是大氣、水、海洋的污染日益嚴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面臨危機,森林與礦產過度開采,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很大威脅,環境問題成了經濟發展的瓶頸。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經濟持續發展,企業一定要擔當起保護環境維護自然和諧的重任。
文化建設
醫療衛生,公共教育與文化建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極為重要。特別是公共教育,對一個國家的脫除貧困、走向富強就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醫療衛生工作不僅影響全民族的身體健康,也影響社會勞力資源的供應保障。文化建設則可以通過休閑娛樂,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我們的國家,由於前一個時期對這些方面投入較少,欠債較多、存在問題比較嚴重。而公共產品和文化事業的發展固然是國家的責任,但在國家對這些方面的扶植困難、財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應當分出一些財力和精力擔當起發展醫療衛生、教育和文化建設的責任。
發展慈善事業
雖然我們的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但是作為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還存在很多困難。特別是農村的困難就更為繁重,更有一些窮人需要扶貧濟困。這些責任固然需要政府去努力,但也需要企業為國分憂,參於社會的扶貧濟困。為了社會的發展,也是為企業自身的發展,我們的廣大企業,更應該重視扶貧濟困,更好承擔起扶貧濟困的責任。
保護職工健康
人力資源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也是企業發展的支撐力量。保障企業職工的生命,健康和確保職工的工作與收入待遇,這不僅關繫到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而且也關繫到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為了應對國際上對企業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也為了使中央關於「以人為本」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落到實處,我們的企業必須承擔起保護職工生命、健康和確保護工待遇的責任。作為企業要堅決作好尊紀守法,愛護企業的員工,搞好勞動保護,不斷提高工人工資水平和保證按時發放。企業要多與員工溝通,多為員工著想。
發展科技
當前,就總的情況看,我國企業的經濟效益是較差的,資源投入產出率也十分低。為解決效益低下問題,必須要重視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降低煤、電、油、運的消耗,進一步提高企業效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為了盡快改變技術落後狀況,實行了拿來主義,使經濟發展走了捷徑。但時至今日,我們的引進風依然越刮越大,越刮越嚴重,很多工廠幾乎都成了外國生產線的博覽會,而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確沒有引起注意。因此,企業要高度重視引進技術的的消化吸收和科技研發,加大資金與人員的投入,努力做到創新以企業為主體。
『伍』 一個法律人應具備那些職業素養
黨的十屆四中全會作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素質、業務工作能力、職業道德水準,著力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
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推進依法治國的法律人),必須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依法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作為法治建設的推進者——「法律人」,應當具備以下五個方面的素質:
一、要有廣博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
廣博深厚的法律知識素養包括三個層次:
一是良好的法律理論素養,這種理論素養是法律人從事法律職業的基礎,它一方面要通過理論學習來獲得,另一方面要通過法律實踐活動來積累和提升。良好的法律理論基礎表現為具有良好的法律觀念、系統的法律哲學知識、全面的了解國情社情人情、寬厚的人文社會科學功底和秉持正義的法律精神。
二是良好的部門法知識素養,特別是適應社會發展實際需要的專門法知識素養,其中,最為核心是運用部門法知識正確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的能力。
三是熟練的法律實踐經驗。法律實踐經驗是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也是對具備的法律知識素養的檢驗,它是法律人法律知識素養的有機的組成部分。這種以經驗為內涵的知識運用能力包括:法律規范的運用知識及經驗、法律方法的適用知識和經驗、法律事實的判斷知識和經驗、法律辯論的知識和經驗,以及對突發事件的應變知識和經驗、與當事人進行交往的溝通知識和經驗等等。
二、要有明辨審慎的法律判斷能力。
法律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對事實和法律的兩個方面的判斷活動,就是運用法律判斷事實,通過事實適用法律。這兩個方面都需要明辨與審慎,因為如果事實認定不審慎明辨,就會出現認定事實的不清或者錯誤,影響案件的認識和處理,甚至會侵害當事人的利益,而如果法律適用不審慎明辨,則不僅會造成違法後果,也會侵害當事人的合法權利,影響到法律正義的實現。法律實踐從私而言,有關人格有關財產;從公而言,有關秩序有關穩定有關安全;但無論如何,法律實踐作為正義之事,法律尤其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惟有如此,才能日漸接近正義,維護正義,伸張正義。
三、要有理性嚴謹的法律思維技巧。
法律的思維不同於日常思維的基本特點是,法律是理性嚴謹的邏輯,而日常生活思維則理性與情感並重。法律思維的理性嚴謹表現在對待問題和處理問題上,重視對主體權利義務關系的思考,強調法律適用的普遍性優先於事實的特殊性、堅持程序正義優於利益訴求的實質合理性,程序的公正優於實體的公正,主張理由的說服優於結果的強制,這從本質上彰顯了法律思維的理性化特點。而在日常思維中,人們對事物的判斷常常會出於個人的喜好、情感或偏向、價值觀的左右、利益的趨使等發生因時而異、因事而異的變化。法律的理性思維和技巧,是強調法律人要善於運用法律的邏輯工具,用嚴謹的法律思維來進行事物的判斷與取捨,反對情感因素、個人好惡等對法律判斷的影響,最大限度保障法律實踐過程中的公平公正,維護法律的正義和尊嚴,確保法律的貫徹和實施,防止個人因素對法律實現的影響。
四、要有公正嚴明的法律道德操守。
法律乃正義的化身,法學乃正義之學。法律人必須具有正義的品德、公平的心態、嚴明的操守,這是保證法律公正得以實現的基礎,沒有這樣的道德基礎,法律就會成為不良利益主體為惡的工具。當然,正義的品德、公平的心態、嚴明的操守,要有公正的法律為基礎,要有良好的嚴格的程序來維護。當然,從一開始進入法律人共同體開始,這種素養的養成和訓練就是非常必要的。這就要求在法學研習和法律實踐的過程中,僅僅增強一些有關法律的知識技能還遠遠不夠,要把法律職業道德的提升放在重要的位置,重視德性因素在法律職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法律人不能缺「德」,法律之治,是有德之治,是尚德之治。法律的教育要以公正的法律道德教育人,以嚴明的法律情操鼓舞人,以高尚的法律人格來感染人,以堅定的法治信念熏陶人,使法律人獲得對自身的角色認同感與角色使命感,並在現實生活中贏得人們的尊重與信任,從而提升法律人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同時,道德的教育與熏陶只是培養法律人道德素養的一種教化性的努力,而且,只有這種教化性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完善法律人的追責機制,使法律不僅成為普通人的他律,也要成為法律人自身的「鎖鏈」,使法律人知法守法用法,進而來影響社會,影響他人,為法治社會起到榜樣的作用。
五、要有以人為本的法律人文關懷。
人乃萬物之靈,也是世界的主體。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中心考察一切法律活動的合理性與合法性,法律的制度設計乃至程序展開都應當貫徹「人」的標准,而不是某些抽象的「概念」或者西方的「學說」;同時法律人也應當把「為了人的發現」和「一切為了人」的「現世」精神和最起碼的人文關懷注入到自身的法律實踐過程中,始終把當事人的利益放在重要的法律實踐位置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利與利益,尊重當事人的人格與人性價值,嚴禁在法律活動中蔑視人、污辱人、侵犯人,以法律人的實際活動踐行「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理念,發掘法律實踐中的人文精髓,推動法律活動朝著更具人文理性的目標邁進。
『陸』 作為一名法官,談談如何依法治國
回首自己初任法官的這幾個月,感受頗多,細細品味,發現自己在不經意間成熟了許多,自己更加了解了法官的職業,也更加深刻的知道,要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好法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這就要求自己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思考、不斷的領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法院的權威、法律的權威。 首先,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對黨和人民有著一顆忠誠之心,黨和人民把法官的權力交給了我,就一定要對黨和人民負責,始終心懷敬畏之心,不然,就千萬不要隨意接過法官的法槌,一個好的法官,必須始終堅持中立的形象,做到表面和實際都不偏私,只有這樣,才能增強人民對法治的信心,才能做到,依法治國,才能宣揚法治精神,才能夠伸張正義,才能夠忠於法律,維護法官形象。宋魚水法官說過一句話:「法律人要甘於寂寞,要始終保持一份內心的安靜,甘於寂寞就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就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遵守自己的職業的操守,忠於事實,忠於法律,清正廉潔,默默奉獻。只有有了這種境界,才能在審理案件時有了方向感和主心骨,才能懂得權為民所給,一定要權為民所用,利一定為民所謀,情一定要為民所系,有了這種的境界,才能忠於法律事實,不為情所惑,不為利所誘,不為勢所嚇,堅持法律不放鬆,只用這樣才能精確剖 析形形色色的社會矛盾,為民解憂,為社會解難,實現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我們作為新時期的法官,一定要弘揚這一精神,展現當代法官化解糾紛,實現司法為民的宗旨,我們一定要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工作,沒有驚天動地,沒有豪言壯語。只有這樣,法律才能夠最真正保護人民的利益,法官才不再是「官」,而是真正的使者,是陽光下最干凈的職業。其次,要想成為一名好法官,要准確並嫻熟運用法律的每一個條款,做到洞察秋毫、不錯判、漏判、誤判、公平公正,要加強自己業務能力學習,把自己承辦案件,都當做一篇論文來做,細細研究,做一名知識型、學者型法官,不斷加強自身學習,掌握先進國內外法律理念,把終身學習當做自己的人生目標,做為一名初任法官,承擔著處理,決斷社會各種紛爭的歷史重任,是捍衛文明的使者,是公平正義化身,是良知的守護神,法官的能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法律實施的效果,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人民法院審理的涉外經濟糾紛增加,這就對新時期的法官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法官,唯有不斷學習豐富知識、提高本領,不斷改造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才能為市場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務和有力的司法保證。新時期的法官,所應具備的政治、業務理論知識應該是綜合多方面的,只有掌握了豐富的理論知識才能適應新時期對法官的要求,完成歷史賦予法官的使命。作為一名初任法官,要加強法學基礎理論學習,形成完整法律思維,掌握正確法律方法,對實踐中各種法律現象抽其表象,看其本質,正確認知新生事物,發展理論,並形成自己的學術觀點,從而正確運用裁量權做出合理公正判決,要堅持學好、掌握好新的法學觀點和理論,提高審判質量和效率,從而樹立法官的形象,贏得社會尊重和信任。再次,作為一名好法官,還要學會換位思考,尤其是要站在弱勢群體的位置上進行分析和判斷,在審理案件時,不能讓有理的當事人因為不懂怎樣打官司而吃虧,而且要快審快結,要法律陽光盡早撫慰弱者的心靈。法官是公正和愛心的化身。法官應當做有利於當事人的換位思考,使法院各項工作能從當事人的利益出發,減少當事人的訟累,提高每一次開庭的效率,認真把握每一起案子事實,正確運用法律做到程序和實體並重,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統一,辦鐵案,無錯案,提高案件質量和效率,促進社會的公平正義,使每一名當事人都帶著問題來,而帶著微笑走,做到案結事了,用誠信正義及一顆愛民的心來抒寫法官的情懷,讓法院成老百姓最值得信賴、最講公平、最講道理的地方。我們是人民的法官,一定要把握正義天平。作為一名初任法官,一定要學會換位思考,做一名「平民」法官,感同身受體會百姓的酸甜苦辣,拉近法官與群眾的距離,走群眾路線,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脫下身上的法袍,放下手中的法槌,深入到群眾中去辦案,用群眾聽的懂的語言,接受得了的方式,把司法的關愛和溫暖送到百姓的心間,讓司法更加貼近百姓,讓司法與百姓心連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道路非常漫長,而同樣當一名知識型、學者型好法官,也同樣漫長,只有具備良好的道德素養和才能,才能擔當起人民對於法官的重託。
『柒』 法律工作者的 職業價值觀是什麼
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舉止文明,道德高尚,廉潔自律,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嚴格依法辦事,敢於伸張正義,做到公正執法,
『捌』 律師的使命是什麼
律師沒有維護社會正義的職責,律師的職責就是依法全力維護自己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談到這點,可能會引來罵聲一片,認為我這個人沒有了社會公德心,失去了社會正義,用句更難聽的話來說就是沒有了良心。但是,我認為律師是保護私權利的鬥士,社會的正義是應當由公權力來加以保護的。
律師職業本身就是應社會主體維護自身權益的需要而產生的,維護當事人權益是律師職業產生的直接原因,律師制度的直接功能也應當是維護當事人權益。律師運用社會主體所不具備的法律知識和法律思維,將社會主體的權利或利益要求及其所依據的客觀事實納入到法律的框架內,轉換為訴訟請求和法律事實,使得這些實體請求和事實得以進入法的空間,成為法律問題,進而實現與法官、檢察官或對方律師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交流,並獲得法律的認同和保護。
如果將律師定義到維護社會正義的角度去定位,那麼將會出現一種滑稽而可笑的場面:在刑事訴訟中,律師在為被告人辯護時,將不在是為被告人進行辯護而是在對被告人進行譴責、控訴;在民事訴訟或是行政訴訟當中,一方的代理律師如果在庭審中覺得被代理的一方的訴請偏離了社會的正義,那麼就倒戈向另一方,對被代理的一方進行斥責。這將是律師的悲哀、社會的悲哀、法律的悲哀。
律師和委託人之間形成委託關系以後,律師對委託人就要有一種忠誠,這種忠誠不應因自我的道德而放棄。當然,律師對委託人的忠誠並不意味著律師對委託人政治、經濟、社會或道德觀點及行為的贊同,也不是要律師附和委託人的主張,無原則的完全按照委託人的要求和意願行事,更不是要律師成為委託人的同謀。一方面,律師給委託人提供的所有法律服務活動都必須限定在法律的邊界內,不得為法律所禁止之事;另一方面,律師自身還應當與當事人保持相對的獨立性。
法律並非萬能,它並不能負擔維護社會正義這個責任,它最多隻能維護公正,正如哈耶克的名言:「只有程序正義是可能的。」它最大的作用不是懲罰犯罪,而是維護權利,是保障每個人依照制度受到公正的保護。最終,我認為律師的職責是最大限度的維護委託人的合法利益,不能以好和壞來評價律師,不要把維護社會正義的這一職責強加到律師身上。
現代在我國的律師是指經過一定方式取得司法行政機關授予的資格,接受當事人的委託,或人民法院的指定,在法律允許范圍內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識和技能為被代理人提供法律幫助,並維護其合法權益的專業人員。或是接受國家機關、企業、團體或個人的委託,或者經法院指定,協助處理法律事務或代當事人進行訴訟的法律專業人員。
『玖』 什麼是法學家的社會責任
法律人」,是指以律師、法官、檢察官、律師為代表的經法律專業訓練掌握法律知識和技能、信仰法治恪守法律職業倫理的職業共同體成員。資深的法律人稱為法律家,在英語里即lawyers。
堅守社會正義是法律人培養的本質要求。正義作為社會普遍的價值標准,不僅具有一般的社會意義。對於法律來說,正義往往被當作法律最高的或根本的價值,更是具有長久而又深遠的影響。在通常的情況下,許多法學家們都傾向於以正義的價值為出發點和歸宿來對待和評價法的體系或法律制度,在他們眼裡,法律是建立在正義基礎之上的,是由正義才延伸出法律,反過來,法律又維護和促進著正義的實現。
在一定的層面上,可以肯定地認為,正義與法律之間存在著本質上的內在的密切聯系,如果將正義視為法律的內在生命力,而法律則使這種正義的生命力得以物化為可感知的生命肌體。因此,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政法院校必須把追求社會正義作為法律人培養的核心理念來對待,這不僅是一種法律專業主義的專業表現,不僅是一種正義守望者的職業要求,更是法律人所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精神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