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失手燒死人要不要負法律責任
⑴ 法律規定未滿14周歲失手縱火犯法嗎
按《刑法》修正案十一,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未滿十四周歲,失手縱火,一般不追究刑事責任的。
⑵ 民法典中末成年殺人,幾歲一一幾歲要負刑事責任
民法中,未成年人12歲開始要負刑事責任。
⑶ 十二歲少年殺人法律如何判
不滿14周歲的人殺人是不構成犯罪的。不認定是犯罪,其成年後同樣的也不能被追究其刑事責任,不會被判刑。其民事責任應該由其監護人承擔。《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時,也向來秉承「教育、感化、挽救」和「懲罰為輔,教育為主」的特殊方針政策,理論界和司法實務界對未成年人的犯罪都是採取了一種非常寬容的一種政策。所以許多未成年人犯罪他會有模仿作用。
根據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3)12歲失手燒死人要不要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對於未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該如何處理,現行《刑法》第17條只是簡短的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根據1995年出台的《公安機關辦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的規定》:「未成年人違法犯罪需要送收容教養的,應當從嚴控制,凡是可以由其家長負責管教的,一律不送」。
⑷ 新規「12歲未成年人故意殺人將負刑責」,你認為這樣會降低犯罪概率嗎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12月26日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12月26日,刑法修正案第11條作了重大修改,降低了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12歲以上未成年人故意殺人應當承擔刑責,這將意味著:低齡不再是犯罪的免死金牌。
新法律的出台,降低了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就是在告訴那些想犯法的人,法律不會包容他們。
⑸ 12歲打死人要不要追究刑事責任
《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根據本條規定:12歲為不滿14歲情形,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必須責令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或者由政府收容教養。
(5)12歲失手燒死人要不要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法律規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有以下幾種: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二)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
(三)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
(四)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
(六)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
對於上述法定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規定了不同的處理方式。具體說來,在立案階段,人民法院發現自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不予受理。公訴案件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公安機關和人民檢察院應作出不立案的決定。
在偵查階段,偵查機關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撤銷案件。在審查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遇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作出不起訴的決定。在審判階段,對於上述第一種情形,人民法院應當以判決宣告無罪。對於其他幾種情形,一般應以裁定終止審理。
不過,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認定的證據材料,能夠確認已經死亡的被告人無罪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宣告被告人無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刑法
⑹ 幼兒失手打死人負法律責任嗎
就我理解的幼兒,年齡不符合《
刑法
》中
犯罪主體
資格,所以不用付刑事責任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打死人,
民事責任
還是要負責。但幼兒本身沒有自己養活自己的能力,還處於監護人的監護養育之下,所以幼兒的監護人按照《
民法通則
》對死亡人家屬承擔
民事賠償責任
⑺ 未成年人殺人要負起法律責任嘛
1、刑事責任:已滿16周歲抄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2、民事責任:沒有年齡限制。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償,但單位擔任監護人的除外。
3、行政責任:不滿14周歲的人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管教。
⑻ 12歲未成年人故意殺人將負刑責了
沒錯,低齡未成年人嚴重犯罪問題,社會關注,如何做到不枉不縱,精準懲治?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此作出重大修改,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12周歲以上低齡未成年人實施以下犯罪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社會問題。唯有凝聚全社會力量,完善教育機制、加強心理干預、守牢法律底線,才能更好護航孩子身心健康,讓祖國的花朵茁壯成長。
(8)12歲失手燒死人要不要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內容
10月13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
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同時,草案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
草案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⑼ 12歲殺人怎麼判刑
12歲殺人是不判刑的,12歲還沒到刑事責任年齡,具體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9)12歲失手燒死人要不要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12歲殺人不判刑案例:
12月2日晚9時許,湖南益陽沅江市泗湖山鎮發生一起12歲兒子吳某弒母案。今年34歲的死者陳欣,被砍死在自家卧室。
12月3日,沅江市公安局將兇手吳某控制。吳某是鎮中心小學六年級在校學生。
12月11日,記者從益陽市公安局、益陽市教育局相關人士處獲悉,由於未達到刑事責任法定的14周歲年齡,吳某被警方釋放,由家長接回監管。
⑽ 未滿12歲失手殺人法院如何處理
未滿12歲失手殺人免於刑事責任,必要的時候由政府收容教養,需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
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第十七條之一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
第一條 因生命、健康、身體遭受侵害,賠償權利人起訴請求賠償義務人賠償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本條所稱「賠償權利人」,是指因侵權行為或者其他致害原因直接遭受人身損害的受害人、依法由受害人承擔扶養義務的被扶養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近親屬。
本條所稱「賠償義務人」,是指因自己或者他人的侵權行為以及其他致害原因依法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第十七條 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除應當根據搶救治療情況賠償本條第一款規定的相關費用外,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第十八條 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賠償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的,適用《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予以確定。
精神損害撫慰金的請求權,不得讓與或者繼承。但賠償義務人已經以書面方式承諾給予金錢賠償,或者賠償權利人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除外。
(10)12歲失手燒死人要不要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案例:12歲女童投毒案,掀開多少社會潰瘍?
缺乏父母關愛和引導的留守兒童,爺爺奶奶無法承擔起撫育人的職責,這導致他們社會退縮,發展性的社會認知和情緒缺陷。而此案中投毒的小雯,也許並不了解「殺人」是什麼概念,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據報道,湖南衡陽12歲的女童因與同學結怨,用摻雜了毒鼠強的可樂將同學姐妹毒死。這樣的新聞足以讓聞者揪心。新華社以《這是誰的悲劇?》為標題發出詰問。
在這起12歲女童投毒殺人事件中,無論是殺人的女童,還是被毒殺的姐妹倆;以及最近一些涉及農村底層兒童的熱點新聞事件中的兒童,他們都是留守兒童,父親為生計外出打工,母親或者離家出走,或者智障或精神分裂。
如果要從殺人女童的角度來探究,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這起令人痛心的事件發生並不難。缺乏父母關愛和引導的留守兒童,爺爺奶奶無法承擔起撫育人的職責,這導致他們社會退縮,發展性的社會認知和情緒缺陷。
對一名12歲缺乏成年人引導和支持的女童,甚至辦案女警也疑惑「小雯究竟是不是真正了解『殺人』是什麼概念,有沒有人告訴過她,需要付出怎樣的代價」。
從心理學角度,一名兒童在成長和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家庭、學校和社會對他們人格和品行的影響都同等重要。當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戶籍限制使留守的孩子無法隨著父母流動,家庭迫於生計已經無力承擔對孩子的社會化引導的職責。
那麼,學校和社會是否能夠或者擔當了對那些留守兒童的社會性和發展的引導作用呢?
農村中小學歷來是教育資源匱乏的「重災區」。在國家推行義務教育多年以後,許多貧困山區的農村小學仍然依靠「希望工程」來維系。
而「撤並校」又進一步削弱農村業已貧乏的教育資源。要指望教育資源匱乏的農村學校承擔起留守兒童的人格和社會性發展的積極引導作用,就好比指望一頭奶牛供應全北京市民的飲奶需求一樣荒唐。最起碼的一點,有多少農村中小學配備了專職心理輔導老師。
甚至,有些留守兒童的悲慘命運幾乎在他們父母的婚姻締結時就已經「註定」。現在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是計劃生育政策實行後出生的一代。在重男輕女陋俗的影響下,伴隨計劃生育政策的是畸高的性別出生比,大量農村底層男青年難以正常婚配。
所以,最近發生的多起涉及留守兒童的社會熱點事件,還有一個被忽略的共同點:那些兒童的父親根本就挽留不住他們的母親。
也就是說,衡陽女童投毒事件,掀開的不僅是農村留守兒童充滿苦難的生存狀態,更掀開了這么多年來我們社會高速經濟發展背後不容忽視的「潰瘍」。這不僅僅是留守兒童之殤,更是我們社會農村治理失敗之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