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民政部令法律效力

民政部令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5-08 12:43:57

❶ 公司的公章能不能含有英文

公司的公章可以含有英文,但有明確的規定。
印章不得單刊外文,因工作需要可中、外文並刊。
需要刻制中、外文並刊印章的單位除持有《公安部印章管理辦法(草案) 》第八條規定的證明、文件外,還應提出書面申請,並到地、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辦理准刻手續。
詳見《公安部印章管理辦法(草案) 》第十二條規定。
附:1.《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管理的規定》
2.《公安部印章管理辦法(草案) 》
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管理的規定
國發〔1999〕2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1993年國務院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印章的規定》 (國發〔1993〕21號),對於規范和加強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的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政府機構的變化,有些條款已不再適用。為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管理,現對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的制發、收繳和管理規定如下:
一、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印章為圓形,中央刊國徽或五角星。
二、國務院的印章,直徑6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一),由國務院自製。
三、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各部委的印章,直徑5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二),由國務院制發。
四、國務院直屬機構、辦事機構的印章,正部級單位的直徑5厘米,副部級單位的直徑4.5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三),由國務院制發。
五、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的印章,正部級單位的直徑5厘米,副部級單位的直徑4.5厘米,經國家機構編制管理部門認定具有行政職能的單位的印章中央刊國徽,沒有行政職能的單位的印章中央刊五角星,國徽或五角星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四),由國務院制發。
六、國務院議事協調機構和臨時機構的印章,直徑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五),由國務院制發。
七、國務院部委管理的國家局的印章,直徑4.5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六),由國務院制發。
八、國務院部委的外事司(局)的印章,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七),由國務院制發。
國務院部門的內設機構和所屬事業單位,法定名稱中冠「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國家」的單位的印章,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八),由國務院制發。
九、自治州、市、縣級(縣、自治縣、縣級市、旗、自治旗、特區、林區,下同)和市轄區人民政府的印章,直徑4.5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九),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發。
十、地區(盟)行政公署的印章,直徑4.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十),由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發。
十一、鄉(鎮)人民政府的印章,直徑4.2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十一),由縣級人民政府制發。
十二、駐外國的大使館、領事館的印章,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十二),由外交部制發。
十三、國家行政機關內設機構或直屬單位的印章,直徑不得大於4.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或者名稱前段自左而右環行、後段自左而右橫排(圖十三),分別由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制發。
十四、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印章,直徑不得大於4.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圖十四)。制發辦法由公安部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
十五、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所刊名稱,應為法定名稱。如名稱字數過多不易刻制,可以採用規范化簡稱。地區(盟)行政公署的印章,冠省(自治區)的名稱。自治州、市、縣級人民政府的印章,不冠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名稱。市轄區人民政府的印章冠市的名稱,鄉(鎮)人民政府的印章,冠縣級行政區域的名稱。
十六、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人民政府的印章,可以並刊漢字和相應的民族文字。
十七、印章所刊漢字,應當使用國務院公布的簡化字,字體為宋體。
十八、印章的質料,由制發機關根據實際需要確定。
十九、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印製文件時使用的套印印章、印模,其規格、式樣與正式印章等同,由國務院制發。
二十、國務院有關部委外事用的火漆印,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由國務院制發。
二十一、國務院的鋼印,直徑4.2厘米,中央刊國徽,國徽外刊機關名稱,自左而右環行,由國務院自製。
地方外事機構、駐外使領館鋼印的規格、式樣,由外交部制定。
其他確需使用鋼印的單位,其鋼印直徑不得大於4.2厘米,不得小於3.5厘米,中央刊五角星,五角星外刊單位名稱,自左而右環行,報經其印章制發機關批准後刻制。
二十二、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其他專用印章(包括經濟合同章、財務專用章等),在名稱、式樣上應與單位正式印章有所區別,經本單位領導批准後可以刻制。
二十三、印章制發機關應規范和加強印章制發的管理,嚴格辦理程序和審批手續。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刻制印章,應到當地公安機關指定的刻章單位刻制。
二十四、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印章,如因單位撤銷、名稱改變或換用新印章而停止使用時,應及時送交印章制發機關封存或銷毀,或者按公安部會同有關部門另行制定的規定處理。
二十五、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必須建立健全印章管理制度,加強用印管理,嚴格審批手續。未經本單位領導批准,不得擅自使用單位印章。
二十六、對偽造印章或使用偽造印章者,要依照國家有關法規查處。如發現偽造印章或使用偽造印章者,應及時向公安機關或印章所刊名稱單位舉報。具體的印章社會治安管理辦法,由公安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二十七、過去有關印章管理的規定,如有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准。
附件:印章規格式樣(略)
國 務 院
一九九九年十月三十一日

公安部印章管理辦法(草案)
第一條 為了加強印章社會治安管理,預防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根據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管理規定》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國家權力、黨政、司法、參政議事、軍隊、武警、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組織,居(村)民委員會和各議事協調及非常設機構的印章刻制、建檔、變更、繳銷等管理活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印章指公章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個人名章。
本辦法所稱公章是指國家權力、黨政機關、司法、參政議事、軍隊、武警、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組織,居(村)民委員會和各議事協調機構及非常設機構的法定名稱章和冠以法定名稱的合同、財務、稅務、發票等業務專用章。
本辦法所稱具有法律效力的個人名章是指國家權力、黨政、司法、參政議事、軍隊、武警、民主黨派、工會、共青團、婦聯等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組織,居(村)民委員會和各議事協調機構及非常設機構的法定代表人及其財務部門負責人的名章。
第四條 公安機關應當遵循合法、公正、公開、及時、便民的原則對印章實行屬地管理;建立、健全管理責任制度,確保印章管理安全規范化和信息科學化。
第二章 印章管理
第五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禁止買賣印章,不得非法製作、使用印章。
第六條 國家權力、黨政、司法、參政議事、軍隊、武警、民主黨派、共青團、工會、婦聯等機關、團體的印章制發,依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七條 國家權力、黨政、司法、參政議事、軍隊、武警、民主黨派、共青團、工會、婦聯等機關、團體的各級組織、機構需要刻制印章的,由制發機關的印章管理部門開具公函到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辦理備案手續。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應即辦理並出具准刻證明。
第八條 企業事業單位、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組織、村(居)民委員會和各協調機構及非常設機構需要刻制印章的,應當憑上級主管部門出具的刻制證明和單位成立的批准文本到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申請辦理准刻手續。
無上級主管部門的,應當憑登記管理部門核發的營業執照、登記證書或者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證明,到所在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申請辦理准刻手續。
辦理准刻手續的經辦人員,需持刻制單位的委託證明和本人身份證明;辦理人名章准刻手續的,同時提供名章所刻人名的身份證明。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核發准刻手續的決定。對符合條件的,出具准刻證明;不符合條件的,書面通知申請單位並說明理由。
第九條 需要到外省、市、縣(區)刻制印章的,憑單位所在地縣級以上公安機關出具的證明及有關申請材料,到刻制地同級公安機關辦理准刻手續。
第十條 需要刻制印章的單位應當到公安機關批準的刻制單位刻制;刻制單位將刻制的印章向公安機關辦理印鑒備案後,方准啟用。
第十一條 需要更換印章的,須公告聲明原印章作廢後按照本辦法第七條、第八條規定重新辦理備案或准刻手續。
印章遺失、被搶、被盜的,應當向備案或批准刻制的公安機關報告,並採取公告形式聲明作廢後,按照前款規定重新辦理備案或准刻手續。
第十二條 印章規格、式樣、印文和質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刻制的印章可以並刊漢字和相應的民族文字。
印章不得單刊外文,因工作需要可中、外文並刊。
需要刻制中、外文並刊印章的單位除持有本辦法第八條規定的證明、文件外,還應提出書面申請,並到地、市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辦理准刻手續。
第十三條 需要刻制印章的單位,只能申請刻制一枚單位法定名稱章。
需要刻制套印章、鋼印章的,依照本辦法第七條、第八條、第九條、第十條的規定辦理。
第十四條 企業事業單位、民政部門登記的民間組織和各協調機構及非常設機構印章實行年審制度。
第十五條 印章停止使用後,使用單位應當在十日內將印章全部交回上級主管部門或登記管理機關封存;逾期不交的,由上級主管部門或登記管理機關予以收繳。上級主管部門或登記管理機關對交回和收繳的印章要登記造冊,並於十日內送備案或批准刻制的公安機關。
公安機關對交回和收繳的印章,需預存兩年,無特殊情況的,預存期滿後予以銷毀。
第十六條 有歷史紀念意義需要長期保存的印章,由收藏保存機構向省、自治區、直轄市公安機關提出申請並公告,批准後可不予銷毀,由申請單位收藏保存。
第三章 印章經營單位管理
第十七條 經營本辦法所指的印章業務的單位,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第十八條 經營印章業務的單位不得將印章業務轉包他人經營。
第十九條 承接刻制印章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 應查驗公安機關出具的備案或准刻證明;
(二) 登記委託刻制印章的名稱、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經辦人的姓名和公民身份證號碼,按照規定逐項登記印章名稱、式樣、規格數量,並保存五年,以備查驗;
(三) 指定專人負責承接印章業務,保管製作的印章以及銷毀作廢章坯;
(四) 對超過三個月無人領取的印章,應當登記造冊,送交原備案或批准刻制的公安機關處理;
(五) 每月10日前向所在地公安機關報告印章製作情況。
第二十條 從事印章經營業務應當在批準的固定場所內進行。
第二十一條 經營印章業務的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負責人是本單位的治安第一責任人,負責做好本單位的治安防範工作:
《民辦非企業單位印章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令、公安部令第 20 號 社會團體印章管理規定(民政部、公安部令[1993]1號 1993年10月18日發布施行)
社會力量辦學印章管理暫行規定(1991年8月21日國家教育委員會令、公安部令第17號發布)

❷ 行政行為的受領生效

筆者在以往的著作中認為,在中國,行政行為除從告知之時起發生法律效力外,還可以從受領之時起發生法律效力。行政法學界也有不少學者持同樣的觀點或者支持這一觀點。但是,現在看來這並不完全准確。為了在實務中能作準確的認定,我們有必要對此進行分析和糾正。
是否將受領之時作為行政行為生效的獨立形式,關鍵在於怎樣理解「受領」的意思。中國台灣省學者張載宇認為,受領是指行政行為的「內容已被置於相對人可得而知之狀態」。他進一步解釋說:「在口頭告知時,告知即為受領;以文書告知時,文書交付時已為受領;對不在一地之相對人為文書送達,以文書送達於相對人之住所或居所為已受領;如相對人住所居所均不明,或其人數過多,無從使其受領時,得以公告或揭示而為告知,其處分自公告或揭示時即生效力;至於對無特別相對人的處分,或對於多數不特定人的處分,如道路通行的禁止,則不須送達經其受領,僅以公告方式,即可發生效力。」如果從上述意義上來認定受領,那麼告知或知悉與受領並沒有什麼區別,將受領作為行政行為的獨立生效形式並沒有實際意義,而可以合而為一。如果不從上述意義上來理解,那麼我們能否將受領理解為相對人對行政行為的接受、同意或拒絕呢?如果可以這樣理解的話,那麼就意味著只有經相對人接受或同意後行政行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相對人拒絕接受或同意的行政行為不能發生法律效力。這顯然與行政行為的先定力、公定力、確定力和執行力相抵觸,在現實中也不太可能。如果將告知限定為告訴而無需知道,從而來說明受領生效規則獨立存在的意義,那也是不可能的。因為相對人不知道的行政行為將被視為不存在,效力自然也無法發生,告知這一生效規則便不存在了。由此可見,在存在告知生效規則的前提下,受領生效規則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之所以要分析受領,是因為法律上存在類似的規定。在林曉榮(女)訴坎市鎮人民政府案中,原告林曉榮與第三人盧洪熙協議離婚,向被告申請離婚登記。被告予以核准後,因原告和第三人未帶照片而未發給離婚證。當天下午,第三人獨自將自己及原告中學時的照片補交被告,並領取了自己及原告的離婚證。第三天,原告反悔,並拒絕領取離婚證書。在訴訟中,法院撤銷了離婚證書。《婚姻登記管理條例》(1994年2月1日民政部令第1號)第16條規定:「當事人從取得離婚證起,解除夫妻關系。」在該案中,原告的拒絕受領是否可以阻止離婚證法律效力的發生呢?如果不能的話,那麼又如何理解上述條文中「取得」的意思呢?本文認為,這里的「取得」,是一個中性的概念,意指收到、得到,所表述的是一個法律事實,而並不包括同意和接受的意思,並不隱含一種同意或拒絕權。如果作為相對人的原告,可以通過自己的意思表示而拒絕一個已經最終形成的行政意志或作出的行政行為,那麼行政行為的先定力和公定力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在該案中,如果原告拒絕接受離婚證的行為可以阻止離婚證法律效力的發生,那麼也不需要通過復議和訴訟來解除它的法律效力了,因為沒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行為文書只是一張廢張。但事實正好相反。如果原告不通過訴訟來推翻該離婚證,那麼離婚證的法律效力將如期發生。

❸ 大陸人和台灣人結婚要辦什麼證件

您好!

就您提出的問題,我們向有關部門進行了咨詢。現將了解到的兩岸有關規定羅列如下,供您參考。

台灣同胞在大陸辦理結婚登記手續時應注意的主要問題是:

一、辦理涉台婚姻登記的相應部門
在大陸辦理結婚登記,必須到相應的婚姻登記管理部門進行。根據台灣同胞在祖國大陸的不同身份,需要到不同的婚姻登記管理部門進行婚姻登記。
1、已在大陸定居的台灣同胞,可在其戶口所在地的縣級以上民政部門申請辦理。

2、來大陸探親、旅遊、經商的台灣同胞,可在大陸一方當事人戶口所在地的省級人民政府指定的機關申請辦理。
二、結婚雙方當事人資格的認定
根據此《關於台灣同胞與大陸居民之間辦理結婚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台灣同胞在大陸申請與大陸居民結婚的,在辦理結婚登記時,台灣一方當事人應提供以下4種證明文件:
1、有效期內的《台灣同胞旅行證明》,或加註「台灣同胞」字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旅行證》或《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
2、大陸公安機關出具的《暫住戶口證明》;
3、身份證明和婚姻狀況證明;
4、大陸婚姻登記機關指定醫院出具的婚前健康檢查證明。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台灣一方當事人提供的「婚姻狀況證明」文件,是指其無配偶的證明文件,包括未婚、離異、或配偶已經死亡的證明文件。上述證明文件必須經由台灣公證機關的公證證明,並由大陸中國公證員協會或大陸一方當事人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公證員協會驗證通過後,方具有我國法律所規定的效力。
大陸一方當事人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所規定的相關事項,提供以下4種證明文件:
1、戶口證明;
2、居民身份證明;
3、婚姻狀況證明;
4、大陸婚姻登記機關指定醫院出具的婚前健康檢查證明。

其中,「婚姻狀況證明」是由大陸一方當事人所在單位,或戶口所在地的居民委員會開具的證明其無配偶的證明文件。此文件不需經公證機關公證。
三、台灣同胞在大陸結婚後婚姻關系在台灣島內的效力問題
就現階段而言,因兩岸人員往來的單向性,決定了涉台婚姻中的絕大多數,是台灣同胞在祖國大陸的婚姻登記機關辦理結婚登記事宜。因此,婚姻雙方當事人,最好通過以下法律途徑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1、辦理婚姻公證結婚雙方當事人在取得大陸婚姻登記機關所頒發的《結婚證》後,應共同到大陸一方當事人的戶籍所在地,在可以辦理涉外公證的公證機關辦理《婚姻關系公證書》,並可要求公證部門將該公證書的副本寄往台灣的「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海基會)」,以便日後之驗證。
2、申請驗證。當事人將所辦的《婚姻關系公證書》的正本提供至台灣海基會,申請進行驗證。但事先最好將申請驗證的公證書復印留底,或將其公證編號記錄下來。提供方式可以是台灣一方當事人將公證書正本交至海基會;也可以由大陸一方當事人將公證書正本自行郵寄至海基會,但應註明將驗證通過後的公證書正本寄回的地址;也可以委託在台灣的其他親朋好友辦理有關驗證事宜。
3、申請戶籍登記。台灣有關方面規定,「結婚,應有公開儀式及二人以上之證人。經依戶籍法為結婚之登記者,推定其已結婚。」雖然台灣當局規定,結婚雙方當事人必須到相關部門進行書面登記,但現階段,大陸一方當事人去台灣辦理結婚登記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這也就表示,在大陸所締結的婚姻關系,現階段只能通過辦理「戶籍登記」的方式,來實現其在台灣的合法性。
根據台灣有關方面規定,「結婚登記,以當事人為申請人」,並「應於申請時提出證明文件」,即在申請辦理戶籍登記時,當事人必須提供被台灣當局承認的證明文件。這里的「當事人」包括大陸一方的當事人,即無論台灣,還是大陸方面的當事人,雙方均可申請辦理戶籍登記;「證明文件」指的是由大陸公證機關出具的,且經過台灣海基會驗證通過,並「推定為真正之文件」的《婚姻關系公證書》。另外,大陸一方當事人還可以以「利害關系人」的身份向台灣的戶政機關提出申請,要求該戶政機關提供台灣配偶的戶籍,以確保婚姻在台灣島內的合法性,及自身的合法權益得以保障。

心橋編輯
2002年10月11日

附 「民政部頒布大陸居民與台灣居民婚姻登記管理暫行辦法」
(1998年12月10日 民政部令第1號)

第一條 為加強大陸居民與台灣居民的婚姻登記管理,保障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大陸居民與台灣居民在大陸辦理婚姻登記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大陸居民系指居住在中國大陸的中國公民;所稱台灣居民系指居住在中國台灣地區的中國公民。
第三條 大陸居民與台灣居民在大陸結婚登記、離婚登記、復婚登記,應當雙方共同到大陸一方戶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指定的地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申請。
第四條 申請結婚登記的大陸居民應當提交下列證件和證明:
(一)居民身份證;
(二)居民戶口簿;
(三)所在單位或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
(四)婚前醫學檢查證明。
申請結婚登記的台灣居民應當提交下列證件和證明:
(一)《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其他有效旅行證件;
(二)在台灣地區居住的有效身份證明和出境入境證件;
(三)台灣公證機關出具的無配偶聲明和經證明無誤的戶籍謄本,有效期三個月;
(四)婚前醫學檢查證明。
第五條 台灣居民在大陸連續停留6個月以上的,除提交本辦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的證件、證明外,還應當提交大陸公證機關公證的無配偶聲明。
台灣居民在香港、澳門地區連續停留6個月以上來大陸的,除提交本辦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的證件、證明外,還應當提交香港婚姻注冊處或澳門婚姻及死亡登記局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
台灣居民在外國連續停留6個月以上來大陸的,除提交本辦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的證件、證明外,還應當提交居住國出具並經公證機關公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領館認證的婚姻狀況證明。
大陸居民赴台灣地區定居時已達到法定婚齡的,應當提交經大陸原居住地公證機關公證的赴台灣前的婚姻狀況證明。
第六條 申請結婚登記的當事人離過婚的,應當提交離婚證件。
離婚證件系台灣離婚協議書的,應當經台灣公證機關公證;無法提交離婚協議書的,應當提交經公證的台灣地區報紙刊登的當事人離婚的聲明書或公告,未經公證的影印件不具有法律效力。
離婚證件系台灣地區有關法院的離婚判決書或離婚調解書的,如果離婚的一方系大陸居民,該離婚判決書或調解書應當經人民法院裁定認可。
離婚證件系外國登記離婚證書的,應當經駐在國公證機關公證、駐在國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權的機關認證,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認證。
離婚證件系外國法院的離婚調解書或離婚判決書的,應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裁定承認。
喪偶的,應當提交配偶死亡證明。
死亡證明系台灣地區有關部門出具的,應當經台灣公證機關公證。
死亡證明系外國有關部門出具的,應當經駐在國公證機關公證、駐在國外交部或外交部授權的機關認證,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外使、領館認證。
第七條 申請結婚登記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
(一)非雙方自願的;
(二)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
(三)已有配偶的;
(四)有法律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五)患有法律規定禁止結婚疾病的。
第八條 申請離婚登記的大陸居民應當提交下列證件和證明:
(一)民民身份證;
(二)居民戶口簿;
(三)所在單位或街道辦事處、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介紹信;
(四)離婚協議書;
(五)結婚證。
申請離婚登記的台灣居民應當提交下列證件和證明:
(一)《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其他有效旅行證件;
(二)在台灣地區居住的有效身份證明和出境入境證件;
(三)離婚協議書;
(四)結婚證。
第九條 離婚協議書應當寫明雙方當事人的離婚意思表示、子女撫養、夫妻一方生活困難的經濟幫助、財產及債務處理等協議事項。
第十條 申請離婚登記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
(一)婚姻關系不是在大陸依法締結的;
(二)一方要求離婚的;
(三)雙方要求離婚但對子女撫養、夫妻一方生活困難的經濟幫助、財產及債務處理等事項未達成協議的;
(四)一方或雙方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
第十一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受理當事人的婚姻登記申請後,應當依法進行審查,符合條件的,自受理申請之日起30日內辦理登記。
第十二條 申請復婚的按結婚登記程序辦理。
第十三條 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的婚姻登記條件,弄虛作假、騙取婚姻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撤銷婚姻登記。
第十四條 當事人認為婚姻登記管理機關辦理或者撤銷婚姻登記的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的;認為申請辦理或者申請撤銷婚姻登記符合法定條件而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拒絕辦理或者不予答復的,當事人可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五條 台灣居民在香港、澳門地區定居後在大陸申請婚姻登記,適用香港、澳門同胞辦理婚姻登記的規定。
僑居國外的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請婚姻登記,適用華僑辦理婚姻登記的規定。
第十六條 已在大陸定居的原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請婚姻登記,應當提交本辦法第四條第二款第三項規定的證明,按照《婚姻登記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
當事人具有本辦法第五條第二、三款情形的,還應當提交第五條第二、三款規定的證明。
無法取得上述證明的,應當提交大陸公證機關公證的無配偶聲明。
第十七條 辦理婚姻登記的當事人,應當按規定交納證件工本費和登記手續費。
第十八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其他有關涉台婚姻登記管理的通知、規定與本辦法不同的,以本辦法為准。

❹ 和民政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新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法規匯編 》這本書,作者:民政部法規辦公室 編者:民政部法規辦公室
目錄
一、綜合
中華人民工和國立法
(2000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2000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三十一號公布 自2000年7月1日起施行)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進一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信訪條例
(1995年10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85號發布 自21996年1月1日起施行)
行班法規制定程序條例
(2001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321號發布 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規章制定程序條例
(2001年11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322號發布 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行政法規解釋許可權和程序問題的通知
國辦發[1999]43號 1999年5月10日
國務院關於國家行政機關和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印章管理的規定
國發[1999]25號 1999年10月31日
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
國發[1999]23號 1999年11月8日
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
國發[2000]23號 2000年8月24日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精簡會議和文件的通知
國發[2000]30號 2000年10月8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實施《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涉及的幾個具體問題的處理意見
國辦函[2001]1號 2001年1月1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做好公文處理工作有關事項的通知
國辦發[2001]5號2001年1月15日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轉發《中央宣傳部、司法部關於在公民中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第四個五年規劃》的通知
中發[2001]8號 2001年4月26日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國務院行政復議案件處理程序若干問題的通知
國辦發[2001]38號 2001年5月14日
國務院批轉關於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
國發[2001]33號 2001年10月18日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
國發[2002]17號 2002年8月22日
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關於清理整頓行政執法隊伍實行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意見的通知
國辦發[2002]56號 2002年10月11日
國務院關於取消第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的決定
國發[2002]24號 2002年11月1日
國務院關於取消第二批行政審批項目和改變一批行政審批項目管理方式的決定
國發[2003]5號 2003年2月27日
民政信訪工作辦法
(199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令第17號發布 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民政部辦公廳關於印發《民政部印章管理規定》的通知
廳辦發[1999]3號 1999年4月13日
民政部關於印發《發政部立法工作程序規定》的通知
民發[1999]52號 1999年9月20日
民政部關於印發《民政部行政復議與行政應訴辦法》的通知
民發[1999]123號 1999年12月23日
民政部、國家保密局關於印發《發政工作中家秘密及其密級具體范圍的規定》的通知
民發[2001]71號 2000年2月29日
民政部關於廢止部分民政規章及規范性文件的通知
民發[2000]238號 2000年11月10日
民政部關於印發《民政部機關公文處理實施細則》的通知
民發[2001]144號 2001年5月30日... +++++++++++++++++++
民政有哪些法律法規: 涉及民政工作的法律有四部,另有大量法規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1...
民政工作內容包括那些?: 一、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和民政工作的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制定年度民政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協...
鄉鎮民政工作包括哪些: 部分鄉鎮民政機構還負責殘疾人工作、老齡工作、慈善工作等。 本回答由經濟...2010-07-14 和...
社區民政工作包括哪些: 法律法規 社會民生 科學教育 健康生活 體育...與民生有關的低保、五保審核管理,醫療救,醫...
民政工作服務對象有哪些?: 民政局服務對象有: (一)貫徹執行國家關於民政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法 律、法規,研究制定全市民政事業中...
民政部的職責有哪些?: 民政部主要職責: (一)擬定民政工作的基本方針、政策、規章和法律、法規,研究提出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指...
民政有哪些法律法規: 《革命傷殘軍人評定傷殘等級的條件》的通知13、9、軍隊評定傷殘等級工作管理...2012-02-03...
民政工作怎麼實現"一個希望,三個著力: 「一個希望」,即希望我們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

❺ 民政有哪些法律法規

優撫安置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修正)

2、軍人撫恤優待條例

3、革命烈士褒揚條例

4、民政部關於貫徹執行《革命烈士褒揚 條例》若干具體問題的解釋

5、湖南省實施《軍人撫恤優待條例》辦法

6、民政部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 衛生部 總後勤部關於重新印發《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准(試行)》的通知

7、傷殘撫恤管理暫行辦法

8、民政部關於頒發《革命傷殘軍人評定傷殘等級的條件》的通知13、9、軍隊評定傷殘等級工作管理辦法

10、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

11、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印發《中國人民解放軍士官退出現役安置暫、行辦法》的通知

12、湖南省實施《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細則

13、軍隊離休退休幹部休養所暫行規定

民間組織管理類:

1、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

2、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

3、基金會管理辦法

4、關於印發《社會團體年度檢查暫行辦法》的通知

5、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

6、社會團體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登記辦法

7、體育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

8、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審查與管理暫行辦法

9、文化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審查管理暫行辦法

社會事務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2、婚姻登記管理條例

3、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

4、大陸居民與台灣居民婚姻登記管理暫行辦法

5、出國人員婚姻登記管理辦法

6、民政部關於發布《華僑同國內公民、港澳同胞同內地公民之間辦理婚姻登記的幾項規定》的通知

7、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

8、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

9、華僑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中國公民辦理收養登記的

管轄以及所需要出具的證件和證明材料的規定

10、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

11、城市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12、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基層政權類:

1、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

2、湖南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

4、湖南省《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實施辦法

行政區劃類:

1、地名管理條例

2、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

3、湖南省地名管理辦法

4、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

5、國務院關於地名命名、更名的暫行規定

6、行政區域邊界爭議處理條例

社會救助類

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2、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

3、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

4、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社會福利類:

1、農村敬老院管理暫行辦法

2、社會福利企業管理暫行辦法

3、救災捐贈管理暫行辦法

4、關於印發中國福利彩票發行與銷售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

5、有獎募捐社會福利資金管理使用辦法

6、社會福利機構管理暫行辦法

7、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

8、民政部關於批准發布《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殘疾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行業標準的通知

殯葬管理類:

1、殯葬管理條例

2、殯葬事業單位管理暫行辦法

3、公墓管理暫行辦法

4、湖南省殯葬管理實施辦法

救災減災類:

1、國家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

2、湖南省自然災害應急救助預案

3、民政部關於做好救災捐贈款物接收、發放、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4、自然災害情況統計制度

5、民政部、財政部關於加強特大自然災害救助補助費使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

❻ 民政有哪些法律法規

涉及民政工作的法律有四部,另有大量法規文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經1984年5月31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2次會議通過,1984年5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14號公布;根據2011年10月29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決定》第3次修正。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三次會議於1991年12月29日通過,自1992年4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於2010年10月28日修訂通過並公布施行。

《婚姻登記條例》國務院令 第387號,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軍人撫恤優待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2004年10月1日起施行。

《烈士褒揚條例》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1980年6月4日國務院發布的《革命烈士褒揚條例》同時廢止。

《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准》民發〔2011〕218號

《傷殘撫恤管理暫行辦法》2002年4月22日民政部發布,2013年6月27日民政部部務會議修改,2013年7月5日實施。

《退伍義務兵安置條例》於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十二日國務院發布實施

《信訪條例》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50號)

《取締非法民間組織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令 第 21 號

《基金會管理條例》自2004年6月1日起施行,1988年9月27日國務院發布的《基金會管理辦法》廢止。

《殯葬管理條例》於1997年7月11日國務院第60次常務會議通過,1997年7月21日國務院令第225號發布施行。

建議:進入中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官網,進行分類查找。

❼ 婚姻是否有效問題

1、如果不是你發短消息給我,我通常真的是不太願意回答此類婚姻問題的:)清官都不愛斷家務事,更何況俺此類訟棍乎?!

2、不過既然你詢問,我就只好掉幾根頭發回答一下。但您務必明白,這只是我的觀點,僅供參考。畢竟,你的情況卻是比較特殊(註:在實踐中,如果你確實想解除婚姻關系,而你又不確定法律關系的,可以先起訴主張解除同居關系,對方如果不同意,或許就要提出婚姻有效的訴訟從而中止你的解除同居關系的訴訟。如果法院判決婚姻為事實婚姻,那麼你再起訴解除婚姻關系)。就你的情況分析:

(1)在訴訟過程中,如果沒有相反證據,確定法律事實會根據已有的資料判斷。而在你這個案件中,結婚證書是1994年1月1日,因此,判斷婚姻成就的日期就會根據這個證書來判斷,而不是根據什麼時候辦酒席來判斷。所以,如果沒有相反證據,無論婚姻是否有效,我認為1994年1月1日是事實婚姻成立的初步證明之一。但這和你的主張婚姻關系無效並不好作簡單的結論判斷。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五條「未按婚姻法第八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當區別對待:(一)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經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二)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後,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解除同居關系處理。」而如果1994年1月1日被確定為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日期,那麼我個人認為確定存在事實婚姻的可能性還是有的。

(3)根據我手頭的一些判例資料,國務院發布的新《婚姻登記條例》,在2003年10月1日開始施行,而1994年2月1日發布的《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同時廢止。在《婚姻登記條例》中,婚姻狀況證明已經不再是辦理結婚登記應當具備的證明材料。從法律法規的變化可以看出,不以第三人提交的婚姻狀況證明存在的問題來撤銷原告與第三人的結婚登記,應是符合法制發展方向的。

(4)你這個情況中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你不是親自辦理的,所以無論如何,婚姻登記肯定是存在瑕疵的。嚴格來說,這次的婚姻登記應是可撤銷的,但是實踐中,婚姻登記管理機關肯定不會主動作為,所以如果你想主張,估計就要通過訴訟解決。除了前面所說的訴訟外,甚至也可以考慮對民政部門提起不撤銷婚姻登記的行政訴訟。

3、婚姻登記管理條例(1994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准/1994年2月1日民政部令第1號發布)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的實施,加強婚姻登記管理工作,保護婚姻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依法處理違法的婚姻行為,根據婚姻法和有關法律,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中國公民在中國境內結婚、離婚、復婚的,必須依照本條例的規定進行登記。
中國公民同外國人、華僑同國內公民以及香港、澳門、台灣地區的居民同內地居民之間的婚姻登記,分別按照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條 依法履行婚姻登記的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四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主管全國的婚姻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婚姻登記管理工作。

第二章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
第五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或者市轄區、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在農村是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
第六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的職責:
(一)辦理婚姻登記;
(二)出具婚姻關系證明;
(三)依法處理違法的婚姻行為;
(四)宣傳婚姻法律,倡導文明婚俗。
第七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的婚姻登記管理人員,應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進行業務培訓,經考試合格,發給婚姻登記管理員證書。

第三章 婚姻登記
第八條 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應當如實向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提供本條例規定的有關證件和證明,不得隱瞞真實情況。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辦理婚姻登記,不得要求當事人出具本條例規定以外的其他證件和證明。
第九條 當事人結婚的,必須雙方親自到一方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結婚登記;申請時,應當持下列證件和證明:
(一)戶口證明;
(二)居民身份證;
(三)所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
離過婚的,還應當持離婚證。
在實行婚前健康檢查的地方,申請結婚登記的當事人,必須到指定的醫療保健機構進行婚前健康檢查,向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提交婚前健康檢查證明。
第十條 在具備條件的地方,應當建立婚前健康檢查制度。實施婚前健康檢查的具體地域范圍,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意見,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對當事人的結婚申請進行審查,符合結婚條件的,應當即時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對離過婚的,應當注銷其離婚證。當事人從取得結婚證起,確立夫妻關系。
第十二條 申請結婚登記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
(一)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
(二)非自願的;
(三)已有配偶的;
(四)屬於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
(五)患有法律規定禁止結婚或者暫緩結婚的疾病的。
第十三條 申請結婚登記的當事人受單位或者他人干涉,不能獲得所需證明時,經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查明確實符合結婚條件的,應當予以登記。
第十四條 當事人離婚的,必須雙方親自到一方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申請離婚登記;申請時,應當持下列證件和證明:
(一)戶口證明;
(二)居民身份證;
(三)所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出具的介紹信;
(四)離婚協議書;
(五)結婚證。
第十五條 離婚協議書應當寫明雙方當事人的離婚意思表示、子女撫養、夫妻一方生活困難的經濟幫助、財產及債務處理等協議事項。協議的內容應當有利於保護婦女和子女的合法權益。
第十六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對當事人的離婚申請進行審查,自受理申請之日起一個月內,對符合離婚條件的,應當予以登記,發給離婚證,注銷結婚證。當事人從取得離婚證起,解除夫妻關系。
第十七條 離婚的當事人一方不按照離婚協議履行應盡義務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第十八條 申請離婚登記的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予受理:
(一)一方要求離婚的;
(二)雙方要求離婚,但是對子女撫養、夫妻一方生活困難的經濟幫助、財產及債務處理等事項未達成協議的;
(三)一方或者雙方當事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或者無民事行為能力的;
(四)未辦理過結婚登記的。
第十九條 離婚的當事人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雙方親自到一方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申請復婚登記。婚姻登記管理機關對當事人的復婚申請,按照結婚登記的程序辦理,可以不再進行婚前健康檢查。
第二十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對當事人的婚姻登記申請不予登記的,應當以書面的形式說明不予登記的理由。

第四章 婚姻登記檔案和婚姻關系證明
第二十一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建立婚姻登記檔案。婚姻登記檔案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按照檔案法的有關規定製定。
第二十二條 當事人遺失或者損毀結婚證、離婚證的,可以持所在單位、村民委員會或者居民委員會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向原辦理婚姻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申請出具婚姻關系證明。
第二十三條 婚姻登記管理機關對當事人出具婚姻關系證明的申請進行審查,並根據當事人的婚姻登記檔案,為遺失或者損毀結婚證的當事人出具夫妻關系證明書,為遺失或者損毀離婚證的當事人出具解除夫妻關系證明書。
夫妻關系證明書、解除夫妻關系證明書,與結婚證、離婚證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第五章 監督管理
第二十四條 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公民以夫妻名義同居的,或者符合結婚條件的當事人未經結婚登記以夫妻名義同居的,其婚姻關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第二十五條 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弄虛作假、騙取婚姻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撤銷婚姻登記,對結婚、復婚的當事人宣布其婚姻關系無效並收回結婚證,對離婚的當事人宣布其解除婚姻關系無效並收回離婚證,並對當事人處以2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 有配偶的當事人重婚,其配偶不控告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向檢察機關檢舉。
第二十七條 單位或者組織為申請婚姻登記的當事人出具虛假證件和虛假證明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予以沒收,並建議該單位或者組織對直接責任人員給予批評教育或者行政處分。
第二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第十八條的規定予以登記的,婚姻登記管理機關應當對婚姻登記管理人員給予行政處分或者撤銷其婚姻登記管理員的資格;並對仍不符合婚姻登記條件的當事人撤銷婚姻登記,收回婚姻登記證書。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認為符合婚姻登記條件而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予登記的,或者當事人對處罰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復議條例的規定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訴訟法的規定提起訴訟。

第六章 附則
第三十條 本條例規定的婚姻登記證書和婚姻關系證明書,由國務院民政部門制定統一式樣,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印製。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領取婚姻登記證書和婚姻關系證明書,應當交納工本費。工本費的標准由國務院民政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規定。
第三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規定適當的限制性措施,制止低於法定結婚年齡的人結婚。
第三十三條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本條例的原則,結合當地民族婚姻登記管理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的或者補充的規定。
第三十四條 本條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1985年12月31日國務院批准,1986年3月15日民政部發布的《婚姻登記辦法》同時廢止。

❽ 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辦法的企業登記

第一條根據《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民辦非企業單位根據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不同方式分為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民辦非企業單位(合夥)和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三種。
個人出資且擔任民辦非企業單位負責人的,可申請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登記;
兩人或兩人以上合夥舉辦的,可申請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合夥)登記;
兩人或兩人以上舉辦且具備法人條件的,可申請辦理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登記。
由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其他社會力量舉辦的或由上述組織與個人共同舉辦的,應當申請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登記。
第三條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機關(以下簡稱登記管理機關)審核登記的程序是受理、審查、核准、發證、公告。
(一)受理。申請登記的舉辦者所提交的文件、證件和填報的登記申請表齊全、有效後,方可受理。
(二)審查。審查提交的文件、證件和填報的登記申請表的真實性、合法性、有效性,並核實有關登記事項和條件。
(三)核准。經審查和核實後,作出准予登記或者不予登記的決定,並及時通知申請登記的單位或個人。
(四)發證。對核准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分別頒發有關證書,並辦理領證簽字手續。
(五)公告。對核准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由登記管理機關發布公告。
第四條舉辦民辦非企業單位,應按照下列所屬行(事)業申請登記:
(一)教育事業,如民辦幼兒園,民辦小學、中學、學校、學院、大學,民辦專修(進修)學院或學校,民辦培訓(補習)學校或中心等;
(二)衛生事業,如民辦門診部(所)、醫院,民辦康復、保健、衛生、療養院(所)等;
(三)文化事業,如民辦藝術表演團體、文化館(活動中心)、圖書館(室)、博物館(院)、美術館、畫院、名人紀念館、收藏館、藝術研究院(所)等;
(四)科技事業,如民辦科學研究院(所、中心),民辦科技傳播或普及中心、科技服務中心、技術評估所(中心)等;
(五)體育事業,如民辦體育俱樂部,民辦體育場、館、院、社、學校等;
(六)勞動事業,如民辦職業培訓學校或中心,民辦職業介紹所等;
(七)民政事業,如民辦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民辦婚姻介紹所,民辦社區服務中心(站)等;
(八)社會中介服務業,如民辦評估咨詢服務中心(所),民辦信息咨詢調查中心(所),民辦人才交流中心等;
(九)法律服務業;
(十)其他。
第五條申請登記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具備條例第八條規定的條件。
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名稱,必須符合國務院民政部門制訂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名稱管理暫行規定》。
民辦非企業單位必須擁有與其業務活動相適應的合法財產,且其合法財產中的非國有資產份額不得低於總財產的三分之二。開辦資金必須達到本行(事)業所規定的最低限額。
第六條申請民辦非企業單位成立登記,舉辦者應當提交條例第九條規定的文件。
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申請書應當包括:舉辦者單位名稱或申請人姓名;擬任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的基本情況;住所情況;開辦資金情況;申請登記理由等。
業務主管單位的批准文件,應當包括對舉辦者章程草案、資金情況(特別是資產的非國有性)、擬任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基本情況、從業人員資格、場所設備、組織機構等內容的審查結論。
民辦非企業單位的活動場所須有產權證明或一年期以上的使用權證明。
民辦非企業單位的驗資報告應由會計師事務所或其他有驗資資格的機構出具。
擬任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的基本情況應當包括姓名、性別、民族、年齡、目前人事關系所在單位、有否受到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處罰、個人簡歷等。擬任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的身份證明為身份證的復印件,登記管理機關認為必要時可驗證身份證原件。
對合夥制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擬任單位負責人指所有合夥人。
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章程草案應當符合條例第十條的規定。合夥制的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章程可為其合夥協議,合夥協議應當包括條例第十條第一、二、三、五、六、七、八項的內容。民辦非企業單位須在其章程草案或合夥協議中載明該單位的盈利不得分配,解體時財產不得私分。
第七條民辦非企業單位的登記事項為:名稱、住所、宗旨和業務范圍、法定代表人或者單位負責人、開辦資金、業務主管單位。
住所是指民辦非企業單位的辦公場所,須按所在市、縣、鄉(鎮)及街道門牌號碼的詳細地址登記。
宗旨和業務范圍必須符合法律法規及政策規定。
開辦資金應當與實有資金相一致。
業務主管單位應登記其全稱。
第八條經審核准予登記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書面通知民辦非企業單位,並根據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的不同方式,分別發給《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登記證書》、《民辦非企業單位(合夥)登記證書》或《民辦非企業單位(個體)登記證書》。對不予登記的,登記管理機關應當書面通知申請單位或個人。
民辦非企業單位可憑據登記證書依照有關規定辦理組織機構代碼和稅務登記、刻制印章、開立銀行帳戶,在核準的業務范圍內開展活動。
第九條按照條例第十二條第二款的規定,應當簡化登記手續的民辦非企業單位,辦理登記時,應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登記申請書;
(二)章程草案;
(三)擬任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的基本情況、身份證明;
(四)業務主管單位出具的執業許可證明文件。
第十條條例施行前已經成立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應當依照條例及本辦法的規定辦理申請登記。
已在各級人民政府的編制部門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辦理補辦登記手續,還應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編制部門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准予注銷的證明文件。
第十一條民辦非企業單位根據條例第十五條規定申請變更登記事項時,應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簽署並加蓋公章的變更登記申請書。申請書應載明變更的理由,並附決定變更時依照章程履行程序的原始紀要,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因故不能簽署變更登記申請書的,申請單位還應提交不能簽署的理由的文件;
(二)業務主管單位對變更登記事項審查同意文件;
(三)登記管理機關要求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二條民辦非企業單位的住所、業務范圍、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開辦資金、業務主管單位發生變更的,除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文件外,還須分別提交下列材料:變更後新住所的產權或使用權證明;變更後的業務范圍;變更後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的身份證明,及本辦法第六條第六款涉及的其他材料;變更後的驗資報告;原業務主管單位不再承擔業務主管的文件。
第十三條登記管理機關核准變更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應交回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正副本,由登記管理機關換發新的登記證書。
第十四條民辦非企業單位修改章程或合夥協議的,應當報原登記管理機關核准。報請核准時,應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簽署並加蓋公章的核准申請書;
(二)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的文件;
(三)章程或合夥協議的修改說明及修改後的章程或合夥協議;
(四)有關的文件材料。
第十五條民辦非企業單位變更業務主管單位,須在原業務主管單位出具不再擔任業務主管的文件之日起90日內找到新的業務主管單位,並到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變更登記。
在登記管理機關作出准予變更登記決定之前,原業務主管單位應繼續履行條例第二十條規定的監督管理職責。
第十六條登記管理機關應在收到民辦非企業單位申請變更登記的全部有效文件後,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准予變更或不準予變更的決定,並書面通知民辦非企業單位。
第十七條民辦非企業單位有下列情況之一的,必須申請注銷登記:
(一)章程規定的解散事由出現;
(二)不再具備條例第八條規定條件的;
(三)宗旨發生根本變化的;
(四)由於其他變更原因,出現與原登記管理機關管轄范圍不一致的;
(五)作為分立母體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因分立而解散的;
(六)作為合並源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因合並而解散的;
(七)民辦非企業單位原業務主管單位不再擔當其業務主管單位,且在90日內找不到新的業務主管單位的;
(八)有關行政管理機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認為需要注銷的。
(九)其他原因需要解散的;
屬於本條第一款第七項規定的情形,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原業務主管單位須繼續履行職責,至民辦非企業單位完成注銷登記。
第十八條民辦非企業單位根據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申請注銷登記時,應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簽署並加蓋單位公章的注銷登記申請書,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因故不能簽署的,還應提交不能簽署的
理由的文件;
(二)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的文件;
(三)清算組織提出的清算報告;
(四)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正、副本);
(五)民辦非企業單位的印章和財務憑證;
(六)登記管理機關認為需要提交的其他文件。
第十九條登記管理機關應在收到民辦非企業單位申請注銷登記的全部有效文件後,在法定期限內作出准予注銷或不準予注銷的決定,並書面通知民辦非企業單位。
登記管理機關准予注銷登記的,應發給民辦非企業單位注銷證明文件。
第二十條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公告分為成立登記公告、注銷登記公告和變更登記公告。
登記管理機關發布的公告須刊登在公開發行的、發行范圍覆蓋同級政府所轄行政區域的報刊上。
第二十一條成立登記公告的內容包括: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開辦資金、宗旨和業務范圍、業務主管單位、登記時間、登記證號。
第二十二條變更登記公告的內容除變更事項外,還應包括名稱、登記證號、變更時間。
第二十三條注銷登記公告的內容包括名稱、住所、法定代表人或單位負責人、登記證號、業務主管單位、注銷時間。
第二十四條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分為正本和副本,正本和副本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的正本應當懸掛於民辦非企業單位住所的醒目位置。
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副本的有效期為4年。
第二十五條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遺失的,應當及時在公開發行的報刊上聲明作廢,並到登記管理機關申請辦理補發證書手續。
第二十六條民辦非企業單位申請補發登記證書,應當向登記管理機關提交下列文件:
(一)補發登記證書申請書;
(二)在報刊上刊登的原登記證書作廢的聲明。
第二十七條經核准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開立銀行帳戶,應按照民政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關於民辦非企業單位開立銀行帳戶有關問題的通知》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八條經核准登記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刻制印章,應按照民政部、公安部聯合發布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印章管理規定》的有關規定辦理。
第二十九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令
第38號
《民政部關於廢止、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已經2010年12月20日民政部部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部長 李立國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民政部關於廢止、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
一、決定予以廢止的規章
決定對《災情統計、核定、報告暫行辦法》(民救發〔1997〕8號)予以廢止。
二、決定予以修改的規章
(一)《關於義務兵提前退出現役的暫行規定》(民〔1988〕安字18號)
(二)《社會團體印章管理規定》(民政部、公安部令第1號)
(三)《革命烈士紀念建築物管理保護辦法》(民政部令第2號)
(四)《地名管理條例實施細則》(民行發〔1997〕17號)
(五)《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暫行辦法》(民政部令第18號)
1.將第十六條中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60日內,作出」修改為「全部有效文件後,在法定期限內作出」。
2.將第十九條中「申請注銷登記的全部有效文件之日起30日內,作出」修改為「申請注銷登記的全部有效文件後,在法定期限內作出」。
3.刪除第二十條第三款。
(六)《民辦非企業單位印章管理規定》(民政部令第20號)
(七)《社會團體分支機構、代表機構登記辦法》(民政部令第23號)
(八)《基金會年度檢查辦法》(民政部令第30號)
(九)《假肢與矯形器(輔助器具)製作師執業資格注冊辦法》(民政部令第33號)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❾ 養老院要不要交稅

a養老院是一家民辦非企業,屬於非盈利性組織,2017年10月30日取得民政局監制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證,如下圖: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a養老院的涉稅情況如下:
一、增值稅:免稅
文件一:財稅[2016]36號附件3的規定:「
下列項目免徵增值稅:
一、養老機構提供的養老服務。
養老機構,是指依照民政部《養老機構設立許可辦法》(民政部令第48號)設立並依法辦理登記的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務的各類養老機構;養老服務,是指上述養老機構按照民政部《養老機構管理辦法》(民政部令第49號)的規定,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文化娛樂等服務。」
二、企業所得稅:免稅
文件二:《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企業的下列收入為免稅收入(四)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的收入。」
文件三:《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列》第八十四條:
「 《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六條第(四)項所稱符合條件的非營利組織,是指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組織:
(一)依法履行非營利組織登記手續;
(二)從事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活動;
(三)取得的收入除用於與該組織有關的、合理的支出外,全部用於登記核定或者章程規定的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事業;
(四)財產及其孳息不用於分配;
(五)按照登記核定或者章程規定,該組織注銷後的剩餘財產用於公益性或者非營利性目的,或者由登記管理機關轉贈給予該組織性質、宗旨相同的組織,並向社會公告;
(六)投入人對投入該組織的財產不保留或者享有任何財產權利;
(七)工作人員工資福利開支控制在規定的比例內,不變相分配該組織的財產。
前款規定的非營利組織的認定管理辦法由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
三、個人所得稅:
3.1、個人利息、股息、紅利所得:不存在
因養老院屬於非營利性組織,資金來源大部分是捐款所得,發起人不享有分紅權和財產的處置權。
3.2、工資薪酬:需按七級超額累進稅率繳納
文件四:《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三千五百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文件五:《個人所得稅法》第三條:「個人所得稅的稅率:
工資、薪金所得,適用超額累進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稅率表附後)

四、房產稅、土地使用稅:免稅
文件六:財稅[2000]97號文:「
一、對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以及個人等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福利性、非營利性的老年服務機構,暫免徵收企業所得稅,以及老年服務機構自用房產、土地、車船的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車船使用稅。
三、本通知所稱老年服務機構,是指專門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護理、健身等多方面服務的福利性、非營利性的機構,主要包括:老年社會福利院、敬老院(養老院)、老年服務中心、老年公寓(含老年護理院、康復中心、托老所)等。」
五、印花稅:
文件七:《印花稅暫行條例》第一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書立、領受本條例所列舉憑證的單位和個人,都是印花稅的納稅義務人(以下簡稱納稅人),應當按照本條例規定繳納印花稅。」
文件八:《印花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二條:「條例第一條所說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書立、領受本條例所列舉憑證,是指在中國境內具有法律效力,受中國法律保護的憑證。
上述憑證無論在中國境內或者境外書立,均應依照條例規定貼花。
條例第一條所說的單位和個人,是指國內各類企業、事業、機關、團體、部隊以及中外合資企業、合作企業、外資企業、外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及其在華機構等單位和個人。」
文件九:《印花稅暫行條例》第二條下列憑證為應納稅憑證:「
1.購銷、加工承攬、建設工程承包、財產租賃、貨物運輸、倉儲保管、借款、財產保險、技術合同或者具有合同性質的憑證;
2.產權轉移書據;
3.營業賬簿;
4.權利、許可證照;
5.經財政部確定征稅的其他憑證。」(稅率表附後)

熱點內容
遲到罰款是否違反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2-07 08:46:07 瀏覽:824
辯論賽依法治國 發布:2025-02-07 08:40:02 瀏覽:80
南京司法鑒定中心 發布:2025-02-07 08:39:27 瀏覽:956
銀行貸款不還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2-07 08:27:03 瀏覽:498
婚姻法測題目加答案 發布:2025-02-07 08:00:00 瀏覽:165
行政法判決 發布:2025-02-07 07:45:44 瀏覽:420
遺產糾紛律師 發布:2025-02-07 07:43:41 瀏覽:476
婚姻方面的法律服務熱線 發布:2025-02-07 07:16:02 瀏覽:671
2017法律碩士10月聯考 發布:2025-02-07 06:42:54 瀏覽:967
騰訊控制立法 發布:2025-02-07 06:31:03 瀏覽: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