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法律知識普及
⑴ 2019年是第幾個五年普法
2019年是 第7個 普法年,國家自1986年起連續開展了七個五年普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自1986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普法規劃以來,我國普法宣傳工作已經走過32個年頭!
「五年普法」的由來
在黨中央的號召下,開展全民法制宣傳教育逐漸成為各方面的共識。那時,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黨委或人大常委會已作出向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並付諸實踐。
1985年6月,中宣部和司法部在京聯合召開了全國法制宣傳教育工作會議。隨後,中宣部和司法部擬定了關於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報中共中央、國務院。
為確保全民普法規劃更好地實施,1985年8月20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在公民中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草案)》的議案。三個月後的11月8日至2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在京舉行,把這個議案列入了議程。
我國普法「一五」規劃的誕生和實施,歷程艱辛。當時,我們提出的全民普法規劃是一個大的系統工程,考慮到這項工作光靠司法行政機關、公檢法機關的力量還遠遠不夠,沒有全黨動員是不可能實現的。在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上,司法部提交了「一五」普法決議草案。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時,多數常委會組成人員表示贊成,但也有少數人認為普法規劃難以實現。有一天,彭真同志叫我過去,他對我說:「我看了常委會的簡報,有些人認為普法規劃難以實現。中國有80%的農民,文化程度很低,很多都是文盲,要在五年之內普及法律知識,的確不容易做到。人大一旦形成決議,如果實現不了,那便是違反決議。你的看法如何?」我說:「規劃是能夠實現的。因為群眾有學法、用法的迫切要求,而且,普法的標准不高,是普及法律常識而不是法律知識。另外,所謂基本普及是指60%的公民學懂了憲法、刑法、民法通則等十法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基本常識。」彭真同志聽了我的匯報後說:「決議草案可以提交大會表決。一旦表決通過了,你們就要努力工作,保證實現。」
1985年11月2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關於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由此開始了在億萬人民群眾中普及法律常識、開展法制宣傳教育的宏大工程。
同時,中共中央、國務院轉發了《關於向全體公民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的通知。「一五」普法規劃用法律形式加以肯定,這就有了權威性。黨中央和國務院發了文件,號召力就更大了,可以動員全黨來貫徹這個決議了。隨後,我們分頭召開了全民普法貫徹實施會議。首先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全國普法工作會議,全國各省省委宣傳部長、司法廳長都來參加了。當時中宣部部長鄧力群同志十分支持。開會時,他正在外地,被我打電話請回來。我作工作報告,他作大會總結。這個會議開了以後,全國層層貫徹,一直到縣到區到鄉鎮……
普法讓黨政領導幹部知道必須依法辦事。從「一五」普法以來,領導幹部就一直是普法的重點對象,而法制講座則是在領導幹部中普法的重要方式。通過對領導幹部的普法來推進依法行政,是普法的一個碩果。
中央領導同志聽法制課最早是從1986年開始的。
⑵ 小學法律小常識10條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論什麼人都要遵守法律,無論什麼人犯法都要受到法律追究,不因身份、地位、民族、性別、貧富、職業等而有所區別。
2、憲法是我們國家的根本大法,一切法律都不能同憲法的規定相抵觸,任何人要服從憲法權威。
3、我們國家的審判機關是人民法院,法律監督機關是人民檢察院,法院、檢察院以及公安部門要分工合作、相互監督。
4、竊盜罪。所謂竊盜罪,就是指『偷東西』。在沒經過主人的同意下,隨便取走他人的財物,包括錢和物品。
5、傷害罪。因為打架造成別人身體上、健康上的傷害,依據受傷程度可細分為:普通傷害罪、重傷罪、普通傷害罪之加重結果犯。
6、義務教育法第四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適齡兒童、少年,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家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並履行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
7、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十條規定: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創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環境,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 禁止對未成年人實施家庭暴力,禁止虐待、遺棄未成年人,禁止溺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殘疾的未成年人。
8、被人毆打以後怎麼辦?
第一、設法與才老師或家長取得聯系,以便盡快得到救助。
第二、及時治療。
第三、妥善保管包看病治療的醫院單據和診斷書,以備後用。
第四、及時報案,要報清出事的時間、地點、打人兇手的特徵。
9、我國刑法的任務是懲治犯罪、保護人民;我國刑罰中最嚴厲的手段是死刑。
10、《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三十七條:未成年人有本法規定嚴重不良行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予以治安處罰。
拓展資料: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十四條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和學校應當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為:
(一)曠課、夜不歸宿;
(二)攜帶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毆、辱罵他人;
(四)強行向他人索要財物;
(五)偷竊、故意毀壞財物;
(六)參與賭博或者變相賭博;
(七)觀看、收聽色情、淫穢的音像製品、讀物等;
(八)進入法律、法規規定未成年人不適宜進入的營業性歌舞廳等場所;
(九)其他嚴重違背社會公德的不良行為。
⑶ 2019勞動安全健康交通消防應急法律法規知識普及競賽試卷及答案
您好 根據我國憲法規定 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回家庭出身、答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有些題目建議您在法條裡面搜索相關的內容,
⑷ 法律小常識10條是什麼
1、如果未成年的孩子將人誤傷,監護人必須承擔醫療費用。
2、繼承權是男女平等的,嫁出的女兒別忘了父母遺產有您的一份。
3、如果上下班途中發生交通事故,有權向所在單位要求享受工傷待遇。
4、如果對行政機關的罰款、吊銷執照、行政拘留等行為不服,可申請行政復議。
5、如被公安機關傳喚或拘傳,時間不得超過12小時,特殊情況下不得超過24小時。
6、如果想要保護自己的家或其他財產,一定不要私設電網或設置毒物等,否則可能觸犯危害公共安全罪。
7、如果想寫遺囑,一定要註明年月日,並親自簽名。讓人代書,一定要兩個以上證人在場見證,代書人、見證人、遺囑人都要簽名,最好委託律師見證並執行遺囑。
8、撫恤金和生活補助費可以作為遺產繼承嗎?
撫恤金、生活補助費是在死者死亡後,由國家發給死者親屬的費用,用以優撫救濟死者家屬中未成年人和喪失勞動能力的親屬,不屬於死者的遺產,一般不能作為遺產繼承。
9、雙方不登記結婚,但已擺傳統的結婚酒,是否符合事實婚姻?
民法典無「事實婚姻」這一說法,如雙方不領結婚證,則在法律上沒構成婚姻事實,法律上定義為「同居關系」。原則上這種情況是不受婚姻法保護的。
10、民間借貸屬於高風險事件,法律規定高於同期利率4倍以上的民間借貸,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如目前一年期貸款利率為6%,即民間借貸1年期利率高於24%(即月息2%)以上,高出部分不受法律保護。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條禁止高利放貸,借款的利率不得違反國家有關規定。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沒有約定的,視為沒有利息。
借款合同對支付利息約定不明確,當事人不能達成補充協議的,按照當地或者當事人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市場利率等因素確定利息;自然人之間借款的,視為沒有利息。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五條出借人請求借款人按照合同約定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是雙方約定的利率超過合同成立時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四倍的除外。
前款所稱「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是指中國人民銀行授權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自2019年8月20日起每月發布的一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
⑸ 2019年三期cctv-12普法欄目劇有關法律知識
涉嫌故意殺人罪! 《刑法》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故意殺人的,處死刑回、無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答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理由:1.侵犯的客體為他人的生命;2。客觀要件有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故意躲閃、引誘對方摔落致死);3.主觀上有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故意,(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他人死亡的危害後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4.主體要件為成年人(已結婚)
⑹ 小學生法律知識順口溜
1、小學生法制順口溜:
守法紀,愛生命,游戲室,不要進。
錄象廳,不涉足,更別沾回,黃賭毒。答
防溺水,不玩火,危險事,不能做。
交網友,不痴迷,陌生人,要遠離。
放學後,即回家,迷信事,不參加。
好與壞,要分清,小公民,人人敬
2、小學生法制口訣:
喝酒吸煙迷游戲,不良行為莫沾染。
打架斗毆好賭博,自毀前程多悔恨。
社會如海人如流,公共秩序要遵守。
苗正木直勤修剪,長成棟梁可參天。
(6)2019年法律知識普及擴展閱讀:
小學生安全知識順口溜:
1、飲食衛生
飲食衛生記心頭,飯前一定要洗手,
用餐時間不嬉笑,細嚼慢咽消化好,
無證攤販東西臟,不潔食品不進口,
自帶午飯要加熱,生吃瓜果要洗凈。
2、火災自救歌
同學們,快快來,我們都來講安全。
不玩電器不玩火,把住預防這一關。
火災一旦已發生,不要驚恐和慌亂,
千萬不要貪財物,千萬不要跳下樓。
聽從指揮快速跑,乘坐電梯不安全。
濃煙圍困呼吸難,要把身體貼地面,
弄濕毛巾捂口鼻,離開火場去求援,
快快撥打「119」,消防隊來保平安。
如果實在逃不掉,跑到陽台再呼救。
⑺ 關於法治內容
第十三章法與社會
第一節法與社會的一般關系
一、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
第一,社會是法律的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
社會是法律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律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第二,法律是社會關系的調整器。
法對社會的調整,首先是通過調和社會各種沖突的利益,進而保證社會秩序得以確立和維護。
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對社會的調整手段主要有三種:即法律、道德和宗教。
當然,法律不是萬能的。
首先,在某些社會關系領域,法律的控制不是唯一的手段,或者說不是最佳的手段。
其次,我們還應當看到:徒善不足以為 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所以,普及法律知識,提高全民法律意識,其意義絕不僅僅在於號召民眾守法,更重要的還在於教育民眾用法。只有人人都善於使用法律,法律的作用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二、法與社會和諧
【當代中國法律在建構和諧社會中的地位】
黨中央提出了關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 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和諧社會不可能自發地實現,有關和諧社會的價值理想需要一系列方針和措施來體現,其具體要求也 必須通過有效手段來實施和保障。
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必須藉助於法律制度的推動和保障。
首先,和諧社會的原則精神與基本目標和要求不僅涉及個人與社會之間、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的利益關系,而且還關繫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們必須上升為國家意志,轉化為法律,通過法律來體現,以獲得全體社會成員的共識。
其次,由於涉及上述復雜關系,和諧社會的原則、目標和要求在實現的過程中,必然會遭遇來自各個方面的干擾甚至破壞,這是不依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總之,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法也離不開和諧社會的建設。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法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第一,法對於社會主義民主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前提和基礎,社會 主義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體現和保障。
第二,法通過確認並保障正義標準的實現,協調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
第三,法可以為誠信友愛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第四,法為激發主體的活力創造制度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