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盜版光碟不應負法律責任
『壹』 買盜版光碟(就是普通的電影光碟)犯不犯法
買盜版光碟是不犯法的,國家只規定賣盜版光碟犯法。
根據《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
十三、關於通過信息網路傳播侵權作品行為的定罪處罰標准問題
以營利為目的,未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他人文字作品、音樂、電影、電視、美術、攝影、錄像作品、錄音錄像製品、計算機軟體及其他作品,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其他嚴重情節」:
(一)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
(二)傳播他人作品的數量合計在五百件(部)以上的;
(三)傳播他人作品的實際被點擊數達到五萬次以上的;
(四)以會員制方式傳播他人作品,注冊會員達到一千人以上的;
(五)數額或者數量雖未達到第(一)項至第(四)項規定標准,但分別達到其中兩項以上標准一半以上的;
(六)其他嚴重情節的情形。
實施前款規定的行為,數額或者數量達到前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標准五倍以上的,屬於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規定的「其他特別嚴重情節」。
『貳』 高分懸賞!!辯論賽題目:購買盜版碟應該負法律責任(正方辯題)
首先這個問題牽涉知識產權問題,盜版光碟在這個比賽中代表的是知版識產權。說白權了禁止盜版的原因是因為盜版侵害了作者的利益,作者的利益被侵害了就會打擊作者發表作品的積極性,而作者的作品就是知識,一旦一個社會知識的創造受到侵害就會影響社會的發展,所以盜版是很一定要禁止的。
這個辯題顯然使問題有點極端話,因為現在的社會現狀是盜版泛濫,於是如果正方提出買盜版就要負法律責任是很不得民心的。在場的評委觀眾應該或多或少的都買裹盜版。
於是正方的立論我建議偷換一下概念,1.購買盜版應該付法律責任但在現階段不宜實施,但不宜實施並不代表不該(就類似未成年人殺人應該判死刑但是不能判一樣,要明白正方講的是應然狀態而非實然狀態) 2.在盜版問題不是如此猖獗的時候再買一定要負法律責任
對方問「請問你們敢說沒有買過盜版碟嗎」 你老實回答 「買過」 並補上一句「那時買是因為不知道盜版的危害,之後沒買過" 如果對方接著問 」既然你買過是不是應該負法律責任"的時候 你再繞回你方辯題講「是的,但是不是現在,如果將來盜版不那麼猖獗了,我還買,那麼我該受到法律的制裁」
這個辯題對正方確實有點難 感覺像 拿著真理卻又沒法用
『叄』 買盜版CD是否犯法
你好,按照我國的相關法律規定,如果明知道是盜版光碟,還要購買,那麼是違法行為。不過一般買盜版光碟的都沒有什麼事,因為這個追查起來太復雜了,很難查到購買者。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肆』 上網購買盜版光碟是否構成對知識產權的侵犯
回答一、是的,上述行為有構成對知識的產權侵犯。
回答二、知識產權一般都具有時效性;知識產權一般都是公開換保護,如果你想保護就必須把保護的內容向公眾公開;地域性。
具體回答: 這不禁會讓人想起美國的微軟壟斷案。幾年來,該案一直沒有明確分曉,足以反映出美國政府在保護知識產權與保護公平競爭反壟斷這兩個價值利益選擇上的矛盾與權衡。當初,微軟壟斷案也是自一開始就受到我國各界的普遍關注。在當時正宣傳加大保護知識產權力度的大環境下,這一案件也算是第一次比較有影響力地向國人傳播了反壟斷的理念,普及了反壟斷法的知識,讓人們開始意識到:原來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並不總是越強越好,保護知識產權也是要有一個合理限度的,知識產權並不當然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被看作是反壟斷法的例外。
追溯知識產權形成的歷史可以知道,其前身正是肇始於封建社會皇家授予的一種獨占壟斷權。在近現代社會推動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這種特權逐漸演變成為法律賦予權利人對特定客體的一種合法獨占壟斷權,權利人在法律授權的范圍內能夠排他性地享有、行使其知識產權。因此,知識產權在通常情況下是作為反壟斷法適用的例外而存在的;其「壟斷性本身就是刺激科技進步、鼓勵科技創新與壟斷智力成果之間折衷調和的產物」。 [①] 在現今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隨著高新技術日新月異的生產、傳播和使用,科技與經濟的一體化和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這一趨勢的不斷加強,一方面使得社會進步越來越快,另一方面也使得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越來越多元化與規模化。這就必然要求更有效地加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調整保護范圍和保護期限,提高保護水平,加大保護力度。據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世界各國,包括我國在內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不斷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然而,所謂物極必反,真理再向前一步都可能成為謬誤,更不用說是本身就存在消極因素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設計是有雙刃性的,這一點在知識產權保護中尤為明顯。私人獨占與社會利用這一對存在於知識產權保護自身的內在矛盾,在不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將會顯得更為突出。知識產權如果過分強化保護權利人的合法權利,就會對其他人的技術創新和社會的公平競爭環境帶來消極作用,甚而妨礙經濟發展。如果知識產權所特有的合法的獨占壟斷權形成濫用,就不再具有合法性,不再符合知識產權制度設計的本義了。撇開實然狀態不談,從應然狀態的角度來講,知識產權制度設計的初衷就是為了促進競爭;它的利益驅動機制能夠鼓勵企業從事研究開發活動,從而成為開發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推動力。現實證明,知識產權完全可以被看作是進行市場競爭的利器。
但值得注意的是,「競爭的作用是鼓勵競爭者跑得更快,但競爭的優勝者會遙遙領先,從而獲得控制市場的地位,破壞競爭而成為競爭最危險的敵人。」 [②] 因為競爭通常會使資本趨於集中,這種集中能帶來市場一定程度的繁榮與活力,從而推動整個經濟的發展,但當這種集中、規模超出一定限度時,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一種限制、排斥市場競爭的傾向:即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的市場主體為了避免競爭的風險和壓力,濫用其所掌握的優勢,人為地扭曲市場競爭機制,破壞自由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為了維護公平和效率,促進競爭與創新,維護消費者利益,現代反壟斷法就由此而產生了。而作為反壟斷法適用例外的知識產權所保有的法定壟斷權並不表示於知識產權領域作出的任何行為都能豁免適用反壟斷法。一旦行為構成了對知識產權的濫用,對市場競爭造成實質性限制後果時,就應該適用反壟斷法。由此,知識產權與反壟斷可以說是僅有一線之隔、比鄰而居的。如果雙方均合理適用自己保有的權利就應是相安無事,甚至可以是攜手合作共同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但當權利遭到濫用,即越線時,情況就會截然不同。
實踐中,借知識產權之名濫用權利行市場壟斷之實的通常均是具有相當實力規模的大企業,反壟斷法對其進行規制使得有人據此推斷,保護知識產權與反壟斷是水火不相容的,反壟斷法的施行會影響經濟「航空母艦」的成長。其實不然。對於由合法競爭而取得的市場主導地位以及依知識產權法依法取得的適度范圍內的壟斷,法律是當然進行保護的。只有當某些大企業濫用這種壟斷或地位作出違法的實質性的限制、損害競爭的行為時,反壟斷法才會對此行為進行規制。即「反壟斷法反對的並非一般意義上的大企業,而是任何獨占市場的企圖;它所努力消除的並非簡單的企業優勢,而是藉助該種優勢對於競爭機制的扭曲與蹂躪;它所限制的並非企業通過先進的技術、優秀的策略等正當商業行為而獲得的市場支配地位及高額利潤,而是出於減滅競爭壓力、長期輕松獲取利潤的目的,以非正當的方式對於該地位的維持與濫用;它所保護的並非弱小企業的弱小,而是保護它們獲得平等的發展地位」。 [③] 也就是說,反壟斷法的規制在一定意義上來講是「對事不對人」的,其對濫用知識產權進行壟斷的行為進行法律規制的目的在於保證正當正常的競爭不被人為地非法限制,保證相關主體權利義務的平衡,維護創新的活躍、競爭的自由以及消費者的利益和經濟的正常有序發展。
聯繫到我國的知識產權制度以及相關的反壟斷規制,前者的真正建立也就十幾年的時間,正處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進程中;而後者更是尚未真正起步,沒有完整系統的法律,更不用說專門的與知識產權相關的反壟斷法,只是在《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相關法規中有一些零星的規范。
近年來,我國對外開發不斷擴大,又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為了改善投資環境,也出於自身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越來越強調嚴格保護和適用知識產權,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不可忽視的是,國外先進技術及大量資本在進入我國市場帶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擁有這部分資源的一些跨國公司也相對比較容易在我國相關市場上取得支配地位。當他們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優勢限制或排斥合理競爭時,對我國的競爭秩序和民族經濟發展的沖擊及不利影響也同樣是相當巨大的。可嘆的是,我國對此卻不能依法加以規制,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因為師出無名:我們沒有與此相關的法律制度。於是,一方面,國內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受到別國法律的制約,另一方面,我們卻無法對國外企業和跨國公司的壟斷行為進行任何規制。對此,我們除了在根本上奮起建立更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以外,還應及時建立與之相協調配合的法律制度,如反壟斷法,以最大限度地維護我們的權益。
『伍』 購買盜版光碟受「消法」保護嗎
在司考復習中,有人問到這樣一個問題:某消費者為圖便宜,購買了一些明知是盜版的光碟,結果根本無法播放。對此,有人認為,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應為合法,但買盜版者明知是盜版而買之,應認為其有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具體損失根據雙方過錯大小分擔;有人認為,消法肯定不保護盜版,該買賣盜版光碟的合同無效,購買者應將光碟返還,銷售者應將價款返還。上述說法究竟哪一種正確呢?上述說法都不正確。具體分析如下。(1)買賣盜版光碟的行為是為法律所禁止的,故為無效的,自然不能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條的規定而得到保護,更談不上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相關法律依據如下:①《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規定:「下列民事行為無效:(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三)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③《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條規定:「國家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國家採取措施,保障消費者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上述解釋又帶來這樣一種疑問:「法律行為既然無效,便應恢復原狀。而所謂原狀,即買賣盜版光碟之前的原狀,也就是購買者將光碟返還,銷售者將價款返還。你認為應該恢復原狀嗎?如果應該,那我要是購買者,我就主張恢復原狀。我拿到這個錢之後再尋一個好賣家再買,反正我是要買一張盜版盤的,我之所以要求『恢復原狀』只是因為這張盜版盤用不了。」對這個問題的正確認識是,買賣盜版光碟不僅違反了法律的禁止性規定,且屬雙方惡意串通的行為,根據《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合同法》第五十九條的規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故本問中買賣盜版光碟的合同歸於無效,當事人是不能請求恢復原狀的,對雙方取得的財產應予追繳。相關法律依據如下:①《民法通則》第六十一條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的、集體的或者第三人的利益的,應當追繳雙方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②《合同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因此取得的財產收歸國家所有或者返還集體、第三人。」(3)應當注意:認為「在合同被確認無效後的財產返還,是指有過錯的當事人一方應將從對方取得的財產返還給對方,使當事人的財產關系恢復到合同簽訂以前的狀態」的觀點是錯誤的。①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的合同,自始無效。所謂無效,是指行為人所為的意思表示,不受法律承認,其設立、變更、終止債權債務權利義務的內容,不產生當事人預期的法律效果。但並不等於沒有法律後果。所謂法律後果,是指無效合同或可撤銷合同的當事人,基於行為無效或被撤銷的法律事實(事件),依法應承擔的返還財產、賠償損失和其他制裁。②返還財產,是指合同自成立至被確認無效期間,當事人可能已根據該合同取得了對方的財產。合同被確認無效後,當事人取得財產的法律根據已喪失,原物仍存在的,交付財產的一方可行使所有物返還請求權,請求受領財產的一方返還財產。原物不存在的,交付財產的一方可主張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要求對方返還不當得利。只有一方交付財產的,作單方返還;雙方皆交付了財產的,作雙方返還。返還財產不是一種經濟制裁,不具有懲罰性,屬於民事責任中的恢復原狀,適用於一般無效合同,故不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不論當事人有無締約過錯,依據無效合同取得、佔有的財產,因沒有合法根據,都應返還給對方。只有在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實施民事行為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時,才出現例外情況,此時應追繳雙方已取得的或者約定取得的財產,分別收歸國家、集體所有,或者返還第三人。追繳財產和返還財產,雖然都是無效合同財產後果的處理方式,但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追繳財產是一種懲罰手段,只適用於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的無效合同。應當追繳的財產,無論誰佔有,都應當依法追繳。
『陸』 購買盜版是否要負法律責任
買盜版的危害,簡單地說,就是幫助銷贓。
嚴重盜版行為是犯罪。刑法學上講,犯罪行為所獲得、產生的物
品,就是贓物。因此,所有盜版書刊音像光碟等等都是贓物。別小看
了你掏錢購買盜版的行為,你可能構成銷贓罪!這可不是給你扣帽子,
刑法第312條明確規定:「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贓物而予以窩藏、轉移、
收購或者代為銷售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並處或者單
處罰金。」
法律之所以要處罰銷贓,就是因為它幫助和鼓勵了犯罪。若無人
購買贓物,犯罪分子獲得犯罪預期利益的途徑就更加艱難,其行為就
會被外在條件所阻滯,犯罪就會減少。購買贓物者多,犯罪分子就會
受到鼓勵、幫助、獎賞,因而犯罪就會增多。
購買盜版行為所鼓勵的犯罪是一種十分嚴重的犯罪,因為現代經
濟是以知識產權為核心的經濟,現代文明秩序是以保護知識產權為重
心的秩序。一旦這種秩序被完全破壞,一旦人類用智慧去創造的熱情
和積極性被踐踏或保護不當,國家和社會就沒有了活力,人類進步就
沒有了活力。
對個人或機構軟體使用者
購買或使用非法軟體將不會得到軟體製造商提供的技術支援、文檔、保證書和軟體的升級
感染計算機軟體病毒——損害硬碟和破壞資料和數據
侵犯著作權,負法律責任
高的盜版率使合法的軟體產品減少,消費者缺乏可供選擇的餘地
對經銷商:
營業額下降
減少就業機會和利潤
對軟體產業:
減少盈利
阻礙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
降低在當地提供售後服務的普及率
減少產品的多樣性和創造性
阻礙軟體質量的提高
對經濟/國家:
減少稅收
影響外國投資——減少就業機會和收入
影響形象
阻礙當地軟體行業發展和增強實力
『柒』 賣盜版光碟犯法嗎
法律分析:首先,根據盜版光碟內容看涉及哪個罪名。然後,依此罪名,根據盜版光碟的數量、經營額、違法所得數額等,判斷是否構成此罪。販賣盜版光碟,盜版光碟的內容沒有涉及煽動分裂國家、歧視少數民族、淫穢等,其違法所得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應當以銷售侵權復製品罪判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一十七條 以營利為目的,有下列侵犯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情形之一,違法所得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或者單處罰金;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文字作品、音樂、美術、視聽作品、計算機軟體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作品的;(二)出版他人享有專有出版權的圖書的;(三)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的;(四)未經表演者許可,復制發行錄有其表演的錄音錄像製品,或者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表演的;(五)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術作品的;(六)未經著作權人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製品等採取的保護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技術措施的。
『捌』 盜版光碟怎麼處罰
販賣盜版光碟這樣處罰:侵權行為損害公共利益的,由主管著作權的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沒收、無害化銷毀處理侵權復製品以及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並處違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法律依據】
《著作權法》第五十三條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本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民事責任;侵權行為同時損害公共利益的,由主管著作權的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沒收、無害化銷毀處理侵權復製品以及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違法經營額五萬元以上的,可以並處違法經營額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經營額、違法經營額難以計算或者不足五萬元的,可以並處二十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四)未經錄音錄像製作者許可,復制、發行、通過信息網路向公眾傳播其製作的錄音錄像製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八)製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玖』 請問賣盜版光碟被抓是否要判刑如是應判多久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按「非法經營罪」處理,只要個人銷售盜版光碟的金額達5萬元,或查獲盜版光碟500張以上,就能定罪量刑,情節特別嚴重的最高可處15年有期徒刑。按照「銷售侵權復製品罪」處理,只有非法所得達10萬元以上,才能構成犯罪,最高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兩相比較,按「非法經營罪」處理更有利於打擊盜版,也只有加大對盜版光碟銷售的刑事打擊力度,才能從根本上更有效地規范音像銷售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