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簡述解決法律效力沖突的一般原則

簡述解決法律效力沖突的一般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5-09 15:18:14

1. 法律各項價值發生沖突時應該如何解決,遵循什麼原則

解決法的價值沖突的原則主要有:

第一,價值位階原則。這是指在不同位階的法的價值發生沖突時,在先的價值優於在後的價值。一般而言,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質的人性需要,它是法的價值的頂端。

正義是自由的價值外化,它成為自由之下制約其他價值的法律標准。而秩序則表現為實現自由、正義的社會狀態,必須接受自由、正義標準的約束。

因而,在以上價值之間發生沖突時,可以按照位階順序來予以確定何者應優先適用

第二,個案平衡原則。這是指在處於同一位階上的法的價值之間發生沖突時,必須綜合考慮主體之間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雙方的利益。

第三,比例原則。它就是指「為保護某種較為優越的法價值須侵及一種法益時,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



(1)簡述解決法律效力沖突的一般原則擴展閱讀:

法的價值分類包括:秩序、自由、正義。

法的價值沖突的三個層面:

(1)個體之間法律所承認的價值發生沖突:行使個人自由可能導致他人利益的損失

(2)共同體之間價值發生沖突:國際人權與一國人權之間可能出現的沖突

(3)個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價值沖突。如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的沖突。


沖突解決方法:

(1)價值位階原則

不同位階的價值發生沖突時,在先的價值優於在後的價值,即各種不同價值之間存在主次關系

具體而言:自由>正義>秩序. 自然法學派,正義優先 分析法學派,秩序優先

(2)個案平衡原則

處於同一位階上的法的價值之間發生沖突時,必須綜合考慮主體之間的特定情形、需求和利益,以使得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雙方的利益。如民法中承擔法律責任中的公平責任原則。簡單的講就是:兼顧各方利益。

(3)比例原則

比例原則包括三個下位原則:

①適合性原則:限制人民權利之措施必須能夠達到所預期的目的,又稱「適當性原則」。(手段適合目的)

②必要性原則:在適合達到目的的多種手段中,應該選擇對人民權利侵害最小的手段,又稱「最小侵害原則」。

③狹義比例原則:對於人民權利之侵害程度與所達到的目的之間,必須處於一種合理且適度的關系,這項原則主要著重於權衡「受限制的法益」和「受保護的法益」之輕重,以達到利益之間的和諧,又稱合理性原則。

2. 法的效力沖突及其解決方式

法的效力沖突及其解決方式具體如下:
1、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
2、新法優於舊法原則;
3、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
4、特殊法優於普通法原則;
5、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原則;
適用這一原則是有條件的,必須是同一主體制定的法。
立法應當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持改革開放。
法的效力沖突的含義是,在一國的法律體系中由於制定或認可法律的國家機關地位高低不同而形成在效力范圍上的等級差別。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第八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第九十六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關機關依照本法第九十七條規定的許可權予以改變或者撤銷:
(一)超越許可權的;
(二)下位法違反上位法規定的;
(三)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經裁決應當改變或者撤銷一方的規定的;
(四)規章的規定被認為不適當,應當予以改變或者撤銷的;
(五)違背法定程序的。

3. 法律規范之間沖突怎麼處理

法律規范之間沖突的處理辦法:

1.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之間發生沖突時,下一等級的法律規范自然無效,而無須有權機關作出明確宣布,即「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2.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屬於特別法與一般法、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特別條款與一般條款關系,而兩者之間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法、特別規定、特別條款的規定,即「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如果同屬於特別法、特別規定、特別條款或者一般法、一般規定,一般條款,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即「新法優於舊法」或者「後法優於前法」。

3.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4.不同機關制定的效力相同的法律規范之間的規定不一致的解決機制。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

而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同時,根據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過程中遇到這一情況時,由最高人民法院報請國務院裁決或者解釋。

5.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3)簡述解決法律效力沖突的一般原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九十二條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四條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九十五條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法律規范沖突通常存在以下四種情況:

一是新法與舊法之間的沖突;

二是特別法與普通法之間的沖突;

三是同一位階法律規范之間的沖突,即處於同一效力層級的法律之間、行政法規之間、地方性法規之間、部門規章之間的規范沖突;

四是下位法與上位法之間的沖突。

4. 我國法律效力與法律沖突問題的處理規則是什麼

首先憲法最大,所有法律與憲法沖突均無效。
2:其次是全國人大通過的法律(在我國法律一般指全國人大的法律)。
3:再其次是國務院的行政法規。
4:最低的就是部門規章(即國務院各部出台的規章)和地方性法規(即地方人大出台的法規)和政府規章(省市人民政府的規章)。
5:同級的地方性法規大於政府規章,例如省人大法規大於省政府規章。上級的都高於下級的,不管是人大還是政府。
6:部門規章和省人民政府規章如果沖突由國務院決定。(因為國務院的部和省級別一樣,地方政府和國務院的部門的最高上級都是國務院,所有由國務院定奪)
7:部門規章和省級人大法規沖突,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省級人大法規就適用省級人大法規,如果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就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定奪。(因為國務院管不了省人大,所以從避嫌考慮,如果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的就交人大常委會定奪)

5. 法的價值沖突的解決原則

法的價值沖突的解決原則如下:
1、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之間發生沖突時,下一等級的法律規范自然無效,而無須有權機關作出明確宣布,即「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2、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屬於特別法與一般法、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特別條款與一般條款關系,而兩者之間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法、特別規定、特別條款的規定,即「特別法優於一般法」;
3、比例原則是指「為保護某種較為優越的法價值須侵及一種法益時,不得逾越此目的所必要的程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第九十四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第九十五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6. 解決法的效力沖突的原則有

法律分析: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新法優於舊法原則、特別法優於一般法原則、特殊法優於普通法原則、法律文本優於法律解釋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7. 人民法院如何解決法律適用沖突

(一) 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是通過選擇適用規則實現的,選擇適用規則是指人民法院在審理案件時,為解決法律適用沖突所採取的方法和所遵循的原則,由此決定選擇適用相應的法律規范,用來審理案件。《立法法》等規定了法律適用沖突的規則,具體包括:
(1)特別沖突適用規則
在同一效力層級上,當普通法與特別法的規定不一致而相沖突時優先適用特別法,即特別法優於普通法。但應注意的是,發生沖突的特別法與普通法必須處於同 一效力層級上。若特別法效力層級低於普通法,而特別法的特別規定又未經高層級法的授權,那麼這種特別規定應屬無效,人民法院應適用普通法。
(2)層級沖突適用規則
高層級法律規范優於低層次法律規范,但高層級法律授權低層級法律規范作出與高層級法律規范不同的規定除外。根據這一規則,當審理某個行政案件時,低層次的 行政法律規范與某一高層級行政法律規范沖突時,人民法院一般應依高層級規范來解決該案件的實體爭議。我國法律規范的效力層級排列是:憲法、法律、行政法 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論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較大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地方政府規章與部門規章之間以及部門規章之間的沖突, 由國務院解釋或裁決。
(3)平級沖突適用規則
平級沖突的適用規則一般是:高層級、特定地區、部門事項的行政法律規范優於調整一般地區、部門的行政法律規范。
(4)新舊法沖突適用規則
對新、舊法之間的沖突,適用規則應為新法優於舊法和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則。即特定事項發生在新法生效後則適用新法;如發生在舊法生效期間而審理在新法生效之後,原則上適用舊法,但新法明確規定有溯及力時除外。
(5)人際沖突適用規則
人際沖突適用規則一般明確規定,不同民族、種族或者身份的自然人,適用對該民族、種族或身份而作出特別規定的法律規范。
(6)區際沖突適用規則
區際沖突所涉及到的兩種法律規范沖突需要採取不同的適用規則:①大陸與港澳台的區際沖突適用規則。適用屬地管轄原則,即發生於港、澳、台地區的案件,適用該地區的法律規范;發生於大陸地區的案件,適用大陸的法律規范,即使具有涉及港、澳、台的因素,也不能例外。此外,此類法律適用沖突還可以通過雙方協議來解決,如《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95條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可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司法機關通過協商依法進行司法方面的聯系和相互提供協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93條也有相同的規定。
(二)法律依據
《立法法》(2015)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
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九十條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第九十一條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第九十四條 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第九十五條 地方性法規、規章之間不一致時,由有關機關依照下列規定的許可權作出裁決:
(一)同一機關制定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時,由制定機關裁決;
(二)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三)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時,由國務院裁決。
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8. 解決法律沖突的基本原則

一是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
二是特別法優先於一般法的原則。
三是一個行為同時符合多個法律規范時重行為吸收輕行為原則,即吸收原則和競合從重原則。
四是互補原則,即對同一事項有多個部門或者有多種處理方式,各部門依法以多種方式分別處理,最後形成完整的處理體系。
五是當事人選擇原則。

9. 法律規范沖突解決機制遵循的原則是

選A、B,法律規范沖突解決機制遵循的原則是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特別法優於一般法,新法優於舊法或後法優於先法。

上位優先、新法優先、特別優先,是法律沖突的三大適用規則。

就立法意志而言,上位優先是因為上位法的立法意志優越於下位法的立法意志,因而上下位法律沖突時下位法的效力被上位法所否定;新法優先主要是因為後立法權的優越性或曰當前議會意志及其最近意願優先,因而新舊法律沖突時新法取得優先適用性;特別優先則是因為立法者對特定社會關系的特別評價,導致例外法使原則法失效。

(9)簡述解決法律效力沖突的一般原則擴展閱讀:

需要指出的是,上下位法律沖突(抵觸)的情形較為復雜:既有上下位法具體規定上沖突的規則型抵觸,也有下位法規范與上位法的原則、目的或價值等法律精神相抵觸的價值型抵觸,還有下位法規定是由於制定主體超越立法許可權所制定的許可權型抵觸。

這里所指的上下位法事實構成完全相同而法律效果相互排斥,是就規則型抵觸而言的。而在價值型抵觸和許可權型抵觸中,由於上位法不是具體的法律規范,下位法效力喪失的法理依據只能以位階效力來揭示。至於在普特沖突的場合,由於普特法律規范之間只是調整事項同一(同一事項)而適用條件上有所差異,因而兩者之間也就不存在誰廢止誰的問題。

10. 論述法律效力的沖突的解決機制

1、先解釋法律效力的內涵與外延
關於什麼是法律效力,還存在諸多不同的看法。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說,是泛指法律約束力和法律強制性。不論是規范性法律文件,還是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對人們的行為都發生法律上的約束和強製作用。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規范性文件對人們的行為產生普遍的約束作用,非規范性法律文件,如判決書、調解書、逮捕書、公證書等都不具有這種普遍約束力,只具有具體的或特定的法律效力。狹義的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圍,即法律對什麼人、在什麼地方和在什麼時間適用的效力。」盡管這種解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說明法律效力問題,但明顯地是一種關於法律效力的發散式說明,缺乏邏輯上的嚴整性。並且該狹義的法律效力概念事實上所講的是法律效力的范圍,而不是法律效力這個概念本身。
2、法律效力是內含於法律規范中的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其一,法律效力內含於法律規范之中。
其二、法律效力乃是法律規范對法律調整對象產生作用的能力。
法律規范由內部向外部(法律調整對象)的輻射力(包括規范力、調整力和強制力等等)。法律制定的目的,不在於法律本身,在於實現社會交往主體之間有序、自由與和諧的生活。這一目的的實現,只有法律發生效力時才可取得。因此,法律效力是法律從靜態的規則走向動態的實踐,從明晰的文本走向復雜的社會之力量源泉所在。
第一,法律的內部效力。它是指在國家體系內部不同板塊和不同層級之間法律的效力關系問題。一國的法律體系,既有橫向的板塊構造,其中公法、私法和社會法,以及內國法和國際法等之間事實上只能是板塊的構造。那麼,它們之間是否有效力關系?一國的法律,不論有多少板塊構成,其效力在總體上應是互補的。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之間,發揮著構織法律秩序的整合效力。這就決定了在不同板塊的法律之間,具有明顯的制約、交涉和整合效力。顯然,它們之間的效力是通過橫向的、相互作用的機理而形成的。可見,在不同板塊之間的法律間所要解決的效力問題,乃是其間的效力合作問題。
至於在不同層級的法律之間,照樣存在著效力關系問題。這就是所謂法律的效力層級問題。在上、下不同的層級之間,低層級的法律要服從高層級的法律。但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中,為了維護一個國家的整體秩序、安定和完整,必須在同一級別的法律之間保持效力合作。否則法律就不再是國家統一秩序的建構者,反倒是破壞者。這更需要高層級法律對低層級法律的有效制約。
我國盡管是單一制國家,在大陸完全按照單一制國家的法律層級效力准則在立法。但隨著一國兩制原則的施行,對於特別行政區我們實行了類似聯邦制國家之不同層級間法律效力的模式。這使得我國不同層級之間的法律效力關系體現出明顯的立體型和多樣性的特徵。
第二,法律的外部效力。它是指法律對其調整對象的作用能力。外部效力強調的是其實踐意義的效力。法律被公認為是有別於純粹理性的實踐理性,因此,法律制定的意義不在於僅僅追求邏輯形式上的圓滿(當然,這很重要),而在於法律制定後能否以規則來對社會實踐或者主體交往行為發揮實際效力。
首先,法律的空間效力。它所指的是法律在什麼空間范圍內有效的問題。可以將空間效力分為域內效力和域外效力兩個方面。
其次,法律的時間效力。它是指法律能夠對其調整對象產生效力的期間范圍。所涉及的具體問題有:法律的生效問題、法律的失效問題和法律的溯及力問題。
關於前者,一般存在兩種情形,其一是法律頒布即生效;其二是在該法律或其他法律中專門規定某一法律的生效日期。究竟選擇何種模式?乃由立法者所決定。
關於中者,大致存在三種情況:其一是法律明定的時間效力期限屆滿;其二是因相關的新法律制定而使與新法律沖突的原先的舊法律自然失效;其三是法律調整的對象不復存在。
關於後者,即新生效的法律對既往所發生的社會事件和主體行為有無追溯力的問題。如有,則為有溯及力;如無,則為無溯及力。大體說來,各國法例中不外乎如下幾種規定。即從舊原則,按此,則新法律無追溯力;從新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完全有追溯力;從輕原則、從新兼從輕原則以及從舊兼從輕原則,按此,則新法律在符合法定條件時有部分溯及力。
3、、法律的合法性效力--實質合理性追求
法律效力的邏輯前提是什麼?或者說法律為什麼對人們有效力?有人說,那是因為法律有國家強制力作後盾。無疑,某種強制力量的存在是法律能夠發揮效力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完全歸諸於某種權力強制力量,顯然,只能使法律被動地發生效力。雖然我們知道,不間斷的強制也會形成某種自覺和「文化」,然而,這種以犧牲主體自治和自由為前提的「文化」,不去生產它也不值得遺憾。
詳細論述自己來……

熱點內容
2017婚姻法婚前買房 發布:2025-02-06 23:41:18 瀏覽:868
怎麼樣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22:18:27 瀏覽:266
宋疃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22:11:37 瀏覽:186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