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國際法律責任構成要件

國際法律責任構成要件

發布時間: 2022-05-10 03:22:17

Ⅰ 一國國際不當行為的構成要素是什麼在哪些情況下可以排除國家行為的不當性

構成要素:一是存在一國的國家行為,二是該行為違背了國際義務。

哪些情況可排除國家行動的非法性:
排除國家行動的非法性就排除的國家責任。
①同意,即國家實施的行動是在得到關系國的同意情況下作出的。
②針對他國的違法行動而採取的對抗行動。
③國家出現的不可抗力和偶然事件。
④危難,指國家代表或受其監護的人為了逃避極端危難的狀況而實施的行為。
⑤國家遇到特別緊急的狀況,如遇到外國侵略的情況下實施的行動。
⑥國家的自衛行動。

國際不當行為,又稱國家責任,是指國際法律責任主體所作的回引起國際責任的國際不當行為。如從事侵略戰爭、破壞和平、違反人道、滅絕種族、種族隔離、販賣奴隸、販賣毒品從事海盜行為等等。
其構成要件可分為主觀要件和客觀兩方面。
主觀要件,是指根據國際法判斷的,一國的的某一行為客歸因於國家而構成的國家行為。有屬於一國的行為,也有屬於一國參與或介入的他國所從事的行為。
客觀要件,是指該項行為違背國際義務。所謂違背國際義務,是指其行為不符合國際義務對他的要求。

Ⅱ 國際法不當行為的構成要件

國家能否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並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問題,在國際法學界存在著三種理論學說,一種觀點認為,國家作為國際犯罪的主體,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另一種觀點認為,國家作為國際犯罪的主體,在一定場合下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上述二種學說,混淆了國家責任與國際刑事責任的區別,也無法闡明對國家的刑事制裁方式。第三種觀點認為,國家不能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也不能承擔國際刑事責任。這種觀點否定國家作為國際犯罪的主體資格,與現有的國際法習慣規則相悖。
一、我國國家刑事責任的理論述評
我國關於國家刑事責任的理論學說,深受西方學說的影響。絕大部分學者認為,國家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筆者稱之為「國家刑事責任承擔說」。根據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特定場合,又分離出另一種學說,即「國家刑事責任特定場合承擔說」。此外,也有部分學者主張,國家不是國際犯罪的主體,國家不能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即「國家刑事責任否定說」。
(一)國家刑事責任承擔說
這種學說主張,國家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譬如,有的學者認為,國際法上所說的刑事責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家的刑事責任,二是個人的刑事責任。國家刑事責任是國家責任的一種特殊形態,國家應負國家刑事責任已經為國際司法實踐和學者的意見所證實。 也有的學者認為,根據現代國際法,國家也可以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而且,國家必須為其所犯的國際罪行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國家刑事責任的形式有:限制主權,包括軍事佔領、軍事管制、限制國家武裝力量等;賠償;國際制裁,即聯合國安理會根據憲章第41條和第42條採取的武力和非武力的制裁措施。 還有的學者認為,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1979年提出的《關於國家責任的條文草案》中,規定了國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 因此,國家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
綜上觀點,簡言之,就是國家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但是,這種學說卻同樣不能闡明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方式。應當指出,上述學者錯誤地認為,國家刑事責任是國家責任的一種特殊形態,國家應負國家刑事責任已經為國際司法實踐和學者的意見所證實。事實並非如此,其一,國家刑事責任不是國家責任的一種特殊形態,因為,國家責任的承擔方式與國際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其二,至今為止,尚無國際司法實踐證實,國家刑事責任是國家責任的一種特殊形態,更沒有證實國家能夠承擔國家刑事責任;其三,綜觀當代國際法,沒有一項條約和習慣法規則規定國家可以承擔國際刑事責任。還有的學者錯誤地認為,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1979年擬定的《關於國家責任的條文草案》中,規定了國家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其實不然,該草案僅僅規定了國家因其國際不當行為而構成國際犯罪的問題,在該草案的全部50個條文中,沒有一個條款規定或涉及到國家的國際刑事責任。至於有的學者所列舉的國家刑事責任形式,根本沒有刑罰處罰的性質,實際上都不是國家刑事責任的形式,也不全是國家責任的形式。
(二)國家刑事責任特定場合承擔說
「國家刑事責任特定場合承擔說」,與上述「國家刑事責任全部承擔說」的觀點基本相同,無非是強調了「在一定場合」作為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條件。這種學說主張,國家因為實施了特定的國際犯罪行為而構成國際犯罪,從而使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譬如,有的學者認為,當一個國家犯了從事侵略戰爭的國際罪行時,這個國家就應負國際刑事責任。 也有的學者認為,國家在兩種情況下可能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一種是在戰爭犯罪的場合;另一種是在國家不履行公約規定的國際義務從而以其不作為構成國際犯罪的場合。據此,國家在一定場合下可能成為承擔刑事責任的主體。
這里的「在一定場合」或特定場合,是指國家實施了特定的國際犯罪的場合,特指最嚴重的侵略戰爭犯罪,以及不作為構成國際犯罪的場合。這種觀點與上述《奧本海國際法》的觀點非常相似。然而,這種學說同樣不能闡明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方式。還應當指出,所謂「在一定場合」或特定場合,即國家可以構成國際犯罪的場合,並不是理論上隨意特定的,而必須根據國際公約的規定來衡量其犯罪構成,必須具有國際法上的依據。因為,國際犯罪的認定同樣也適用「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的一般法律原則和國際法習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以上關於國家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理論觀點,之所以認為國家能夠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或在一定場合下能夠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並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是因為基於這樣的一個推理:因為,國家可以構成國際犯罪,所有,國家就是國際犯罪的主體;既然國家是國際犯罪的主體,那麼,國家當然也是國際刑事責任的主體,因此,得出的結論就是國家能夠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其實不然,首先,國家能否構成國際犯罪,應當根據國際法來確定,應當有國際公約的明文規定。因為,國際犯罪具有構成要件,在沒有國際公約規定的情況下,國家又何以能夠構成國際犯罪呢?其次,上述學說最終仍然不能闡明對國家如何適用刑罰的問題。因為,國家的性質決定了國家是不能承受任何刑事制裁的。再次,國家責任的習慣法規則已經為國家設定了其犯罪行為的一般國際責任。對於國家而言,即使構成國際犯罪,其承擔法律責任的方式是國家責任,而不是國際刑事責任。這二種法律責任及其承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三)國家刑事責任否定說
這種學說主張,國家不能構成國際犯罪,也不能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更不能追究國家的國際刑事責任。國家不能承受國際刑事責任,只有個人才是國際犯罪的主體。譬如,有的學者認為,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但不是國際犯罪的主體。國家是抽象的實體,沒有意識,根本不存在故意或過失的問題,所以它不具備國際犯罪構成的要件,因此,國家不能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 由此論斷,國家不能承受國際刑事責任。還有的學者認為,國家作為由其全體人民組成的社會,根據「社會不能犯罪」的格言,指控包括整體意義上的人民在內的國家犯罪並承擔刑事責任是令人懷疑的;而且,即使國家罪行的概念成立,國際社會也尚無審判和懲罰犯罪國家所必需的基本機制。在這樣的現實下,國際刑事法院不應該也不能夠把國家作為國際罪行的刑事責任主體來行使管轄權和進行審判。
綜上所述,這種學說,不僅否定了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主體資格;而且還否定了國家作為國際犯罪的主體資格。該理論學說的基礎是:因為國家不具備犯罪構成的要件,所以,國家不能作為國際犯罪的主體;因為國家不是國際犯罪的主體,所以,國家不能承擔國際刑事責任。
應當指出,該學說否定國家刑事責任的結論無疑是正確的;但是,闡述這一結論的理論基礎卻有失偏頗,與現有的國際法習慣規則相悖,因為,國際法習慣已經證實,國家可以作為國際犯罪的主體。1979年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擬定的《關於國家責任的條款草案》,雖然不是一項國際法條約,但是,這個草案創設了國家責任的國際法習慣規則,並為世界各國所接受。該草案第19條第2項規定:「一國所違背的國際義務對於保護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至關緊要,以致整個國際社會公認違背該項義務是一種罪行時,其因而產生的國際不當行為構成國際犯罪」。可見,國家可以構成國際犯罪而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否定國家作為國際犯罪的主體資格,並不符合現有的國際法習慣規則。但是,必須指出,即使在國家構成國際犯罪的場合,按照草案的規定,國家應當承擔的是國家責任,而不是國際刑事責任。國家責任也是一種法律責任,但是,國家責任根本不同於國際刑事責任。
二、國家不能承受國際刑事責任
筆者認為,西方學者和我國學者關於國家刑事責任的學說,均不能完整地闡明國家能否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以及國家能否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問題。國家作為國際法的主體,應當能夠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反之,國家作為國家責任的主體,卻無法成為、也不可能成為國際刑事責任的主體。國家不能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因為,國家不能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表現形式――刑罰處罰。
(一)國家不能承受刑罰而缺乏刑事責任能力
各國刑事立法的一般法律原則表明,刑罰處罰是刑事責任的表現形式。所謂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對其犯罪行為引起的法律後果的承擔,主要是國家審判機關依據刑法及其他刑事法律規范對犯罪人及犯罪行為的制裁。刑事責任是對違反刑事法律義務的行為(犯罪)所引起的刑事法律後果(刑罰)的一種應有的承擔。 刑事責任是國家依據刑事法律對實施犯罪的人判處的刑罰。
刑事責任與犯罪和刑罰的關系是緊密聯系的。刑事責任介於犯罪和刑罰之間,對犯罪和刑罰的關系起著調節作用。用公式來表示:犯罪→刑事責任→刑罰處罰。犯罪行為是負刑事責任的基礎和前提,當犯罪行為負有刑事責任的時候,就應當處以刑罰。刑事責任的表現形式就是刑罰。當然,在我國,刑事責任也並不是絕對地伴隨以刑罰,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處以刑罰的,也可以免於刑罰處罰。
在前蘇聯,關於刑事責任的原理,普遍的結論是:就其本質來說,刑事責任歸根結底是一種表現為刑罰的法律關系。刑事責任就是刑罰。刑事責任就是適用和實現刑罰的過程。就其實質而言,正是適用和實現刑罰而體現了刑事責任。刑罰就是刑事責任的體現。 甚至還有許多學者認為,「刑事責任」和「刑罰」這兩個概念是同義詞,二者之間沒有差別。
綜觀世界各國的一般法律原則和已有的國際法實踐,作為刑事責任表現形式的刑罰,具體表現為:剝奪生命刑(死刑)、剝奪自由刑(無期徒刑和有其徒刑,或稱終生監禁和監禁)以及罰金。其中,剝奪生命刑和剝奪自由刑是最主要的刑罰方法,在許多國家,罰金則是作為附加刑適用的。如此而言,作為國家,除了罰金以外,又如何能夠承受剝奪生命和剝奪自由的刑法處罰呢?國家作為抽象的實體,其本身沒有意識,根本不可能承擔剝奪生命刑(死刑)、剝奪自由刑(終生監禁和監禁)的刑罰處罰。
國家唯一能夠承受的刑罰處罰就是罰金。有的學者以此認為,這是國家能夠承擔刑事責任的依據。 但是,眾所周知,在國家構成了嚴重國際犯罪的場合,例如,戰爭犯罪,罰金的刑罰處罰根本就不能體現「罪刑相適應」的原則。「罪刑相適應」的原則是各國法律體系中普遍規定的國際法的一般法律原則,具有國際法淵源的性質。對國家在構成嚴重國際犯罪的場合僅處以罰金,根本無法體現這一刑法原則。因此,對國家而言,顯然不具備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能力。反之,在國家因構成國際犯罪而承擔國家責任的場合,賠償損失是國家承擔國家責任的形式,而「賠償損失」作為一種國家的法律責任形式,其本身已經足以替代罰金刑。
(二)國家責任與國際刑事責任的區別
在國際法上,國家責任和國際刑事責任都是國際法律責任。但是,二者具有本質的區別。首先,從國際法淵源來看,國家責任的國際法規則,雖然已經具有了國際法實踐,但是,至今仍然還是國際法習慣規則。而國際刑事責任的國際法制度,是國際條約明文規定的成文法,在國際法上具有明確的犯罪構成要件及其承擔方式,是有法可依的。其二,從行為方式來看,國家責任的前提是實施了二種行為:違背國際義務的國際不當行為或不行為可歸因於國家,或者,國家實施了國際罪行。而國際刑事責任,則是以單一的國際犯罪為前提,必須具有國際法明文規定的國際犯罪行為。其三,從責任的性質和方式來看,國家責任,在國際法上不具有刑事制裁性質,其責任形式表現為: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和道歉等。而國際刑事責任則具有刑事制裁的性質,是一種刑罰懲罰,表現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和罰金。最後,從承擔責任的主體來看,承擔國家責任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個人不能成為國家責任的主體。而國際刑事責任的主體,在現有的國際刑法條約或條款中均規定是由個人承擔其責任的。在國家因構成國際犯罪的場合,國家承擔責任的方式是國家責任的形式,而不是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刑罰方法。
主張國家可以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觀點,總是將國家刑事責任混同於國家責任。將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刑罰方法混同與國家責任的形式。例如,有的學者將國家刑事責任的方式表述為:終止國際犯罪行為,賠禮道歉並保證不再重犯,賠償,罰金、沒收財產,國際制裁,剝奪國際社會成員身份以及限制主權。 有的學者認為,國家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包括刑罰處罰:罰金,限制主權和撤銷聯合國席位;也包括非刑罰處罰方式:經濟制裁,命令終止犯罪行為,賠償和道歉。 還有的學者認為,國家刑事責任的形式有:限制主權,包括軍事佔領、軍事管制、限制國家武裝力量等;賠償;國際制裁,即聯合國安理會根據憲章第41條和第42條採取的武力和非武力的制裁措施。
以上所謂的刑事責任的方式,除了罰金之外,都不具有刑事制裁性質,都不是刑罰處罰,根本就不是國際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可見,這種隨意擴大國際刑事責任范圍的觀點,混淆了國家刑事責任與國家責任的本質區別。
(三)國家是國家責任的承擔者
國際犯罪由個人承擔刑事責任,國家不承擔刑事責任;但是,並不免除國家的一般國際責任。國家承擔國際責任的國際法規則,從19世紀後期開始,通過許多國際仲裁裁決而形成了習慣國際法,但是,至今仍然處於習慣法的支配之下。 當然,國家的國際責任,作為國際法上的一項制度,它也是一種國際法律責任。為了與國際刑事責任相區別,筆者將這種國家責任稱為一般國際責任。在國際法上,「國家責任」,「國際責任」和「國際法律責任」是經常通用的,並無特別的不同之處。
根據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1979年擬定的《關於國家責任的條文草案》規定,筆者認為,所謂國家責任,是指一國因其違背國際義務的國際不當行為或不行為可歸因於國家,或者,國家實施了國際罪行所應當承擔的國際法律責任。
關於國家責任的行為,根據草案的規定,包括二個方面:一是國際不當行為或不行為(即指不作為)。這種行為不一定直接以國家的名義作出,符合草案規定的其它機關或代表國家的個人的行為,均可以歸因於國家而成為「國家行為」(草案第2章)。二是國際罪行,即必須以國家的名義實施的國際犯罪(草案第19條)。國家由於以上行為而承擔國際法律責任。
關於國際責任的形式,草案第1條的規定,「一國對於該國的每一國際不當行為需負國際責任」,但是,草案並沒有具體規定「國際責任」的具體表現形式,更沒有規定所謂國家的國際刑事責任。因此,國際責任的形式,只能從國際法實踐中加以歸納。具體可以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限制主權。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盟軍對德國和日本所實行的軍事佔領和管制。其二,恢復原狀。例如,1977年1月19日,關於利比亞政府與外國公司得克薩克-卡拉西亞斯蒂克爭端案的仲裁裁決。該裁決稱,恢復原狀是對不履行合同的正常制裁。 其三,賠償損失。1928年,關於霍茹夫工廠案的判決指出,責任形式以恢復原狀為原則,如不能恢復原狀,則以金錢賠償代替。其四,道歉。作為最輕的一種國際責任形式,道歉,在國家之間經常發生。
綜上所述,國際法發展到今天,在國家刑事責任與國家責任的問題上,已經形成了世界各國所公認的國際法規則:國家及其代表國家的個人,在實施了國際犯罪的場合,該國家及其代表國家的個人均可成為國際犯罪的主體。但是,代表國家的個人對其國際犯罪行為直接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具體表現為死刑、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和罰金等刑罰處罰;同時,該個人的國際犯罪行為還可以歸因於國家,而被視為是國家的行為,使國家承擔國際責任。但是,國家不能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國家承擔國家責任的方式,具體表現為限制主權、恢復原狀、賠償損失和道歉等責任形式。
三、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原則及其國際法實踐
雖然,國家和個人都是國際犯罪的主體,然而,無論是國際法實踐還是國際法立法均已證實,國家不能承擔國際刑事責任,而只有個人才能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因為,只有個人才有能力承受刑罰處罰。代表國家的個人對其國際犯罪行為直接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同時,該個人的國際犯罪行為還可以歸因於國家,而被視為是國家的行為。因此,國家作為國際責任的主體,承擔國家責任。
(一)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原則的確立
最早規定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國際法規范和實踐,可以追溯到《凡爾賽和約》。根據《凡爾賽和約》第227條的規定,協約國及其參戰各國公開控訴前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破壞國際道義和條約尊嚴的嚴重罪行,並成立了一個由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日本等五國組成的特別法庭。特別法庭有權決定其應當適用的刑罰。《凡爾賽和約》第228條和第229條還規定,德國承認協約國有權以戰爭罪審判德國國民並承擔將罪犯交給由協約國組成的軍事法庭的義務。然而,由於威廉二世逃亡荷蘭,並得到荷蘭政府的庇護,致使對戰爭罪犯的審判最終沒有實現。 但是,《凡爾賽和約》正式確立了個人承擔的國際刑事責任的國際法原則,即,個人作為國際罪行的實施者,在實施國際犯罪行為時,無論其身份如何,也無論是以國家的名義或以國家代表的名義所作的行為,都應當承擔與其犯罪行為相適應的刑事責任。
(二)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國際法實踐
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建立和審判實踐,再次重申並證實了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國際法原則。
1945年8月8日,美國、前蘇聯、英國和法國簽署了《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定》(以下簡稱「協定」)及其附件《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以下簡稱「憲章」)。在德國紐綸堡設立了歐洲國際軍事法庭,並對德國法西斯戰爭罪犯進行審判。根據憲章第6條的規定,法庭有權審判及懲罰一切為軸心國利益以個人身份或團體成員身份犯有罪行的個人,犯罪人應負個人責任。1946年10月1日,國際軍事法庭作出判決,其中,12名戰犯被判處絞刑,3名戰犯被判處無期徒刑,4名戰犯被判處10年至20年有期徒刑。有3人被宣告無罪,另有2人在審判中死亡。
1945年7月26日,中國、美國和英國發布了「促使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隨後,前蘇聯也作了附署。波茨坦公告規定了日本投降時必須接受的各項條件,並決定對日本戰爭罪犯處以嚴厲的法律制裁。1946年1月19日,盟軍最高統帥總部發布了《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特別通告》(以下簡稱「通告」)及其附件《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以下簡稱「憲章」),在日本東京設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法西斯戰爭罪犯進行審判。根據憲章第5條規定,法庭有權審判及懲罰以個人身份或團體成員身份犯有的各種罪行,犯罪個人應單獨承擔責任。1946年4月29日,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正式受理了對東條英機等28名戰犯的起訴,並於同年5月3日開始審判。結果,在受審的28人中,除2人在審判期間死亡,1人喪失行為能力外,其餘25人中,有7人被判處絞刑,16人被判處無期徒刑,2人被分別判處20年和7年有期徒刑。
上述歐洲國際軍事法庭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其判決書中,一致作出結論:個人可由於違反國際法而受到懲罰。違反國際法的罪行是由個人而不是由抽象的實體實施的,因此,只有懲罰實施這些犯罪的個人,才能使國際法的規定得到執行。 1946年12月1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第95(1)號決議,確認了《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所包括的國際法原則。根據聯合國大會的決議,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於1950年編篡了《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及其判決書中所包含的原則。其中有一項就是個人承擔的國際刑事責任的原則。
(三)當代國際法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最新實踐
當代國際法的審判實踐和國際立法,再一次重申了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國際法原則。《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法庭規約》第7條第1款和《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規約》第6條第1款都明確規定,凡計劃、教唆、命令、犯有或協助或煽動他人計劃、准備或進行規約所涉犯罪的個人,應該為其犯罪行為承擔個人責任。
1991年6月,前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境內爆發了一場民族間的武裝沖突。為此,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宣布國際人道主義法對各參戰方均有拘束力,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個人應承擔刑事責任。1993年2月22日,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建立「前南斯拉夫問題國際法庭」。根據法庭規約的規定,對人的管轄權范圍是自然人;排除了對法人、實體和國家的管轄權。
1962年7月1日盧安達宣告獨立後,圖西族和胡圖族多次發生民族沖突。盧安達國內爆發全面內戰。1994年11月8日,安理會通過決議,決定設立「盧安達問題國際法庭」,負責起訴1994年1月1日至1994年12月31日期間,盧安達境內滅絕種族和其它嚴重違反國際人道主義法的行為責任者,以及對這一期間鄰國境內滅絕種族和其它這類犯罪行為負責的盧安達公民。根據法庭規約的規定,對人的管轄權范圍是自然人,即盧安達公民;個人負擔犯罪行為的刑事責任。
1998年7月17日,國際社會在義大利羅馬召開的外交大會上通過了建立國際刑事法院的《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現已生效。《國際刑事法院規約》第25條明確規定,法院對實施了法院管轄權范圍內的國際犯罪的自然人有管轄權;犯罪的個人根據規約的規定承擔個人責任,並受到刑罰…。規約同時還規定,關於個人責任的任何規定,並不影響國家根據國際法所承擔的責任。可見,《國際刑事法院規約》明確規定了個人承擔國家刑事責任的原則,而沒有涉及任何國家犯罪和國家承擔刑事責任的問題。
綜上所述,國際犯罪的主體,是指實施了國際犯罪並依照國際刑法規范應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個人或國家。國家是國際法的主體,也是國際犯罪的主體。國家的行為總是由其代表人物策劃並具體實施的,在國家發動侵略戰爭的情況下也是如此。但是,國家作為國際法的主體,因其代表國家的個人構成國際犯罪的,其個人的行為應歸因於國家。據此,國家應當承擔國際責任;國家因為不能承受刑罰而沒有能力承受國際刑事責任。個人作為國際犯罪的主體,在其構成國際犯罪的情況下,應當由其個人承擔國際刑事責任。但是,個人只能作為國際犯罪和國際刑事責任的主體,而並不能成為國際法的主體。

Ⅲ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哪些

【法律分析】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構成要件概括如下。
一、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二、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1.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2.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六條 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第一百七十八條 二人以上依法承擔連帶責任的,權利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連帶責任人的責任份額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實際承擔責任超過自己責任份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連帶責任,由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

Ⅳ 國際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

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

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

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因果關系: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有一因一果的關系

Ⅳ 國際不法行為的構成要件

法律分析:國際不法行為的構成要件 根據國際法委員會《國家責任條款草案》規定,一個國家對於本國的國際不法行為應承擔責任,這是一項國際法原則。 構成國際不法行為的條件: 1、客觀上,該行為違背了該國的國際義務,造成對外國權益的損害; 2、該項侵害可歸責於國家,即「可歸責性」。 一國的行為是否違背了其國際義務,是以國際法為標準的。 國際不法行為應當歸咎於國家,否則不能引起國家責任。 國家只能對「以國家或政府名義從事的、由國家正式授權並控制的行為」對外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國家對國際不法行為的責任條款草案》 第二條 一國國際不法行為的要素

一國國際不法行為在下列情況下發生:

(a)由作為或不作為構成的行為依國際法歸於該國;並且

(b)該行為構成對該國國際義務的違背。

Ⅵ 簡答題國家責任的構成要件

(1) 國家責任或來稱國家的國際責任,自是指國家違反其國際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它不同於一國對另一國的不禮貌或不友好行為引起的政治責任或道義責任,也不同於國際法不加禁止的行為產生損害性後果的國際責任。
(2) 引起國家責任必須滿足兩個基本要素:
1) 行為依國際法可歸於國家;
2) 該行為違背該國的國際義務。這兩個要素是密切聯系的,意味著只有違背國際義務並且根據國際法可歸於國家的行為才產生國家責任。這里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
在現代國際法上,損害已不再被認為是引起國家責任的一個構成要素,盡管它是國際不法行為的一個可能後果。可歸於國家的違反國際義務的行為就足以確立其國際責任。違反國際義務本身就是「損害」。過失也不是國家責任的一個構成要素。在引起國家責任方面,不存在對心理要素的任何特殊要求,與此有關的只是一國的行為-而不是任何意圖。

Ⅶ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法律分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 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 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 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 (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 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你對這個回答的評價是? 反法律規定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 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修理、重作、更換;
(七)繼續履行;
(八)賠償損失;
(九)支付違約金;
(十)消除影響、恢復名譽;
(十一)賠禮道歉。
法律規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定。
本條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Ⅷ 簡述國際不法行為的構成要件

構成國際不法行為的條件:客觀上,該行為違背了該國的國際義務,造成對外國權益的損害;該項侵害可歸責於國家,即「可歸責性」。
法律分析
1、醫療費:醫療費根據醫療機構出具的醫葯費、住院費等收款憑證,結合病歷和診斷證明等相關證據確定。2、誤工費:誤工費根據受害人的誤工時間和收入狀況確定。3、護理費:護理費根據護理人員的收入狀況和護理人數、護理期限確定。4、交通費:交通費根據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護人員因就醫或者轉院治療實際發生的費用計算。5、住院伙食補助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可以參照當地國家機關一般工作人員的出差伙食補助標准予以確定。6、營養費:營養費根據受害人傷殘情況參照醫療機構的意見確定。7、殘疾賠償金:殘疾賠償金根據受害人喪失勞動能力程度或者傷殘等級,按照受訴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標准,自定殘之日起按二十年計算。但六十周歲以上的,年齡每增加一歲減少一年;七十五周歲以上的,按五年計算。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民事活動,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Ⅸ 法律責任的五個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Ⅹ 法律責任構成要件

法律分析: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承擔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責任主體、違法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主觀過錯五個方面。

責任主體是指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損害結果是指由於違法行為所導致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和精神方面的損失和傷害。因果關系即違法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主觀過錯指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在主觀上存在的故意或者過失。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二百二十五條 船舶、航空器和機動車等的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未經登記,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熱點內容
泰州市姜堰區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6 21:11:45 瀏覽:162
民事訴訟法監督程序 發布:2025-02-06 20:10:29 瀏覽:603
章程適用合同法嗎 發布:2025-02-06 20:08:19 瀏覽:562
北京市法律援助的困難證明 發布:2025-02-06 19:31:09 瀏覽:839
上海對外經貿法學調劑 發布:2025-02-06 18:04:15 瀏覽:464
公司會議紀要法律效力 發布:2025-02-06 17:55:50 瀏覽:966
法治限制黨 發布:2025-02-06 17:53:18 瀏覽:680
勞動法非定時工作制 發布:2025-02-06 17:25:21 瀏覽:638
民法自然年 發布:2025-02-06 16:22:48 瀏覽:542
遼陽司法所 發布:2025-02-06 15:42:18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