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公司規定未發生法律效力時

公司規定未發生法律效力時

發布時間: 2022-05-11 09:51:11

㈠ 公司內部設立的各種工作紀律、制度規范具有多大的法律效力

還是看規章制度的內容,一般來說,規章制度不違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是有效的。當然勞動合同法對一些規章制度制定應履行的程序也做了規定。

《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第八十條 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㈡ 公司公章規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公司公章的法律效力如下:1、代表公司的合同主體資格和表明公司身份;2、作為簽訂書面合同的成立要件之一,一般自當事人均蓋章後,合同就成立,而依法成立的合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自成立時就生效。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條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第五百零二條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㈢ 公司章程的法律效力是怎樣的

公司章程一經生效,即發生法律約束力。公司章程的社團規章特性,決定了公司章程的效力及於公司及股東成員,同時對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具有約束力。我國《公司法》規定:「設立公司必須依照本法制定公司章程。」公司章程對公司、股東、董事、監事、經理具有約束力。

公司章程使公司受約束

公司章程是公司組織與行為的基本准則,公司必須遵守並執行公司章程。根據公司章程,公司對股東負有義務。因此,一旦公司侵犯股東的權利與利益,股東可以依照公司章程對公司提起訴訟。

公司章程使股東受約束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規章,每一個股東,無論是參與公司初始章程制訂的股東,還是以後因認購或受讓公司股份而加入公司的股東,公司章程對其均產生契約的約束力,股東必須遵守公司章程的規定並對公司負有義務。股東違反這一義務,公司可以依據公司章程對其提出訴訟。但應當注意的是,股東只是以股東成員身份受到公司約束,如果股東是以其他的身份與公司發生關系,則公司不能依據公司章程對股東主張權利。

公司章程使股東相互之間受約束

公司章程一般被視為已構成股東之間的契約關系,使股東相互之間負有義務,因此,如果一個股東的權利因另一個股東違反公司章程規定的個人義務而受到侵犯,則該股東可以依據公司章程對另一個提出權利請求。但應當注意,股東提出權利請求的依據應當是公司章程中規定的股東相互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如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轉讓出資的優先購買權,而不是股東與公司之間權利義務關系。如果股東違反對公司的義務而使公司的利益受到侵害,則其他股東不能對股東直接提出權利請求,而只能通過公司或以公司的名義進行。

公司章程使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受約束

作為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董事、監事、經理對公司負有誠信義務,因此,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違反公司章程規定的職責,公司可以依據公司章程對其提出訴訟。然而,董事、監事、經理是否對股東直接負有誠信義務,則法無定論。一般認為,董事等的義務是對公司而非直接對股東的義務。因此,在一般情形下,股東不能對董事等直接起訴。但各國立法或司法判例在確定上述一般原則的同時,也承認某些例外情形。當公司董事等因故意或重大過失違反公司章程的職責使股東的利益受到直接侵害時,股東可以依據公司章程對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理等提出權利主張。有的國家的法律對董事、股東的某些直接責任作了規定,如日本《商法》第166條第3款中專門規定了董事對包括股東在內的第三者的責任;董事在執行其職務有惡意或重大過失時,該董事對第三者亦承擔損害賠償的連帶責任。我國《公司法》沒有規定董事對第三者的責任問題,也沒有規定股東的代表訴訟。但《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備條款》中,為了適應境外上市的需要,與境外上市地國家的有關法律相協調,規定了股東依據公司章程對董事的直接的訴訟權利。該《必備條款》第7條還將公司章程的效力擴大至除董事、監事、經理以外的其他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即公司的財務負責人、董事會秘書等,規定:「公司章程對公司及其股東、董事、監事、經理和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均有約束力;前述人員可以依據公司章程提出與公司事宜有關的權利主張。股東可以依據公司章程起訴公司的董事、

㈣ 企業制定的規章制度,如何才能有法律效力

新法推動企業更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合作者,勞動者也更緊密地與企業綁在了一起,在這種新型的勞動關系之下,企業處理員工問題,更要注意方法的合法性。 在《勞動合同法》中,對於企業規章制度的制訂和效力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認為企業的規章制度是對國家法律、法規的有效延伸和補充,在企業內部,具有普遍約束力。制訂完善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企業規章制度,將成為企業管理者在新法環境下的一項重要工作。 合法、有效的企業規章制度可以成為司法機關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法律依據,那麼需要有法律效力的制度是如何制定出來的呢? 1、程序合法 合法的企業規章制度要經過民主程序制定。也就是說,企業在制定規章制度的時候,要經過與工會或職工代表或全體職工的協商與討論,這個協商討論過程的存在是認定企業規章制度合法的重要依據。 2、向員工公示 公示是指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最可靠的作法是:一人發一本《員工手冊》,在手冊中列明企業與員工管理相關的所有規章制度,發放過程要員工簽字。 組織員工培訓《員工手冊》,要有培訓的簽到,培訓考試的答卷與成績,這些都可以成為向員工公示的證據。 2、內容合法 不與法律法規相抵觸。這一點容易理解,與國家法律法規相抵觸的企業規章制度肯定得不到認可。 公司對員工過失的處罰是否有理,在於公司是否有相關的制度,是否對員工的此類行為進行了界定,例如:一員工沒有穿工作服,在有的企業可能不是問題,但在有的企業可能就是嚴重問題,這要視企業的工作需要而定。 如果公司有規章制度對這種情況進行規定,並約定了處罰措施,員工出現此類問題,企業進行處罰是完全合法的。如果沒有相關規章制度,公司的處罰相對依據不足。 另外需要注意的,在處罰員工的過程中,企業要與員工進行溝通,並對處罰結果簽字或公示。

㈤ 不發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為是不是無效民事行為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二、限專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三、一方以欺詐、屬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四、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六、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七、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㈥ 公司如何公示規章制度才有法律效力

案例:姜某與某公司勞動糾紛案

姜某是某公司業務員,平時對自己的本職工作認真負責,每月總是很好地完成公司規定的目標任務。2009年3月18日,姜某和客戶洽談業務時發生爭吵。事後,公司根據內部規章制度,要求姜某交納罰款200元。姜某未按時交納罰款,公司以其嚴重違反公司規章制度為由,於2009年4月1日向姜某下發了書面解除勞動合同通知書。姜某認為公司從未告知其該規章制度,於是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提起仲裁,要求公司撤銷解除勞動合同決定。仲裁委認為,該公司在規章制度訂立方面履行了民主程序,經過職工代表大會的討論通過,但未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該規定對姜某不發生效力,遂裁決:撤銷該公司作出的解除姜某勞動合同的決定。

律師點評:

《勞動合同法》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也就是說,用人單位若認為職工嚴重違反單位規章制度,至少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單位必須依法制定明確、具體的規章制度;二是單位必須將相關的規章制度書面告知勞動者或公示。案例中,該公司在規章制度訂立方面履行了民主程序,經過職工代表大會的討論通過,但未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該規定對姜某不發生效力。仲裁委遂裁決撤銷該公司作出的解除姜某勞動合同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㈦ 公司這樣的規章制度有法律效力嗎

還是看規章制度的內容,一般來說,規章制度不違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及其他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是有效的。當然勞動合同法對一些規章制度制定應履行的程序也做了規定。

《勞動合同法》

第四條 用人單位應當依法建立和完善勞動規章制度,保障勞動者享有勞動權利、履行勞動義務。

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有關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

在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實施過程中,工會或者職工認為不適當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通過協商予以修改完善。

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第八十條 用人單位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給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㈧ 公司的規章制度怎樣才能算是在法律上生效

依法訂立,制度的內容和訂立的程序均符合法律規定。
如你所述,公司應當舉證證明你嚴重違法規章制度的事實和制度的合法性。

㈨ 公司內部規定有沒有法律效力

你所說的公司內部規定,應該是企業的規章制度,對嗎?

企業的規章制度,如果是依照法律內規定所容制訂出來的,具有法律效力。

我國《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用人單位在制定、修改或者決定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職工培訓、勞動紀律以及勞動定額管理等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項時,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第四款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將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重大事項決定公示,或者告知勞動者。」

最高法《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可見,公司(企業)規章制度的制定是企業的一種內部「立法」行為,這是法律賦予企業的一項重大權利。但是,企業規章制度必須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來制定並公示,很多地方還規定企業在規章制度制定後要送交勞動行政部門審查和備案。這樣制訂出來的規章制度,對企業及其全體人員就具有約束力。

熱點內容
銀川律師電話 發布:2025-02-06 11:55:40 瀏覽:972
安陽免費法律援助 發布:2025-02-06 11:31:06 瀏覽:583
黃河管理和保護條例 發布:2025-02-06 11:11:26 瀏覽:872
開平法律援助中心在哪裡 發布:2025-02-06 11:06:57 瀏覽:886
在職法律碩士全日制 發布:2025-02-06 10:44:51 瀏覽:539
員工道德經 發布:2025-02-06 10:33:31 瀏覽:248
試述行政法上的控權理論 發布:2025-02-06 10:33:20 瀏覽:544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