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法密函具有法律效力嗎
① 告知函有什麼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告知函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只是起到警告作用,如果催告後不進行處理,下一步對方可能會採取其他行動,比如說到法院起訴。起訴後人民法院會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五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內將起訴狀副本發送被告,被告應當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內提出答辯狀。答辯狀應當記明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答辯狀之日起五日內將答辯狀副本發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辯狀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審理。
② 公務說明函具有法律效力嗎
公文又稱公務文書,,公文產生完備的法定效力的基本條件有三項:一是公文專的合法性;二是公文的合理屬性;三是公文的制約性。這三個條件是相互聯系、缺一不可的
國家機構根據成文法制定許可權的劃分,以法律形式頒發的公文,都具有法律效力。 我國,除了憲法和法律是兩種主要法律形式外,各級國家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發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法規,以及規范性的決議、命令、規章、條例和行政措施等,都是社會主義的法律形式。這些由不同機關制定、具有不同法律地位和效力的法律形
③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毆打他人,可否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毆打他人不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不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根據國務院法制辦秘書行政司《對〈關於對國家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過程中的違法行為能否給予治安處罰的請示〉的復函》(國法秘函[2005]256號)規定,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時侵犯公民合法權益不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不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但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還應承擔刑事責任。
④ 律師函具有法律效力嗎
律師函是一種非官方文件,主要表達當事人對事件的某種看法,並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專。但其隱屬含一種「我已經通知律師,准備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的意思。
律師函是由執業律師按受已方當事人委託後,起草、簽署發出,向對方當事人主張權利、提出要求的文件。
律師函能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催問、交涉,以期待對方能在律師的壓力下主動履行委託人期望的義務。如果收到律師函後,不履行義務,也不積極溝通,一般委託人就會選擇律師律師提起正式訴訟等法律程序了。
(4)國法密函具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律師函存在兩層法律關系,一是律師與委託人之間的授權委託關系,這一層面是核心的法律關系。二是律師與受送主體之間的代為函告的法律關系。律師函應根據委託人的合理要求而給予對方通知或在適當的范圍之內向送達對象解釋事由,以便送達對象做出決定。
律師函只代表聲明作用,並不代表法院認可,如果委託人,以及律師利用權力偽造,造假律師函給受害者,屬於違法犯罪行為。受害者收到恐嚇、威脅、損失等,應當報警處理,追究委託人,律師的責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律師函
⑤ 函有法律效力嗎
律師函並不是真正有效,具體還要法院的認可,如果法院不認可,則是無效的律師函。版
律師函的權本質是一種委託代理進行意思表示的法律行為,對於訴訟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律師函必須要有律師簽章和蓋章,代表對此函負有法律責任,如無則為偽造。如受到威脅、恐嚇、損失等,可向公安機關報警,追究委託人以及律師的責任。
(5)國法密函具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律師函的聯系方式包括發函律師的聯系方式及委託人的聯系方式。聯系方式一般包括律師事務所的名稱、發函律師的姓名、電話號碼、郵箱、傳真號碼、聯系地址和郵編等。這樣方便對方可以有多種方式和我方取得聯系。
實務中也有隻寫發函律師聯系方式的,這樣對方就可以直接跟律師溝通,律師再把溝通的情況及時反饋給委託人,這樣律師的工作就有形化了。如果對方直接跟委託人聯系,律師還得從委託人那獲得信息,那就比較被動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律師函
⑥ 工傷認定中的認定標准
2021年最新工傷認定標準是怎樣的
一、認定工傷的七種法定情形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法定情形有七種: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
(二)工作時間前後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
(四)患職業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
二、視同工傷的情形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五條規定,視同工傷的情形有三種:
(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崗位,突發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時之內經搶救無效死亡的;
(二)在搶險救災等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動中受到傷害的;
(三)職工原在軍隊服役,因戰、因公負傷致殘,已取得革命傷殘軍人證,到用人單位後舊傷復發的。
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中認定工傷的四種情形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以下四種情形可認定為工傷:
(一)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受到傷害,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險行政部門沒有證據證明是非工作原因導致的;
(二)職工參加用人單位組織或者受用人單位指派參加其他單位組織的活動受到傷害的;
(三)在工作時間內,職工來往於多個與其工作職責相關的工作場所之間的合理區域因工受到傷害的;
(四)其他與履行工作職責相關,在工作時間及合理區域內受到傷害的。
四、國務院法制辦有關答復中認為可認定為工傷的三種情形
(一)國務院法制辦對《關於職工違反企業內部規定在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傷害能否認定為工傷的請示》的復函(國法秘函[2005]315號)中認為,職工所受傷害只要符合《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規定的「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規定,就應當認定為工傷。
(二)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對安徽省政府法制辦公室《關於〈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適用問題的請示》的復函(國法秘復函[2008]375號)認為:職工李某從單位宿舍至其父母家的情形,屬於《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六項規定的「在上下班途中」,認定為工傷。
(三)國務院法制辦公室對《關於職工參加單位組織的體育活動受到傷害能否認定為工傷的請示》的復函(國法秘函[2005]311號)認為,作為單位的工作安排,職工參加體育訓練活動而受到傷害的,應當依照《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一)項中關於「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的規定,認定為工傷。
五、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庭相關答復中認為認定工傷的七種情形
(一)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退休人員與現工作單位之間是否構成勞動關系以及工作時間內受傷是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問題的答復([2007]行他字第6號)認為,根據《工傷保險條例》第2條、第61條等有關規定,離退休人員受聘於現工作單位,現工作單位已經為其繳納了工傷保險費,其在受聘期間因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理。
(二)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職工外出學習休息期間受到他人傷害應否認定為工傷問題的答復([2007]行他字第9號)認為,職工受單位指派外出學習期間,在學習單位安排的休息場所休息時受到他人傷害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三)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車輛掛靠其他單位經營車輛實際所有人聘用的司機工作中傷亡能否認定為工傷問題的答復([2006]行他字第17號)認為,個人購買的車輛掛靠其他單位且以掛靠單位的名義對外經營的,其聘用的司機與掛靠單位之間形成了事實勞動關系,在車輛運營中傷亡的,應當適用《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認定是否構成工傷。(註:依據最高法院民一庭2013年的答復意見,個人購買的車輛掛靠其他單位且以掛靠單位的名義對外經營的,其聘用的司機與掛靠單位之間不具備勞動關系的基本特徵,不宜認定其形成了事實勞動關系。)
(四)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有關的行政案件若干問題座談會紀要(法[2008]139號)認為,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期間,用人單位為維護國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需要,在恢復交通、通信、供電、供水、排水、供氣、道路搶修、保障食品、飲用水、燃料等基本生活必需晶的供應、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等過程中,臨時僱用員工受到傷害的,可視為工傷,參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進行處理。
(五)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國家機關聘用人員工作期間死亡如何適用法律請示的答復([2009]行他字第2號)認為,鶴崗市公安局東山分局東方紅派出所臨時聘用、未參加工傷保險、不是正式幹警的司機王-奎在單位突發疾病死亡,應由鶴崗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參照《工傷保險條例》認定是否屬於工傷、確定工傷待遇的標准。有關工傷待遇費用由聘用機關支付。
(六)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進城務工農民因工傷亡的,應否適用《工傷保險條例》請示的答復([2010]行他字第10號)認為,用人單位聘用的超過法定退休年齡的務工農民,在工作時間內、因工作原因傷亡的,應當適用《工傷保險條例》的有關規定進行工傷認定。
(七)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於職工因公外出期間死因不明應否認定工傷的答復([2010]行他字第236號)認為,職工因公外出期間死因不明,用人單位或者社會保障部門提供的證據不能排除非工作原因導致死亡的,應當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四條第(五)項和第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認定為工傷。
六、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視同工傷的情形
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第十六條的規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認定為工傷或者視同工傷:
(一)故意犯罪的;
(二)醉酒或者吸毒的;
(三)自殘或者自殺的。
⑦ 2010工傷應否適用新的工傷賠償標准
新《工傷保險條例》較舊《工傷保險條例》,無論在工傷認定程序、期限、范圍上,還是在賠償標准上,都更傾向保護工傷職工。新舊條例更迭之際,不可避免涉及新法的溯及力問題,也就是新《工傷保險條例》施行前的工傷是不是適用新的工傷認定程序、期限、范圍,是不是適用新工傷賠償標准?如:2010年發生的工傷死亡案例,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能否按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計算?根據一般法學理論,法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也就新的法律規定不適用新法出台前的行為、事件。
但是,《國務院關於修改〈工傷保險條例〉的決定》最後條款對溯及力問題做了特別規定:「本條例施行後本決定施行前受到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的職工尚未完成工傷認定的,依照本決定的規定執行。」也就是說,201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之間發生的工傷,根據申請工傷認定最長一年的規定,只要在2011年1月1日以後還沒有作出工傷認定決定書的,既要按照本決定規定工傷認定程序認定工傷,也包括按照本決定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這樣的理解,也與國務院法制辦公室頒發的國法秘函【2005】314號文(對《關於對<工傷保險條例>第64條的法律溯及力的請示》的復函)保持一致。所以,2011年之前沒有完成工傷認定的工傷,按照新的標准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深圳580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