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慣例有法律效力嗎

慣例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時間: 2022-05-12 00:53:10

1. 論述國際商事慣例的法律效力。謝謝了。

國際商事慣例法律效力的表現形式
國際商事慣例取得什麼樣的法律效力取決於國內法和國際條約的具體規定,各國國內法和國際條約的規定可歸納為三種情況: ⒈契約性效力 一般說來,有關國內法和國際條約都賦予國際商事慣例以契約上的效力。所謂契約上的效力,是指國際商事慣例只有在當事人同意適用時才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即國際商事慣例的拘束力源於當事人適用該慣例的合意。它是相對於具有強制拘束力的法律而言的。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9條就賦予國際商事慣例以契約上的效力,而不是強制性拘束力。這種契約上的法律效力往往是通過國內法和國際條約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承認而間接賦予的。 ⒉強制性效力
如果一個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國際商事慣例以普遍約束力,該國際商事慣例就有強制性效力。《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在西班牙和伊拉克已取得國內法的效力。還有些國內法和國際條約雖未將特定國際商事慣例全盤移植,但也對其效力作了強制性規定。 在上述情況下,國際商事慣例的法律效力直接源於法律的規定,不再需要藉助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也就是說,不管當事人是否協議選擇,已取得了等同於國內法效力的特定國際商事慣例都必須適用,其效力是強制性的。 ⒊替補性效力
有些國家的國內法確定了國際商事慣例的替補性效力,即在有關國內法和國家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對有關事項未作相應規定時,適用特定國際商事慣例填補其空缺。

2. 國際慣例與國際習慣有何區別

國際慣例有其特定的解釋和適用范圍,概括地說,它通常是指由國際組織根據國際上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般習慣做法而制定成文的規則,這些規則,根據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被國際上普遍接受和廣泛使用,而成為公認的國際慣例。國際慣例本身並不是法律,但通過政府立法和國際立法可賦予它具有法律效力。為了弄清國際慣例的基本概念及其適用范圍,必須明確下列幾點: 第一,國際慣例是在人們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習慣做法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必須指出,並不是任何一種習慣做法,都可成為國際慣例,更不能把習慣做法與國際慣例視為同義語。 第二,國際慣例通常是指經國際組織編纂成文的規則,如國際商會制定的《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和《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等,凡未經國際組織編纂成文的某些習慣做法,不能視為國際慣例。 第三,國際慣例必須是國際上普遍接受和廣為使用的規則,如國際法協會制定的《1932年華沙一牛津規則》和國際海事委員會制定的《1974年約克一安特衛普規則》等。凡國際市場上某些做法,尚未被人們普遍接受,甚至還遭到抵制和強烈反對,那就不能視為是國際上通行的習慣做法,更不能視為是國際慣例。即使某些做法已形成慣常做法,且在某局部地區的某行業或某港口成為慣例,卻未被各國普遍接受和廣為使用,由於其適用范圍的局限性,也不能算作通行的國際慣例。 第四,國際慣例是根據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採用,即當事人是否採用該慣例,完全根據自願的原則,當事人可以採用或排除某項慣例,也可通過各方當事人約定,對某項慣例進行修改。 第五,國際慣例本身既然不是法律,故不能強制推行,而不具備國際慣例品格的某些實際做法,更不能非法強制推行。 第六,國際慣例本身雖不具有法律效力,但通過立法可賦予它具有法律效力。有些國家的涉外法律規定,凡本國法律未規定的,可適用國際慣例。《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對國際慣例的作用作了充分肯定,其中規定,合同沒有排除的慣例、人們經常使用與反復遵守的慣例以及人們已經知道和應當知道的慣例,均適用於合同。此外,各國法院和仲裁庭處理涉外爭議案件時,也往往參照國際慣例,這充分表明,國際慣例具有重要的法律地位和實踐意義。 綜上所述,足見習慣做法、國際慣例與法律是三個不同層次的不同概念,它們之間,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不能混為一談。習慣做法,是指人們在長期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一套慣常做法;國際慣例,是在一般習慣做法的基礎上,經過國際組織編纂成文的規則,而這些規則被國際上普遍接受和廣為使用,並成為眾所周知的共同遵守的准則;法律,是通過立法程序制定的,它具有強制性,法律與國際慣例相抵觸時,本著「法律優先於慣例」的原則,以法律規定為准。 最後,需要強調指出的是,在習慣做法基礎上形成的國際慣例是法律的重要淵源之一,通過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它也具有法律效力,它與法律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因此,人們不僅應嚴格遵守法律,受有關法律的約束,而且也應尊重國際慣例,按國際規范辦事。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維護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3. 貿易慣例與習慣做法有何聯系和區別

1、國際貿易慣例,是指根據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某些通用的習慣做法而制定的規則;而習慣做法,僅是習慣性做法而已,未被制定成規則的習慣做法不成稱之為慣例。

2、國際貿易慣例不是法律,不具有普遍的法律拘束力,但按各國的法律,在國際貿易中都允許當事人有選擇適用國際貿易慣例的自由,一旦當事人在合同中採用了某項慣例,它對雙方當事人就具有法律拘束力;而習慣做法則不一定。

3、國際貿易慣例較習慣做法的說法更加書面化。國際貿易慣例必須是被一定范圍內的人們一貫地、經常的、反復地採用的,其內容必須是明確肯定的,必須是在一定范圍內眾所周知的,公認具有普遍約束力的。

(3)慣例有法律效力嗎擴展閱讀:

國際慣例是國際法的一個重要淵源,在國際貿易中得到普遍遵守,是從事國際貿易的人員所必須熟知的重要內容。在國際貿易中通行的主要慣例均由國際商會制定,主要有:

1、《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年)。

2、《跟單信用證統一慣例》(1993年)。

3、《托收統一規則》(1995年)。

4、《國際保付代理慣例規則》(1994 年)(國際保理商聯合會頒布)。

5、《見索即付保函統一規則》(1992年)。

4. 國際貿易慣例與國際公約的主要區別在哪裡

國際貿易慣例(International Trade Custom) 指在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漸自發形成的,某一地區、某一行專業中普遍接受和經常屬遵守的任意性行為規范。
國際公約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是指國際間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方面面的多邊條約約。公約通常為開放性的,非締約國可以在公約生效前或生效後的任何時候加入。有的公約由專門如集的國際會議制定。 一個有法約束法律依據 ,另一個則沒有 信息整理自;運寶網

5. 已經產生的憲法慣例在特殊情況下具有法律效力嗎

這屬於習慣法,是否有效要根據國家法律來確定,現在很多國家在理論上都是不承認習慣法的,也就是說理論上是無效的,但是實際中或多或少都會有影響。

6. 判斷題:21.國際貿易慣例對買賣合同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請問對還是錯呢

不對,沒有法律約束力。

但是,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這是因為,一方面,如果交易雙方都採用某項國際貿易慣例來約束該項交易,則這項約定的慣例就具有了強制性:另一方面,如果合同中即未排除,又未註明使用某項慣例,在合同履行中產生爭議,受理該爭議的司法機構或者仲裁機關也往往會採用某一國際慣例來進行判決或者裁決,而這種裁決或是判決一般具有法律強制性。由此可見,國際貿易慣例對國際貿易的指導作用很大。

7. 國際慣例的定義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親愛的樓主:
國際慣例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植根於參與國際交往的行為主體的長期反復實踐。早在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尚未形成時的中世紀的歐洲,商人們在各地大的集市上進行交易的規則,在各種各樣的地方法中幾乎相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商人習慣法(LexMercatoria)。在民族國家形成以前,西方社會按社會等級而組成。而中世紀的商人習慣法,實際上是商人這個階層普遍適用的習慣性做法。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採納,謝謝

8. 國際貿易慣例和合同性質有什麼關系

國際貿易慣例和合同性質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國際貿易慣例在合同的制定過回程中不具有約束性。答國際貿易慣例本身不是法律,它的適用完全以雙方當事人的自主意願為基礎,對雙方不具有強制性。買賣雙方可以決定採用或不採用某種術語,或有權在合同中作出與某項慣例不符的規定,做任意修改。只要合同有效成立,雙方均要按照合同的規定履行。一旦發生爭議,法院和仲裁機構也會維護合同的有效性.

2)國際貿易慣例對於所適用的合同具有強制約束力。如果貿易雙方都同意採用某種慣例來約束該項交易,並在合同中作出明確規定時,那麼這項約定的慣例就對合同產生了強制性。如果貿易雙方在合同中對所採用慣例的術語內容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那麼在合同執行中發生爭議時,受理該爭議案的司法和仲裁機構往往會應用該慣例進行判決或裁決.

所以,國際貿易慣例雖然不具有強制性,但它對國際貿易實踐的指導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在我國的對外貿易活動中,適當採用這些慣例,有利於促進外貿業務的開展,同時也說明,認真學習和掌握有關國際貿易慣例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避免或減少貿易爭端。即使發生了爭議,引用慣例、爭取有利地位,對於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也是十分重要的。

9. 什麼是國際慣例國際慣例具體指什麼

國際慣復例是指在國際交制往中逐漸形成的不成文的原則和規則。一般認為,構成國際慣例,須具備兩個因素,一是物質的因素,即有重復的類似行為;二是心理因素,即人們認為有法律拘束力。因此,國際慣例一般要經過相當長時間才能逐步形成。
1.國際慣例植根於國際交往實踐,是在長期反復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某一特定領域內的習慣性做法或通例。
2.上述做法或通例是在各國法律所許可的范圍內發展起來的。經過有關國際組織的整理編纂,這些習慣性做法獲得系統有序的成文表現方式,進而大大方便了參與國際交往的當事人的適用。
3.國際慣例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原有的慣例不斷地完善,新的慣例則在頻繁的國際交往中應運而生。

10. 國際商事慣例的法律效力

國際商事慣例取得法律效力的途徑
國際商事慣例不是國家立法,也不是國際條約,不具有當然的法律效力,要取得法律效力必須經過國家的認可。國家認可國際商事慣例的法律效力一般有間接和直接兩種途徑。
⒈間接途徑
這種途徑是指國際商事慣例通過當事人的協議選擇而間接取得法律拘束力,它是國際商事慣例取得法律效力的最主要途徑。在國際合同領域,「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已為世界各國普遍承認。這樣,特定國際商事慣例就因法院地國或仲裁地國承認當事人的選擇而被間接地賦予法律效力。這一途徑已為一些國際條約所規定。
⒉直接途徑
直接途徑不以當事人協議為條件而是直接通過國內立法或國際條約賦予國際商事慣例以法律約束力。
⑴國內立法的規定。《日本商法典》第1條規定:「關於商事,本法無規定者,適用商習慣法,無商習慣法,適用民法。」《瑞士民法典》第1條規定:「本法無相應規定時,法官應依據慣例。」中國《民法通則》第142條第3款以及《海商法》第268條都規定,中國法律和中國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此外,美國《統一商法典》明確規定採用國際貿易中普遍承認的原則和慣例。特別是,西班牙和伊拉克已將《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全盤移植到其國內法中,賦予其國內法上的普遍約束力。
⑵國際條約的規定。1964年《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第9條第2款撇開當事人的協議,直接認可慣例的約束力:「當事人還須受一般人在同樣情況下認為應適用於契約的慣例的約束。」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8條第3款規定:「在確定一方當事人的意旨或一個通情達理的人應有的理解時,應適當地考慮到……當事人之間確立的任何習慣作法、慣例和當事人其後的任何行為」,從而直接認可了國際商事慣例的效力。
(二)國際商事慣例法律效力的表現形式
國際商事慣例取得什麼樣的法律效力取決於國內法和國際條約的具體規定,各國國內法和國際條約的規定可歸納為三種情況:
⒈契約性效力
一般說來,有關國內法和國際條約都賦予國際商事慣例以契約上的效力。所謂契約上的效力,是指國際商事慣例只有在當事人同意適用時才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即國際商事慣例的拘束力源於當事人適用該慣例的合意。它是相對於具有強制拘束力的法律而言的。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9條就賦予國際商事慣例以契約上的效力,而不是強制性拘束力。這種契約上的法律效力往往是通過國內法和國際條約對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的承認而間接賦予的。
⒉強制性效力
如果一個國家通過立法賦予國際商事慣例以普遍約束力,該國際商事慣例就有強制性效力。《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在西班牙和伊拉克已取得國內法的效力。還有些國內法和國際條約雖未將特定國際商事慣例全盤移植,但也對其效力作了強制性規定。在上述情況下,國際商事慣例的法律效力直接源於法律的規定,不再需要藉助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也就是說,不管當事人是否協議選擇,已取得了等同於國內法效力的特定國際商事慣例都必須適用,其效力是強制性的。
⒊替補性效力
有些國家的國內法確定了國際商事慣例的替補性效力,即在有關國內法和國家締結或參加的國際條約對有關事項未作相應規定時,適用特定國際商事慣例填補其空缺。
(三)對國際商事慣例效力的限制
在實踐中,國際商事慣例的效力受到多方面的限制,這種限制實際上與作為國際商事慣例存在基礎的意思自治原則有很大的聯系,因為該原則本身就受到種種限制。
⒈適用范圍的限制
一方面,意思自治原則本身的適用范圍受到限制,它只能適用於特定的領域;另一方面,國際商事慣例也只存在於國際貨物買賣、運輸、保險、支付、結算等領域。所以,國際商事慣例的效力首先被限定於特定的適用范圍。
⒉國內強行法的限制
當事人的選擇只能在特定國家的任意法范圍內進行,同時,國際商事慣例一般只具有契約上的效力,因此,國際商事慣例不能與有關國家的強行法相抵觸。盡管國際商業交易的當事人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協議其合同的內容並使之受國際商事慣例的支配,但是,他們不能完全排除國內法的基本原則對其合同關系的控製作用,因為不同國家的法律為確保標准合同和一般交易條件對貿易限制的公正與合理,而對它們的適用和效力有不同的嚴格要求。所以,國際貿易當事人應使他們的合同關系受國內法的控制,以使這種合同合法有效。比如,以毒品、武器為標的的合同在許多國家的國內法上是無效的。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4條規定,本公約除非另有明文規定,與任何慣例的合法性無關。據此,如果一個包含特定國際商事慣例的合同條件依可適用的國內法無效,則該慣例也是無效的。
⒊公共秩序的限制
有的學者認為,這種限制主要表現在下列兩種情況:如果當事人的合同關系受制於一外國法律,則這種國際商事慣例不得與該國法律的強制規定及其所規定的公共秩序相抵觸;如果當事人的合同關系受一般法律原則的支配,則該國際商事慣例的效力以不違反這種一般法律原則中的強制性原則和公共秩序原則為前提條件。
中國《民法通則》第150條和《海商法》第276條也規定,在依中國沖突法指定應適用「國際慣例」時,如其適用違背中國社會公共利益,可予以排除。從而,國際商事慣例在中國的適用必須以不違背中國的公共秩序為先決條件,否則,將不予適用。

熱點內容
勞動法對社保的社會意義 發布:2025-02-06 09:39:12 瀏覽:90
任慧律師 發布:2025-02-06 09:15:42 瀏覽:238
對照準則條例自查報告 發布:2025-02-06 09:07:41 瀏覽:317
教師資格證教育法律法規責任 發布:2025-02-06 08:59:27 瀏覽:636
職業道德第 發布:2025-02-06 08:39:44 瀏覽:2
法院書記員記錄 發布:2025-02-06 08:21:07 瀏覽:803
司法考試費 發布:2025-02-06 08:18:49 瀏覽:62
司法局年度總結 發布:2025-02-06 08:03:47 瀏覽:304
道德實踐日記500字 發布:2025-02-06 07:31:52 瀏覽:321
江蘇預備法官培訓 發布:2025-02-06 07:26:12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