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喝酒致死連帶責任的法律規定

喝酒致死連帶責任的法律規定

發布時間: 2022-05-12 05:33:42

A. 喝酒連帶責任的法律規定

您好,以下四種勸酒情形要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同飲者不僅要對共同飲酒的夥伴承擔責任,還要對因事故受害的相對方承擔相應的責任;
喝酒連帶責任的法律規定:1.故意灌酒型。在灌酒導致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由於灌酒者明知過量飲酒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而仍然實施這種行為;因此造成損害後果發生的,可認定為直接故意的主觀過錯,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灌酒者應當承擔賠償的主要法律責任。2.放縱型飲酒。對於該酒友的生命和安全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因而導致該酒友人身損害後果發生的,應認定為與受害人對飲的人具有間接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對對飲者應區別不同情況責令其承擔1/3以上賠償的法律責任。3.不予救助型。同飲人之間對於發現有不良反應情況後,均具有及時通知、及時協助救護、及時照顧和幫助等法律和道德上的義務。兩人以上沒有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4.雙方均無過錯型。酒友飲用了少量的酒,結果卻誘發了對方疾病甚至死亡後果的發生,而勸酒者先前不知不予救助型。同飲人之間對於發現有不良反應情況後,均具有及時通知、及時協助救護、及時照顧和幫助等法律和道德上的義務。兩人以上沒有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民法典》生效時間為2021年1月1日)。

B. 民法典關於共同喝酒致死有什麼規定

勸酒有責任,喝醉沒安全送回去有責任。都各自喝有人突發出事兒那就自認倒霉吧。或者你也沒勸喝酒提前走了之後他們還再喝再出的事兒跟你就沒關系了。

C. 酒後連帶責任一般賠多少

酒後連帶責任一般賠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具體的是需要根據治療所花費的費用,還有就是一些其他的情況來進行不同的判斷的。《民法典》關於共同喝酒致死實際上是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的。但是明確了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因為勸酒等行為導致行為人死亡的,要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共同飲酒需要承擔什麼責任?

在與親朋好友的共同飲酒中,非強制禮節性勸飲是傳統民風民俗,如果飲酒出事,飲酒人要自行承擔過度飲酒造成的損害後果。如果親朋好友在共同飲酒過程中存在以下情節,則需要承擔法律責任:

第—是強迫性勸酒
,如故意灌酒用話要挾對方喝酒,或者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第二是明知對方不能喝酒,如明知對方的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第三是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自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第四是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六條 【公平責任原則】受害人和行為人對損害的發生都沒有過錯的,依照法律的規定由雙方分擔損失。

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暫扣六個月機動車駕駛證,並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因飲酒後駕駛機動車被處罰,再次飲酒後駕駛機動車的,處十日以下拘留,並處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

醉酒駕駛機動車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約束至酒醒,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

(3)喝酒致死連帶責任的法律規定擴展閱讀:

一塊喝酒出車禍死亡賠多少錢

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當知曉醉酒後駕駛電動自行車會產生危險,但其放任該危險行為,並導致發生交通事故死亡,其行為與損害後果存在最直接、最主要的因果關系,應承擔主要責任;被告作為聚餐的組織者、參與者,其餘被告作為共同飲酒人,未盡必要的提醒、勸阻義務致唐某醉酒,酒後又沒有盡到安全注意義務,應承擔次要責任。共同飲酒人因共同飲酒,使同飲者處於高於飲酒前的危險狀態,共飲人之間負相互提醒、勸告少飲酒並且阻止已過量飲酒的人停止飲酒的注意義務。飲酒會導致飲酒人酒後行為危險系數增加,共同飲酒人應該互相提醒避免危險發生。交通事故賠償項目

《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在賠償項目方面和賠償標准方面貫徹了全面賠償的原則。其中賠償項目方面增加了康復費、後續治療費兩項,並用「殘疾賠償金」代替「殘疾者生活補助費」。具體體現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7條、第18條的規定:

(一)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的賠償項目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

(二)受害人因傷致殘的賠償項目除第1項外還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

(三)受害人死亡的賠償項目包括:除第1項費用外,還包括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四)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的慰撫金。

《人身損害賠償解釋》可賠償項目規定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營養費、死亡賠償金或傷殘賠償金、喪葬費、精神撫慰金、被撫養人生活費、後續治療費、輔助器材、器具等費用、鑒定費。

D. 民法典 喝酒死亡,陪喝的人應該如何賠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法律法規是沒有明確規定關於一起喝酒致人死亡的相關規定的,但是有規定明確了行為人因為過錯而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內容,行為人應當承擔侵權的責任。因為勸人喝酒的行為導致別人死亡的,是需要承擔相應侵權責任的。如果沒有辦法確定整個過程是如何的,那麼雙方需要分擔損害結果的賠償。
法律分析
一般情況下一起喝酒的人如果出現死亡的話,陪喝的人在沒有出現過錯的情況下是不需要進行賠償的。如果出現以下四種情況下導致當事人喝酒死亡的,一同陪喝的人就需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1、強迫他人喝酒導致他人死亡的;2、明明知道他人不可以飲酒仍然勸其喝酒的;3、沒有將醉酒的人員安全護送到家的;4、一同陪喝的人明知道他人酒後駕車但是沒有及時進行勸阻從而導致他人因為酒後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車禍死亡的。具體賠償的數額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自身情況來作出決定,一般情況下需要支付的是喪葬費以及死者在生前的撫養人所必要的生活費。如果構成過失造成他人死亡罪的,應當按照受訴的法院所在地的上一年度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以及農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費所需支出的標准進行計算,賠償的義務人可以請求對方以定期金的方式進行給付。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九條 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營養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造成殘疾的,還應當賠償輔助器具費和殘疾賠償金;造成死亡的,還應當賠償喪葬費和死亡賠償金。

E. 喝酒連帶責任法律條文都有哪些解釋

法律分析:連帶責任亦稱連帶債務。民事責任的一種。指數個債務人就同一債務各負全部給付的一種責任形式。

喝酒承擔連帶責任的法律條文的相關解釋,首先承擔「酒責」的幾種常見情況如下:

1.故意灌酒型。在灌酒導致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由於灌酒者明知過量飲酒會對人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而仍然實施這種行為,因此造成損害後果發生的,可認定為直接故意的主觀過錯,根據有關法律規定,灌酒者應當承擔賠償的主要法律責任。

2.放縱型飲酒。對於該酒友的生命和安全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因而導致該酒友人身損害後果發生的,應認定為與受害人對飲的人具有間接故意的過錯,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對對飲者應區別不同情況責令其承擔1/3以上賠償的法律責任。

3.不予救助型。同飲人之間對於發現有不良反應情況後,均具有及時通知、及時協助救護、及時照顧和幫助等法律和道德上的義務。

4.雙方均無過錯型。酒友飲用了少量的酒,結果卻誘發了對方疾病甚至死亡後果的發生,而勸酒者先前不知其病情,被勸酒者也認為少量飲酒不會發生危險,根據公平責任,可酌情判令勸酒者適當承擔補償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F. 喝酒死亡連帶責任30%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對於喝酒死亡承擔連帶責任30%的情形,其喝酒人為兩人以上,其喝酒導致另一人死亡的情形,是需要承擔法律責任的,對於承擔30%連帶責任的情形是有可能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責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條

被侵權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條

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

第一千一百七十五條

損害是因第三人造成的,第三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G. 一起喝酒的人死了連帶責任怎麼算

一起喝酒的人死了,是否承擔連帶責任,要看是否存在過錯。
若存在過錯,則需要負連帶責任,不存在過錯的話,就不需要承擔責任。
和人一起喝酒中,如果飲酒出事,有四種情況勸酒者需承擔法律責任:
1、強迫性勸酒,比如用「不喝不夠朋友」等語言刺激對方喝酒,或在對方已喝醉意識不清沒有自製力的情況下,仍勸其喝酒的行為;
2、明知對方不能喝酒仍勸其飲酒,比如明知對方身體狀況,仍勸其飲酒誘發疾病等;
3、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身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
4、酒後駕車未勸阻導致發生車禍等損害的。
以上就是共同飲酒需要承擔責任的四種情形。
法律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
按照規定,賓館、商場、銀行、車站、娛樂場所等公共場所的管理人或者群眾性活動的組織者,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明知飲酒者不能喝酒或身體不適仍勸其飲酒的人,這種人要對對方因飲酒誘發的疾病以及酒後駕車肇事等後果承擔法律責任。共同飲酒後任酒友駕車離開的人,這種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的,同飲者不僅要對共同飲酒的夥伴承擔責任,還要對因事故受害的相對方承量相應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H. 喝酒喝死人,一起的負什麼法律責任

喝酒喝死人在一起的人承擔的法律責任,需要根據情況分析:

1.強迫勸酒的人。通過故意灌酒,言語刺激性勸酒等方式強迫對方喝酒,並且在對方已經醉酒或違背其意願的情況下,依然勸酒等,此種人要對被勸飲酒者發生的任何後果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2. 明知對方不能喝酒或喝酒可能對對方身體造成傷害的情況下仍勸其飲酒的人,此種人要對對方因飲酒誘發的疾病以及因飲酒而發生的危害後承擔法律責任;

3.共同飲酒後未勸阻飲酒者駕車離去,這種情況下發生交通事故的,同飲者不僅要對因事故受害的對方承擔相應的責任。

4.共同飲酒後未將醉酒者安全護送的人,如飲酒者已失去或即將失去對自己的控制自能力,神志不清無法支配自己的行為時,酒友沒有將其送至醫院或安全送回家中,因此出事的共同飲酒者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5.唆使飲酒者酒後駕車的人,不但要對發生交通事故的後果承擔民事賠償責任,還有可能構成危險駕駛罪的共同犯罪,可能要被追究刑事責任。

6. 醉酒者喪失意志的情況下,共飲者有安全護送的義務,否則出事後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六條第一款規定: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19條規定,公民由於過錯(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侵害公民身體造成死亡的,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撫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_

除此之外,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承擔刑事責任。

I. 共同喝酒死亡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聚餐飲酒,對他人醉酒後果存在共同故意或過失,又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造成醉酒者死亡,共同飲酒人應承擔共同侵權連帶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J. 喝酒連帶責任的2021法律規定

在聚會喝酒中的人員應當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及酒量大小應有清醒的認識,也應充分預見到飲酒過量可能帶來的嚴重危害後果,若行為人在飲酒過程中不能自我控制、疏忽大意,應當對過量飲酒給自己造成的嚴重後果承擔主要責任,極力勸酒者存在一定的過錯的,應承擔相應的民事或刑事責任;若行為人自己喝飲料或不存在勸酒行為的情況下,其他人員無須承擔賠償責任;若行為人因自身過錯造成飲酒死亡,同行人已經盡到了提醒、勸阻、通知家人、照顧、護送義務的,同行人無過錯的,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條 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與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該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未盡到監護職責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十五條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第二百三十三條 過失致人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較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第二百三十五條 過失傷害他人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熱點內容
民法典和婚姻法 發布:2025-02-06 06:55:17 瀏覽:728
看社會與法寫一篇小故事 發布:2025-02-06 06:33:11 瀏覽:312
王群司法局 發布:2025-02-06 06:19:40 瀏覽:429
婚姻法2018年 發布:2025-02-06 06:07:44 瀏覽:633
萬國道德會王鳳儀 發布:2025-02-06 05:53:42 瀏覽:270
2016三大訴訟法對比pdf 發布:2025-02-06 05:45:34 瀏覽:779
法官閣下21 發布:2025-02-06 05:42:42 瀏覽:501
司法審計費用 發布:2025-02-06 05:12:05 瀏覽:487
民法分論論文 發布:2025-02-06 05:00:30 瀏覽:983
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06 05:00:26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