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職業責任追究的原則

法律職業責任追究的原則

發布時間: 2022-05-12 07:54:52

⑴ 追究法律責任的原則是什麼

法律責任追究 應把握的原則
一、責任法定原則
責任法定原則,是指追究違法行為人法律責任時,必須依據法律、法規或者規章規定的法律責任予以追究,法無明文規定不予處罰。《行政處罰法》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該給予行政處罰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規或規章規定,並由行政機關依照本法規定的程序實施。沒有法定依據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處罰無效。」此條說明沒有依照法律規定和違反法定程序作出的處罰無效,《刑法》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此規定表明,罪刑法定和無法律明文規定不得定罪的原則。
但值得注意的是法與法之間出現沖突的時候怎麼辦?例如:《葯品管理法》第八十二條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出租、出借許可證或者葯品批准證明文件……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行政許可法》第八十條規定,被許可人塗改、倒賣、出租、出借行政許可證件,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行政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然而《刑法》第二百八十條只對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的行為作出刑罰規定,並未對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的行為作出刑罰規定。筆者認為,此時應根據「罪刑法定」的刑事處罰原則,執法機關不能對倒賣、出租、出借許可證的行為按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二、公開、公正原則
公開原則是關於透明度的問題。公開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依據公開。法律作為行為規則,其指導和評價作用的前提是法律必須為公眾所知,人們才有遵守法律的可能。凡是涉及對違法行為給予處罰的規定必須公布,未公布的規範文件不能作為處罰依據。二是處罰公開。《行政處罰法》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這里的告知權利制度是指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時應當告知當事人陳述、申辯、聽證的權利,在作出處罰決定之後,還應告知其申請復議和提起訴訟的權利。
公正原則強調的是一種合理性,合理性一般針對的是自由裁量(裁定)行為。遵循公正原則必須做到:一是同等情況相同處罰,即兩個以上違法者在違法行為的事實背景,情節等方面完全相同,處罰結果一定相同。二是遵守公正的程序原則。法律規范規定處罰程序是為了實現結果的公正,因此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處罰時應當遵守法定程序,允許當事人有陳述申辯的權利。三是行政處罰與違法(包括犯罪)行為相適應,即處罰輕重程度必須與違法行為的性質、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等相稱或相均衡。
三、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是我國法律制度的最大特色,它既體現了處罰的預防目的,又反映了「教育為主,處罰為輔」的精神,這一原則有兩方面的含義:
一是對違法行為人必須依法嚴肅處理,不能姑息遷就,因為處罰對於被懲處者來說,是其對違法行為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二是要將教育貫穿於處罰工作的始終,使懲處立足於教育、挽救和防範。遵循處罰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既要克服「不教而誅」,單純懲處的傾向,又要克服否定懲處作用,認為「教育萬能」的思想。只有把懲處與教育、懲處與防範、治標與治本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發揮處罰的最大效果,實現處罰的最終目的。
四、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准確的原則
事實清楚是指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動機、目的、手段、後果以及其他有關情況必須清楚,這是對違法行為正確定性的客觀基礎。
證據確鑿是指據以認定違法行為和給予違法行為人處罰的證據必須能夠充分證明違法行為的存在以及違法行為的性質、情節和危害程度,對不能充分證明違法行為客觀情況的證據則不能採信。證據確鑿的內容包含四個層次:一是證據必須真實,所取得的證據要能經得起現實和歷史的檢驗。二是證據必須與案件有內在的聯系。三是證據必須充分,能夠將違法事實證明清楚,得出的結論是唯一的。四是證據之間不能有矛盾。
定性准確是指在事實清楚、證據確鑿的基礎上,對違法行為人違法事實的性質認定確實無疑。要做到定性准確,必須要有正確認定案件性質的依據。這里的依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和國務院的決定。除此以外,任何規范性文件都不能作為處罰定性的依據。
五、法律責任不能替代原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因違法應受到行政處罰或者機關、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因違法應受到行政處分,其違法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不得以行政處罰或者行政處分代替刑事處罰。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時,行政機關已給予當事人行政拘留的,應當依法折抵相應刑期;違法行為構成犯罪,人民法院判處罰金時,行政機關已經給予當事人罰款的,應當折抵相應罰金。根據法律責任不能替代原則,行政機關辦理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案件時,發現當事人的違法行為構成犯罪的,應依照《行政處罰法》、《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規定》的規定,將案件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發現不屬於自己管轄的行政案件,應當移送有管轄權的行政機關給予處罰。

⑵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1、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即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害,須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過錯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別侵權行為外,一般侵權行為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推定加害人存在過錯而應承擔侵權責任,加害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主要情形有:

(1)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駕駛者適用過錯推定;

(2)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致人損害,堆放物致人損害,適用過錯推定;

(3)林木折斷造成他人損害,對林木所有人或管理人適用過錯推定;

(4)動物園發生動物致人損害時,對動物園適用過錯推定;

(5)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因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在其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人身損害,教育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除非教育機構能證明其已盡管理職責。

3、無過錯責任原則

又稱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受害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加害人的行為或者物件所致,加害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論其是否存在主觀上的過錯,除非加害人能夠證明存在法定抗辯事由。

目前法律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主要由:

(1)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2)用人單位對工作人員的行為侵害他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3)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4)產品缺陷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承擔無過錯責任;

(5)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害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6)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排污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

(7)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4、公平責任原則

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對造成的損害事實均沒有過錯,而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由雙方分擔損失。

⑶ 堅持責任追究原則包括哪些內容

這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引發矛盾的責任追究;二是對矛盾調處不作為的責任追究。對引發矛盾的責任追究,一方面是從法律的角度落實對行政行為和民事行為的責任問題;另一方面可以從源頭上減少人民內部矛盾的產生。同時,只有堅持對矛盾調處不作為的責任追究,才能更好地落實「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促進人民內部矛盾的合理解決。

⑷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包括

法律分析:1、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無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⑸ 法律責任的規則要堅持的原則有哪些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
(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
(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
(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
(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
(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
(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
(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
(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
(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
(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
(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編輯本段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⑹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

在我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有責任法定原則、責任相稱原則、因果聯系原則。

歸責原則的概念,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歸責原則對侵權行為法之適用,在司法實踐和法學研究中則常常被當作一個預設的前提,似乎重要得不言而喻,無需畫蛇添足多作限定。

由此導致的直接後果,是在對侵權行為法進行研究、對民事侵權案件進行分析和審理時,歸責原則的討論自覺不自覺地被提高到了就侵權行為法整體而言的層次。

(6)法律職業責任追究的原則擴展閱讀:

歸責原則的特點:

1、各項歸責原則之間須相互作用和補充,而不是自相矛盾,相互抵消;其次,歸責原則體系須體現法律的全部功能;

2、歸責原則體系須具有周延性適用范圍,能夠指導各種案件的處理;

3、歸責原則的體系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

兩在歸責原則的地位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有著輕重之分,過錯責任原則在中國的歸責原則體系中必然處於核心地位,至於公平責任原則不過是對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

以致於中國的司法實踐中,法官對案件的處理首先考慮的是行為人是否有過錯,能否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當調查舉證發現行為人不存在著過錯問題或無法證明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時,才考慮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在法律規定的情形之中,是否適用特殊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以保護受害人的利益。

而當出現行為人沒有過錯,其行為又不屬過錯推定適用范圍的情況時,才考慮適用公平責任原則予以解決。

⑺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法律分析】
所謂歸責原則是指據以確定侵權民事責任應由行為人承擔的理由、標准或者說最終責任歸屬決定性的根本要素。而侵權的歸責原則,實際上是歸責的規則,它是確定行為人的侵權民事責任的依據和標准,也是貫穿整個侵權行為法之中,對規范各個侵權法起著統帥作用的立法指導方針。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責任法定原則,是指法律責任作為一種否定的法律後果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包括在法律規范的邏輯結構之中,當出現違法行為或法定事由時,按照事先規定的責任性質、責任范圍、責任方式追究行為人的責任。其包括以下內容:刑事法律是追究刑事責任的唯一法律依據,罪刑法定;由特定的國家機關或國家授權的機構歸責;反對責任擅斷;反對有害追溯;同時,允許人民法院行使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准確認定和歸結行為人的法律責任。(2)因果關系原則,不僅包括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還包括人的意志、心理、思想等主觀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其內容包括: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關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3)責任與處罰相稱原則,其是法律公正精神在歸責原則上的體現。其內容是: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應當相適應;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4)責任自負原則,是指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既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又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依照法律規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其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條 行為人造成他人民事權益損害,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定。

⑻ 職業責任歸責原則有那兩類

屬於嚴格責任原則.因為其是有免責情況的;有明顯的提醒和保護措施
就可以免責,這是和無過錯責任區別...因為舉證責任比較特殊,這是和過錯責任的區別..
無過錯責任:強調不論是否有過錯,只要有損害就有責任.
過錯責任;有過錯就有責任.
公平責任;過錯責任和無過錯責任沒有規定,採用嚴格責任原則有失公平才使用...
過錯推定是歸責原則是有種歸責方式,.....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公平責任原則是歸責原則,兩者不是平行的,,它屬於嚴格責任的一種歸責方式...

熱點內容
民法典和婚姻法 發布:2025-02-06 06:55:17 瀏覽:728
看社會與法寫一篇小故事 發布:2025-02-06 06:33:11 瀏覽:312
王群司法局 發布:2025-02-06 06:19:40 瀏覽:429
婚姻法2018年 發布:2025-02-06 06:07:44 瀏覽:633
萬國道德會王鳳儀 發布:2025-02-06 05:53:42 瀏覽:270
2016三大訴訟法對比pdf 發布:2025-02-06 05:45:34 瀏覽:779
法官閣下21 發布:2025-02-06 05:42:42 瀏覽:501
司法審計費用 發布:2025-02-06 05:12:05 瀏覽:487
民法分論論文 發布:2025-02-06 05:00:30 瀏覽:983
社會主義的職業道德 發布:2025-02-06 05:00:26 瀏覽: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