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是國家規定的法律義務
1. 中國法律規定的責任內容
法律責任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與分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是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和國家賠償責任。
1.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5.國家賠償責任是指在國家機關行使公權力時由於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所引起的由國家作為承擔主體的賠償責任。
根據主觀過錯在法律責任中的地位,可以把法律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
根據行為主體的名義,分為職務責任和個人責任。
根據責任承擔的內容可以分為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
二、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三、歸責與免責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准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發生後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定的性質、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後果,它應當由法律規范預先規定。(2)排除無法律依據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系原則。其含義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有時這也是區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1)法律責任的性質與違法行為性質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於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通過協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於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四、懲罰性責任與補償性責任
根據追究責任的目的分為補償性責任和懲罰性責任
懲罰,即法律制裁,是國家以法律的道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對責任主體的人身和精神實施制裁的責任方式。
補償,是國家以功利性為基礎,通過強制力或當事人要求責任主體以作為或不作為形式彌補或賠償所造成損失的責任方式。
2. 責任與義務的區別
區別如下:
義務:
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規定應盡的版責任。
法律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應該這樣行為或不權這樣行為的限制和約束;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擔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
責任:
分內應做的事。
法律責任必是與不利後果相關的,需要由國家機關來追究。
拓展資料:
義務是「權利」的對稱。
①又稱「社會責任」、「直接社會義務」。
社會普遍認為的為了滿足一定社會關系參加者享受直接社會權利,其他人應作出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人們曰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直接作用的結果,一般為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所確認。
這種意義上的義務是法律義務的直接基礎和社會內容。
②「法律權利」的對稱。又稱「法律義務」。
法律規定權利主體應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的責任,是保證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國家對一定的直接社會責任的確認,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
法律關系的主體一般都應履行法律義務,但並非所有法律主體都必然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義務並不必然同不利後果相關,只有違反法律義務者才承擔不利後果;
3. 什麼是責任作為公民我們應該怎樣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
一、什麼是責任?
通俗說責任是一個人應當做的事情和不應該做的某些事情。
責任是指份內應做的事情。責任的兩種基本涵意:一是指份內應該做好的事,如履行職責、盡到責任、完成任務等;二是指如果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如擔負責任、承擔後果等。
二、如何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
(1)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我們許下諾言,也就意味著自己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我們信守承諾,也就為自己贏得信任。失信於人,即對自己不負責任,也是對他人的不尊重,甚至會對他人、對集體的利益造成損失。因此,慎重許諾、堅決履行諾言,是我們負責任的表現。
(2)勇擔過錯。當我們做錯事時,承認錯誤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而承擔錯誤所造成的後果更能考驗我們的勇氣。錯了,就要勇於承認,並承擔相應的責任。
(3)自覺承擔責任。就是我要承擔責任、我願意承擔責任、我主動承擔責任,而不是要我承擔責任、被迫被動地承擔責任。我們要自覺承擔責任,做責任的主人,享受承擔責任的快樂。
(4)要學會反思自己的責任。在反思中,更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責任,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責任,並在承擔責任中不斷成長。
三、公民應如何承擔對社會的責任?
作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要胸懷天下,承擔起關愛社會的責任,樹立「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和「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意識。
(1)維護國家的尊嚴是每個公民應盡的責任。當國家的尊嚴受到侵犯時,我們應挺身而出,堅決維護國家的榮譽和利益,表現出對祖國、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
(2)國家處在困難時期,最能考驗公民的責任意識。主動為國家分憂、勇擔重任、與國家共渡難關,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3)「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現在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現代化建設任重道遠。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通過我們的奮鬥成為現實。「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們生活的社會應該是一個互幫互助的社會,更應該是一個人人相互關愛的社會。在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我們既承擔著社會責任,又在幫助別人,並使自身的價值在奉獻中得以提升。公民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回報社會,有利於推動社會文明的進步,有助於創建一個互幫互助、相互關愛的和諧社會。
4. 責任是一種義務對不對
不對。我的理解是責任和義務分屬不同的概念和范疇。
責任是一種社會的「規矩」,它由法律、法規、制度和規定來進行確定;義務是一種社會的「道德」,它由社會的良知、傳統的文化所,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規范」構成。社會的責任和義務相輔相成,構成了整個社會的文化以及社會的文明。
比如我國是以農耕文化為特點的國家,因此所形成的社會文明以及國家制度和以海洋文化、游牧文化為特點國家的社會文明以及社會制度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別。於是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同樣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爭議。但又有很多事情上是一致的,這是人類共同的良知所致而不是由社會文化決定的社會制度。
社會的文明是以文化為基礎的,所以社會的文明帶有明顯的社會文化烙印。這就是構成不同社會文明之間差異的根本所在。也所以,社會的責任和社會的義務兩者不可或缺,它既是社會和諧的基礎,也是整個國際社會之間能夠相通相融的基礎。
5. 什麼是所謂的責任
這位朋友,你的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深度,《現代漢語詞典》中將責任解釋為「分內應做的事「。責任作為一個概念,它所涉及的范圍是在是太廣了,不論是什麼領域,都存在責任這一詞眼,從足球場的犯規到宗教上的信仰,無不說明責任其作為一個哲學概念是多麼的讓人難以捉摸。而你既然在法律這欄里提出這個問題,那我權且以法律的角度與你探討一下責任這個話題。 從法律的角度來講,法律更喜歡將責任歸結為法律責任來說。下面就來講講法律責任。 一、法律責任的含義與分類 法律責任是指因違反了法定義務或契約義務,或不當行使法律權利、權力所產生的,由行為人承擔的不利後果。就其性質而言,法律關系可以分為法律上的功利關系和法律上的道義關系,與此相適應,法律責任方式也可以分為補償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 法律責任的特點在於:(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根據違法行為所違反的法律的性質,可以把法律責任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與違憲責任。 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 2.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 3.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規定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4.違憲責任是指由於有關國家機關制定的某種法律和法規、規章,或有關國家機關、社會組織或公民從事了與憲法規定相抵觸的活動而產生的法律責任。 二、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3.違法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4.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以上是僅從法律的角度來對責任一詞的解說。謝謝!
6. 責任和義務有什麼區別
責任是道義上應該做的 義務是法律上規定應該做的
7. 責任和義務的定義和區別
1、內容不同
義務
義務人為滿足權利人的利益而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必要性,義務具有法律強制性。
義務是情願、志願、應該。
責任
(1)一是指分內應該做好的事,如履行職責、盡到責任、完成任務等。
(2)二是指如果沒有做好自己工作,而應承擔的不利後果或強制性義務,如擔負責任、承擔後果等。
2、分類不同
義務
(1)又稱「社會責任」、「直接社會義務」。
社會普遍認為的為了滿足一定社會關系參加者享受直接社會權利,其他人應作出的一定作為或不作為,是客觀的社會規律、人們日常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以及其他各種條件直接作用的結果,一般為習慣、道德等社會規范所確認。這種意義上的義務是法律義務的直接基礎和社會內容。
(2)「法律權利」的對稱。又稱「法律義務」。
法律規定權利主體應作出一定行為或不作一定行為的責任,是保證法律權利得以實現的條件,是國家對一定的直接社會責任的確認,有鮮明的階級性,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意志,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根據憲法和各部門法以及其他標准,可以對法律義務作出不同種類的劃分。
責任
分為法律責任、道義責任、虛擬責任、家庭責任、理性責任、社會責任
3、要求不同
公民的基本義務也稱憲法義務,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遵守和應盡的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義務有:
(1)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憲法第52條)
(2)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會公德;(憲法第53條)
(3)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憲法第54條)
(4)保衛祖國、依法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憲法第55條)
(5)依法納稅。(憲法第56條)
除上述的基本義務以外,我國憲法還規定了勞動的義務、受教育的義務、夫妻雙方計劃生育的義務、父母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這些義務既具有社會倫理和道德的性質,同時也具有一定形式的法律性質。
責任
(1)價值觀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甲方主體的價值觀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而不能按照乙方主體自己的價值觀要求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主體必須代表甲方主體的利益要求來進行決策和行為,而不能代表乙方主體自身的利益要求進行決策和行為。否則,將受到相應原價值處罰。
(2)最大價值率要求
乙方主體必須按照「最大價值率法則」來處理有關價值事物,即乙方必須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發揮自己的最大聰明才智,來履行責任。
8. 責任就是我們應承擔的法定義務 這句話是否正確 為什麼
不正確,責任分為道德責任和法定責任,而法定責任又稱公民義務,可道德責任,如沒能如期赴約,這並不是法定義務。
9. 法律上責任與義務的區別是什麼
律義務是指法律規定的法律關系主體應該這樣行為或不這樣行為的限制和約束;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擔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法律關系的主體一般都應履行法律義務,但並非所有法律主體都必然承擔法律責任。法律義務並不必然同不利後果相關,只有違反法律義務者才承擔不利後果;而法律責任必是與不利後果相關的;法律義務可以通過義務主體自覺履行而完成,而法律責任則需要由國家機關來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