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單有法律效力嗎
Ⅰ 預購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嗎
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應
雖具備合同雙方主觀意識,但僅僅只能作為臨時約束或為了達成某一事簽訂的臨時文本
預購合同是可以選擇放棄或者違約的(未達到強制雙方主觀意識的行為)
及時簽訂正規的購房合同或者以防萬一
雙方可以附加合同條款(字據,保證書之類的等等等)作為雙方主觀意識達成一致。
放棄或違約,履行責任和義務的時候 也是提供證據鏈接的有效手段之一
Ⅱ 商品房認購書的法律效力及定金是否能
您好:
商品房認購書的法律效力及定金是否能要回
關於認購書的法律效力,歷來爭論很大。肯定的一方認為,認購書本身即為一買賣合同,雙方當事人磋商後簽訂一書面的認購書,如果當事人是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表達了自己的真實意思,則從程序、形式、內容上看,認購書都已符合合同的成立要件,因此具有法律效力。否定派則認為,認購書與正式的房屋買賣合同不能混為一談。因主合同(即正式買賣合同)尚未成立,作為從合同的認購書根本就無效。那麼審判實踐中一般是怎麼處理的呢?司法實踐中普遍性的做法是傾向於採用肯定觀點的,認為只要開發商具備預售的條件,這個條件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商品房預售條件,即最起碼應當是具有預售許可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認購書為雙方真實意思表示,且內容合法,則認購書具有法律拘束力。特別是最高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頒布以後,認購書的法律效力更是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該《解釋》第4條規定:「出賣人通過認購、訂購、預購等方式向買受人收受定金作為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擔保的,如果因當事人一方原因未能訂立商品房買賣合同,應當按照法律關於定金的規定處理;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未能訂立的,出賣人應當將定金返還買受人。」即在一般情況下,認購書雖不是商品房買賣合同,但它具有法律效力。《解釋》第5條規定:「商品房的認購、訂購、預訂等協議具備《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16條規定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的主要內容,並且出賣人已經按照約定收受購房款的,該協議應當認定為商品房買賣合同。」就是說,具備了商品房買賣合同主要內容的認購書與商品房買賣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那麼,司法實踐中認可認購書的法律效力,是否意味著購房者必須在認購書所約定的期限內與開發商簽訂正式合同,否則,開發商即可沒收購房者的定金呢?這個問題正是認購書糾紛的症結之所在,也是我們今天要重點探討的問題。
根據我本人的理解及實踐經驗,我認為,雖然高院的司法解釋明確規定了認購書的法律效力,但實際上,認購書很難起到保證雙方當事人按時簽約的作用。特別是對購房戶來講,更是幾乎沒有實際的約束力。可以這樣說,如果你簽了認購書並且交了定金,到簽正式合同的時候,你不想買這個房子了,那定金幾乎可以百分之百的要回。完全沒有必要擔心定金會要不回來。為什麼呢?下面我就來說一說理由。
首先,我個人認為,認購書必須是在開發商具備預售條件的前提下簽署才有法律效力。高院的司法解釋雖然沒有明確這一點。但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規定:不符合商品房銷售條件的,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得銷售商品房,不得向買受人收取任何預訂款性質費用。可見,在不具備銷售條件的情況下,開發商不能收取購房人的定金。因此,簽訂認購書時,如果該樓盤沒有取得預售許可證,那雙方簽署的認購書其實並沒有法律效力。既然認購書無效,那開發商自然也就不能依據認購書沒收定金了。退一步講,即使在沒有預售許可證的情況下簽訂的認購書被認為有效,那也未必對購房人不利。因為,到簽正式合同時,開發商必須取得預售許可證,否則,開發商就不具備簽合同的資格。如果真的出現這種情況,那我們不僅可以要求開發商返還定金,而且可以要求開發商雙倍返還定金。因為,既然認購書是有效的,那開發商就應當按照約定時間簽署正式合同,現在,因開發商不具備預售資格導致不能簽訂正式合同,那開發商理應承擔雙倍返還定金的責任。
那麼,在開發商具備預售條件的情況下簽了認購書,將來如果不想簽正式合同,定金能退回來嗎?當然能。因為根據高院的司法解釋規定:因不可歸責於當事人雙方的事由,導致商品房買賣合同未能訂立的,出賣人應當將定金返還買受人。何謂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事由?我認為,雙方對正式合同的條款達不成一致,就是不可歸責於雙方當事人的事由。認購書中雖然包括了房屋位置、面積、價款等內容。但相對於一份完整的預售合同來說,還有很多內容沒有包括,比如辦理房產證的期限、面積誤差處理方式、違約責任等等。而現在的開發商一般都很牛氣,牛氣的表現之一就是不允許修改合同,要簽就安全按照他們擬定好的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不想買這個房子的話,我們完全可以就合同條款向開發商發難。如果開發商不同意修改合同條款或簽訂補充協議,那合同自然就簽不成了。此時,開發商當然可以指責是我們不想買,而我們也可以指責是開發商不想賣。很顯然,這種情況下無法將責任歸咎於任何一方。因此,任何一方也就沒有理由要求適用定金罰責了。
Ⅲ 預售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預售合同有法律效益。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預售合同,構成預約合同。預售合同依法成立後,具有法律效力,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預售合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四百九十五條
當事人約定在將來一定期限內訂立合同的認購書、訂購書、預訂書等,構成預約合同。
當事人一方不履行預約合同約定的訂立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預約合同的違約責任。
Ⅳ 購房認購書具有法律效力嗎
認購書全稱為《商品房認購書》,是購房者與開發商對交易房屋有關事宜的初步確認內。在沒有簽訂《商品容房買賣合同》前,是解決買房相關事項的條款,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當您簽認購書時,需要注意開發商的信息是否准確;有沒有「預售/銷售許可證」的證書編碼;房屋基本信息包括樓層、朝向、戶型、房價等要約定清楚;定金繳納的時間、金額及違約處理辦法要與開發商進行約定;還要注意將開發商對你的承諾寫進認購書中。
因為認購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在簽時,還要仔細查看。
Ⅳ 商品房預售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商品房預售合同會有一定的法律效力,如果當事人違反預售合同,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所謂商品房預售合同,就是指商品房預售方和預購方雙方約定,預售方在約定時間將建成的容商品房所有權轉移於預購方,預購方向預售方交付定金或部分房款並按期接受商品房的書面協議,它屬於合同的一種,受《民法典》調整。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Ⅵ 商品房的預售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商品房預售合同會有法律效力。如果商品房預售合同是依法訂立的,不以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生效條件的,自合同成立時生效;如果以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生效條件的,則一般未辦理手續的,合同無效,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除外。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品房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條
商品房的認購、訂購、預訂等協議具備《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第十六條規定的商品房買賣合同的主要內容,並且出賣人已經按照約定收受購房款的,該協議應當認定為商品房買賣合同。
第六條
當事人以商品房預售合同未按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由,請求確認合同無效的,不予支持。
當事人約定以辦理登記備案手續為商品房預售合同生效條件的,從其約定,但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的除外。
Ⅶ 訂購單和供貨合同是否都具有法律效益
1,具有客戶簽名的訂購單等同於合同,具有法律效力,違約要負違約責任;回
2,供貨合同具有法答律效力,雖然合同上沒有單位的印章,但是,簽約代表的行為是職務行為,他的簽字代表單位。
訂購單如果具有合同的要件和內容,則對雙方有法律約束力。否則只是一方的要約,合同未成立,對雙方無約束力。供貨合同只有簽約代表的簽字,則要看簽約代表是否有單位的授權,有授權當然是有效的;如無授權,則看他的身份,如果是供銷員,同樣是有效的(屬表見代理)。單位應當履行合同,承擔相應責任。
Ⅷ 這樣一張訂購單有法律效力嗎
雙方抄都有簽字,那有襲沒有蓋公司的公章呢?若是有公司之間的行為的話,簽字的個人須有代理許可權才可以認為是單位之間的行為,那麼是有效的。若是簽字的個人沒有代理許可權,而已單位的名義簽了訂單,那麼當單位不承認的時候,這份訂單對單位是沒有法律效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