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位規劃法律效力
A. 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區別
1、層次不同
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條件、歷史情況、現狀特點,統籌兼顧、綜合部署,總體規劃是控制性規劃的上位規劃,范圍更廣。
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是指以城市的總體規劃為依據,確定城市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要求。
2、審批部門不同
城市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完成後,在上報審批之前,必須提請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其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
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報本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3、內容不同
城市總體規劃:
1、確定城市性質和發展方向,估算城市人口發展規模,確定有關城市總體規劃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
2、選定城市用地,確定規劃范圍,劃分城市用地功能分區,綜合安排工業、對外交通運輸、倉庫、生活居住、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及綠化等用地。
3、布置城市道路、交通運輸系統以及車站、港口、機場等主要交通運輸樞紐的位置。
4、大型公共建築的規劃與布點。
5、確定城市主要廣場位置、交叉口形式、主次幹道斷面、主要控制點的坐標及標高。
6、提出給水、排水、防洪、電力、電訊、煤氣、供熱、公共交通等各項工程管線規劃,制定城市園林綠化規劃。
城市控制性詳細規劃:
1、詳細規劃所規劃范圍內各類不同使用性質用地的界線,規定各類用地內適建、不適建或者有條件地允許建設的建築類型;
2、規定各地塊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容積率、綠地率等控制指標;規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車泊位、建築後退紅線距離、建築間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塊的建築位置、體型、色彩等要求;
4、確定各級支路的紅線位置、控制點座標和標高;
5、根據規劃容量,確定工程管線的走向、管徑和工程設施的用地界線;
B. 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上位規劃有什麼區別
二者的區別在於規劃層級不同,控制性詳細規劃要以上位規劃為指導,可以理解為上位規劃,是在做低一層次的規劃時必須遵守的。
上位規劃是下位規劃的指導性規劃。
上位的意思是控制性詳細規劃屬於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上位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上位規劃,在總體規劃中明確城市性質、發展思路,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收集基礎資料、現狀。
對規劃區域進行用地分析、用地規劃、防震減災、綠地系統、管線道路等專項分析、交通分析以及道路控制點、方位角、坐標。
控制性規范又稱控制性詳細規劃(regulatory plan)。
是以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使用強度等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
根據《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第二十二條至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根據城市規劃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應當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以控制建設用地性質,使用強度和空間環境,作為城市規劃管理的依據,並指導修建性詳細規劃的編制。
(2)上位規劃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1、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以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要求。
2、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1)土地使用性質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2)容積率、建築高度、建築密度、綠地率等用地指標;
(3)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的用地規模、范圍及具體控制要求,地下管線控制要求;
(4)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黃線)、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綠線)、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范圍界線(紫線)、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線(藍線)等「四線」及控制要求。
編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結合城市空間布局、規劃管理要求,以及社區邊界、城鄉建設要求等,將建設地區劃分為若干規劃控制單元,組織編制單元規劃。
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或者減少控制要求和指標。規模較小的建制鎮的控制性詳細規劃,可以與鎮總體規劃編制相結合,提出規劃控制要求和指標。
C. 上位規劃什麼意思
上位規劃是下位規劃的指導性規劃。
上位的意思是控制性詳細規劃屬於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上位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上位規劃,在總體規劃中明確城市性質、發展思路,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收集基礎資料、現狀。
對規劃區域進行用地分析、用地規劃、防震減災、綠地系統、管線道路等專項分析、交通分析以及道路控制點、方位角、坐標。詳細對各地塊、進行合理配比,包括道路退線、容積率、建築密度、市政設施(停車場、加油加氣站、污水廠、給水廠)等,支路網設計等等。
指導性計劃是指由國家各級計劃部門下達的只規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標,主要依靠經濟杠桿以保證其實現的計劃。
它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國民經濟實行計劃管理的一種具體形式。具有以下特徵:
(1) 、體現國家計劃決策和綜合平衡的要求,但是以參考性、間接性的計劃形式出現,不具有強制的約束力,計劃執行單位有權根據市場供需狀況和本單位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變動,但變動情況要報上級計劃部門備案。
(2) 、主要依靠經濟杠桿、經濟政策、經濟措施調節物質利益關系並通過市場以促使計劃的實現。
(3) 、一般以經濟合同形式落實計劃的實施,橫向聯系較強。
相關內容解釋:
1、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主要任務是以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的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要求。
2、控制性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基本內容:
(1)土地使用性質及其兼容性等用地功能控制要求。
(2)容積率、建築高度、建築密度、綠地率等用地指標。
(3)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公共安全設施的用地規模、范圍及具體控制要求,地下管線控制要求。
(4)基礎設施用地的控制界線(黃線)、各類綠地范圍的控制線(綠線)、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保護范圍界線(紫線)、地表水體保護和控制的地域界線(藍線)等「四線」及控制要求。
D. 什麼是上位規劃」上位」怎麼解
上位規劃是下位規劃的指導性規劃。
上位的意思是控制性詳細規劃屬於修建性詳細規劃的上位規劃,城市總體規劃是控制性詳細規劃的上位規劃,在總體規劃中明確城市性質、發展思路,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收集基礎資料、現狀。
對規劃區域進行用地分析、用地規劃、防震減災、綠地系統、管線道路等專項分析、交通分析以及道路控制點、方位角、坐標。詳細對各地塊、進行合理配比,包括道路退線、容積率、建築密度、市政設施(停車場、加油加氣站、污水廠、給水廠)等,支路網設計等等。
指導性計劃是指由國家各級計劃部門下達的只規定方向、要求或一定幅度的指標,主要依靠經濟杠桿以保證其實現的計劃。
它是社會主義國家對國民經濟實行計劃管理的一種具體形式。具有以下特徵:
(1) 、體現國家計劃決策和綜合平衡的要求,但是以參考性、間接性的計劃形式出現,不具有強制的約束力,計劃執行單位有權根據市場供需狀況和本單位實際情況作適當的變動,但變動情況要報上級計劃部門備案。
(2) 、主要依靠經濟杠桿、經濟政策、經濟措施調節物質利益關系並通過市場以促使計劃的實現。
(3) 、一般以經濟合同形式落實計劃的實施,橫向聯系較強。
(4)上位規劃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國土資源部於2017年2月6日公布《關於有序開展村土地利用規劃編制工作的指導意見》。
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統籌安排各項土地利用活動,加強農村土地利用供給的細化管理,為農村地區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做好服務和保障。
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要按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求,以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為依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統籌布局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意見強調,要堅持村民主體地位,切實保障村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讓村民真正參與到規劃編制各個環節,使村土地利用規劃成為實現村民意願的載體和平台。
村土地利用規劃一經公告,應當作為土地利用的村規民約嚴格執行。村莊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土地利用活動,必須按照村土地利用規劃確定的用途使用土地,不得隨意突破或修改。
網路——城市規劃
人民網——國土部: 編制村土地利用規劃
E. 法律效力等級排序
所謂法律效力位階,是指每一部規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體系中的縱向等級。下位階的法律必須服從上位階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須服從最高位階的法.。在中國,法律效力位階共分六級由高到低依次是:1、根本法;2、基本法;3、普通法;4、行政法規;5、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
(5)上位規劃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七條 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八十八條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九條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九十條 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第九十一條 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第九十二條 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三條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F. 什麼是上位原則給出詳細解答
是上位法優於下位法原則嗎。就法的效力位
階而言,法可分為三類,即上位法,下位法和同位法。
這是從法的淵源而言的:就法律效力大小而言,效力大的為上位法,它之下生效的為下位法。
比如說憲法和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憲法就是上位法,因為其他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其他的法律如刑法民法就是下位法。
上位法是效力較高的法律,下位法是效力較低的法律。上位法與下位法也是相對而言的,例如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相對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來說,是下位法;相對於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來說,是上位法。下位法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
或者是遺傳學里的上位效應?上位性效應(epistatic effect)除加性效應和顯性效應外不同位點的基因相互影響引起的效應。
一般任何數量性狀的基因型值(G)可表示為G=m+D+H+I,其中m為群體平均數,D為加性效應,H為顯性效應,I表示上位性效應,環境影響未考慮。
G. 「上位法」是什麼意思
上位法是效力較高的法律,比如說憲法和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憲法就是上位內法,因為其他法律都是依據憲容法制定的,其他的法律如刑法民法就是下位法。
就法律效力大小而言,效力大的為上位法,它之下生效的為下位法。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上位法高於下位法,後者不得與前者相抵觸。同位法之間則具備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7)上位規劃法律效力擴展閱讀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的司法適用是有一定條件的,即當下位法與上位法相抵觸,且下位法無效。但是,如果下位法的制定根據上位法的授權或下位法是對上位法的實施性規定並且沒有違反上位法的規定,則會出現「上位法優於下位法」適用規則的例外:下位法的優先適用。
為了保證上位法的實施,在考慮一些地方的特殊情況,上位法給予下位法主體一定程度的立法變通權,允許下位法主體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上位法作一些變通規定,這種變通規定在司法實踐中優先適用。
H. 上位法是什麼意思
上位法意思是指「法」在法律體系中所處的效力和等級位置,通常由制定該法的不同立法機構或國家機關的等級地位而決定。
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中,上位法高於下位法,後者不得與前者相抵觸。同位法之間則具備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結論
將下位法實施性規定與上位法的關系,概括為效力優先與適用優先,前者是指上位法在位階或者法律效力上高於或優於實施性規定,在實施性規定與其發生抵觸時,適用上位法的規定,體現的是上位法優於下位法。
後者是指在實施性規定與上位法不抵觸時,下位法可以優先適用與援引。適用優引是以效力優先為前提的。其實這揭示了下位法實施性規定的優先適用是有條件的,即不得與上位法相抵觸。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上位法
I. 上位法與下位法的關系是什麼
就法律效力大小而言,效力大的為上位法,它之下生效的為下位法。
比如說憲法和其他法律部門的關系,憲法就是上位法,因為其他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的,其他的法律如刑法民法就是下位法。
上位法是效力較高的法律,下位法是效力較低的法律。上位法與下位法也是相對而言的,例如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相對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來說,是下位法;相對於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來說,是上位法。下位法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
在有上位法的情形下,下位法如有以下情形之一即構成與上位法的「相抵觸」:
1、擴大或縮小制裁許可權,減少、變更或增加制裁條件或手段、幅度。
2、擴大或縮小承擔義務者的范圍、性質和數量,增加、減少、變更特定對象的義務或改變義務承擔的條件。
3、擴大、縮小或改變權利的范圍、性質和數量,增加、減少、變更相對人權利或改變享受權利的條件。
4、擴大或縮小特定術語的內涵、外延,以至引起不同的法律後果。
J. 法律效力位階
法律效力位階,是指每一部規范性法律文本在法律體系中的縱向等級。
下位階的法律必須服從上位階的法律,所有的法律必須服從最高位階的法。
按照憲法和立法法規定的立法體制,法律效力位階共分六級,從高到低依次是:根本法、基本法、普通法、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
各種法律淵源形成了一個由上至下、處於不同位階、具有不同效力的體系,即法律淵源體系。
立法應當體現人民的意志,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堅持立法公開,保障人民通過多種途徑參與立法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
(一)國家主權的事項;
(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
(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四)犯罪和刑罰;
(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
(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
(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
(八)民事基本制度;
(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
(十)訴訟和仲裁製度;
(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