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管理中的法律責任
Ⅰ 班級管理或班隊活動中常用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摘要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
Ⅱ 班級管理或班隊活動中常用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你好,並無相關法律法規。如果是班級管理,請參考學校的管理制度,共青團員或者少年先鋒隊管理制度。
Ⅲ 班級管理中實行罰款是否合法
損壞公物要陪 打架斗毆承當法律責任和經濟責任 課遲、曠課、不按時交作業、吸煙、酗酒無法拯救你 遲到、曠課、不按時交作業、損壞公物、吸煙、酗酒、打架斗毆有法律依據嗎?
Ⅳ 班級管理或班隊活動中常見的法律糾紛有哪些
摘要 您好
Ⅳ 班級管理中如何處理班上違紀的學生
學生違反紀律一定要受到紀律處分,這一點可以說是天經地義。無規矩不成方圓,所謂國有國法、校有校紀、班有班規。但是怎麼樣才能使受到處分的學生心悅誠服的接受處罰而不至於產生消極的抵觸情緒呢?學生違反紀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們班主任怎樣將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的轉變為好事?我在班上推行這樣一種方式:對違反紀律的學生,讓他們寫違紀心理報告,描述他當時的違紀心理、過程和過後的認識以及後一階段如何去改正。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後,我發現這種處理方式的效果比以前通報批評明顯好了很多。
第二,以退為進,先表揚後批評,促使學生改正錯誤。記得我剛做班主任的時候,學生一旦有問題,我是直接指責和批評。但我發現這種方法批評學生,即使他表面上服氣了,但實際上他只是攝於我做班主任的威嚴而心裡並不服氣。後來在做班主任的過程中不斷的反思和探索,摸索出一招叫做「以退為進」,批評學生一個缺點的時候不妨先表揚他的優點,此謂之「以退為進」。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作為班主任應該善於捕捉每一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雖然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閃光點,但很有可能通過這個小小的閃光點挖掘出埋藏在他心裡頭的大金礦。
第三,利用班集體的力量,約束犯錯誤的動機和行為。在班級管理上,我主張這樣一個理念:我們不能對環境進行改變,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才能得勝利。每接一個班,首要任務是由班委組織全班同學制定出合理、公平的班規,並實行量化考核,定期總結,凡是違反紀律的學生一定要受到紀律處分,而且班主任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一旦有一次沒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則,那麼你將變成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在你處理違紀的過程中,必然會有少數學生對處理不滿意,班主任在這個時候應該馬上進行疏導,這就是「法」和「情」的關系,法律不外乎人情,我們先講法律再講人情,這是班主任的工作原則。
第四,通過民主選舉,充分發揮班幹部作用,主抓他們幫助犯錯誤的同學。剛開始做班主任的時候,每天忙得不亦樂乎,但效果並不理想,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沒有很好的培養一支高效率的班幹部隊伍。班主任、班幹部及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如同傘柄、支架和布,一個再好的傘柄如果沒有支架的支撐是無論如何也撐不起一片天空的。我班的幹部每個學期由學生投票民主選出,這一民主舉措增強了班乾的光榮感和責任感,使他們在集體建設中發揮核心作用,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在日常工作中不僅讓他們為班級管理獻計獻策,而且大膽放手讓他們開展工作
Ⅵ 班主任有哪些權利
1.班主任有哪些權利?
作為普通教師的權利:教育教學權、科學研究權(學術活動權)、管理學生權(指導評定學生權)、獲取報酬待遇權(報酬待遇權)、民主管理權(參與教育管理權)、進修培訓權。班主任的特有權利:班級管理權、地位待遇保障權、獎勵權、崗位培訓權。
2.班主任在哪幾種常見情形下可能承擔教育法律責任?
(1)《教師法》第37條規定的情形:
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給教育教學工作造成損失的;體罰學生,經教育不改的;品行不良、侮辱學生,影響惡劣的。後兩項情節嚴重構成犯罪,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妨礙義務教育的行為:
無正當理由拒絕接受應當在該地區或者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就學;因違反規定亂收費而拒絕接受學生就學;以未滿足不合理的入學條件為由拒絕接受學生就學;以學生不能繳納雜費為由拒絕學生就學;對雖有殘疾但不妨礙正常學習的兒童、少年的拒絕接受;對解除管教、解除勞動教養以及工讀學校畢業,但應繼續接受義務教育的少年,因歧視而拒絕接受。
(3)玩忽職守的行為: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9條: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並未在可預見的范圍內採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勞動、體育運動或者其他活動的;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學校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學生在學校期間突發疾病或者受到傷害,學校發現,但未根據實際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導致不良後果加重的;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負有組織、管理未成年學生的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對未成年學生擅自離校等與學生人身安全直接相關的信息,學校發現或者知道,但未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導致未成年學生因脫離監護人的保護而發生傷害的。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27條:因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在履行職務中的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學校予以賠償後,可以向有關責任人員追償。
3.班主任的自我保護方式有哪些?
一是班主任全身心地熱愛學生、保護學生,愛生如人、愛生如生、愛生如友、愛生如子、愛生如己,這是對自己最根本的保護。
二是班主任認真學法、守法,依法辦事,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應有的權益,用法律保護自己是最可靠的保護。
三是班主任講求策略,注意方法,將心比心,學會寬容,這是對自己最有效的保護。
4.實施素質教育的四個關鍵環節與核心問題是什麼?
一是課程改革二是德育工作。三是師資隊伍建設。四是考試與評價改革。
5.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工作有哪些特點?
(1)、德育功能上----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更加重視德育在人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中的作用;更加重視德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視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2)、德育的內容上----與時俱進。
更加註重時代性;更加註重針對性;更加註重基礎性。
(3) 、德育的途徑上,更加註重活動育人;更加重視實踐育人;更加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注重從「情感」切入(知、情、意、行);難忘教育,感恩教育,情智教育。
(4)、德育的方法上 (正面教育原則) 更加重視激勵性。
(5)、德育隊伍上更加註重全員育人;更加註重發揮班主任的育人作用。
(6)、德育的方式上,更加重視現代化網路技術在德育中的運用。
(7)、德育推進策略上(德育的一貫性原則)確立持續不斷的推進策略;堅持就是勝利,不能一陣風;反復抓,抓反復。
(8)、德育工作機制上(德育的一致性原則)更加重視建立分工協作的合力機制。
6.江蘇省德育工作「五項主題教育內容」是什麼?
一是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
二是突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教育。
三是強化日常行為規范教育。
四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五是廣泛開展誠信教育。
7.班主任基本工作是什麼?
一是建立班級制度,最初班集體建設的重點。
二是重點放在日常的班級活動(強有力的、持久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三是負起協調各種教育力量的責任。
四是把握班集體活動開展的情況,積累檔案。
8.班主任如何建好班集體?
一是提出前景目標,組織共同的目標。
二是挑選培養班幹部,形成班級集體的核心。
三是培養班集體的優良傳統和作風。
四是形成班級集體的正確輿論。
9.班主任與任課教師構建教育共同體可以從哪些方面著手?
(1)、經常與任課教師進行交流溝通。
(2)、協助任課教師開展教育教學。
(3)、邀請任課教師參與班級管理。
10班主任處理偶發事件的原則和方法是什麼?
班主任處理偶發事件的原則是:
(1)、冷靜沉著。(2)、因勢利導。(3)、重在教育。
班主任處理偶發事件的方法是:
(1)、降溫處理法。(2)、變退為進。(3)、移花接木法。(4)、幽默化解法。
Ⅶ 班幹部自己制定的班級管理規定是否具有法律效用
從法律角度來說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因為這些規定沒有經過民主程序產生。但從實際角度出發,對於這樣的班幹部還是集體鄙視為妙,這樣也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Ⅷ 如何在班級管理中滲透法制教育
一、走進學生,建立師生間和諧的情感紐帶
近年來,一些青少年學生違法犯罪的現象時有發生,如偷盜、搶劫、強奸等。發生這些情況該由誰負責?他們平時夜不歸宿時,引起家長注意了嗎?他們平時以「借錢」為由向學生要錢時,引起學校注意了嗎?他們輟學的原因是什麼?為什麼家長與學校沒有就此溝通?如此種種,究其原因,家庭、學校、社會均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為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要多加關愛,是師德的核心,也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取得成效、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之一。良好的教育,是以師生間良好的情感體驗、和諧的情感交流為紐帶的。如果教師對他的學生既當老師,又當朋友,平等相待,學生就會產生信賴感;如果教師對學生謙遜,態度和藹,學生就會產生親切感。教師對學生的愛如同父愛和母愛,是一種言辭相濟的愛。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所以,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走近學生心靈,建立師生間和諧的情感紐帶,就會對學生產生凝聚力、吸引力、號召力和影響力,從而搞好雙向交流,完成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的任務。
二、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精心備課,適時滲透
教材是學生學習的主要資源,而思想品德課是立足於當前學生存在的問題,著眼於學生未來發展,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學習」。根據其學科特點,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和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因素,精心備課,組織教學,適時滲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啟迪,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如八年級思想品德下冊,教材第一單元《權利義務伴我行》有兩課內容,我就利用課堂這一陣地把教材中的法律知識傳授給他們,告訴學生法律就在我們身邊。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我國公民享有哪些基本權利和怎樣正確行使公民權利等。同時公民在享受權利的同時必須履行哪些義務?每個公民都要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維護法律尊嚴。在學習第二單元《我的人身權利》時,主題探究「尊重人身權利,感受法律尊嚴」貫穿始終,並適時闡明道德要求和心理需求。讓學生了解人生權利是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權利,尤其是人格權具有特殊性,與其他權利相比,人格權是法律確認的公民與生俱來的權利,通過收集有關人身權的典型案例,使學生獲得相關的感性認識,受到很好的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以組為單位,在生命健康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等具體人格權中選其一確定為活動主題,深入學習與這一主題相關的法律知識,開展模擬法庭進行庭審展示,讓學生探究體驗的過程。通過全班同學交流體會,提高了認識,增強了權利觀念,從而學會尊重他人的權利。
三、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以情境為中介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上課初就沉浸在法制教育的氛圍中,此時接受法制教育的效果最佳。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從教學環節的組織到教學環境的布置都力求巧妙完美。如在教室牆壁上懸掛與教學相關的內容:或文字、或圖片、或布置成一個小法庭。用多媒體展示錄像片段,預先播放與教學相關的音樂等。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快投入到教學情境中。如我在八年級下冊思想品德第一單元第一課的課堂教學中,課堂情境是這樣導入的:中學生小宋家樓上姓馮的住戶,養了兩只狗。這兩只狗夜晚經常狂吠,擾得四鄰不安。狗的主人在小區里遛狗,嚇得一些婦女和兒童心驚肉跳。這兩只狗有時候還在樓道內便溺,氣味特別難聞。鄰居多次和這對夫婦交涉,他們都不聽。後來鄰居將此事反映到街道居委會,如果他們繼續下去,鄰居怎樣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呢?鄰居可以將這對夫婦告上法庭嗎?今天我們來探討這個問題。話音剛落,學生就七嘴八舌,暢所欲言,就這樣,通過情境導入將學生立刻轉移到濃郁的課堂教學氛圍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合生活實際,選擇恰當教學案例,靈活運用
法制教育是我國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不能流於形式。法制源於生活,用於生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的恰當實例。讓學生討論分析,最後明辨是非,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案例中,掌握法律知識。如在思想品德課上,我給學生舉了兩個案例:
案例一:2010年7月13日,在網上出現了3張一女顧客在超市被脫光搜身的圖片,在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照片據稱是成都某超市的搜身視頻截圖,截圖中的超市員工要求一女顧客脫衣搜身。發圖者是超市已辭退的員工,因辭退且沒得到賠付,一怒之下把視頻貼到網上。請對此案例分析:(1)超市和發視頻照片者的行為侵犯了女顧客的什麼權利?(2)女顧客可能會以何種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3)假設女顧客向法院提起訴訟,如果你是法官的話,你會作出怎樣的判決?此題考查學生對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的理解與應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學生討論交流得出了正確結論,從而樹立正確維權意識。
案例二:有人偷了一台電腦自己不敢用,想低價出售,而你正需要一台電腦,請問你能否購買這台電腦?我剛說完,就有同學說:「便宜,可以買!」還有的說:「再便宜也不能買,因為那是偷來的,買了就是在幫小偷銷贓。」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這時,我就因勢利導,用多媒體出示相關的法律條文讓同學們看,大家恍然大悟,原來《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規定,對明知是贓物購買的,處15日以下拘留,警告或200元以下罰款。接著我告訴同學們:「明知是贓物還購買,是在助長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不利於社會安定,給社會帶來危害,因而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同學們聽後如夢初醒,明白了偷東西是違法行為,購買贓物同樣要受到法律制裁。最後大家一致認為:貪圖便宜吃大虧,不明物品不能買。並表示如果發現類似情況,及時向老師或者有關部門進行舉報。就這樣,學生在真實的案例中,輕松愉快地學到了法制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五、精選案例,分析討論,總結述評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把案例作為引子,引出要講授的某一法律問題,給學生留下懸念,然後教師可結合案例講授理論,學生聽完理論知識自己去分析判斷案例,老師再作總結。在討論中,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弄清問題的原因,尋找合理的解決辦法。在分析討論中,教師應圍繞案例給予必要的引導。學生討論完畢,教師對案例討論結果做出評價。這樣,就能使學生從案例分析中產生對法律知識的濃厚興趣,同時通過對案例的討論又能培養學生應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這個過程,學生能深入理解知識內容並銘記在心,因為案例源於活生生的現實,有些還可能是學生走向社會真正面對的實際情況或問題。再者,案例本身對學生來說就有一種吸引力,它沒有那麼抽象復雜的理論概念,內容生動而又有趣,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是「演員」,教師只起到一個「導演」的作用。這樣,學生不但學得主動,而且通過參與分析、討論,獲取知識,提高能力,教學效果良好。
總之,在學科教學中滲透法制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需求,也是提高公民素質的有效途徑,只要適時、適度,堅持不懈地加以滲透,對中學生人來說是一種良好的教育,對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努力減少未成年人犯罪,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Ⅸ 班級管理或班隊活動中常用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摘要 您好!班級管理制度是對學生行為習慣進行規范和約束的一種規范,它的每條規定都必須遵守法律。班級管理或班隊活動中常用的法律法規有《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中學生日常行為規
Ⅹ 班級管理中如何應用法律意識
對學生該教育的一定要加強教育,尤其是安全方面,最好有周會記錄本,班長要簽名。一旦出了事,在教育責任方面就輕多了,也就是說要注重證據的收集,以防萬一。其次就是該及時通知家長的就不能遲,比如:學生沒到校、學生傷害、在校發病等,免得被家長抓到把柄說老師耽誤了時間。我建議你多研究98年教育部出台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這對老師的工作有很強的指導性,能增強老師的法律意思,懂得如何保護自己。可以說這部部門法規一般律師都沒我熟喲,真的。依法治教,一定要學法。對工作做到天衣無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