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行為能力人應負法律責任
① 行為能力的責任承擔
完全行為能力人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限制行為能力人在在認知范圍內實施的行為有效或是單純獲利的行為。例如楊某15周歲,智力超常,大學三年級學生。楊某因有某項發明,而與劉某達成轉讓該發明的協議。 無行為能力人不承擔法律後果由其法定代理人承擔例如
付某7歲的兒子小強平時非常淘氣,經常用石頭砸別人的窗戶,攀摘樹木花草等。一日,當小強在馬路邊玩耍時,遇見有人用三輪車拉著鏡子。鄰居蕭某見狀說:「你有本事把那個鏡子砸碎,算你厲害。」小強聽完當即就拿起石頭砸過去,結果致使價值400多元的鏡子被砸碎。事後,鏡子的主人找到付某要求賠償,付某支付了相當的價款。但隨即得知小強乃蕭某唆使,便要蕭某賠償。蕭某說,自家小孩調皮惹禍當然由自己負責,以此拒絕賠償。
1、小強平時造成他人的損害應由付某來承擔,因為小強今年只有7歲,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根據《民法通則》的有關規定,不滿10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民法通則》第133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付某作為小強的法定監護人,當然應對小強的行為負責。
2、鏡子的損失最後應由蕭某來承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48條第2款的規定:「教唆、幫助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侵權行為的人,為侵權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本案中小強砸鏡子的行為是由蕭某教唆所致,所以蕭某才是侵權人,損失應由蕭某來承擔,此時小強充當了蕭某侵權的工具。當然,如果蕭某沒有教唆。則付某隻能自己來承擔這一損失。
② 法人不參與任何經營活動,如果公司有違法行為法人應負責任嗎
法人不參與任何經營活動,如果公司有違法行為法人是應當付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十一條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三十條規定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主管機關可以根據情況分別給予警告、罰款、沒收非法所得、停業整頓、扣繳、吊銷《企業法人營業執照》的處罰:
(一)登記中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或者未經核准登記注冊擅自開業的;
(二)擅自改變主要登記事項或者超出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經營活動的;
(三)不按照規定辦理注銷登記的;
(四)偽造、塗改、出租、出借、轉讓或者出賣《企業法人營業執照》、《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副本的;
(五)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六)從事非法經營活動的。
對企業法人按照上述規定進行處罰時,應當根據違法行為的情節,追究法定代表人的行政責任、經濟責任;觸犯刑律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法定行為能力人應負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三十六條規定法人是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法人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從法人成立時產生,到法人終止時消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規定登記主管機關對企業法人依法履行下列監督管理職責:
(一)監督企業法人按照規定辦理開業、變更、注銷登記;
(二)監督企業法人按照登記注冊事項和章程、合同從事經營活動;
(三)監督企業法人和法定代表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
(四)制止和查處企業法人的違法經營活動,保護企業法人的合法權益。
③ 法人民事責任能力的承擔民事責任具備的條件
法人承擔民事責任須具備三個條件:
1.須有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加害於他人的侵權行為且造成損害結果,並且,不存在民法所規定的免責條件。
對於民事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責任條件,民法有嚴格的規定。一般情況下,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必須具有過錯。因此,法人是否應對其法定代表人以及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應以該種侵權行為是否構成侵權的民事責任的條件為准予以確定。因此,判定法人是否承擔民事責任,應當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的具體情況為依據。
2.該損害結果須因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的行為而發生。
在法律上,法人的法定代表人的行為被視為法人自身的行為,因此,法定代表人在其代表許可權范圍內的侵權行為,就是法人自身的侵權行為,其後果當然應由法人承擔。除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之外,法人的經營活動還需要由其工作人員進行,即授權工作人員以法人名義從事業務活動。雖然法人的工作人員的地位與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不同,其行為不能視為法人自身的行為,而只能視為法人的代理人的行為。但法人的工作人員從事的經營活動是執行法人的意志,為法人謀利益,因此,對於工作人員的侵權行為,法人也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3.該損害結果須因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在經營活動中執行職務所實施的侵權行為而引起。
只有當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其工作人員在執行法人有關業務活動的過程中造成他人損害,其責任才能由法人承擔。所謂執行職務的行為,包括職務活動本身要求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實施的行為(例如,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執行法人的決定,非法泄露他人的商業秘密),也包括其不正當執行職務活動的行為(例如,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進行行政管理活動時,錯誤地對有關當事人施以行政處罰,造成他人財產損害)。但如果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因實施與其業務活動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或者純粹以個人名義實施的侵權行為,則法人對之不承擔民事責任,其責任應由實施侵權行為的行為人承擔。例如,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下班後開車回家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損害;又如法人的工作人員在工作時間擅自外出,參與斗毆,致他人以傷害等。
法人就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的行為承擔民事責任以後,根據法律的規定,有權追究有過錯的法定代表人或工作人員的個人責任。
至於法人成員中不具有代表權和代理權的普通職員和雇員,因執行職務損害他人,應依照民法有關僱用人責任的規定,由法人作為僱用人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例如,建築公司的工人在修建房屋時不慎將磚頭碰落在地,砸傷行人。此種情形,該建築公司應依法首先對受害人承擔賠償責任,然後,可以追究有過錯的行為人的責任。
④ 民事行為能力年齡劃分詳細分為哪幾種沒有民事行為能力是否意味著犯法不承擔責任呢
民事責任年齡主要有兩個時間點,一個是8周歲,一個是18周歲,低於8周歲是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即無需承擔民事責任,8至18周歲限制行為能力,有一定承擔民事責任的能力,還有就是18周歲以上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也具有完全民事責任能力,需完全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根據自然人的年齡和精神狀態,對民事行為能力分別作出規定:
第一種是具有完全行為能力的人。
《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規定:「十八周歲以上的自然人為成年人。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
第十八條規定:「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一般來說十六周歲已完成九年義務教育達到初中畢業了,參加生產勞動或其他工作了,但這種勞動或工作,其勞動收入必須成為本人主要生活來源的,否則,不能視其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第二種是限制行為能力人,也稱為可以獨立進行部分民事活動能力的人。
《民法總則》第十九條規定,「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總則》第二十二條規定,「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這是考慮到一些間歇性精神病人可以認定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他在不發病期間進行的民事活動是有效的。
第三種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也稱完全沒有獨立進行民事活動能力人,這種人包括不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還包括因事故造成的腦功能受損,神志不清,或老年性痴呆神志不清的人。
⑤ 限制行為能力人的刑事責任有哪些
法律分析:對於年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只需要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負刑事責任。除此以外的限制行為能力人對所有犯罪都需承擔刑事責任,只是量刑時從寬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七條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對依照前三款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
第十七條之一 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⑥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需要承擔侵權責任嗎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需要承擔侵權責任,但是監護人要承擔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以下幾種:
1、八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
2、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十八條 成年人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十六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第二十條 不滿八周歲的未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第二十一條 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適用前款規定。第二十二條 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第二十三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第二十四條 不能辨認或者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其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定該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被人民法院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經本人、利害關系人或者有關組織申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其智力、精神健康恢復的狀況,認定該成年人恢復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本條規定的有關組織包括: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學校、醫療機構、婦女聯合會、殘疾人聯合會、依法設立的老年人組織、民政部門等。
⑦ 刑法和民法中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具體年齡是多少
一、《刑法》中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6周歲;
二、《民法》中的完全行為能力為18周歲內。
容1、《民法》:
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
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
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
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
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2、《刑法》:
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⑧ 限制行為能力或者無行為能力人的法律責任問題
1、從民事責任的角度而言,「未成年」這個概念包含多種情況:
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國家、集體或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盡了監護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他的民事責任。」民法通則第十六條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
民法通則第12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不滿10周歲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
但是,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所以:
對於樓主的問題
(1)一般情況下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除了「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
(2)承擔了法律責任當然就意味著要賠償,而且不限於賠償,包括其他的一些可能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例如賠禮道歉等。
該未成年人如果有財產,在認定為「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情況下也不是必然從他的財產中賠償——因為他的民事責任不由他承擔。
(3)如果未成年人無財產,監護人承擔賠償,這兩者是不是同一主體。
2、有賠償義務,不可以拒絕。
未成年人在實施損壞他人財產或傷害他人人身的行為時還不到十八周歲,但在受害人到法院告未成年人或其監護人、要求他們進行賠償的時候,未成年人已經滿十八周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未成年人有經濟能力進行賠償,就由未成年人來賠償;如果未成年人沒有經濟能力進行賠償,則仍然由其原來的監護人來賠償。監護人不可以以未成年人已滿十八周歲應當自己承擔責任而拒絕賠償。
參考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六十一條。
3、我國立法上認為民事責任能力與年齡、心智有關;當然學術界有多種學說。
民事主體有財產,他就要承擔一部分法律責任呢?這個不是必然的,參考1(2)中的回答。
我國的《民法通則》中,於第二章"公民(自然人"規定了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對作為行為能力之基礎的意思能力的認定,採行了各國立法上通行的"年齡主義+有條件的個案審查"標准,民事行為能力制度的作用在於確定自然人之行為的效力,並不涉及民事責任能力及責任的承擔問題。而民事責任的承擔問題則集中於第六章"民事責任"中規定,該章中雖未出現民事責任能力的字樣,但從其關於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致人損害時的責任承擔(第133條)及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第134條)等的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相關司法解釋規定的精神分析,我國法律上在自然人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資格上顯然採行了與民事行為能力有所不同的標准,無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但有財產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亦得被判令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
⑨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犯哪八類罪近究刑事責任
根據法律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是指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一、《民法通則 》第十一條
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
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二、《刑法》第十七條【刑事責任年齡】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