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規定的行政責任包括哪些
Ⅰ 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有哪些方式
行政責任按承來擔的主體不同可源分為行政主體及其公務員承擔的行政責任和行政相對方承擔的行政責任。行政主體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通報批評:(2)賠禮道歉,承認錯誤;(3)恢復名譽,消除影響:(4)返還權益:(5)恢復原狀;(6)停止違法行為;(7)繼續履行職責;(8)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9)糾正不適當的行政行為;(10)行政賠償等。公務員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通報批評;(2)賠償損失;(3)行政處分等。行政相對方承擔行政責任的具體方式:(1)承認錯誤,賠禮道歉;(2)接受行政處罰;(3)繼續履行法定義務;(4)恢復原狀,返還財產;(5)賠償損失;(6)僅對外國人適用的限期離境、驅逐出境、禁止入境。
Ⅱ 行政責任的分類有哪些
行政責任的分類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處罰為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違反行政管理規定,依法應當受到處罰的責任;行政處分為行政機關內部工作人員違反相關規定所受的記過、記大過等處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九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通報批評;
(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Ⅲ 行政責任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行政責任主要形式有: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強制性行政責任包括強制劃撥、執行罰等;補救性行政責任的形式較多,主要有:認錯道歉、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撤銷違法、糾正不當、返還權益、行政賠償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九條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通報批評;
(二)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三)暫扣許可證件、降低資質等級、吊銷許可證件;
(四)限制開展生產經營活動、責令停產停業、責令關閉、限制從業;
(五)行政拘留;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Ⅳ 行政責任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行政責任是指行政主體及其工作人員因違反行政法律規范而依法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是行政違法(包括部分不當)所引起的法律後果。行政責任的特徵是:(1)其主體是行政法主體。包括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方。(2)是基於行政法律關系發生的主體應當履行的法定職責和義務。(3)行政責任是一種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規范所規定的責任與義務的方式和內容,是追究行政責任的根據。行政責任是對行政違法與行政不當的救濟。根據行政責任的承擔方式不同,可以分為補救性行政責任、懲罰性行政責任。補救性行政責任,是指行政違法主體對因其行政違法而受到損害的行政相對人實施補救的責任方式。懲罰性行政責任,是指行政違法主體因其行政違法而必須接受懲罰的責任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復議法》 第十三條 對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上一級地方人民政府申請行政復議。對省、自治區人民政府依法設立的派出機關所屬的縣級地方人民政府的具體行政行為不服的,向該派出機關申請行政復議。
Ⅳ 行政責任指什麼
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依法應承擔的行政法律後果,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行政責任是指因為違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法律規范要求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在行政活動中履行和承擔的義務。
行為主體
前面已提到,行政違法是行政責任的前提,如果行為主體的行為尚未構成行政違法,行政責任就沒法產生。這就是說,並非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的所有行為都產生行政責任,只有有行政違法存在時行政責任才會產生。
行政責任
現代法治社會,不僅要求權力(權利)、職責(義務)的法定,而且要求對責任的承擔也必須有法律依據。因此,承擔行政責任的方式、內容等都應當由法律規定。否則承擔責任就很難做到。
責任能力
行為主體不具有法定的責任能力,即使其行為構成了行政違法,也不被追究或者承擔行政責任。對行政主體來說,其責任能力的確認沒有特殊的要求,只要是國家行政機關或者是被法律、法規授權具有行政主體資格就行;而對行政相對人中的公民而言,法定責任能力的認定,必須是達到法定的年齡、具有正常的智力等,否則即使有行政違法行為存在也不能追究行政責任。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有對行政相對人中公民責任能力的規定。
行為過錯
行為的作出是主觀和客觀的統一,行為主體不承擔主觀上無過錯的行為的責任。如正當防衛。
Ⅵ 行政機關的行政法律責任包括什麼
行政法復律責任是指行制政主體和行政人因違反行政法規范而依法必須承擔的法律責任,它主要是行政違法引起的法律後果。
行政法律責任的種類分兩種:
一、制裁性責任,包括通報批評,沒收、追繳或責令退賠違法所得,行政處分
二、補救性責任,包括賠禮道歉、恢復名譽、返還權益、履行職責、撤銷違法決定、行政賠償
Ⅶ 違反行政法律的規定,要承擔的行政責任有哪些
行政責任: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Ⅷ 行政責任與刑事責任有哪些
行政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違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內部,上級對有隸屬關系的下級違反紀律的行為或者是尚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給予的紀律制裁。其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行政拘留、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等。
刑事責任是指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個人或者單位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刑事處罰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這5種主刑,還包括剝奪政治權利、罰金和沒收財產3種附加刑。附加刑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與主刑合並適用。
刑事責任要比行政責任更嚴重,而且行政責任嚴重的可能轉換為包含刑事責任
Ⅸ 簡述行政責任包括哪兩類
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兩類。
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雖然同屬行政責任的行政責任是指實施違反行政法規定的義務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追究行政責任的形式有兩種:
第一,適用對象不同,行政處分只適用於國家工作人員,不適用於社會上一般的公民;而行政處罰則適用於所有的公民、或其他組織。
第二,適用的違法行為不同,行政處分與行政處罰都適用於行政違法行為,但行政處分適用的是一般的違法失職行為,而行政處罰則適用於違反某種特定的,設定有行政處罰的法律、法規、規章的違法行為。
第三,實施處罰的機關不同。實施行政處分的機關必須是被處分人員所在單位或者行政監察機關,實施行政處罰的機關是國家法律規定的具有行政處罰權的行政機關,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和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在其法定許可權內委託的組織。
第四,不同。行政處分只能由國家機關和事業單位執行;而行政處罰則由行政機關執行,也可由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
第五,救濟的渠道不同。行政處罰的救濟渠道為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向該行政機關的上級行政機關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向人民法院就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行為提起行政訴訟。
行政處分的救濟渠道為復核和申訴,當事人對行政處分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分決定之日起三十日內向原處分機關申請復核,或者向行政監察機關申訴。
受理復核和申訴的行政機關或者監察機關經審查認為原行政處分決定是錯誤的,應當及時予以糾正;造成名譽損害的,應當負責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造成經濟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9)法律規定的行政責任包括哪些擴展閱讀:
行政責任的主要表現:
一、它是一種法律責任,不是基於道義或約定的道德責任。
二、它是在行政活動中由行政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的違反行政義務引起的,與違憲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有程度上的不同。
三、它是一種不能以其他法律責任或紀律責任替代的獨立的責任。
Ⅹ 法律責任包括哪些內容
法律分析: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承擔何種責任要視違法情況而定。
1、違反民事法律要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任包括合同責任和侵權責任,民事責任的責任形式有財產責任和非財產責任,包括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支付精神損害賠償金、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以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這些責任形式既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合並適用。
2、行政責任是指個人或者單位違反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規定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行政責任包括行政處分和行政處罰。行政處分是行政機關內部,上級對有隸屬關系的下級違反紀律的行為或者是尚未構成犯罪的輕微違法行為給予的紀律制裁。其種類有: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降職、撤職、開除留用察看、開除。行政處罰的種類有:警告、罰款、行政拘留、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等。
3、刑事責任是指違反刑事法律規定的個人或者單位所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刑事處罰的種類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這5種主刑,還包括剝奪政治權利、罰金和沒收財產3種附加刑。附加刑可以單獨適用,也可以與主刑合並適用。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七十六條 民事主體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當事人約定,履行民事義務,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二條 行政處罰是指行政機關依法對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減損權益或者增加義務的方式予以懲戒的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三條 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