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的前提
『壹』 是不是只要雙方沒有簽訂合同,就不須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不是的,因為我國我國法律規定了締約過失責任。我國法律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締約過失責任指因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而給對方造成損失的賠償責任。根據自願原則,當事人可以自由決定是否訂合同,與誰訂合同,訂什麼樣的合同。為訂立合同與他人進行協商,協商不成的,一般不承擔責任。但是,當事人進行合同的談判,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規定,有下列情況之一,給對方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所謂假借」就是根本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的目的,與對方進行談判只是個借口,目的是損害對方或者第三人的利益,惡意地與對方進行合同談判。如通則舉的一個例子:甲知道乙有轉讓餐館的意圖,甲並不想購買該餐館,但為了阻止乙將餐館賣給競爭對手丙,卻假意與乙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當丙買了另一家餐館後,甲中斷了談判。後來乙以比丙出價更低的價格將餐館轉讓了。2.在訂立合同中隱瞞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合同無效原因存在的一方沒有將其通知另一方,則該方要為此就對方在合同有效期內基於依賴、沒有過錯而遭受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3.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當事人按照誠實信用的原則進行談判,有談成的,有談不成的,都不足為奇,中途停止談判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當事人違背誠實信用的原則終止談判,就是不正常的,如果損害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則要承擔締約過失的責任,賠償損失。比如,甲向乙保證,如果乙努力取得經驗並准備投資15萬美元,則向乙授予專營許可。此後的兩年間,乙為訂立該合同做了大量工作,且一直深信將會得到甲的專營許可。當訂立協議的一切准備工作就緒時,甲通知乙必須投資更多的金額。乙拒絕了這種要求,同時乙有權要求甲補償其為准備訂立合同所發生的費用。負有締約過失責任的當事人,應當賠償受損害的當事人。賠償應當以受損害的當事人的損失為限。這個損失包括直接利益的減少,如談判中發生的費用,還應當包括受損害的當事人因此失去的與第三人訂立合同的機會的損失。
法律依據:《民法典》第五百條 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對方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信原則的行為。
『貳』 工作證明裡面寫了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法律仲裁有效嗎
免責聲明在許多廣告、網站、雜志、制式合同文本中都會出現,大多隻作為單方聲明,是否有效不以單方意志而定,需經司法考量裁定。
工作證明在仲裁或法院訴訟中以證據形式提交,司法會綜合考量其他證據和情境判定。
『叄』 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的免除
雖然違法者事實上違反了法律,並且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但由於法律規定的某些主觀條件或客觀條伯,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免除法律責任與"無責任"或"不負責任"不同,免除法律責任以法律責任的存在為前提,而"無責任"或"不負責任"則是指雖然行為人事實上違反了法律,但由於不具備法律上應負法律責任的條件,故沒有或不承擔法律責任。
在我國的法律規定和法律實踐中,免除法律責任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1、時效免責。即違法者在其違法行為發生一定期限後不再承擔法律責任。例如,我國刑法規定,法定最高弄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經過5年不再追訴;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經過10年不再追訴;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經過15年不再追訴;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經過20年不再追訴。這就意味著如果沒有法律特別規定,違反法律的行為超過一定的期限後,就不再追究法律責任,法律責任因時間流逝而消失。
2、不訴免責。即"告訴才處理"、"不告不理",不告不理意味著當事人不告,國家就不會將法律責任歸結於違法者,亦即意味著違法者實際上被免除了法律責任。在我國,不僅大多數民事違法行為是受害當事人或有關人告訴才處理,而且有些刑事違法行為也是不告不理。
3、自首、立功免責。即對那引起違法之後有立功表現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責任。
4、補救免責。即對好壞些實施了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採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法律責任。
5、協議免責。協議免責,即基於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的協商同意的免責。這種免責僅適用於民事違法行為。
『肆』 成年人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與人打架而不用負法律責任(詳見補充說明)
一般情形只有在正當防衛和見義勇為適當的合理地採取武力的行為可能會不追究法律責任。
『伍』 判斷是否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是什麼
這主要從五大方面來解釋
(一)主體
法律責任需要一定的主體來承擔。法律責任構成要件中的主體是指具有法定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社會組織。並不是實施了違法行為就要承擔法律責任,就自然人來說,只有到了法定年齡,具有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才能成為責任承擔的主體。沒有達到法定年齡或不能理解、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即使其行為造成了對社會的危害,也不能承擔法律責任。對他們行為造成的損害,由其監護人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樣,依法成立的法人和社會組織,其承擔法律責任的能力,自成立時開始。
(二)行為
有行為才有責任,純粹的思想不會導致法律責任。引起法律責任的行為是違法行為,或者侵害了法定權利,或者不履行法定義務。因此,這里所說的違法行為是廣義的,包括直接侵害行為和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是指直接侵害法定權利或不履行法定義務,直接給社會造成一定危害的行為;間接侵害行為是指雖未侵害受害人的法定權利或未直接對受害人不履行法定義務,但由於行為人未能對直接侵害法定權利者或不履行法定義務者盡到義務,從而導致或促使直接侵害發生的行為。
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存在著兩種情況,一是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沒有違法行為就沒有法律責任,這是兩者關系的一般情形或多數情形;二是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而是以法律規定為條件。這是兩者關系的特殊情形。
(三)心理狀態
構成法律責任要件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主體的主觀故意和主觀過失,通稱主觀過錯。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確自己行為的不良後果,卻希望或放任其發生。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不良後果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生或自信可以避免。應當預見或能夠預見而竟沒有預見,稱為疏忽;已經預見而輕信可以避免,稱為懈怠。過錯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在民事法律中一般較少區分故意與過失,過錯的意義不像在刑事法律中那麼重要,有時民事責任不以有過錯為前提條件,比如我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在刑事法律關系中有過錯非常重要。
(四)損害事實
所謂損害事實,指行為人的違法行為對受害方構成客觀存在的確定的損害後果。有損害事實包括對人身的、財產的、精神的或者三者兼有的、政治影響的。損害必須具有確定性。它意味著損害事實是一個確定的事實,而不是臆想的、虛構的、尚未發生的現象。損害事實是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任何人只有因他人的行為受到損害的情況下才能請求法律上的補救,也只有在行為致他人損害時,才有可能承擔法律責任。
(五)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二者之間存有必然的聯系,即某一損害事實是由行為人與某一行為直接引起的,二者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要確定法律責任,必須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聯系,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系,還應當區分這種因果聯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直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直接原因,間接因果關系中的聯系稱為間接原因。作為損害直接原因的行為要承擔責任,而作為間接原因的行為只有在法律有規定的情況下才承擔法律責任。
『陸』 合同里寫了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這句話到時候如果有問題了是否要承擔呢
要根據法律的規定了,如果是法定責任,不管有沒有約定都必須承擔,比如說侵權了。但如果是約定責任,比如說合同約定錢到期未付,合同自動解除,違約方不承擔責任,那麼就不需要承擔責任。。所以關鍵是看到底是什麼法律責任。。。
『柒』 法律責任的減輕和免責事由表現
法律責任的減輕和免責以法律責任的存在為前提,即行為人事實上違反了法律,且具備承擔法律責任的條件,但由於某些法律的規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責任。
正當防衛本身並不存在法律責任,當然不屬於免責事由。
另,法律責任的免責條件主要包括:
1.時效免責,即法律責任經過了一定的期限後而免除;
2.不訴及協議免責,即若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就實際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協商同意的免責;
3.自首和立功免責,即對於違法之後有自首和立功表現的,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的法律責任;
4.補救免責。即行為人在造成一定損害後,在有關國家機關追究其法律責任前及時採取補救措施,可以或應當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責任;
5.因履行不能而免責,即人道主義免責,亦即在財產責任中,在責任人確實沒有能力履行或沒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責任;
6.自助免責,即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與自助行為是有區別的,後者以責任的存在為前提,而前兩者卻並不存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