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法律責任法律制裁前提

法律責任法律制裁前提

發布時間: 2022-05-15 00:19:08

『壹』 法律責任的五個構成要件

法律責任的構成條件:
一、主體
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應注意的是,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二、過錯
主觀故意或過失。在刑法上故意或過失是判定行為人主觀惡性的重要依據;民法上故意和過失統稱為過錯,是構成一般侵權行為的要素;在行政法領域,實施過錯推定的方法。
三、違法行為
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違法行為與法律責任的關系是既聯系又區別的,違法行為是法律責任產生的前提,而法律責任的承擔不以違法的構成為條件。
四、損害事實
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人身、財產、精神三方面。損害應當具有 確定性,即是業已發生的而不是即將發生的,損害必須根據社會的一般觀念和公眾意識予以認定;有此責任的承擔不以實際損害存在為條件。

『貳』 「承擔法律責任與實施法律制裁,必須以違法行為為前提。」是正確的嗎為什麼

法律制裁通常是承擔法律的不利後果,法律責任不一定是以違法行為為前提。例如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義務,如果沒有實施此義務,也可能承擔法律的責任和制裁。
望採納!

『叄』 法律責任是前提,但為什麼說法律制裁是前提活條件呢

我們的法律是依靠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如果沒有法律制裁,那麼法律責版任也就無從談起了 。。這就好比權是學校與校規。如果沒有校規,那麼學校不就是亂了嗎。學校的老師和學生有什麼責任與義務那。。有了校規。那麼學校就變的井井有條。學校老師與學生各有各的責任。。

『肆』 法律責任與法律制裁實際上是一回事嗎

不是一回事。有法律責任不等於有法律制裁,當責任人主動履行了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時,就不存在法律制裁,只有由特定國家機關憑借國家強制力追究違法者的法律責任時,才稱為法律制裁。

法律責任

1、法律責任首先表示一種因違反法律上的義務(包括違約等)關系而形成的責任關系,它是以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的。

2、法律責任還表示為一種責任方式,即承擔不利後果。

3、法律責任具有內在邏輯性,即存在前因與後果的邏輯關系。

4、法律責任的追究是由國家強制力實施或者潛在保證的。

法律制裁

1、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確定並實施的,對民事違法者或應該承擔責任的其他組織和個人,依其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而給予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2、刑事制裁或稱刑罰,它是人民法院對於犯罪行為者根據其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而實施的懲罰措施。

3、行政制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根據行政違法的社會危害程度、實施制裁的方式等不同,行政制裁又可分為行政處分、行政處罰(勞動教養於2013被廢止)兩種。

4、違憲制裁是對違憲行為所實施的法律制裁。措施主要有:撤銷同憲法相抵觸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罷免國家機關的領導成員。違憲制裁是具有最高政治權威的法。

(4)法律責任法律制裁前提擴展閱讀:

一、法律責任的構成:

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法律責任必須具備的各種條件或必須符合的標准,它是國家機關要求行為人承擔法律責任時進行分析、判斷的標准。根據違法行為的一般特點,我們把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概括為:主體、過錯、違法行為、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五個方面。

1、主體。法律責任主體,是指違法主體或者承擔法律責任的主體。責任主體不完全等同於違法主體。

2、違法行為或違約行為。違法行為是指違反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超越權利的界限行使權利以及侵權行為的總稱,一般認為違法行為包括犯罪行為和一般違法行為。

3、損害事實。損害事實即受到的損失和傷害的事實,包括對人身、對財產、對精神(或者三方面兼有的)的損失和傷害。

4、主觀過錯。過錯即承擔法律責任的主觀故意或者過失。

5、因果關系。因果關系即行為與損害之間的因果關系,它是存在於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的各種因果關系的特殊形式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法律責任

網路-法律制裁

『伍』 法律制裁名詞解釋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依其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懲罰措施,根據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為司法制裁(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違憲制裁。

『陸』 法律制裁的種類、特徵和目的

法律分析:種類:1.根據法律制裁的目的和方式,可以分為恢復權利性制裁和懲罰性制裁。2.根據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為司法制裁(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違憲制裁。

特徵:(1)由國家依法實施;(2)是一種懲罰性的強制措施;(3)必須以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為前提;(4)實施法律制裁的國家機關必須遵守嚴格的程序並製作相應的法律文書。

目的:對違法者(或違約者)依據法律進行懲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護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保證人民法院查明事實,分清是非,正確適用法律,及時審理民事案件,確認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制裁民事違法行為,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維護社會秩序、經濟秩序,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順利進行。

第三條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適用本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任務,是保證准確、及時地查明犯罪事實,正確應用法律,懲罰犯罪分子,保障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教育公民自覺遵守法律,積極同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社會主義法制,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

第三條 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准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前款所稱行政行為,包括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作出的行政行為。

第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起訴權利,對應當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不得干預、阻礙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不能出庭的,應當委託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

『柒』 什麼是法律制裁法律制裁可分為哪幾類

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國家機關對責任主體依其所負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懲罰性或保護性強制措施。法律制裁與法律責任有密切聯系。

法律制裁是承擔法律責任的重要方式,法律責任是前提,法律制裁是結果或體現。但有法律責任不等於有法律制裁。當責任人主動履行了其應承擔的法律責任時,就不存在法律制裁。只有當責任人不主動承擔法律責任、需由特定國家機關憑借國家強制力追究其法律責任時,才稱為法律制裁。

根據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為司法制裁(包括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和行政制裁、違憲制裁。

(7)法律責任法律制裁前提擴展閱讀

根據《憲法》第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以上是關於法律制裁包括哪些這個問題的解答,每個公民都要知法、學法、懂法、守法,不做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同時還要積極主動和違法行為作斗爭,堅決打擊犯罪分子,共同維護良好的法制社會,共創美好的法制環境。

熱點內容
黃驊司法輔警 發布:2025-02-05 19:26:40 瀏覽:910
怎樣用物理方法治晚上打呼 發布:2025-02-05 19:07:27 瀏覽:407
刑事司法學英文 發布:2025-02-05 17:37:59 瀏覽:903
城陽人民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05 17:37:47 瀏覽:250
法院杜雲發 發布:2025-02-05 16:57:31 瀏覽:449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
陽泉市礦區法院 發布:2025-02-05 16:10:01 瀏覽: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