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個主體對網路謠言承擔法律責任
Ⅰ 網路造謠傳謠應負什麼法律責任
這要看你造謠來的主體是自個人名譽還是社會危害。
1、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的,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2、如果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或者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尚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
3、如果散布謠言,構成犯罪的要依據《刑法》的規定追究刑事責任。【侮辱罪、誹謗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
Ⅱ 在網路上造謠、傳謠,散布虛假信息,應依據哪些具體法律處罰規定
在網路上造謠、傳謠,散布虛假信息屬於治安管理處罰法調整范圍。
〈中華人民共版和國治安管權理處罰法〉
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
腐蝕性物質
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
危險物質
擾亂公共秩序的;
(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Ⅲ 傳謠者應負法律責任
一、造謠傳謠要負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現行刑法第291條第二款的規定:編造虛假的險情,疫情,災情,警情,在信息網路或其他媒體上傳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虛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網路或者其他媒體上傳播,嚴重擾亂社會秩序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的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辦理利用信息網路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規定,利用信息網路辱罵,恐嚇他人,情節惡劣,破壞社會秩序的,依照刑法第293條第一款第二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編造虛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編造的虛假信息,在信息網路上散布,或者組織,指使人員在信息網路上散布,起鬨鬧事,造成公共秩序嚴重混亂的,依照刑法第293條第一款第(四)項的規定,以尋釁滋事罪定罪處罰。
二、網路誹謗罪的主體認定
1、網路誹謗與傳統的誹謗罪主體一樣,凡是具備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都可能成為本罪的主體。然而網路空間里很少有人以自己的真實面目出現,這就必然涉及到對網路服務提供商的責任認定問題。
2、有些國家明確規定其是不負任何責任的,如新加坡在電子交易法令中規定,網路服務商無須對第三方在網上所提供的資料負責,因為網路服務商只是提供技術上的服務。
在ICP是否承擔責任的問題上,目前主要有兩種傾向:一種認為應讓其承擔嚴格責任。此種觀點認為,網路內容提供商主要提供的是一種內容本身的服務,其應具有對所提供的信息更大的審查義務,故應承擔較為嚴格的責任。如瑞典1998年專門頒布法令規定,網站經營者負有在合理限度內監督其所傳輸內容的義務。
Ⅳ 網上傳謠的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1、民事責任,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法律責任。2、行政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等規定給予拘留、罰款等行政處罰。3、刑事責任,可能構成侮辱罪、誹謗罪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條 人格權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權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一)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二)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三)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Ⅳ 網路謠言的民事責任是什麼
如果散布謠言侵犯了公民個人的名譽權或者侵犯了法人的商譽,依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要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及賠償損失的責任。
此外,網路造謠,要承擔行政責任。網路造謠,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但尚不構成犯罪的,公安機關可以對造謠人進行行政處罰,比如拘留、罰款等。
網路造謠,構成犯罪的,還要追究刑事責任。其中可能觸犯刑事罪名有很多,比如煽動分裂國家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誹謗罪等。
網路造謠的處罰
1、民事責任:根據民法總則第179條規定,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有停止侵害、賠償損失、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方式。
2、行政責任: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散播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3、刑事責任:比如煽動分裂國家罪,刑法第103條規定對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處無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等。比如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刑法第291條規定,情節嚴重的,對首要分子,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比如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刑法第221條規定,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以上內容參考澎湃新聞-造謠傳謠究竟會受到怎樣的處罰 答案請看這里!!!
Ⅵ 網路上造謠承擔什麼樣的刑事責任
網路造謠應該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根據網路謠言的內容和侵犯的客體性質不同所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也各有不同,而有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有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和刑事責任。在網路上編造謊言、虛構事實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因過錯而對他人的民事權益造成侵害的行為,從民法學角度來看是一種侵權行為。至於這種行為具體侵害了他人的何種民事權益,需要根據行為人行為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如果編造謊言詆毀他人名譽、侮辱他人,可能侵犯了他人的名譽權、榮譽權;如果在網路上宣揚他人隱私,則可能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雖然網路是虛擬的,但是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裡實施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侵權行為,與其他侵權行為一樣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網路謠言種類
網路謠言可以分為如下幾類:
第一類是危害我國的國家安全、民族團結、國防利益的網路謠言。
此類網路謠言發布者或傳播者侵犯的客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民族平等及國防安全等。因為危害國家安全的犯罪危害性較大,故構成此類犯罪通常不需要以情節嚴重或造成嚴重結果為前提。
第二類是危害法律實施或破壞社會穩定的網路謠言。
此類網路謠言發布者或傳播者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法律、行政法規的實施秩序以及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等單位的工作、生產、營業、教學、科研等秩序,公共場所、交通秩序,以及人民群眾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第三類是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組織的名譽、榮譽權的網路謠言。
此類網路謠言發布者侵犯的客體是商事主體的商業信譽和商品聲譽及正常的市場競爭秩序、自然人的人格尊嚴及名譽權。
實際上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法律規定當中規定在我國大部分情況下,網路造謠都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但是實際在司法實踐當中,往往對於網路造謠很難進行有效的處理,如果一定需要進行制裁的建議可以聯系律師幫忙,華律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Ⅶ 網路造謠需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在網路上造謠需承擔的法律責任為:通過信息網路,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依據】
《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
Ⅷ 在網路上造謠需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在網路上造謠的行為人需承擔的法律責任是:違反治安管理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構成侮辱、誹謗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情節較重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一)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六)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條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
前款罪,告訴的才處理,但是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
通過信息網路實施第一款規定的行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訴,但提供證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機關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