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談談你對教育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認識

談談你對教育法律責任歸責原則的認識

發布時間: 2022-05-16 03:52:12

『壹』 教育法律責任的構成要件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

祝我的大朋友們節日快樂,永葆童心~

好了,開始我們今天的教師招聘沖刺

今天要復習的內容是教育法律責任

考點1:歸責要件

所謂歸責,是指法律責任的歸結。它要解決的是法律責任應該由誰來承擔的問題。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有損害事實

這是指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2.有違法行為

這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假若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法,他就不承擔法律責任。

3.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這是指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考點2: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確認和承擔法律責任時必須依照的標准和准則。學校教育活動是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侵權導致的民事法律責任,根據我國《民法通則》,這種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主要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四項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同時,以過錯作為確定行為人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對未成年人依法負有教育、管理、保護義務的學校、幼兒園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職責范圍內的相關義務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損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損害的,應當承擔與其過錯相應的賠償責任。

2.過錯推定原則

推定,是指根據已知的事實所進行的推斷和確定。過錯推定,也稱為過失推定,是指如果原告能證明其所受的損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應推定被告有過錯並應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

3.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是指當事人雙方在造成損害時均沒有過錯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公平的原則,來判定當事人對受害人的財產損失給予適當的補償。我國《民法通則》第132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這一規定是公平責任原則的重要法律依據。此外,我國《民法通則》在多個條文中都規定了公平責任,從而使公平責任上升為一項歸責原則。

4.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也稱為無過失責任,是指當損害發生後,當事人無過錯也要承擔責任的一種法定責任形式,其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

考點3:侵權責任★★★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此時教育機構承擔過錯推定責任。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此時教育機構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 END ——

『貳』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有哪些

1、過錯責任原則

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構成要件。即行為人的侵權行為給對方造成損害,須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過錯才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過錯責任是侵權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特別侵權行為外,一般侵權行為均適用過錯歸責原則。

2、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推定加害人存在過錯而應承擔侵權責任,加害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主要情形有:

(1)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駕駛人、行人之間發生交通事故,機動車駕駛者適用過錯推定;

(2)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及其擱置物、懸掛物發生脫落、墜落,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致人損害,堆放物致人損害,適用過錯推定;

(3)林木折斷造成他人損害,對林木所有人或管理人適用過錯推定;

(4)動物園發生動物致人損害時,對動物園適用過錯推定;

(5)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因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致在其學習、生活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受到人身損害,教育機構應承擔相應責任,除非教育機構能證明其已盡管理職責。

3、無過錯責任原則

又稱嚴格責任原則,是指基於法律的特別規定,受害人能夠證明損害是加害人的行為或者物件所致,加害人就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而不論其是否存在主觀上的過錯,除非加害人能夠證明存在法定抗辯事由。

目前法律規定承擔無過錯責任的情形主要由:

(1)被監護人致人損害,監護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2)用人單位對工作人員的行為侵害他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3)個人之間形成勞務關系,提供勞務一方因勞務造成他人損害,由接受勞務一方承擔侵權責任;

(4)產品缺陷致人損害時,生產者承擔無過錯責任;

(5)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害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6)環境污染致人損害的,排污單位承擔無過錯責任;

(7)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

4、公平責任原則

是指加害人和受害人對造成的損害事實均沒有過錯,而根據公平的觀念,在考慮當事人的財產狀況、支付能力等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由雙方分擔損失。

『叄』 學校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

教育機構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主要是教育機構產生了過錯才需要承擔責任。
法律分析
如果沒有產生過錯,則不需要承擔責任。同時針對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以及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認,有不同的根據和標准。歸責原則有很多種類,目前各國適用的國家賠償歸責原則主要有過錯原則(包括主觀過錯、客觀過錯、職務過錯或公務過錯)、違法原則、主觀過錯加違法原則、無過錯原則(危險責任)等。歸責:是指依據某種事實狀態確定責任的歸屬。所謂歸責原則,就是確定責任歸屬所必須依據的法律准則。歸責原則所要解決的是,依據何種事實狀態確定責任歸屬問題,其所解決的是侵權的民事責任之基礎問題。歸責原則是侵權行為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在討論侵權行為法的基本問題時似乎無法不論及歸責原則及其適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是,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侵權責任。

『肆』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主要內容是什麼

學校教育法律責任的內容
學校實施違法行為是其承擔法律責任的前提,但並不是各種違法行為都承擔相同的法律後果。教育法根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法律地位和違法行為的性質,規定了承擔教育法律責任的主要方式。
(1)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
行政法律責任是指行政法律關系主體由於違反行政法律規范,構成行政違法而應當承擔的否定性法律後果。根據《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等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責任的承擔方式主要是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
(2)違反教育法的民事法律責任
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民事違法行為而應承擔的法律後果。學校反教育法律、法規,破壞了平等主體之間正常的財產關系或人身關系,依照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民事法律責任,是一種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責任。我國《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規定對違法行為承擔民事責任。《民法通則》對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15種主要方式作了規定。
(3)違反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
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的刑事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實施的違反教育法的行為,同時觸犯了刑法,達到犯罪的程度時,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後果。《教育法》、《義務教育法》及其實施細則對某些違法行為追究刑事責任做了規定。追究刑事法律責任往往表現為給予行為人以刑事制裁,即人民法院依法對犯罪人運用的刑罰。
對於某一違反教育法律、法規的行為,追究法律責任的方式並不限於一種,可以在追究行政法律責任的同時,追究民事法律責任或者刑事法律責任,甚至三種形式可以並處。此外,如果當事人違反經濟合同的法律責任,則還承擔經濟法律責任。

『伍』 學前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確認和承擔法律責任時必須依照的標准和准則。學校教育活動是所產生的法律責任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侵權導致的民事法律責任,這種民事法律責任的追究,主要根據《民法總則》中規定的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公平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四項原則。
1.過錯責任原則
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過錯作為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由此可知這一原則採取的舉證方法是「誰主張誰舉證」,也就是如果學生或家長要告學校或老師,就得拿出證據。
過錯責任原則適用於財產損害、人身損害等一般侵權行為。
這是校園傷害事故中使用最多的原則。而且,受害者主要針對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也就是10-18歲的未成年學生。
在校園傷害事故中,過錯責任原則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也是我們考試中常考察的案例形式:第一,誰有錯誰負責。例如:某小學學生小明課外活動結束後回宿舍途中,上樓時涼鞋前端在樓梯上絆了一下,摔倒在地頭破血流。學校一邊將小洋送往醫院救治,一邊通知小洋家長。在這則案例中學校需要承擔賠償嗎?答案是需要的。小洋在樓梯上絆倒受傷,是在學校負有管理職責的教學設施和生活設施內發生的傷害事故,因此學校存在安全管理過錯,需要承擔責任。這就是誰有錯誰負責的表現。
第二種就是誰負主要責任,誰負次要責任。比如小學三年級男生小強與同班女生小紅發生矛盾,打了小紅,老師對小強進行了批評教育。小紅父親得知此事趕到學校,沖進教室,不顧上課老師的攔阻,將小強打傷。事後小強家長將小紅父親和學校一起告上法庭。該事件經法院審理,判決學校40%的責任。在這里,法院對這起學生傷害事故採用的歸責原則是就是過錯責任原則。小紅父親是小強的直接加害人,負主要責任;而學校在教育活動期間,由於安全管理做得不到位,比如保安沒有對進校人員進行核查或者老師沒攔住家長,從而使得小紅家長能夠沖進教室,將小強打傷,因此學校要負次要責任。
2.過錯推定原則
過錯推定責任,是指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就推定其主觀上有過錯,除非行為人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簡單地說,默認有錯,自證清白,否則擔責。比如在高空拋物案件中,默認整棟樓的人都有過錯,除非他能夠證明自己的清白,如家裡沒有花盆,事發時不在家等等,否則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因此這一原則採取的取證方法是「誰被告誰舉證」。
那在校園傷害事故中,如果家長能證明傷害是由學校導致的,但是學校不能證明傷害不是自己的導致的,就假定傷害就是學校導致的,由學校承擔相應的民事法律責任。這個原則主要用於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的傷害事故,也就是10歲以下的未成年學生。是作為過錯責任原則的補充。
3.無過錯責任原則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情況下,與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的行為人,不論其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即無論是否有錯均負責。其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所受到的損失。比如,司機正在正常的行使,一個行人闖了紅燈被撞,此時司機沒有錯,行人有錯,但是法律站在要保護弱者的角度,也會讓司機給行人一定的賠償。
在校園傷害事故中,無過錯責任側重的是當教師和學校工作人員在履行工作職責時,因方法不當造成的損害是由用人單位即學校承擔全責,這里的無過錯強調的是學校沒有過錯但是也要承擔責任。比如:某學校校車司機小王,在搭載學生上學途中,學生下車上廁所。之後,小王沒有清點人數就將校車開走,導致學生小明沒有坐上校車回校。家長將校車司機和學校告上法院,誰應該負賠償責任?在這則案例中,學校是要負賠償責任的。因為校車司機是學校工作人員,他在履行工作職責時方法不當,對小明造成了損害,這時候由用人單位即學校承擔全責。
4.公平責任原則
公平責任原則,是指損害雙方的當事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都沒有過錯,但如果受害人的損失得不到補償又顯失公平的情況下,由人民法院根據具體情況和公平的觀念,要求當事人分擔損害後果。這個原則前提是雙方都沒有錯的情況下使用。比如見義勇為者:小明在路上遇到一女孩錢包被偷了,幫忙追擊小偷的途中被小偷所傷,小偷逃之夭夭。在這個情況中,小明見義勇為沒有錯,女孩也沒有錯,但小偷逃了,小明的損失得不到補償。這時候為了公平,會讓小紅分擔小明的損失。
而這在校園傷害事故中常常表現為:學生與學生之間打架或發生其他傷害行為,導致學生受傷,加害人的家長要承擔賠償責任。比如:三年級小明的家長在上學前反復提醒小明,讓他注意鉛筆的使用,不要挫傷同學。但是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挫傷了小紅,導致小紅右眼受傷。小明家長應該承擔賠償責任么?那麼,根據教育公平原則,考慮到小紅的家庭經濟情況,為了保證公平,小明家長應當承擔部分賠償責任。

『陸』 對教育政策法規的認識

通過這段時間對學習義務教育法學習,我發現,《義務教育法》的立法理念有了較大的突破,其中最基本的一個立法理念是以學生發展為本,真正給學生以發展的空間,同時給義務教育階段教師充分的發展空間,並明確了對義務教育質量的要求。國家鼓勵學校和教師採用啟發式教育等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認為這是我們教育教學改革中最本質的內容,是我們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
我更加清楚了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對實施素質教育提出的明確的法律要求。新《義務教育法》在總則第3條中明確規定著:「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在第34條還規定:「教育教學工作應當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教書育人,將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統一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義務教育法》第一次將素質教育明確寫入法律,提出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符合教育規律和身心發展」、「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強調要「把德智體美有機地統一在教學的活動中」,還明確提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閱讀《義務教育法》後我感到它注重了學生的素質培養、全面發展;注重了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如果每一位教師都遵循它,在教育工作中注意讓學生更快樂更全面地發展,一定能培養出更出色的學生。
通過學習,再聯系實際,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還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用愛心去澆灌、呵護。用《教師法》、《義務教育法》和《未成年護法》來規范和鞭策自己,在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保障學生合法權益,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樣才得以使我們的事業走向輝煌使我們的教育對象健康成長。
總之,我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按照《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奉公守法,遵守社會公德。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為人師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豐富自身學識,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業務水平,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規程,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心、愛崗敬業。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樹立正確的人才觀,重視對每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和良好個性的培養,不用學習成績作為唯一標准來衡量學生,與每一個學生建立平等、和諧、融洽、相互尊重的關系,關心每一個學生。

『柒』 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有哪些

【法律分析】
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1.有損害事實
有損害事實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
2.損害行為必須違法
行為違法即行為人實施了違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3.行為人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時,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
4.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七十一條 違反國家有關規定,不按照預算核撥教育經費的,由同級人民政府限期核撥;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違反國家財政制度、財務制度,挪用、剋扣教育經費的,由上級機關責令限期歸還被挪用、剋扣的經費,並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十二條 結伙斗毆、尋釁滋事,擾亂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教育教學秩序或者破壞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由公安機關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侵佔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校舍、場地及其他財產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七十三條 明知校舍或者教育教學設施有危險,而不採取措施,造成人員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捌』 簡述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

你好,教育法律關系主體只有具備以下四個教育法律責任的歸責要件,才被認定為教育法律責任主體,才應該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
(一)有損害事實
即行為人有侵害教育管理、教學秩序及從事教育教學活動的公民、法人和其池組織的合法權益的客觀事實存在。這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違法對社會所造成的損害,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違法行為造成了實際的損害,如體罰學生致學生身體受到傷害;另一種是違法行為雖未實際造成損害,但已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有關部門明知學校房屋有倒塌的危險,卻拒不撥款維修。

違法行為造成的損害後果,表現為物質性的後果和非物質性的後果。物質性的後果具體、有形、能夠計量。如挪用學校建設經費,其數額可以計算。非物質性的後果抽象、無形、難以計量。如教師侮辱學生,造成學生精神上、心理上長期的傷害,則無法計量。

(二)有違法行為
即行為人實施了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假若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違法,他就不承擔法律責任。行為違法也是構成教育法律責任的前提條件。

這個條件也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行為的違法性。只有行為違反了現行法律的規定才是違法行為。這種違法行為可以是積極的作為,如考試作弊,毆打、侮辱教師,侵佔學校財產;也可以是消極不作為,如不及時維修危房、拖欠教師的工資等。另一方面,違法行為必須是一種行為。人的行為雖然受思想支配,但是如果思想不表現為行為,則並不構成違法。內在的思想,只有表現為外在的行為時,才可能構成違法。社會主義法制原則不承認思想違法。

(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
所謂過錯,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具有主觀上的故意或過失的心理狀態。
所謂故意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例如,招生辦公室主任收受賄賂後,有意招收分數低的學生,不招收分數高的學生,致使分數高的學生落榜。
所謂過失的心理狀態,是指行為人在本應避免危害結果發生時,但由於疏忽大意或者過於自信而沒有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例如,教師在教育方式不當對學生進行人格侮辱後,學生因不堪忍受而自殺。該教師的行為即有過失的因素。

(四)、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
即違法行為是導致損害事實發生的原因,損害事實是違法行為造成的必然結果,二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前者決定後者的發生,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結果。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玖』 結合幼兒園實際+舉例說明教育民事侵權歸責原則有哪些

摘要 根據《意見》第160條:「在幼兒園,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學校生活和學習

熱點內容
這得問候南京那位法官 發布:2025-02-05 16:30:58 瀏覽:497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ppt 發布:2025-02-05 16:22:37 瀏覽:20
法家法治國誤導 發布:2025-02-05 16:14:19 瀏覽:427
很多公司上班時間與勞動法不一致 發布:2025-02-05 16:11:11 瀏覽:900
陽泉市礦區法院 發布:2025-02-05 16:10:01 瀏覽:289
司法拍賣北京房產 發布:2025-02-05 15:50:12 瀏覽:11
非全日製法律碩士學費 發布:2025-02-05 15:39:35 瀏覽:993
民法課推薦 發布:2025-02-05 15:33:50 瀏覽:4
昌平法院法官遭槍殺 發布:2025-02-05 15:33:45 瀏覽:56
單位規章制在哪公示 發布:2025-02-05 15:30:02 瀏覽: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