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談紀要有法律責任
A. 會議紀要具有法律效力嗎
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按照《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會議紀版要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權定事項。如果會議紀要僅僅作為記錄會議情況之用,並在行政機關內部傳閱,則不存在對外發生效力的問題。
簡介:
會議紀要是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的公文。會議紀要不同於會議記錄。會議紀要對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都適用。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區別十分明顯。從應用寫作和文字處理的角度來探析,二者截然不同。會議紀要是一種法定的公務文書,其撰寫與製作屬於應用寫作和公文處理的范疇,必須遵循應用寫作的一般規律,嚴格按照公文制發處理程序辦事。
拓展資料:
會議紀要適用於一些大中刑的、比較重要的會議。這種會議往往具有方向性、專題性、專業性、形容性、學術性的特點,是為了解決當前工作中的某項實際問題,會議本質精神,用至一些分歧意見等寫出來。
其目的有二:一是向上級匯報會議情況,以獲得上級及時的指導;二是向下級傳達;以便貫徹執行,因此,研究一般性問題的會議,尤其是一些規范較小的事務性會議,一般不寫會議紀要。
B. 會議紀要有法律效力嗎
會議紀要對參與會議的單位有一定的約束力,但沒有法律效力,沒有強制力。它的實質,只是一個相關單位通過協商達成的協議。
C. 會議紀要是否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認定
會議復紀要是政府派員參與兩制家公司經濟利益的協調,對公司之間的民享行為提出的一種協調意見,並非政府行政命令或決定,亦非當事人之間的民事協議,對當事人不具有強制力。會議參加人如自願接受並履行,則產生相應的法律後果,如不接受,則不會產生法律約束力,這是會議紀要與當事人自願達成的有效民事協議在法律效力上的重要區別。
D. "會議紀要"是否有法律效力
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
會議紀要是根據會議記錄和會議文件以及其他版有關材料加工整理而成,反權映會議基本情況和精神的紀實性公文,主要具有綜合性、指導性、備考性等特點。
會議紀要無非是地方黨委、政府與下屬各局、委共同協商地方政策的會議記錄,無法上升到法律、法規、規章的高度,不是規范性文件,其效力遠遠低於法律、法規、規章。
E. 政府辦發會議紀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會議紀要無非是地方黨委、政府與下屬各局、委共同協商地方政策的會議記錄,無法上升到法律、法規、規章的高度,不是規范性文件,沒有法律效應。
F. 政府會議紀要是否有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政府會議紀要不具有法律效力。按照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會議紀要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如果會議紀要僅僅作為記錄會議情況之用,並在行政機關內部傳閱,則不存在對外發生效力的問題。會議紀要是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的公文,是在會議記錄基礎上經過加工、整理出來的一種記敘性和介紹性的文件。包括會議的基本情況、主要精神及中心內容,便於向上級匯報或向有關人員傳達及分發。整理加工時或按會議程序記敘,或按會議內容概括出來的幾個問題逐一敘述。紀要要求會議程序清楚,目的明確,中心突出,概括准確,層次分明,語言簡練。
【法律依據】:《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 第三十一條 公文的印發傳達范圍應當按照發文機關的要求執行;需要變更的,應當經發文機關批准。涉密公文公開發布前應當履行解密程序。公開發布的時間、形式和渠道,由發文機關確定。經批准公開發布的公文,同發文機關正式印發的公文具有同等效力。
G. 「會議紀要」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會議紀要是行政公文的一種,不過現在很所企業、事業單位也頻繁使用版這種文體權,如董事會會議紀要。
2、會議紀要是沒有法律效力的:會議紀要是行政機關在行政管理過程中形成的規范格式化文書,用於記載和傳達行政機關有關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是行政機關公務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工具。會議紀要只具有行政指導性質,不具有強制力,其並不能在法律上產生新的權利和義務關系,不具有行政法律效力。但會議紀要具有確定某一行政事項如何處理的初步意見,因此具有證據意義。
綜合:會議紀要主要適用於記載和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其性質主要是針對會議進行情況以及最後結論的記錄,只具有指導意義,本身並不對外發生法律效力。
H. 會議紀要能否作為法律依據
不是訴訟中會議紀要不能作為法律依據。訴訟中會議紀要可以作為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
會議紀要是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的公文。會議紀要不同於會議記錄。會議紀要對企事業單位、機關團體都適用。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區別十分明顯。從應用寫作和文字處理的角度來探析,二者截然不同。會議紀要是一種法定的公務文書,其撰寫與製作屬於應用寫作和公文處理的范疇,必須遵循應用寫作的一般規律,嚴格按照公文制發處理程序辦事。會議紀要適用於一些大中型的、比較重要的會議。這種會議往往具有方向性、專題性、專業性、形容性、學術性的特點,是為了解決當前工作中的某些實際問題,會議本質精神,甚至一些分歧意見等寫出來。其目的有二:一是向上級匯報會議情況,以獲得上級及時的指導;二是向下級傳達;以便貫徹執行,因此,研究一般性問題的會議,尤其是一些規范較小的事務性會議,一般不寫會議紀要。在涉及法律訴訟事項的時候,相關的會議紀要,可以作為原始證據提供給法庭,由法庭決定採納與否。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的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