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釋法的法律效力
① 全國人大和人大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在法律效力上有什麼區別
全國人大制定的是憲法規定的基本法律,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是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只是具體立法分工和立法內容上的不同,效力是一樣的。
②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可以作為判決的法律依據嗎,希望具體點
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在於憲法、法律、全國人大的法律解釋和最高檢的法律解釋不相沖突的情況下可以作為判決的法律依據。如果上位法有明確的規定,優先適用上位法
③ 簡述全國人大常委會五次釋法及其意義。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第一百零四條的解釋》(即第五次釋法)指出,香港特區公職人員必須「真誠、莊重地進行宣誓」,必須准確、完整、莊重地宣讀「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宣誓人如故意歪曲誓言或以「不真誠、不莊重」的方式宣誓,即喪失就任資格。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釋法,闡明了宣誓的立法原意,明確了宣誓的莊重性、嚴肅性,亮明了法律的紅線,解決了香港行政區存在的現實問題,旨在確保「愛國者治港」的真正落實,更說明了,在「一國兩制」及《基本法》框架下的司法獨立,既要尊重香港法院享有獨立判案的權力,更要尊重中央依法享有的權力,絕不能以維護香港司法獨立為借口,排斥、忽視甚至凌駕於中央權力之上。
《基本法》實施的歷史,證明了人大釋法是確保「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的不可或缺的法律機制,標志著《基本法》的最終守護者是中央。而處理好人大釋法與司法審判關系的一個很重要的經驗也正是始終堅持「一國兩制」的指導思想。「一國兩制」是《基本法》的指導思想,也是法律實施過程中的指導思想,是該法律的靈魂,無論是人大釋法還是司法審判都不能偏離這一思想。
④ 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的效力有什麼區別
1、解釋主體不同
全國人大常委會屬於立法機關,其作出的解釋屬於立法解釋;而「兩高」屬於最高司法機關,其作出的解釋屬於司法解釋。
2、解釋效力不同
作為立法解釋,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而「兩高」的解釋屬於司法解釋,是工作層面的,其解釋效力要低於立法解釋,不能與立法解釋相沖突。
3、解釋情況不同
根據立法法第42條第2款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只針對以下兩種情況進行解釋:法律的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而「兩高」只針對司法實踐中遇到的法律適用問題進行解釋。
4、解釋程序不同
根據立法法第43、46條的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解釋可以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各專門委員會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法律解釋要求。
法律解釋草案表決稿由常務委員會全體組成人員過半數通過,由常務委員會發布公告予以公布。而「兩高」的司法解釋主要由其內部的業務部門或者其他相關單位或者個人提出,並分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委員會通過。
⑤ 中國人大釋法與相關司法獨立沖突嗎
不會,人大常委會立法解釋法律效力等同於法律。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⑥ 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以及人大的立法解釋有無法律效力
1、從法律規定來說,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釋高於最高院的司法解釋,當最高院的專司法解釋與人大常委屬的立法解釋相沖突之時,應當按照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釋來實行。簡單的說: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釋屬於正式法律解釋,與立法有著同樣的效果,而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只是人大常委在特定情況下授權最高院對審判方面的具體操作做出規定解釋,就像國務院也可以對行政法規做出解釋一樣,但不管是最高院的司法解釋也好,還是國務院對行政法規的解釋,都不能超越人大常委的解釋許可權。
2、人大常委所做的司法解釋與成文法具有同樣的效果。而最高院所做的司法解釋則不然。
以上僅是理論上而言,從實踐中來看,基本上最高院的司法解釋只要不同人大常委的立法解釋相沖,就應該按照執行,這也符合我國的司法工作的實際情況。
⑦ 全國人名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效力大還是全國人名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的法律效力
基本同樣,但常委會不能修改憲法,所以全國人大要大一些
⑧ 什麼是「人大釋法」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釋法幾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第一百五十八條規定:本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大釋法」即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解釋法律權」,對香港特區因為對基本法的理解分歧而進行定調。
至今為止,全國人大常委會共對香港基本法釋法五次:
1999年6月第一次釋法,就吳嘉玲案聚焦香港港人在內地所生子女居港權問題,人大決議指出只有獲批單程證的香港永久居民在內地所生子女才享有居港權。
2004年4月第二次釋法,聚焦行政長官產生辦法與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法案、議案的表決程序,涉及有關修改「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產生辦法和法案議案表決程序」的規定,其中最重要一項訂明,所有修改建議除了原有規定的「須經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多數通過,行政長官同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或者備案」這3項法律程序之外,在展開這些法律程序之前還需要另外2項程序,即:(1)行政長官就是否需要進行修改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報告;(2)由全國人大常委會依照《基本法》第四十五條和第六十八條規定並根據香港的實際情況和循序漸進的原則予以確定,即是說由政改「三部曲」變為「五部曲」。
2005年4月第三次釋法,聚焦行政長官的缺位與產生,當時的起因是董建華辭職,引發香港社會內部關於行政長官任期問題的爭論,人大最終決定補選的行政長官任期為前任餘下的任期。
2011年8月第四次釋法,起因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終審法院在審理一起與剛果民主共和國有關的案件時,涉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是否應適用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採取的國家豁免規則或政策的問題,人大決議因香港對外事務由中央人民政府負責,故此香港特區須跟從中央人民政府,對剛果民主共和國實施「絕對外交豁免權」。
2016年11月第五次釋法,起因是香港立法會出現宣誓問題,有議員在宣誓時展示「港獨」標語並發布辱華言論,人大決議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公職人員必須依法真誠地作出擁護基本法和效忠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宣誓,並謹守誓言。
⑨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的效力
司法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可以說是很大程度上比某些具體法條還靠得住,專所以司法解釋必然是有法律屬效力的,因為司法解釋本身就是最高院對於各級法院判案的一個規定,所以各級法院在審判案件是當然會依照其解釋進行。
另外,國務院的意見,只能算作一般規范性文件,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或者你的意思是國務院的規定,這個算行政法規,這是國務院行政立法權的一項,是具備法律效力的。從法律效力上講,行政法規高於部門行政規章,部門行政規章高於一般行政規范性文件。由於法律效力的差異,人民法院在審理行政案件中也採取了不同的處理原則:以法律和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為依據,參照國務院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定、發布的規章,至於規章以下的一般規范性文件在行政訴訟中僅具有參考意義。
⑩ 人大通過的草案是否有法律效力
法律草案沒有法律效力,但是人大通過的法律就不是草案,而是成為正式的法律,正式法律就具有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