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加第三人的法律責任
① 民事訴訟法追加第三人的法律規定
法律分析: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在民事訴訟中,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訴訟請求,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訴訟中的人,第三人分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雖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第三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② 在民事訴訟中,法院可以依職權追加第三人嗎
法律分析:依據我國具體法律規定而言,法院可以依職權追加第三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_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
③ 被告追加第三人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法院處理案件的一個原則是不告不理。原告作為訴訟的主動發起人,享有主張由誰承擔責任的權利。法院應根據原告的請求決定請求是否有理,是否應予支持。而被告作為訴訟的被動承受者,主張對原告之訴是否應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二十三條 人民法院應當保障當事人依照法律規定享有的起訴權利。對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條的起訴,必須受理。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立案,並通知當事人;不符合起訴條件的,應當在七日內作出裁定書,不予受理;原告對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訴。
④ 行政訴訟追加第三人的法律依據
法律分析:行政訴訟中追加第三人,必須由申請人向法院遞交追加第三人的書面申請,申請應當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齊全,申請中應列明被追加的第三人的基本情況、說明追加理由,並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行政訴訟第三人是指同被訴的具體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在行政訴訟過程中申請參加訴訟或有法院通知參加訴訟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二十九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
⑤ 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法律規定是怎樣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第二款的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
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成為當事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或者由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由此可見,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原告已經起訴到法院,且案件已經由法院受理;
(2)由訴訟當事人提出申請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民事訴訟法中對由那一方當事人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並無明文規定,我認為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分如下情況:A、原告申請追加第三人;B、被告申請追加第三人;C、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對於上訴三種情況,原告、被告、第三人申請後,法院應作初步的審查,如果法院認為案件的處理結果與第三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則同意其申請,否則法院可決定不予追加,這樣可以有效地避免當事人濫用該權利,拖延訴訟;
或(3)法院依職權追加第三人。法院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如發現案件的處理結果與案外人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可依職權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
綜上,原告在起訴時不能在訴狀中直接列第三人,這一做法沒有任何的法律依據。在訴訟過程中是否追加第三人參加訴訟應該根據案件是否涉及第三人利益由法院最終進行決定。
拓展資料
一、法律規定第三人的目的;
1、維護和諧的經濟秩序,保障各方的合法民事權益;
2、減少訴累;
3、查清案件的事實;
二、民事訴訟中第三人的分類:
1、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該第三人既不同意原告的訴訟主張,也不同意被告的答辯意見,對原被告的訴訟標的享有獨立的請求權。在民事訴訟中處於類似於原告的法律地位、而本訴中的原被告處於類似於共同被告的訴訟地位。
2、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該第三人對本訴中原被告的訴訟標的並無獨立的請求權,但本訴中案件的處理結果對其有有利或不利的後果產生。其又可分為原告型第三人(第三人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協助原告的主張,幫助原告勝訴以維護自身的利益)和被告型第三人(第三人為維護自身的利益,有可能協助被告反駁原告的訴訟主張,以維護自身的利益)。
民事訴訟中第三人享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區別於本訴中原被告。
1、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向法院提出、變更、放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提出調解或和解;申請撤訴;提交證據;進行答辯;申請迴避;提出管轄權異議;提出上訴等,第三人與本訴中的原被告民事訴訟權利義務基本相同。但第三人行使這些權利的目的並不同於原被告,而是維護自身的權益。
2、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基本和本訴中的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相同。不同的方面是:(1)只有當法院判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時候,該第三人才能夠提起上訴;(2)無權提出管轄權異議;(3)無權變更或放棄訴訟請求;(4)無權撤訴。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原告起訴時直接在民事訴狀中將第三人列在其中,其實是沒有任何法律依據的。第三人參加訴訟不同於本訴中的原被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
由此可見,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須滿足以下條件:
(1)原告已經起訴到法院,且案件已經由法院受理;
(2)第三人主張的請求權必須針對是本訴的訴訟標的提出(但不是基於同一法律關系);
(3)第三人主動提出參加訴訟,法院不能依法追加第三人,否則違反民事訴訟法「不告不理的原則」。
(4)第三人認為對原被告訴爭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是否有請求權由法院最終裁決)。
法院無權追加或原被告無權申請追加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
⑥ 原告申請追加第三人,法院該如何處理
法律分析:無獨立請求的第三人一般是由自己申請或法院通知其參加到訴訟中來。無論是自己申請還是法院主動通知其參加訴訟,決定權都在法院。既然原告已提出了追加,那麼法院為慎重起見,還是審查一下原告的罰浮竄簧訶毫撮桐鄲昆提議是否正確和有必要;如認為有必要,則可通知該第三人作為無獨立請求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當然其是否參加都不影響案件的審理;如果法院審查後認為本案處理結果與其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則不必通知其參加訴訟,對於該決定在開庭時或開庭前告知原告即可了。對於第三人的追加或通知參加訴訟,應該不受審級的影響,只要有必要都可以追加或通知參加訴訟。當然第三人有權放棄或者不參加訴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二條 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
⑦ 被告追加第三人的法律與依據
法律分析:是可以追加的。在訴訟過程中,一般只有兩個人,或者是兩方,但是隨著訴訟案件的展開,可能會涉及到第三方,如果涉及到了第三方,法院或者當事人是可以申請追加第三人的。根據法律規定,在任何時候,當事人均可以提出自己的主張,但能否被採納是由法官決定的。
法律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從這一規定看,追加必要共同訴訟人成了法院的職權行為,追加的處分權、決定權不在當事人,而在法院。當然,這樣規定是否科學,是另一個方面的問題。實踐操作中,原告與被告均有可能要求追加共同原告、共同被告或第三人。但是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當事人是否申請追加不是追加的必要程序,並且也並不排除當事人申請的可能,無論原告申請還是被告申請,均不屬於訴訟法禁止的范圍,起決定權的還是法院。追加與否是法院的職權范圍。
⑧ 法院如何處理民事訴訟追加第三人不到場的情況
如果第三人與本案存在利害關系,法院在依法傳喚後,第三人仍不到庭的,法院可依法缺席判決。追加第三人是否參加訴訟,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依法作出判決。
民事訴訟中的第三人是指在民事訴訟中,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訴訟請求,或者雖無獨立的請求,但案件的處理結果與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因而參加到訴訟中的人。對於在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發現第三人對他人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訴訟請求而沒有提起訴訟的,不管原告同不同意追加,人民法院均應該依職權通知追加該第三人。該第三人已明確表示放棄實體權利的,可不予追加;既不願意參加訴訟,又不放棄實體權利的第三人,人民法院仍應依職權追加為第三人,其不參加訴訟,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和依法作出判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三條 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按撤訴處理;被告反訴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四條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五條 宣判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裁定。
人民法院裁定不準許撤訴的,原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第一百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開庭審理:
(一)必須到庭的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有正當理由沒有到庭的;
(二)當事人臨時提出迴避申請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取新的證據,重新鑒定、勘驗,或者需要補充調查的;
(四)其他應當延期的情形。
⑨ 追加第三人的法律規定是什麼什麼人可以成為第三人
一、追加第三人的法律規定
訴訟中追加第三人,必須由申請人向法院遞交追加第三人的書面申請,申請應當符合形式要件且材料齊全,申請中應列明被追加的第三人的基本情況、說明追加理由,並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同時,要在合理的期限內提出追加第三人申請。
法律依據:
《行政訴訟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同被訴行政行為有利害關系但沒有提起訴訟,或者同案件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的,可以作為第三人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
人民法院判決第三人承擔義務或者減損第三人權益的,第三人有權依法提起上訴。
二、民事訴訟追加第三人的情況有哪些?
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年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
債權人轉讓合同權利後,債務人與受讓人之間因履行合同發生糾紛訴至人民法院,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權利提出抗辯的,可以將債權人列為第三人。
經債權人同意,債務人轉移合同義務後,受讓人與債權人之間因履行合同發生糾紛訴至人民法院,受讓人就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權利提出抗辯的,可以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
合同當事人一方經對方同意將其在合同中的權利義務一並轉讓給受讓人,對方與受讓人因履行合同發生糾紛訴至人民法院,對方就合同權利義務提出抗辯的,可以將出讓人列為第三人。
⑩ 追加被告和追加第三人有何區別
追加被告和追加第三人的區別是:第三人在訴訟中具有獨立的訴訟地位,或者作為第三方當事人,與本訴中的原被告進行訴訟;或者輔助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共同被告都是被告的地位。
法律分析
追加被告和追加第三人的區別是:1、第三人包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1)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對原告和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有獨立的請求權,既不同意原告的訴請,也不同意被告的主張,在訴訟中相當於原告的地位。(2)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對原告和被告之間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的請求權,但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其在訴訟中的地位既不是原告,也不是被告。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般輔助一方當事人,與另一方當事人進行訴訟。追加的被告是要對案件的結果承擔法律責任,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只是與案件的處理結果有利害關系,不一定要承擔責任。2、被告按照共同訴訟劃分,也分為必要的共同被告和普通的共同被告。
(1)必要共同被告爭議的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普通共同被告的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的。而第三人同本訴的原、被告均無共同的權利、義務關系,即原告和被告的法律關系與第三人和原告或被告的法律關系是不同的。(2)必要共同被告,法院應依職權追加,而普通共同被告一般根據當事人的申請追加。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可以申請加入或由法院依職權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一般由當事人申請追加。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五十六條 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前兩款規定的第三人,因不能歸責於本人的事由未參加訴訟,但有證據證明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的部分或者全部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向作出該判決、裁定、調解書的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經審理,訴訟請求成立的,應當改變或者撤銷原判決、裁定、調解書;訴訟請求不成立的,駁回訴訟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