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建築工人的法律知識
⑴ 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是為規范建築市場用工秩序,加強建築用工管理,維護建築施工企業和建築作業人員的合法權益,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促進建築業健康發展而制定的。2018年5月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自國務院批准之日起實施。建築工人實名制,是指建築企業通過單位和施工現場對簽訂勞動合同的建築工人按真實身份信息對其從業記錄、培訓情況、職業技能、工作水平和權益保障等進行綜合管理的制度。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作業的建築工人,應經過基本安全培訓,並在全國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台上登記。
法律依據:《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第一條 為規范建築市場用工秩序,加強建築用工管理,維護建築施工企業和建築作業人員的合法權益,保障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促進建築業健康發展,根據《建築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和《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建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7〕19號)等法律法規及政策的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建築工人實名制是指建築企業通過單位和施工現場對簽訂勞動合同的建築工人按真實身份信息對其從業記錄、培訓情況、職業技能、工作水平和權益保障等進行綜合管理的制度。
第三條 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房屋建築和城市基礎設施工程施工的建築工人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進入施工現場從事建築作業的建築工人應經過基本安全培訓,並在全國建築工人管理服務信息平台上登記。
第十四條 建築用工企業應嚴格規范用工管理,及時採集並上傳施工現場建築工人實名制基本信息。
第十五條 建築工人實名制基本信息應包括姓名、年齡、身份證號碼、籍貫、家庭地址、文化程度、培訓信息、技能水平、不良及良好行為記錄等。
第十六條 建築用工企業應規范實名制管理方式,強化現場管理。承包企業應配備實現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所必須的硬體設施設備。有條件實施封閉式管理的工程項目,應設立施工現場進出場門禁系統,並採用生物識別技術進行電子打卡,落實建築工人實名制考勤制度。不具備封閉式管理的工程項目,應採用移動定位、電子圍欄等技術方式實施考勤管理。承包企業應按照有關規定通過在施工現場顯著位置設置「建築工人維權告示牌」等方式,公開相關信息,保護工人合法權益。鼓勵承包企業通過張貼二維碼等方式公開項目基本信息,供社會查詢。鼓勵社會各方開發符合相關數據標準的建築工人個人APP客戶端,向建築工人推送相關信息。建築用工企業應當落實合同中約定的由本企業完成的建築工人實名制管理工作。
⑵ 建築工人勞動關系確認的證據有哪些
法律分析:建築工人勞動關系確認的證據包括以下:
(1)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2)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3)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4)考勤記錄;
(5)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法律依據:《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第一條 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⑶ 建築工人會涉及到哪些法律
建築工人確認勞動關系的標準是什麼
認定事實勞動關系的基本標准,目前司法實踐中主要依據的是《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發布,老社部〔2005〕12號。以下簡稱《通知》)中第一條和第二條的規定,其中第一條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通知》第二條規定: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1)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2)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3)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4)考勤記錄;
(5)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1)、(3)、(4)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通知》中第一條、第二條的規定是目前司法實踐中認定事實勞動關系的基本標准,適用於所有勞動爭議糾紛,但《通知》中的第四條對建築行業中事實勞動關系的認定規定了獨特標准,即追溯認定標准。《通知》第四條規定:建築施工、礦山企業等用人單位將工程(業務)或經營權發包給不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組織或自然人,對該組織或自然人招用的勞動者,由具備用工主體資格的發包方承擔用工主體責任。2011年的《全省民事審判工作會議紀要》中對此標准作了進一步的闡述:「建設單位將建設工程發包給施工單位後,施工單位又轉包或者違法分包給不具備相應建築施工資質條件的實際施工人,這是當前建築行業的普遍現象。對於實際施工人直接招用的從事建築施工的勞動者,因實際施工人不具有合法的勞動用工資格和經營資格,不宜認定實際施工人為用人單位與招用的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而應追溯到具有合法勞動用工的用人單位,如總承包單位、合法分包單位、勞務作業承包單位等與勞動者形成勞動關系,但不宜認定勞動者與建設單位形成勞動關系。」
應當說,《通知》中的第四條規定的獨特認定標准,針對的是建築施工企業將工程轉包或分包給實際施工人,由實際施工人招用勞動者所形成的用工關系。除此用工關系外,還存在建築施工企業直接招用勞動者的情形,那麼,建築施工企業直接招用勞動者是否也形成事實勞動關系呢?目前,這一問題存在爭論,其中肯定說贊同認定事實勞動關系,理由是對實際施工人招用的勞動者都可適用追溯認定標准,認定成立事實勞動關系,那麼建築施工企業直接招用的勞動者更應認定為形成事實勞動關系,以充分保護勞動者的權益、推動建築施工企業規范用工。對此觀點以及《通知》第四條的規定,筆者認為存在沒有區分法律和事實、忽視勞動關系基本特徵等問題,值得探討。
⑷ 建築法律法規
建築法規體系框架已經基本形成,《建築法》以及相繼出台的《招標投標法》、《合同法》構成了規范建築活動的三大法律支柱。《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以及大量部門規章的出台,作為配套法規完善了建築法規的內容。
、《工程建設法》;
2、《招投標法》;
3、《建設施工合同法》;
4、《建築工程質量法》;
5、《建築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准》;
6、《住宅設計規范》;
7、其他法律里的關於建築的法律條
⑸ 建築工人確認勞動關系的標準是什麼
法律分析:依據《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有關規定,建築工人確認勞動關系的標準是:1、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2、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考勤記錄等憑證。
法律依據:《關於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
一、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但同時具備下列情形的,勞動關系成立。
(一)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主體資格;
(二)用人單位依法制定的各項勞動規章制度適用於勞動者,勞動者受用人單位的勞動管理,從事用人單位安排的有報酬的勞動;
(三)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是用人單位業務的組成部分。
二、用人單位未與勞動者簽訂勞動合同,認定雙方存在勞動關系時可參照下列憑證:
(一)工資支付憑證或記錄(職工工資發放花名冊)、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的記錄;
(二)用人單位向勞動者發放的「工作證」、「服務證」等能夠證明身份的證件;
(三)勞動者填寫的用人單位招工招聘「登記表」、「報名表」等招用記錄;
(四)考勤記錄;
(五)其他勞動者的證言等。
其中,(一)、(三)、(四)項的有關憑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⑹ 作為一名建築工人在施工生產過程中應遵章守紀,請談一談,如何結合自己的工種,做到「三不傷害」
三不傷害是指:不傷害自己,不傷害他人,不被他人傷害。
作為一名建築工人首先是要遵守各自工種的安全操作規程,還要遵守建築相關的各項安全規章制度,建築安全三寶必不可少,並要正確佩戴、及時佩戴;還要做個有心人,安全時刻掛在心上、發現違規違章作業行為,可以主動提醒,及時制止,安全意識加強了,安全事故就減少了。
「暴力討薪」為哪般?
近年來媒體頻頻報道建築工人討薪事件,從爬上塔吊尋求自殺的自我毀滅,到攻擊項目部、毆打包工頭的人身傷害,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非常明顯的「暴力」色彩。但是,深挖下去,建築工人「暴力討薪」行為背後的根源,卻是潛藏的資本以及整個建築體制施加於建築工人身上的暴力。
「暴力討薪」事件提醒我們,經濟的繁榮不應該再以肆無忌憚的社會傷害為代價。今天,當我們為泱泱大國的崛起感到驕傲,為奧運盛事的成功舉辦感到自豪的同時,更應該反思繁華背後現代包工制度的荒謬存在。當我們享用煥然一新的現代城市文明的時候,更應該反思它的建造方式是否文明和人性。
我們認為,改變建築行業不合理的用工制度,需要充分調動國家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大有關部門管理與監督的力度,落實有關政策和法律的規定。
首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應強化監管功能,將取消包工制度、建立民工工資保障金制度、建立基地化管理等措施進一步落到實處。若非如此,建築行業非法的轉包制度將繼續存在,工地上的非法施工行為也將無法取締。
其次,勞動與社會保障部應該大力推行新《勞動合同法》,要求建築公司與工人簽署勞動合同,一方面減少勞務轉包過程中的盤剝,另一方面增強工人的法律意識和依法維權的能力。
我們訪談過的200多位建築工人中,只有兩個人曾經與勞務公司簽署過勞動合同,但是合同中只規定了約束工人的操作規范和日工資標准,隻字未提工資的支付期限、工傷保險等有關工人權益的問題。如果超過90%以上的建築工人還未簽署勞動合同,這個責任應由誰來承擔呢?
最後,全國總工會應該以身作則,建立好榜樣。一方面落實工地上的工會組建工作,另一方面在建築工人權益受侵、缺乏保護的情況下,第一時間提供援助。而現階段,工地上的工人多沒有工會組織,在權益受侵害時該由誰來支持和保護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建築工人
⑺ 建築工人涉及到哪些法律
既然是工人,那涉及勞動合同法。如果因職務行為致他人損害,涉及民事侵權責任法...
⑻ 建築工人操作不當造高空墜物傷人誰來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建築工人操作不當造成高空墜物傷人,若正在施工的單位出現高空墜物事件,應由施工單位和建築單位負責。若建築物已經施工完成,為所有人所擁有,高空墜物事件發生後但找不到明確的侵權人的,則採取過錯推定的歸責原則,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所有人、承租人和管理人,承擔法定責任。如果建築工人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⑼ 建築工人受傷由誰承擔賠償責任
建築工人受傷的,如果是在執行任務過程中受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責任,如果是建築工人故意受傷,則根據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如果建築工人導致他人受傷的,由用人單位承擔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一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後,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的工作人員追償。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