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什麼樣合同不具備法律效力

什麼樣合同不具備法律效力

發布時間: 2022-05-18 05:19:26

Ⅰ 合同什麼樣才算有法律效力

具備以下條件的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1)訂立合同的當事人應當具備相應的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即合同當事人應當是合格的合同主體。
(2)其次,合同應當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意思表示指的是,合同的訂立過程、合同約定的內容等方面,應當是當事人出於自己內心的真實意思表達。
(3)合同內容不能違反法律規定,不能違反社會公共利益。一方面,合同條款中約定的當事人權利義務、指向的對象、標的應當是合法的;另一方面當事人之間訂立合同的目的應當是合法的。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
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Ⅱ 什麼樣的合同不具有法律效益

簽訂合同或協議的當事人需是雙方或多方,而不能是單方所為,經過平等、自願協商而訂立;簽訂的主體是有資格的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自然人、法人等),他們對自己的行為的內容能夠正確認識,可自由支配自己的行為,能夠以自己的名義簽訂相關合同、協議。
法律分析
訂立合同的當事人有合法資格
自然人訂立合同應當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其中,個體工商戶必須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取得營業執照,並在核准登記的業務范圍內訂立合同。法人應當具備國家法律規定的法人條件,並依法取得法人資格。其中企業法人必須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核准登記,取得營業執照,並在核准登記的業務范圍內訂立合同。法定代表人是法人單位的合法代表人,全權代表法人對外訂立合同。法定代表人簽訂合同時,應當出示身份證明以及法人營業執照或法人項目證明。其他組織(非法人組織,包括法人的分支機構、個人獨資企業及合夥企業等),也必須依法經工商行政管理機關或其他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取得合法資格。這些組織的負責人依法代表本單位對外簽訂合同。代理人代訂合同,必須事先取得委託人的授權委託書,並在授權范圍內以委託人的名義簽訂,才對委託人直接產生權利和義務。理論上,認定代理人有無簽訂合同代理資格的唯一依據是授權委託書(委託證明),但實踐中注重足以證明其代理資格的書面憑證,如介紹信、蓋有合同專用章或公章的空白合同等。不過,介紹信的基本功能是證明一種關系,起一定的介紹和證明作用,是人們交往的媒介,並不完全具備代理證書的性質、特點和內容,容易為他人利用進行經濟詐騙活動。
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沒有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
意思表示是當事人將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願表現於外部的行為。意思表示應當是當事人自主、自由、自願地表達的真實意思。只有當事人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對合同的內容表達了其真實的意思,合同才受法律保護。因此,通過欺詐、脅迫等手段迫使對方當事人進行不真實的意思表示而訂立的合同,或者當事人雙方惡意串通、利用合同規避法律和行政法規的適用,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而訂立的合同,損害國家、集體、第三人的利益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均無法律效力。
合同的內容、形式和訂立程序不違法(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強制性規定(如法律、法規明令禁止從事的活動),法律、法規規定必須採用特定形式或必須經過公證、鑒證或批准、登記後才能生效的合同,必須符合特定的形式或履行特定程序才能生效。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Ⅲ 正常情況下,如果是錯誤的合同還具不具備法律效益

根據合同法規定有錯誤的協議,對於違法的部分是得不到法律保護的,這就是一個法定的原則。其實是否具備法律效力,也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進行判定,如果因為重大誤解而簽署的一份合同,那麼當事人是可以通過向人民法院請求仲裁或者變更甚至撤銷該份合同。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因為交通事故導致這個人員受傷的,簽署了一份協議,要求甲方支付3萬元,結果寫成了30,000億人民幣,這就屬於重大失誤的一個原則,那麼對於這一個條款可以要求人民法院進行撤銷或者變更。

當然在簽署合同的時候,如果發現了有錯誤的存在,應該要及時糾正,因為糾正以後就不會影響到他的效力,如果沒有及時糾正,後期面臨到對薄公堂,很有可能會讓自己非常的不利。

Ⅳ 什麼樣的合同是無效合同無效合同一點法律效益都沒有嗎

一、無效合同是那種嚴重欠缺有效要件,在法律上不按當事人之間的合意賦予其法律效力的合同。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二、無效合同不受法律保護,條款內容不需要履行。無效合同自成立時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合同無效,不影響合同中獨立存在的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的效力。
資料擴展:
目前我國法律制度規定的合同無效的情形只有以下5種:

(一)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簽的合同無效。

(二)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簽的合同無效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

(四)違背公序良俗的合同無效。

(五)行為人與相對人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合同無效。

Ⅳ 民法典中對合同無效的情形是怎樣規定的什麼樣的合同會無效呢

一.關於合同無效的規定是:
1.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2. 虛假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3.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4. 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5. 惡意串通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法典》無效合同的情形: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所謂欺詐,就是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者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欺騙對方,目的是使其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而與之訂立合同。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利用托兒共同欺騙他人,假扮訂立合同騙取對方的定金、預付款。構成欺詐要有一方有欺詐的故意,實施了欺詐的行為,受欺詐方簽訂合同是受欺詐的結果等要件。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行為。即雙方當事人互相勾結,為牟取非法利益,共同訂立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如以低價變賣國有資產,代理人與第三人串通損害被代理人利益等。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指當事人訂立合同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在目的和內容上是非法的。如名為聯營、實為借貸的合同,名為借貸、實為非法集資的合同,名為分包、實為轉包的合同,為逃避債務而轉移資產的合同。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也就是違反公序良俗的合同,它違反了社會公共道德,破壞了社會經濟秩序和生活秩序。如提供場地給他人進行淫穢表演、聚眾賭博、賣淫嫖娼等活動。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合同。法律是指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是指由國務院頒布的法規。強制性規定是指法律、行政法規中規定人們必須為某些行為或不得為某些行為,如違法轉讓探礦權、采礦權的合同,非法買賣麻醉葯品的合同。

6、格式條款和免責條款。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八條【以欺詐手段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一方以欺詐手段,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受欺詐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

二.凡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的合同,不能產生合同的法律效力,從而屬於無效合同

所謂無效合同是相對於有效合同而言的,是指合同雖然成立,但因其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社會公共利益,被確認為無效。可見,無效合同是已經成立的合同,是欠缺生效要件,不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同,不受國家法律保護。

無效合同自始無效,合同一旦被確認無效,就產生溯及既往的效力,即自合同成立時起不具有法律的約束力,以後也不能轉化為有效合同。無論當事人已經履行,或者已經履行完畢,都不能改變合同無效的狀態。 無效合同是當然無效。由於無效合同是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因而它為法律上的當然無效,既其無效,無須當事人主張即產生無效的法律後果。

存在以下情況的合同無效:

1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2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4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5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6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7當事人主體不合格的合同;
8內容不合法的合同;
9無效代理訂立的合同

法律依據:

《民法總則》第一百四十四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第一百四十六條規定,行為人與相對人以虛假的意思表示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以虛假的意思表示隱藏的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依照有關法律規定處理。

第一百五十三條規定,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但是該強制性規定不導致該民事法律行為無效的除外,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

Ⅵ 此合同式為樣本,不具備任何法律效應。是什麼意思

樣本就是模型,樣式,你可以採用的模板,具體內容需要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填寫,雙方簽字蓋章後才有法律效果。

Ⅶ 什麼標準的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產生效力需要符合的標准:
1、雙方已經就合同的內容達成合意;
2、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3、合同內容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一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取要約、承諾方式或者其他方式。
第四百七十二條
要約是希望與他人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該意思表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內容具體確定;
(二)表明經受要約人承諾,要約人即受該意思表示約束。

Ⅷ 請問草簽的合同有沒有法律效力,跟正式的合同有什麼區別

草簽的合同有法律效力。草簽合同一般在網簽正式的合同之前進行的,草簽合同是雙方(即購房者與開發商)簽下的最精簡的合同,合同內容只包括了一些必要的條款,只要其中的內容沒有違法因素,一旦雙方簽字就產生了法律效力。
法律分析
草簽合同和正式合同的區別:草簽合同和正式合同雖均能體現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但草簽合同體現出雙方當事人間僅有初步合作的意向,類似處於整個合同簽訂的締約階段,從合作的大框架方向進行協商。而正式合同的簽署,證明雙方當事人就合同條款項下的具體內容已經基本談妥,已進入合同的具體履約階段。草簽合同在前,正式合同在後。但草簽合同不是簽署正式合同的必備要件,當事人可直接簽署正式合同。同時草簽合同成立並生效,並不會當然導致正式合同的簽署。草簽合同較為簡單,只是對合同主要條款的簡單羅列;而正式合同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的約定詳細而具體,對草簽合同的內容進行相關補充和完善,更規范、詳盡。草簽合同和正式合同兩者雖都具備法律效力,但法律效力仍取決於兩者合同內容的相關約定。草簽合同一般是對主要條款進行羅列,實際可操作性不強,對具體事項的違約與否一般不做明確約定,多數是約定一個定金或者保證金,來促使當事人雙方正式合同的簽訂,對當事人的約束力不是很強。而正式合同應更能體現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對當事人的約束力更強,相比草簽合同,證明力更強,法官更易探尋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九十條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

Ⅸ 合同在什麼情況下不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違反相關合同法,相關法律。有些合同是有補充協議的,要加上補充協議還有口頭協議。也就是說合同和補充協議還有口頭協議相沖突的,有可能不具備法律效應。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公派出國讀博 發布:2025-02-05 04:33:25 瀏覽:832
刑法二百一十條 發布:2025-02-05 04:18:29 瀏覽:512
方濤律師 發布:2025-02-05 03:29:28 瀏覽:288
法院審執運行 發布:2025-02-05 03:26:23 瀏覽:366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
民法哲學研究 發布:2025-02-05 02:09:11 瀏覽:464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