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產品設計開發中的法律責任

產品設計開發中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18 10:59:09

㈠ 什麼是產品責任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導讀:消費者最不願意遇到的就是產品有質量問題,雖然有途徑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但是畢竟消費體驗下降了很多。其實商家也不願自己的產品出現質量問題,這樣的話他們就要承擔產品責任。什麼是產品責任?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麼?本文將為您詳細解答這些問題。 (一)產品責任的概念 產品責任是指由於產品缺陷致使他人的人身或財產遭受損害(不包括有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害)時,生產或銷售這一產品的生產者或銷售者及其他有關主體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1]。 (二)產品責任構成要件 1、產品有缺陷。產品缺陷是指產品缺乏消費者有權期待的安全性而對消費者的人身或財產具有不合理危險的產品。在學理上將產品缺陷分為設計缺陷,製造缺陷,警示缺陷三種。設計缺陷是產品的設計存在不合理的危險性,是產品致害的根本因素。製造缺陷是指製造過程中不合設計規范,或未達到設計要求,不合質量標准,致使產品存在不安全因素。警示缺陷包括產品存在危險性的情況下未作時適當的說明或警告,產品的設計和製造沒問題,因為缺乏警告而可能產生危險。 2、損害事實存在。一般來說,損害是指由一定的行為或事件造成的人身或財產上的不利益。具體是指缺陷產品所導致的死亡、人身傷害和財富損失以及其他重大損失。 3、產品缺陷和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在產品責任案件中,因果關系是指產品之缺陷作為物的內在風險,該內在風險之實現與受害人遭受的損害之間的相互關系,前者為原因,後者為結果。存在因果關系,生產經營者才需要為其產品承擔責任。由於產品責任是特殊的侵權責任,其因果關系也存在特殊性:①產品責任中的因果關系表現為缺陷產品和損害後果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一般侵權行為當中的行為和後果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特殊情況下會出現受害人難以確認產品的生產者。在證明上存在特殊性,包括證明主體,證明對象以及證明方法的特殊性。依據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因缺陷產品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可見原告只要證明損害和因果關系的存在,則轉由產品的生產者舉證免責事由的存在。產品責任的相關法律規定和條文釋義

㈡ 關於產品開發的法律問題及相關手續

●我國權證產品創新已經展開,其創新過程同時也是法制創新和制度構建的過程。境外不同地區的權證法律制度構建的路徑呈現諸多共性:在有價證券的制度框架內構建權證法律制度;公司權證和備兌權證法律制度構建的模式有所差異;權證制度供給中釐定自律監管和行政監管職責邊界尤為重要。
●權證法制框架的構建,旨在解決權證具體制度應當在哪一效力層次的法律規范中規定,即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交易所業務規則等不同效力層次的法律規范中,權證制度該如何分工、協調、銜接。
●我國《證券法》、《公司法》對權證發行、上市審核模式的規定,在堅持普遍性的同時,應兼顧權證等證券衍生產品發行和上市審核所特有的規律和特點,在區別公司權證和備兌權證的基礎上,對權證發行、上市審核實行不同的監管模式。
●備兌權證的發行,適宜採用"發行人資格管理"模式,由交易所在業務規則中設置相應的條件,符合條件並取得資格者,可根據市場情況和自身需求,隨時發行權證,並向交易所申請上市。具體條件的設計中,尤應側重於權證持有人行權時發行人債務履行能力。
●我國權證推出初期,應首先考慮選擇規模大、流動性好的公司做試點,以防範權證價格操縱風險。
●權證交易風險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現有證券市場環境和交易機制下存在的普遍性風險;二是權證自身產品特性所決定的特有風險,可從5個方面設計相應的控制機制:實行權證交易權管理;向投資者充分揭示交易風險;設置交易價格約束和揭示機制;引入權證創設機制;強化權證交易實時監控。
我國權證產品創新已經展開,其創新過程同時也是法制創新和制度構建的過程。本報告以備兌權證為重點研究對象,同時兼顧公司權證,在借鑒境外尤其是我國台灣地區權證法律制度基礎上,就我國內地權證產品開發中相關法制框架和制度設計等問題進行了研究。
權證是比較成熟的證券衍生品種,境外市場權證產品發展中有許多成功經驗。我國在權證產品制度構建中,借鑒境外權證市場的基本經驗和有效做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選擇適宜的樣本,是法制借鑒的常規路徑。在比較分析一些地區的權證市場法律制度後,我們認為,較之於其他市場,我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的證券市場在發育程度、監管模式、法律思維和法制文化等方面比較接近,而且,台灣地區權證法律制度借鑒和嫁接了海外權證市場的成熟經驗,比較好的實現了法制本土化和國際化的有機結合,值得借鑒。故本部分在對境外權證法律制度作簡要評述的基礎上,重點剖析台灣地區的權證法律制度。
(一)海外權證法律制度簡要評述
在我國香港、新加坡、德國等權證市場相對發達的地區,權證法律制度內植於本土的證券法制結構和市場環境,並有各自的特性,但總體說,特殊性是有限的,更多情況下,不同地區的權證法律制度構建的路徑呈現出諸多共性,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方面:
1、在有價證券的制度框架內構建權證法律制度。境外各國家或地區引入權證時,其制度構建的前提是將權證納入"有價證券"這一大的定義范疇。如美國,明確將權證列入證券法中的"證券"范圍,或如日本,通過"授權性條款",由行政主管機構根據需要認定權證等新的證券品種 。在具體制度上,基本上是巧妙、靈活地適用其現有證券市場發行、上市、交易、監管等一系列配套措施的基礎上,兼顧權證的特殊性,進行制度調整、補充和更新。而且,原來運用於證券市場的監管手段同樣適用於權證市場,在權證市場同樣需要對發行人進行監管,需要進行信息監管、流動性監管以及透明度監管,只是針對權證市場的特性,需要重新定義監管的重點和傾向而已。
2、公司權證和備兌權證法律制度構建的模式有所差異。公司權證與公司證券發行、資本籌集相關聯,具有一定的依附性,總的說來,配套法律規范以公司法為主,行政規章和市場業務規則為輔。而備兌權證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證券衍生品種,在境外權證市場中佔主導地位。配套法律規范中,公司法對備兌權證並不直接調整,證券交易法可以直接規定備兌權證的法律地位,也可以通過"授權條款"賦予其法律空間,但具體的制度主要規定於行政規章特別是證券交易所的業務規則,制度內容大多涉及發行人資格管理、權證上市條件、權證產品風險控制等。
3、權證制度供給中釐定自律監管和行政監管職責邊界尤為重要。前已提及,權證在具體制度構建時,一方面要巧妙地、靈活地適用其現有證券市場發行、上市、交易、監管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同時要兼顧權證的特殊性,進行制度調整、創新。制度調整、創新,大多由證券監管機構和交易所共同完成,其中,釐定自律監管和行政監管職責,賦予交易所應有的自主權,是權證產品創新和發展的需要。以備兌權證為例,作為權證市場的主流產品,其相關的原則性、框架性制度由行政監管機構提供,但發行人資格、權證上市等具體制度的規定,由交易所業務規則給予明確,證券監管機構對交易所的自律監管享有監督權和最終否決權。權證發行人資格和權證上市的審核,也多屬於證券交易所自律監管許可權。

(二)我國台灣地區權證配套法制剖析

自1997年台灣地區大華和寶來兩家證券公司首次發行認購型備兌權證以來,台灣地區備兌權證市場得到迅速發展,較公司權證取得顯著優勢,成為權證市場的主導產品。而嚴格意義上的能夠作為獨立證券形態存在的公司權證,僅限於新股認購權利證書。

1、公司權證的制度框架

(1)法律層面,涉及《公司法》、《證券交易法》。公司權證涉及公司融資活動,首先受台灣地區《公司法》的調整。其167條規定公司為實施股權激勵,可向員工交付認股權憑證。其248條、262條、268條分別規定公司發行公司債券、股票時附帶發行的認股權;在新股發行時發行的新股認購權利證書。不難發現,在台灣地區,公司權證存在於兩種情形,一是對員工的股權激勵,二是與公司融資結合在一起,以增強融資計劃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但是,應當注意的是,台灣地區《公司法》規定的附屬於股票、公司債券的認股權完全依附於股票、公司債券;對員工發行的認股權憑證雖然獨立存在但不能轉讓。鑒於此,台灣地區《證券交易法》第6條第2款僅將"新股認購權利證書"視為可以單獨上市交易的有價證券,員工認股憑證、發行公司債券或股票時附帶發行的認股權,不屬於獨立形態的有價證券,不能單獨上市轉讓。
(2)行政規章層面,涉及《發行人募集與發行有價證券處理准則》。該規章設專門條文,對發行人發行附認股權股票、公司債券以及員工認股權憑證的內部決策程序、條件、要求、公開文件內容等作了專項規定,股票及公司債券發行文件必須揭示認股的條件、認股程序、認股價格、履約方式等事項 。此外,該規章第14條、41條特別規定,發行人發行附認股權的股票、公司債券時,認股權與股票、公司債券不得分離。

(3)交易所規則層面,主要涉及《台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有價證券上市審查准則》、《台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營業細則》、《台灣證券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附認股權有價證券買賣辦法》。其中,上市審查准則21條規定,新股認購權利證書可向交易所申請上市交易,但附認股權股票中的認股權不能獨立上市。營業細則73條規定,新股認購權利證書的買賣,適用上市股票的有關規定。附認股權有價證券買賣辦法,針對附認股權的股票、公司債券之特殊性,對其交易作了專門規定。

2、備兌權證的制度框架

(1)法律層面,《證券交易法》第6條對有價證券的列舉並不包括備兌權證,但該條第一款"財政部核定之其他有價證券"之規定屬於授權型規則,允許"台灣財政部"在類型化的證券類別之外,根據市場需要認定其他證券品種,以協調立法穩定性和證券市場變動性之間的矛盾。1997年,台灣地區備兌權證推出,便事先由"台灣財政部"核定。由於備兌權證之發行與公司發行股票、籌集資金無關,台灣地區《公司法》無相應規定。

(2)行政法規層面,涉及《發行人申請發行認購(售)權證處理准則》。該准則明確了認購(售)權證發行人系標的證券發行人以外的同時經營有價證券承銷、自行買賣及經紀業務的證券商,因此,所規范的僅僅是備兌權證,而且發行人只能為綜合類券商;備兌權證標的證券以股票為主,基金僅限於跟蹤台灣50指數的ETF,標的證券的具體條件由交易所自行規定;對備兌權證發行人實行資格管理,發行人發行備兌權證的,應向"台灣證券暨期貨委員會"申請發行資格,在操作程序上,該申請應向交易所提出並由其出具審核意見後,交證券暨期貨委員會認定。

(3)交易所業務規則層面,涉及《認購(售)權證上市審查准則》、《認購(售)權證買賣辦法》,分別從上市和交易兩個不同環節規定了備兌權證的市場運行規則。

首先,向交易所申請備兌權證發行人資格的,應當具備的條件包括:a.最近期經會計師審查,發行人股東權益達到30億新台幣;b.上一年度會計報告經審計無累計虧損;c.發行前半年資本充足比例達到200%;d.提出可行的風險沖銷策略;e.獲得受主管機關認可的資信評級機構的評審。如不符合前述第a、b項條件,須經符合條件的機構提供不可撤消的保證。

其次,規定了權證的發行程序。取得備兌權證發行資格後,發行人應就擬發行的權證在交易所上市提出申請,並提交發行計劃書,經交易所同意後,對外發布公開銷售說明書。需要指出的是,即便發行人具有備兌權證發行資格,交易所仍有權根據申請人財務狀況變化、標的證券狀況、已上市交易的基於同一或類似標的證券的備兌權證的總額等具體情況,否決或限制公開銷售備兌權證的申請。

再次,規定了權證的上市條件。上市條件由標的證券的條件、基於同一標的證券的所有權證數量、單只權證的數量及分散程度三個方面,具體內容和要求與我國香港、新加坡等地權證上市條件基本相同。

㈢ 產品責任法

中國與歐美產品責任法比較及啟示 (非常的長,一共一萬字)

【內容提要】本文主要從產品責任立法體例、產品責任主體、產品責任歸責原則以及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等方面,對歐美產品責任法進行了比較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就我國產品責任法的完善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議。
【關 鍵 詞】產品責任/產品責任主體/歸責原則/損害賠償……
產品責任是因缺陷產品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而引起的損害賠償責任。在現代社會,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產品種類日漸豐富,產品功能日益繁多,產品構造日趨復雜,導致產品的危險程度大大增加。因產品缺陷造成的損害事故層出不窮。為此,美國、歐共體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針對產品責任問題開展專門立法,以維護消費者、用戶的合法權益,逐漸形成了各國的產品責任法。本文擬就歐美產品責任法的幾個主要方面試作比較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談談歐美產品責任立法對我國的啟示。
一、產品責任立法體制的比較
(一)以成文法為主的歐洲產品責任法
除英國外,歐洲大部分國家屬於大陸法系,即以成文法傳統為主的國家。一般認為:1842年英國的溫特伯頓訴萊特案(Winterbottom V.union1right)是英國也是世界產品責任制度的發端。不過,在本世紀中期以前,歐洲並無專門的產品責任法,「它們的法院主要是通過引申解釋民法典有關規定來處理產品責任案件。」(註:馮大同.歐洲產品責任法的新發展(J).中國法學.1992(1)。)自70年代初開始,在歐共體的推動下,各國日益重視產品責任的研究和立法。1976年歐洲委員會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有關產品責任的實體法規范國際公約《關於人身傷亡的產品責任公約》(Convention on Procts Liability in regard toPersonal Injury and Death);1985年歐共體發布了《產品責任指令》(E.E.C.Direction on Proct Liability)。按照後者的要求,歐共體各成員國應在3年內使其國內法符合指令的有關規定,推動產品責任法的建立和完善。於是,英國在1987年(註:1987年英國發布.消費者保護法.該法第一章「產品責任」實際上就是英國的產品責任法。),希臘、義大利在1988年,盧森堡、丹麥、葡萄牙、德國在1989年,荷蘭在1990年,比利時、愛爾蘭在1991年分別制定了本國的產品責任法,標志著歐洲產品責任法的成文化、專門化趨勢。
(二)判例法與成文法相結合的美國產品責任法
美國產品責任法的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42年溫特伯頓訴萊特案(註:此案乃英國判例,但由於美國獨立後繼續沿用英國的法律制度,故該判例所確立的原則(無合同就無責任)同樣為美國所接受。)至1916年麥克弗森訴比克汽車公司案(Mac Pherson V.BuickMotor Company),為合同責任階段;第二階段從1916年麥克弗森訴比克汽車公司案到1963年格林曼訴尤巴電器公司案(Greenman V. YubaPounion1er Procts),為過失侵權責任階段;第三階段,從1963年格林曼訴尤巴電器公司案至今,為嚴格責任階段。可見,美國產品責任法一直以判例法為主。另一方面,由於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州的產品責任立法並不統一。如雖然目前絕大多數州已確立嚴格責任原則,但迄今仍有少數州適用疏忽責任或擔保責任(過失責任)。為了克服這種不統一帶來的產品責任訴訟結果的不確定性,70年代以來,美國加強了產品責任的聯邦立法工作,主要包括:1972年發布的《消費品安全法》(Consumer Proct Safety Act)、美國法律協會(ALI)1972年修訂《統一商法典》(Uniform Commercial Code—UCC)時制定的「產品責任—擔保責任」部分、美國商務部1979年公布供各州自願採用的《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Model Uniform Proct Liability Act)等。這表明美國產品責任法正日益呈現出判例法與成文法相互結合、互為補充的態勢。
(三)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的產品責任立法開始於改革開放後的80年代。1986年發布的《民法通則》第122條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製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該條通常被學者視為我國產品責任制度之基本規定(註: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馬立法研究(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128。)。為了適應經濟體制改革的要求,完善市場經濟法制建設,1993年我國制定了《產品質量法》,將產品責任納入該法體系。這種立法體例反映了我國從整體上解決產品質量問題的基本思路。但由於該法「集行政法、合同法、侵權行為法及刑事法為一體」(註:(日)植木哲.中國產品責任比較(J).外國法譯評.1995(3)。),混淆了產品責任與產品質量責任的區別,容易使人誤將經營者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而應承擔的行政責任、刑事責任與因產品缺陷致人損害而承擔的民事責任混同起來;同時,考慮到產品責任法的特殊性,其中的許多內容和制度並非產品質量法所能包容。筆者拙見,應借鑒歐美立法經驗,專門就產品責任制定單行立法。
二、產品責任主體的比較
「產品責任主體分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註: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424。)。權利主體是在產品責任法律關系中依法有權獲得損害賠償的當事人,義務主體則是依法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義務的當事人。
(一)權利主體的比較
產品責任的權利主體,是產品責任法的保護對象。對此,歐美各國存在較大差異。
《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9條規定:「為本條之目的,損害是指:(a)死亡、人身傷害;(b)對缺陷產品本身以外任何財產的損害或滅失,其價值不低於500歐洲貨幣單位,但該財產必須是:(i)屬於通常用於個人使用或消費的財產;(ii)主要由受害人為其個人使用或消費目的使用。」《德國產品責任法》第1條第(1)款規定:「如果缺陷產品造成他人死亡、人身或者健康傷害、財產損害,生產者應當就造成的損害對受害者予以賠償。在造成財產損害的情況下,只有受到損害的是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該財產通常是用於私人使用或消費,而且受害者主要為這種目的而獲得該財產,才適用本法。」此外,《英國消費者保護法》第5條、《挪威產品責任法》第8條也有類似規定。由此可見,在歐洲諸國,凡缺陷產品致人損害,若為人身傷害,任何受害者均可要求賠償;若為財產損害,只有基於生活消費目的的私人消費者方可依產品責任法獲得賠償。
與歐洲相比,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保護對象要廣泛得多。依《統一產品責任示範法》第102條,「索賠人」是指「因遭受損害而提出產品責任索賠的自然人或實體。」這里的損害包括:「(1)財產損害;(2)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3)由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引起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4)由於索賠人被置於直接人身危險的境地而引起的並表現為實際存在的他覺症狀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在這里,美國法律既未對財產損害作任何限制,又未將索賠主體限於「私人消費者」而是稱為「自然人」,更將「實體」明確列為產品責任的權利主體,顯見其保護范圍的廣泛性。
在我國,《民法通則》和《產品質量法》均未直接界定產品責任的權利主體。但前者第122條使用了「他人」一詞,後者第31條、第32條則規定「受害人」可以獲得產品責任損害賠償。據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我國產品責任法的權利主體不僅包括個人消費者,而且包括其他社會組織和團體。這與美國法律的規定基本相同,也符合產品責任立法的意旨和精神,應予堅持。
(二)義務主體的比較
產品責任的義務主體,也稱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是產品責任的承擔者。歐美法律對此都作了明確規定。
《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產品的缺陷造成的損害負責。」依該指令第3條,生產者包括:1.製造人,含成品製造者、原材料生產者和零部件製造者;2.准製造人,即在產品上標明自己是該產品生產者的人;3.進口商,指在商業活動過程中以銷售、出租或其他形式的分銷為目的將產品輸入共同體市場的人;4.供應者,在不能確定生產者的情況下,產品的供應者視為生產者。
美國產品責任法將產品的製造者和銷售者作為責任主體。其中製造者包括「在產品出售給使用者或消費者之前,設計、生產、製作、組裝、建造或者加工相關產品」的人,還包括「實際不是但自稱是製造者」的產品銷售實體;銷售者包括產品製造者、批發商、出租人、經紀人。可見,美國產品責任義務主體的范圍比歐洲更為廣泛,它明確將產品設計人、出租人、經紀人等包括在內,而這些在歐洲都未見規定。
我國《產品質量法》頒布以前,有學者根據《民法通則》第122條之規定,認為「產品責任主體包括生產環節中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成品乃至成套產品的生產者(製造者),流通環節中以進出口、批發、零售等方式提供產品的供應者(銷售者),以及負責產品儲存、運送的倉儲者和運輸者。」(註:王家福.《民法債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8)。)《產品質量法》頒布後,仍有人將產品的運輸者、倉儲者視為產品責任的責任主體。(註:段曉娟.論我國產品責任法的完善(J).財經問題研究.1993.93。)還有學者一方面認為運輸者和倉儲者不可能成為產品責任的承擔主體」,只能「與產品責任承擔主體發生法律上的關系」,另一方面又認為「運輸者、倉儲者都可能成為承擔產品責任的主體」(註:王渙煥.產品責任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93。),顯然自相矛盾。
綜合國內外立法和我國學者觀點,產品的製造者、銷售者作為產品責任主體當無疑問。但運輸者、倉儲者能否成為產品責任主體呢?筆者認為:由於運輸者、倉儲者是產品運輸合同、倉儲合同的當事人,一般不與產品的使用者、消費者直接發生法律上的聯系,如果他們因過錯而對產品質量負有責任,這無疑是一種合同責任,應由運輸者、倉儲者向托運人、存貨人負責。缺陷產品的受害人並不能直接向他們請求損害賠償,產品的製造者銷售者也不能因運輸者、倉儲者的過錯而免責。另外,產品責任通常為嚴格責任,而運輸者、倉儲者承擔的是過錯責任,兩者屬於不同的范疇。因此,運輸者、倉儲者不應成為產品責任的義務主體。
三、產品責任歸責原則的比較
「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是確定產品責任歸屬的准則,是要求行為人承擔產品責任的根據、標准和理由。」(註:張騏.中美產品責任的歸類原則比較(J).中外法學.1998(4)。)在歐美產品責任法的發展過程中,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
(一)美國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
根據19世紀普通法的原則,生產者對消費者承擔的責任只能產生於雙方的合同關系,無合同就無責任。「契約關系是消費者對因有缺陷產品所致損害進行索賠的有效障礙」(註:〔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579。)這一障礙直到1916年著名的麥克弗森案才得以消除。按照紐約上訴法院對此案的判決,製造人如果知道一件存在危險的產品會被購買人以外的第三人不經檢驗而使用,則不論當事人之間是否存在契約關系,製造人均負有注意義務。製造人未盡注意時,應就因此而產生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這一判決突破了無合同就無責任的普通法原則,開始將產品責任納入侵權法系之中,從而確立了美國產品責任法上的過失責任原則(即疏忽責任)。除此之外,美國法院在產品責任判例中還經常適用擔保責任。擔保責任包括明示擔保和默示擔保,本來是一種合同責任,但後來被擴大到合同領域之外,具有了侵權責任的意義。60年代以來,美國產品責任法的一個發展趨勢是對生產者越來越多地適用嚴格責任。這一責任最初是由特雷諾法官在1944年的艾思克拉訴富萊斯諾可口可樂瓶裝公司案(Escala V. Coca Cola Bottling Company of Fresno)中加以表述的,但此案並未依嚴格責任進行判決。一般認為1963年的格林曼訴尤巴電器公司案是第一例嚴格產品責任案件。在該案中,特雷諾法官指出:「當一個製造商將一件產品投放市場時,明知它將不經過檢驗是否存在缺陷而使用,只需證明該產品存在缺陷並對人造成傷害,則製造者對損害負有侵權方面的嚴格責任。」當然,嚴格責任的出現並未排除過失責任、擔保責任的適用,而是由原告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而提起訴訟。此外,80年代以來,美國法院還提出一種所謂市場份額責任,即由若干製造商按其市場份額共同向受害者承擔產品責任。它見之於1982年的辛德爾訴阿爾伯特葯廠案(Sindell V. Albott Laboratories)。這種責任實際上是嚴格責任的因果關系或然化。
(二)歐洲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
80年代以前,由於缺乏完整的國際產品責任立法,歐洲各國的產品責任歸責原則並不一致。依《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任何人不僅對其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而且對應由其負責的他人的行為或在其他管理下的物件所造成的損害,均應負賠償的責任。」法國法院將這里關於物的監護人責任的規定擴大解釋為包括產品製造人的責任,從而使生產者承擔嚴格責任。在德國,依民法典有關規定,產品致損原本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後改為舉證責任倒置,實行過錯推定。而在英國,1987年以前一直堅持過失侵權責任,製造商僅因其違反注意義務才承擔產品責任。歐洲產品責任歸責原則的多元化狀態持續到80年代中期。1985年《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第1條規定:「生產者應當對其產品的缺陷造成的損害負責。」該指令從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宗旨出發,明確規定生產者應對產品缺陷致損承擔嚴格責任,不僅免除了受害者證明加害人過失的舉證義務,而且不允許加害人以自己已盡注意義務進行抗辯。指令公布後,不僅歐共體各成員國,而且其他許多歐洲國家如挪威、奧地利等,都紛紛確立了本國的嚴格產品責任。
(三)對我國的啟示
在我國的產品責任理論中,學者們討論最多、分歧最大的莫過於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有過錯責任說(註:佟柔.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簡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7.264。).、過錯推定說(註: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443。)、視為說(註:江平.民法中的行為、推定為舉證責任(J).政法論壇.1987(4)。)、無過錯責任說(註:劉心穩.中國民法學研究述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660。)、嚴格責任說(註:嚴格責任說又人為兩種:一種認為嚴格責任即無過錯責任(梁慧星.民法學說判例為立法研究[C].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129);一種認為嚴格責任不同於無過錯責任(齊章宏、庚國慶.兩大法系中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J],法律科學,1993(5)))、綜合責任說(註:綜合責任說也有若干類型:「生產者嚴格責任與銷售者過錯責任」說(孔祥俊.民商法熱點、難點及前沿問題[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100.105);「以無過錯責任為原則,過錯責任為例外」說(楊振山.另民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5.628);「嚴格責任為主,過錯責任與擔保責任為輔」說(張騏.中美產品責任的歸責原則比較[J],中外法學,1998年(4)。)等。不過,顯而易見的是,近二、三十年來,「產品責任由過失責任演變為無過失責任,系各國(地區)法制之共同趨勢」(註: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3)[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214。),這從歐美產品責任歸責原則的演變中可以得到印證。當然,這種演變是漸進的,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借鑒國際產品責任立法趨勢,結合我國國情尤其是經濟發展水平,筆者主張我國的產品責任應採取嚴格責任。這種責任既不屬於過錯責任的范疇,又非絕對的無過錯責任(註:關於嚴格責任民無過錯責任的差異曾有學者進行過深刻辯析。王利明.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129。)。它允許加害人以某些法定事由進行抗辯,但加害人不能以自己無過錯而要求免除其產品責任。從現行立法看,我國《產品質量法》第29條確立了生產者的嚴格責任;而關於銷售者的產品責任,該法第30條與31條存在一定的沖突(前者為過錯責任,後者則為嚴格責任),有待協調。
四、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的比較
(一)歐洲產品責任法規定的損害賠償范圍
根據《歐共體產品責任指令》,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包括:死亡、人身傷害;缺陷產品以外的財產損害。其中,對同類產品的同一缺陷造成的死亡或人身傷害,歐共體允許各成員國規定不少於7000萬歐洲貨幣單位的生產者最高責任限額;而財產損害的價值則不應低於500歐洲貨幣單位。《德國產品責任法》進一步規定了「在造成死亡情況下的責任范圍」,「在人身傷害情形下的責任范圍」,同時規定生產者對某一產品缺陷造成人身傷害的最高賠償限額為1.6億馬克,財產損害賠償的最低起點為1125馬克。此外,歐共體還允許各成員國在國內法上規定非物質損害的賠償問題。
(二)美國產品責任法規定的損害賠償范圍
在美國,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包括物質損害賠償、精神損害賠償和懲罰性損害賠償。
1.物質損害賠償包括財產損害和由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所帶來的財產上的不利益,但「不包括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損失。
2.精神損害賠償屬於非金錢性損害賠償,包括「由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引起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以及「由於索賠人被置於直接人身危險的境地而引起的並表現為實際存在的他覺症狀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其「金額不得超過2500美元,或不得超過金錢性損害賠償金額的兩倍,以兩者中的少者為准。但是原告通過優勢證據證明:產品使原告遭受嚴重的和永久的或長期的(1)毀容;(2)身體機能的損壞;(3)痛苦和不適;(4)精神疾病,則不在此限。」
3.懲罰性損害賠償是作為一種懲罰方式而由加害人給予受害人超過其實際損失的損害賠償金額。「原告通過明顯的和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由於產品銷售者對產品使用者、消費者或可能受到產品損害的其他人員的安全採取輕率漠視態度,致使原告遭受損害的,原告可得到懲罰性損害賠償。」可見,懲罰性損害賠償是對製造商、銷售商漠視他人安全的一種懲罰措施。除此以外,與歐洲不同的是,美國產品責任法對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和最低額均未作規定。
(三)對我國的啟示
我國《產品質量法》第32條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人身傷害的,侵害人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受害人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撫恤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受害人財產損失的,侵害人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應當賠償損失。」可見,我國產品責任的損害賠償范圍包括人身傷害(含死亡)、財產損失、其他重大損失等幾個部分。
1.財產損失的賠償
從廣義上說,財產損失分為直接的財產損失,由於人身傷害、死亡帶來的財產損失以及間接的經濟損失。其中,直接的財產損失是指缺陷產品以外的其他財產損害,通常不包括缺陷產品自身的損失;由於人身傷害、死亡帶來的財產損失包括醫療費、護理費、殘疾者生活自助具費、喪葬費等;間接的經濟損失即可得到利益的喪失,如營業利潤的損失、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因部分或全部喪失勞動能力而減少的收入等。歐美法律一般是將直接財產損害列入產品責任損害賠償范圍,而對「純粹經濟上損失」多不予認定或給予嚴格限制。(註:劉文琦.產品責任法律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60—75.95—99。)筆者認為,依產品責任法維護受害人利益的宗旨,受害人的經濟損失應得到合理考慮。我國法律將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疾者的生活補助費、由殘疾者扶養或由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項目列入損害賠償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受害人的經濟損失,有利於維系當事人之間的利益平衡。
2.人身傷害的賠償
在產品責任法上,人身傷害是由缺陷產品引起的對人體的健康的損害,包括一般傷害、殘疾和死亡。人身傷害將使受害人及其親屬遭受兩種損失:一為財產上的損失,如醫療費、喪葬費的支出,收入的減少等;二為精神上的損害,如肉體疼痛、精神緊張、心靈痛苦、情感傷害等。因此,美國法律將人身肉體傷害、疾病和死亡引起的損害分為物質損害和精神損害,並由加害人分別承擔賠償責任,這種規定值得我國借鑒。事實上,我國《產品質量法》(第32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1、42條)對缺陷產品致人傷害、死亡的損害賠償規定基本體現了上述精神。問題在於:如何看待我國法律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
3.關於精神損害賠償問題
「產品責任的精神損害是指由於產品缺陷事故造成的受害人的精神上的傷害與痛苦。」(註:張騏.產品責任中的損害與損害賠償[J].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4)。)與財產損失不同,精神損害屬於非物質損害。對這種非物質損害,歐洲各國法律多未直接規定,而美國法律卻予以更多的關注,它要求加害人對由人身肉體傷害、疾病、死亡或其他人身危險而引起的受害人的精神痛苦或情感傷害給予賠償。在我國,精神損害賠償問題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上都有重大分歧。有人認為:「我國的《產品質量法》和《民法通則》對這種精神損害的賠償問題都未作出規定」(註:房維廉.產品技師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1994.165。);另有學者不同意這種說法,指出:《產品質量法》第32條中的其他重大損失「應當是指人格方面的損害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損害」。(註:張新寶.中國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314。)筆者拙見,依法理及美國立法經驗,為維護人的價值和尊嚴,平復受害者及其親屬的精神創傷,在產品責任上明確建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極為必要。不過,鑒於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因而精神損害賠償范圍不宜過寬,一般應以缺陷產品致人殘疾或死亡為限,而對那些輕微的精神痛苦和傷害可不予認定。
4.關於賠償限制問題
賠償額的限制分為最高額的限制和最低額的限制,兩者具有不同的制度價值。美國由於實行懲罰性賠償制度,對賠償額不加限制,所以巨額賠償案件多有出現。而歐洲產品責任法對最高責任限額和最低賠償額都作了專門規定,從而使賠償數額更趨合理。我國應如何借鑒?
(1)關於最高額的限制:有人主張:「為平衡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應在權衡各種因素的前提下規定產品責任的賠償限額」(註:陳蘭蘭.論我國產品責任立法的完善[J].山東法學,1997年(3)。);也有學者指出:「中國有關賠償數額的主要問題是賠償額太低,根本無法補償受害者損失」,故「設置限額是不可取的」(註:張騏.產品責任中的損害與損害賠償[J].法制與社會發展.1998(4)。)。其實,對產品責任賠償額作出限制,是基於嚴格責任而出現的。嚴格責任是對生產者責任的加重,使生產者的風險大大增加,尤其是精神損害賠償又極具不確定性。過高的賠償數額不僅嚴重傷害了生產者,最終也將損及消費者利益和阻礙經濟發展。因此,甚至在充分「傾向原告」的美國,也有越來越多的州規定了非經濟性損害賠償的最高限額,如新罕布希爾為87.5萬美元,阿拉斯加為50萬美元、佛羅里達為45萬美元、馬里蘭為35萬美元、堪薩斯只有25萬美元(註:〔美〕羅伯特·考特、托馬斯·尤倫.法和經濟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626—629。)。基於上述認識,筆者認為:我國產品責任立法應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最高數額作出限制,而對財產損害則應貫徹賠償實際損失的原則。
(2)關於最低額的限制:在產品責任法上規定損害賠償的起點限額,主要是針對財產損害而作出的,它要求因缺陷產品所致財產損失(不包括缺陷產品本身)必須達到一定數額以上,受害人方可依產品責任法獲得賠償。此規定的制度價值在於防止出現過多過濫的產品責任訴訟案件,優化法律資源配置,節約社會成本。這一做法無疑是值得我國借鑒的。

㈣ 產品的外觀設計如何才算是侵權又是如何界定侵權行為的侵權會受到什麼處罰

外觀設計專利的侵權判定方法概括起來主要有如下幾種:
直接對比法
1、將被控侵權產品與專利的圖片或照片直接進行比較
2、將專利權人或被許可人生產的外觀設計專利產品直接與被控侵權產品比較
交叉對比法
先將被控侵權產品與已有公知公用產品作一比較,然後再將其與專利產品作比較,如果被控侵權的產品更接近於專利產品則一般構成侵權,更接近於公知公用產品則不侵權。
視角對比法
在比較異同時,首先應看主視圖,然後比較側視圖或俯圖。
在判斷外觀設計產品是否侵權時應多從幾個視角去觀察比較,最後作出是否相同或近似的綜合判斷。

侵權的責任:
1、消除影響
2、賠禮道歉
3、賠償損失
根據情節進行處理,在侵權行為人實施侵權行為給專利產品在市場上的商譽造成損害時,侵權行為人就應當採用適當的方式承擔消除影響的法律責任,承認自己的侵權行為,以達到消除對專利產品造成的不良影響。

㈤ 產品質量有哪些法律責任(1)

(一)違反產品質量法的民事責任 1、銷售者的產品合同責任 產品的合同責任是指產品的銷售者不履行或不當履行產品質量義務而應承擔的責任。產品的合同責任同產品的侵權責任相比,一是合同雙方,受損害的消費者與產品銷售者之間以簽訂合同為前提條件;二是合同責任僅限於出售產品的銷售者和直接從銷售者處購買產品的買受者;三是損害賠償的范圍通常以賠償買賣標的物——產品本身為主。 (1)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條件 根據《產品質量法》的有關規定,售出的產品有下列情況之—的、銷售者應當承擔合同責任:第一,不具備產品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說明。這是法律對賣主出售的產品的最基本的要求。不論其是否在合同中明確規定,都構成出賣人必須履行的義務。當產品不具備某些應當具備的使用性能(比如商品殘損)而事先作出說明的,銷售者才不承擔合同責任。第二,不符合在產品或者其包裝上明示採用的產品標准。第三,不符合以產品說明、實物樣品等方式表明的質量狀況。 重點案例解答2 在這個案例中,銷售者計算機設備銷售公司以其出售的產品價格便宜為由,認為不需要對售出的產品承擔質量保證的義務。王磊在購買時知道這批設備售價便宜的情況,關鍵在於他並不知道存在不能正常使用的產品瑕疵,銷售者也未對此進行說明,因此,銷售公司銷售便宜產品一樣需要承擔產品的質量保證義務。 (2)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形式 承擔產品合同責任的形式包括:第一,修理、更換、退貨。這是銷售者違反合同後所採取的補救措施。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的,銷售者應負責修理或更換。經修理可達到質量要求而不影響產品的性能、價值的,出賣人應無償修理;修理後達不到質量要求或影響產品階性能、價值的,或買受人要求更換的,出賣人應予更換。對不符合質量要求的,買受人還可要求銷售者退貨。第二,賠償損失。賠償損失是承擔合同責任的重要方式。銷售者售出的產品質量不符合合同要求,給用戶、消費者造成損失的,用戶、消費者有權要求銷售者賠償損失。銷售者違反合同規定的質量義務,又不按規定承擔修理、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責任的,由產品質量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其改正。 (3)銷售者對生產者、供貨者的追償權 如果產品不符合質量要求是由生產者、供貨者的責任造成的,銷售者在對產品進行修理、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後,就可取得對生產者、供貨者的追償權,有權要求生產者、供貨者承擔賠償責任。但如果生產者之間、銷售者之間、生產者與銷售者之間訂立的買賣合同、加工承攬合同有不同約定,則合同當事人按照合同的約定執行。 2.生產者、銷售者的產品侵權責任 (1)產品侵權責任的概念與特徵 產品侵權責任是指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用戶、消費者或第三人的人身、財產損害時,生產者、銷售者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產品侵權責任與產品合同責任相比,具有以下特徵: 第一,產品侵權責任不以生產者、銷售者與受害者有直接合同關系為前提條件。受害者不論與生產者、銷售者之間是否有合同關系,都可就缺陷產品造成的損害向侵權人提起損害賠償之訴。 第二,正是由於產品侵權責任不以合同為前提條件,所以其主體不限於合同當事人。其權利主體(即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人)包括由於缺陷產品受到損害的任何人,而不限於缺陷產品的買受人。其責任主體也不限於同受害人有合同關系的銷售者,還包括產品製造商、批發商等。 第三,從損害賠償的范圍看,產品侵權責任主要賠償缺陷產品造成的人身、財產損害,一般不賠償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 (2)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條件 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條件,也即產品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構成(承擔)產品侵權責任,必須具備以下要件: 第一,產品存在缺陷。產品存在缺陷是侵權行為人違反法律義務的表現,也是造成受害人人身或財產損害的原因,因而它是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前提條件。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根據產品的生產、製造過程,缺陷可以分為設計上的缺陷、製造上的缺陷、指示上的缺陷和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的缺陷。 第二,存在人身傷害、財產損害的事實。消費者遭受的人身、財產損害是承擔產品侵權責任的前提和依據。如果沒有損害事實,即使產品有缺陷,也不構成產品侵權責任,即「無損害,無責任」。損害包括人身損害和財產損害。人身損害是指缺陷產品導致受害人患病、健康水平下降或者人體受到傷害,甚至死亡等。財產損害是指缺陷產品引起其他財產的損失,一般不包括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失。 第三,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產品缺陷與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也就是說產品缺陷是引起損害的原因,損害是產品缺陷造成的結果。如果損害事實不是產品缺陷造成的,缺陷產品的生產者就不承擔賠償責任。 (3)生產者的免責條件。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第一,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生產者末將產品投入流通,是指生產者未將產品投入市場、售給他人。生產者末將產品投人流通,則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二,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產品有缺陷是生產者承擔侵權責任的前提要件,不僅如此,這種缺陷還必須是生產者將產品投人流通時就已存在的。如果缺陷是在生產者將產品投人流通以後產生的,生產者則不承擔責任。 第三,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科學技術尚不能發現的缺陷,是指根據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難以發現、而在使用一段時間後證明存在的缺陷。這種缺陷必須是投人流通時實際上未被世人發現的缺陷,而不能是已有人發現,但其發現結果未被他人(包括生產者)掌握的缺陷。

㈥ 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是什麼

產品責任實行嚴格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符合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生產者、銷售者就應該向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它的構成要件有:(1)須有缺陷產品(2)有損害事實存在(3)存在缺陷具有過錯(4)須有因果關系等,下面由法律快車小編詳細為您介紹。 一、產品責任中的產品 產品責任中的產品,指經過加工、製作,用於銷售的產品。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不合理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產品質量的監管機關有權認定產品缺陷,人民法院有權認定產品缺陷。 二、產品責任 產品責任是指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所應承擔的侵權責任。產品責任實行嚴格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要符合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生產者、銷售者就應該向受害人承擔侵權責任。 三、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 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是指生產者或銷售者承擔產品責任的法律要件。按照各國產品責任法的規定,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因歸責原則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構成產品責任的要件如下: 1、須有缺陷產品 構成產品侵權責任的首要條件,是產品缺陷。照各國的一般解釋,產品缺陷,是指產品缺乏人們期待的安全性。我國產品質量法將它定義為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產品缺陷可以按不同標准分類。依形成階段的不同,可分為產品投流通前形成的缺陷和投入流通後形成的缺陷。前者又包括設計缺陷、原材料缺陷、製造裝配缺陷和指示缺陷,等等。按隱蔽程度的不同,可以分為當時科學上能發現的缺陷和科學上不能發現的缺陷。我國產品質量法和世界各國產品責任法,均將產品投入流通前的缺陷和科學上能發現的缺陷作為產品責任的構成要件,其他缺陷,為免責的范圍。 2、有損害事實存在 即產品因缺陷造成了人身及其他財產的損害。如果產品有缺陷,但並未造成人身或財產損害,或者僅造成缺陷產品本身的損害,均不構成產品責任;在這種情況下,生產者或銷售者僅按法律關於瑕疵擔保責任的有關規定,承擔修理、更換、退貨或賠償損失的責任。 3、存在缺陷具有過錯 此種過錯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過失。4、須有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產品的缺陷與受害人的損害事實之間存在的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產品缺陷是原因,損害事實是結果。確認產品責任的因果關系,要由受害人證明。在證明中,對於高科技產品致害原因不易證明者,可以有條件地適用推定因果關系理論,即受害人證明使用或消費某產品後即發生某種損害,且這種缺陷產品通常可造成這種損害,可以推定因果關系成立,轉由侵害人舉證證明因果關系不成立。證明屬實的,則否定因果關系要件。對於缺陷產品的免責事由,應由產品的生產者就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

㈦ 公司產品由於設計缺陷,造成直接損失1萬元,設計者應當承擔怎樣的處罰

你的情況應該是設計的產品沒有銷售,具體處罰金額就看你在這個工程中的領導地位了。個人認為不需要賠償,每個企業大多都有研發團隊。工廠只因為研發上的失利就把責任歸到你身上? 那樣的話,還有誰會替工廠搞研發?

之後請參照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五十八條 [技術機構與專家公正性責任]承擔缺陷檢驗工作的檢驗機構、專家偽造檢驗結論或者出具虛假證明的,由質檢部門責令改正,對單位處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款;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情節嚴重的,依法撤銷其相應資格;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六十二條 [財產缺陷問題處理] 在正確使用的情況下,由於設計、生產或者指示等原因使某一批次、型號或者類別的產品存在可能造成財產損害的缺陷的,生產者應當參照本條例實施召回行動。

第六十三條 〔實施細則〕本條例涉及的信息發布、產品溯源、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和產品質量檢測機構管理辦法以及文書格式要求等有關具體規定由國務院質檢部門另行制定。

㈧ 和設計開發有關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知識產權法

㈨ 假如你設計並開發了一個軟體,那麼應該利用哪些法律來保護自己

設計並開發了一個軟體,可以用著作權法來保護自身權利。如果還涉及到實用性專利方面的,還可以通過專利法保護自己。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三條 本法所稱的作品是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並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包括:

(一)文字作品;

(二)口述作品;

(三)音樂、戲劇、曲藝、舞蹈、雜技藝術作品;

(四)美術、建築作品;

(五)攝影作品;

(六)視聽作品;

(七)工程設計圖、產品設計圖、地圖、示意圖等圖形作品和模型作品;

(八)計算機軟體;

(九)符合作品特徵的其他智力成果。

(9)產品設計開發中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八條兩個以上單位或者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者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託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的以外,申請專利的權利屬於完成或者共同完成的單位或者個人;申請被批准後,申請的單位或者個人為專利權人。

第九條同樣的發明創造只能授予一項專利權。但是,同一申請人同日對同樣的發明創造既申請實用新型專利又申請發明專利,先獲得的實用新型專利權尚未終止,且申請人聲明放棄該實用新型專利權的,可以授予發明專利權。兩個以上的申請人分別就同樣的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專利權授予最先申請的人。

熱點內容
法律碩士公派出國讀博 發布:2025-02-05 04:33:25 瀏覽:832
刑法二百一十條 發布:2025-02-05 04:18:29 瀏覽:512
方濤律師 發布:2025-02-05 03:29:28 瀏覽:288
法院審執運行 發布:2025-02-05 03:26:23 瀏覽:366
icu護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2-05 02:19:18 瀏覽:200
民法哲學研究 發布:2025-02-05 02:09:11 瀏覽:464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