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規章制度有法律效力嗎
Ⅰ 校規校紀與法律法規的區別在
校規校紀制定可以參照法律但不可超越法律規定的范疇。
具體如下:
學校的校規校紀不是法律,只能算本校的行政措施,只對本校的師生具有約束力,沒有強制的執行效力。而法律效力是全國人大頒布的法律的執行力度,是強制實施的,法規是由國務院頒布,地方性法規是地方省一級人大頒布。
校規校紀制定可以參照法律但不可超越法律規定的范疇。校規校紀只是在一個學校范圍內具有約束力,而法律一般都是適用於全國的。
法律是由享有立法權的立法機關行使國家立法權,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修改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總稱。
校規具有一定的約束和指導作用,旨在為師生營造更加和諧的學習和工作環境。校規校紀是對該校學生行為的約束,只要不與法律沖突,都具有法律效力。
學校的校規校紀屬於法律授權下學校進行的自主管理,校紀校規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強制性規定,且應當公開,經審批或備案後,合法有效。
校規校紀對該校師生員工具有約束力;如果校規校紀與法律法規相沖突的,該條規定無效。學校的校規校紀,屬於法律授權下學校進行的自主管理。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
第十一條 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
第六十八條 規定:高等學校應當根據本規定製定或修改學校的學生管理規定,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中央部委屬校同時抄報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並及時向學生公布。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本規定,指導、檢查和督促本地區高等學校實施學生管理。
Ⅱ 學校里的規章制度有什麼用。
一、學校管理規章制度對學校管理的意義
規章制度的涵義 :
規章制度就是規則,法規。它是指一個集團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要求它的成員共同遵守的規則,法規,也是這個集團按一定程序辦事的規章,他具有一等的約束力和強制性。
學校規章制度的涵義
學校規章制度是指用文字形式對學校教育、教學、生產、科研以及各項管理工作的要求所做的制度規定。是學校各級管理者和師生員工在執行教育方針和達成學校整體工作目標過程中所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與准則、是非標准與是非曲折,對教職工和學生都有一定的約束力。
學校規章制度的意義
學校規章制度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
優良的學校規章制度能保證學校各項工作有秩序有成效的進行,使教師和學校其他工作人員的工作規范化,學生在校行為規范化,提高工作效率。
二、學校管理規章制度的種類
1.規章制度的對象
⑴教職員工的規章制度
⑵學生的管理規章制度
⑶財錢物的管理制度。。
2 規章制度的范圍
⑴總的規章制度
⑵具體的規章制度
3 管理規章制度的制訂者
⑴有教育部門制定的規章制度(如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學生守則,教師職務實行條例,學生成績考核和升留級制度,學籍管理制度,學生考勤制度,獎懲制度等。)
⑵學校制定的規章制度(如會議制度,資料檔案保管制度,教職員工工作制度以及各種細規。
三、學校管理規章制度的內容
現代學校管理規章制度的內容分為兩大類
1 上級頒布執行的管理規章制度
(1)國家頒布執行的規章制度
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學生守則、三好學生標准、關於升旗儀式的規范要求、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保護學生視力實施法、勞動技術課教學大綱、辦主任工作條例、教師職務試行條例、校長任職條件和崗位要求等
(2) 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門頒布執行的規章制度
學生學籍管理制度、
學生獎懲制度、
教師聘任制細則、
教師行為規范與職業道德要求、
教師經費管理制度、
教師崗位職責、
教導主任及總務主任崗位職責、
校長崗位職責、
班主任工作條件實施細則等
2 學校自行制定的管理規章制度
職能部門工作制度
Ⅲ 學校規章制度等同於國家法律嗎
當然不能等同!
學校規章制度是內部規定,只在校內對老師或是學生有效。而法律是普遍有效的。
學校規章制度與法律規定有矛盾或是抵觸的,應該修改或是廢除。
Ⅳ 學校的規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是不具備法律效應,就像體罰一樣,就像罵人一樣.但你有什麼辦法呢?人家家長多深明大義內啊.學校一切做的都是為容了學生,舉雙手支持都來不及呢.到最後你連你家人這關都過不去.還去告他.
觀念的改變就靠你我這代人了.給自己孩子一個自由的學習未來吧,自己以前受的罪就算了.
Ⅳ 學校制定的校規是否符合法律
肯定符合法律啊,廠規廠紀,校規校紀都是在法律等框架下制定的。這些規章制度,經過幾十年的修改,個:更加規范化啦。
Ⅵ 學校制定的一系列規定是否具有法律效應
老師絕對沒有沒收學生物品的權利,學校制定的法規只適用於該學校內部,而且不能和法律、行政法規、規章沖突
Ⅶ 關於校規校紀的法律效力問題…求懂法的解答…
一、公立高校校規應該是法律淵源
高校校規即由高校制定的學生必須遵守的各項規則的總稱。學生遵守校規曾經是天經地義的事情,然而,如果放在依法治國理念下考量,就應該給出一個理由,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將無法通過法律的審視並可能招惹法律責任。
在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看來,高校校規對學生的約束力來源於法律對公民的約束力,校規是行政法的法律淵源,其約束對象為在校學生。法國大學的法律地位是公法人,公法人「在其主管公務的范圍內,根據法律的規定和上級條例的授權,可以制定條例」。校規屬於大學制定的條例,根據法國立法傳統,條例是和議會制定的法律同樣重要的行政法的法律淵源,可見,法國將高校校規作為法源看待。德國將大學校規納入公法規章,公法規章是指國家內部的獨立團體——其中特別是鄉鎮、鄉鎮聯合體、社團、大學和協會等國家之外的團體,為了管理其自治范圍內(即非直接國家性)的事物,針對其成員或者所屬的人,以特定的高權方式單方面發布的法律規范。我國台灣地區同樣將高校校規納人法源。大陸法系國家和地區將校規列入法律淵源,遵守校規自然是學生的義務。
我國公立高校校規在學生管理中同樣發揮著法律的作用。校規記載著學生的權利和義務,對學籍管理進行詳細規定,有專門的章節規定學生的獎勵和處分。如果學生違反了校規,就有可能受到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處分。尤其是開除學籍,一旦適用,就會改變學生的身份,甚至改變其人生的軌跡。校規對學生的影響比之行政法規對一般公民的影響毫不遜色。學生以校規為自己行為的界限,學校以校規為管理學生的依據,法院審查案件時以校規的效力為基礎,對於學生,校規就是他們天天面對的法律。
公立高校校規應該是學生的法律。在法制環境下,校規如果不是法律,就無法解釋其對學生的約束力的來源,校規由高校單方制定,並由高校執行,對學生發生強制力,直接影響學生的憲法權利——受教育權,如果校規不是法律,哪類合同或者組織的內部規定有資格發揮這樣的作用?
大學校規是否屬於民法范疇?筆者也曾試圖從此路徑對校規進行探討,將其歸人格式合同,但後來發現存在無法迴避的問題:對於公立高校來說,高校和學生之間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在高校對學生的管理過程中表現尤為明顯。不平等關系不屬於民法調整的范圍,而校規正是高校對學生進行管理的依據。因此,公立高校校規不屬於民事性質。至此,我們不得不承認,高校校規應該是法律文件。
二、校規成為法律淵源的制度基礎是大學自治
大學校規為什麼成為法律淵源或者說大學基於什麼樣的理論產生立法權是必須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答案蘊含於西方構建的大學自治制度。
自治指國家基於管理的考慮,通過法律授權人民團體自己管理內部事務。自治使人民團體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經常體現為授予「公法人」地位),享有自治許可權(立法權、執行權、人事權、處罰權等),承擔自治任務。自治的根本特徵是團體內人民對內部事務的民主管理,或者說團體成員對團體事務發生決定性影響。自治的內容之一是團體的立法權,德國稱自治團體立法為自治規章(有人譯為公法規章),「自治規章是由自治公法人根據自治權制定的規范,它的制定不需要法律的授權,也不是為了執行法律。它只適用於自治公法人內部並受法律的承認和保護」。印『自製規章』是公法人民主選舉的機關制定的,它有民主的基礎,憑借自治意義上的成員契約性權利讓渡,這種局部的「社會契約」產生合法性,並對社團成員產生約束性權力。大學自治是自治的一種形態,法律授予大學公法人地位,大學成員因而享有民主管理內部事務的權利,取得校規制定權,校規是大學全體成員或者民主選舉產生的代表大會制定,是學生的法律,對學生具有強制力。
雖然校規得到憲法和法律的允許,是大學自我管理的一種形式,但也要受到一些限制:第一,約束對象僅限於該大學內學生。第二,遵守法律保留原則,重要事項仍然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來規定。
大學是國家的一個基本單元,國家授權大學自治,不可能將所有權力授出,國家的法律仍然對學生產生約束力,國家的行政管理權仍然對學生產生影響,但大學自治是一種國家間接治理的方式,這些約束和影響應該通過間接的方式體現出來,處理的辦法是將這些國家的法律和行政權力以更加細化的方式制定成校規,這部分內容是傳接法律法規的授權或政府的委託而來,稱之為傳接型校規。傳接型校規的權力憑借的是法律法規的授權和政府委託的公務執行權,它明顯帶有為執行操作而用校規的名義予以細化的特徵,其執行力也來自國家法的執行力和行政權力的延伸。除此之外,大學純粹基於自治權制定的校規,具有完全的自主性,這類校規稱之為自主型校規。自治型校規和傳接型校規在大學校規中同時存在,是大學校規的一個顯著特點。
三、我國沒有建立相應的制度理順校規的法律地位
我國是否存在大學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1l條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該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有學者把其中的「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等同於法國、德國的大學自治,認為是大學獲得自治權的法律依據。筆者對此不敢苟同。這里的自主辦學和民主管理在當時的條件下強調高校要加強自身的辦學能力,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立法之初,考慮的主要是高校應該脫離政府的直接管理,不要再過分依靠政府,沒有證據證明有授予大學自治權的意圖。如果確實授予大學自治的權力,如前所述,需要一套完善的制度保障,實際上,我們並未發現相關規定。自治的精髓是民主管理,大學自治精髓同樣是大學內部人員包括全體老師和學生共同管理的大學,對大學的事物能夠發揮決定性影響,這不符合我國大學的實然狀態。因此,不能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11條有過高的期待,我國高等教育學校辦學自主權不同於西方的大學自治,也不能根據此得出高校有立法權的結果。
實際上,我國公立高校校規的制定權不是來源於大學自治,而是具有自己的生成邏輯。高校校規的制定權來自三個方面的授權:
(一)《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授權
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68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根據本規定定製或者修改學校的學生管理規定,報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備案(中央部委屬校同時抄報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並及時向學生公布。」該規定是是對高校制定校規行為的授權,成為高等學校制定校規的法律依據。
教育部制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權利屬於自己的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89條規定國務院行使「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憲法第90條還規定,「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命令、指示和規章。」從憲法的規定可以清楚的看到,教育管理是國務院的重要職能,教育不是國務院主管教育的下屬機關,具有根據上位法發布規章的權利,《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一條對該規章和上位法的鏈接關系作了進一步說明,「根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這些內容說明,教育部是在自己的職權范圍內行使立法權。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的授權
我國憲法第89條規定國務院有「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的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就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指定的行政法規,該行政法規第25條規定,「學位授予單位可根據本暫行實施辦法,制定本單位授予學位的工作細則」。基於這一條的授權,有學位授予權的公立高校制定自己的學位管理工作細則,這同時也構成了公立高校校規的部分內容。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授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41條規定,高等學校的校長全面負責本學校的教學、科學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有權「擬定發展計劃、制定具體規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計劃並組織實施」。這里所指的規章制度應該包括校規在內。
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指定的校規是將行政法規和規章的內容在本校的具體條件下進行轉化,應該說,這部分校規的內容和約束力是其原上位法的內容和約束力在高校內的延伸,屬於傳接型校規。《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授權校長制定校規,似乎應該屬於高效的自主型立法,但仔細想來,法律授權校長立法,似乎不合情理,因為法的效力來自社會成員的集體契約,而不是個人意志,所以應當理解為由校長召集或者組織立法。
可以看出,我國公立高校校規的制定均來自於法律授權,按照法律理論,這種校規的制定方式應該屬於授權立法之列,因為這些授權共同來自於法條的授權,所以,稱之為法條授權立法。雖然我們沒有在理論上解決公立高校的自主立法權的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公立高校校規中不存在自主立法的內容。自主立法權是高校的本性權利之一,不會因為法律沒有規定高校就主動失去其本性,即使在沒有法律的情況下,高校的規章制度也還是存在的。因此,高校從來就沒有放棄過自己權利的行使,從來沒有放棄過為了高校職能的實現制定校規校紀的權利,其中不乏沒有法律授權或者與上位法沖突的內容,高校一直在行使其自主立法權。高校的自主立法內容並不少見,只是由於存在先天缺陷,這部分校規內容存在合法性危機。
我國雖然通過授權立法的方式解決了公立高校校規制定權的問題,但從法理邏輯分析,這套制度並不完善,存在以下值得探討的問題。第一,這種法條授權立法的方式的正當性存在爭議。我國《立法法》只把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將自身立法許可權授權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列為授權立法事項,其他授權立法的方式都沒有提及。不僅如此,在立法者眼中,「今後,隨著法律的日漸完善,逐步形成比較完備的法律體系,授權立法的范圍自然逐漸縮小。」可以看出,我國對這種法條授權立法的形式採取不信任的態度,公立高校校規的合法性將受到質疑。第二,《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是教育部的職權立法,其中設定的紀律處分,包括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已經對學生的權益產生影響,尤其是開除學籍,涉及學生的受教育權,這是憲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權利,屬於法律保留的范疇,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范圍內事項,部門規章對此做出創設性規定顯然位階偏低。第三,我國公立高校除行使學位授予權等特殊事項時能成為行政主體外,其他情況下都不是行政主體。我國法律沒有公法人和私法人的劃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將公立高校定位為法人,按通常的理解,是一種民事法人。高校也沒有通過其他法律獲得行政主體資格,授權高校制定校規等於授權民事主體行使立法權。按照法律理論,民事主體不應該享有立法權。第四,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不可能具體規定高校的所有問題,否則,校規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必要性,校規中總是要包含自主型立法的內容,但以現有校規的生成邏輯,自主型校規缺乏合法性基礎。
以上的分析如果成立,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我國公立高校校規制定權在法理上存在難以自圓其說的障礙,完善高校立法機制,消除這些障礙是公立高校治理法制化的當然課題。
四、確立大學自治制度,打通校規合法化的渠道
法國、德國都是通過建立大學公法人制度,實現大學自治,日本從2004年4月起對其所屬全部87所國立大學賦予公法人地位,進行法人化改造,我國台灣地區國立大學的公法人化也在醞釀之中。西方大學自治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國公立高校應該在現有基礎上,實行大學自治,將公立高校的法律地位由私法人轉換成公法人。
大學自治制度中,大學自治、公法人、大學成員的民主管理、行政主體、立法權這幾個因素不可或缺地緊密聯系在一起。大學自治是國家對高校實行間接治理的方式,基於特定的原因,國家授權大學成員自我管理內部事務,大學因此有較大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的承認表現為一種形式,就是賦予大學公法人地位,大學自治和大學的公法人地位是一種類似於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大學自治的根本在於大學成員對大學事物形成決定性影響,即民主管理,除了大學內重大事項決定權,還表現為立法權和執行權,立法權體現為訂立學校規章。
(一)法律依據的選擇
法治國家理念下,自治制度的確立需要法律的明確授權,大學自治也不例外。我國在高校的法人化改造過程中雖然沒有產生高校的公法人地位,但《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還是給大學自治留下了充分的空間,該法第11條規定,「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
拋開《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的其他內容,對該條的含義進行孤立解讀就會發現,此條完全是大學自治制度的精確概括,「依法自主辦學」意指高校的法人地位,「實行民主管理」瞄準大學成員對高校事務發揮決定性影響。這一條的存在是我國具備了大學自治的法律基礎。之所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實施以後我國沒有產生大學自治制度,是因為我們建立的大學法人為私法人,並非公法人,大學成員對大學的民主管理也沒有具體落實。
(二)公立高校公法人地位的確立
高校公法人制度的建立可以通過兩種途徑,一種是單獨進行公法人制度立法,規定公法人具備的條件,凡是符合條件的都屬於公法人;另一種是在某項高等教育立法中明確高校的公法人地位。依現在的形勢,後者的可行性程度更高,更加快捷。我國正起草《學校法》,在此法中關於高等教育的部分規定公立高校的公法人地位,應該是一個恰當的時機。
(三)高校成員對高校的民主管理
大學自治權的范圍在各國並不一致,有較大的彈性空問,但其核心是學術自由,高校的民主管理制度要圍繞學術自由,建立民主管理機構,行使民主管理權。
(四)學校規章的制定
規章包括教師的管理制度和學生的管理制度。規章的法律約束力來源於高校內的局部民主基礎和大學成員契約性權利讓渡,它的制定必須是大學成員的集體意思表示,而不是現在的校長的許可權。因此,在學校規章的制定程序上,教師的管理制度由選舉產生的教職工代表組成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定通過,學生管理制度(校規)由選舉產生的學生代表和教職工代表共同參加的大會制定通過,才能夠體現規章制定的民主基礎,並保證規章的合法性。
校規是學生需要遵守的法律體系的一個環節,保證校規內容的合法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法律保留原則的遵守。大學自治的范圍是有限的,這決定了校規只能對學生產生有限度的約束,學生仍然是國家的公民,學生的基本權利仍然受憲法保護,對學生基本權利產生影響的事項應該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規定。如開除學籍,這種處分影響了學生的受教育權,受教育權是憲法保護的公民的基本權利,為體現對基本權利的尊重和公民重要權利的保護,對學生進行開除學籍處分應該由法律做出規定。法律保留的范圍同時也是大學自治的禁區,只有對法律保留的事項做出清晰的界定以後,剩餘的空間才可能是大學自治的區域。
在自治的范圍內制定自主型校規。自主型校規是校規的重要內容,但該部分內容必須在大學自治的范圍內,不得超越大學自治的內容範疇。
不得違背上位法。我國的相關教育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都是公立高校的運行規則,對高校和學生起著規范作用,相對於校規,它們是上位法,公立高校的校規不得與這些上位法相沖突。另外,高校校規應該准確解讀上位法的立法意圖,保持與上位法立法意圖上的一致,如果違背上位法的規定,就會導致校規的無效。比如,學位是對學生的學術水平的評價,影響學生的學位的事項也就應該是學術事項,但我國公立高校幾乎一致地將學位與學生處分掛鉤,有的校規規定對給與記過以上處分的學生不授予學位,這似乎看起來合理的事情,卻蘊含著邏輯的矛盾。給與學生處分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行為構成犯罪、違法或者造成其他對社會秩序、學校秩序的損害,並非學術問題,以與學術不相關的因素影響學生的學位,等於擴大了影響學位授予的因素的范圍,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立法本意,造成校規與上位法的實質沖突。
上級部門對校規的審查監督。公立高校校規的合法性需要檢驗,上級部門的監督是重要內容,校規制定以後,應報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並由其組織專門人員對校規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五、結語
依法治國要求明確公立高校校規的法律地位,並理順相關的法律問題。我國現有公立高校校規的法律地位不明晰,原因在於公立高校本身的法律地位定位不準確,公立高校在脫離政府的直接管理後沒有引人大學自治制度,不能獲得立法權和行政主體資格,致使校規的法律地位與應然狀態產生差距。應該建立大學自治制度,承認公立高校的公法人地位。公立高校實行民主管理,高校成員權利讓渡所達成的「社會契約」使校規的制定權具備合法性,校規因而成為學生的法律。大學自治的范圍是有限的,應該由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對法律保留的事項做出規定,釐清大學自治的空間,公立高校在自治的范圍內制定自主型校規。不論是傳接型校規還是自主型校規,都應該與法律、行政法規和教育部的規章保持一致,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應該積極行使對公立高校的檢查監督權,確保校規的合法性。
Ⅷ 學校的規章制度有沒有法律依據
我個人認為,所謂的家委會進學生宿舍將東西翻的滿地,本就是極其不道德的行為,那麼學生報警也是在法律標桿以內了。
Ⅸ 學校單方面制訂的規章制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學校依據的其實是民法通則中關於侵權的規定,作為小孩的法定監護人,您應該為小版孩造成他人財產損權失的行為負責。這和學校的規定沒有多大關系。
至於造成財產損失的責任分擔,學校讓您賠償的具體數額。這些都是可以要求學校舉證的。您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提出來,雙方協商,如果不能大成協議,那就建議讓校方向法院起訴。
Ⅹ 學校規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學校的規定是依據法律來制定的話則有效力,如果不是的話則沒有且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