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冒名的法律責任

冒名的法律責任

發布時間: 2022-05-19 16:47:03

A. 我冒用他人身份證簽了合同應付什麼樣的法律責

冒充他人身份證簽合同有可能是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
法律分析
冒用他人的名字簽合同的,如果該第三人事前對行為人有授權或事後追認這份合同,合同有效。第三人對此毫不知情或者拒絕追認,由冒用人自行承擔責任。冒充他人簽合同,如果情節嚴重涉及刑法的,構成合同詐騙罪追究冒用人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冒充他人簽合同騙取了數額較大的財物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可能涉嫌構成合同詐騙罪,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處理。冒用他人的名字簽合同,第三人事前對行為人有授權或事後追認這份合同,則合同有效;如果該第三人對此毫不知情或者拒絕追認,則行為人屬於冒用他人名字,則該合同對被冒用人不發生合同效力,由冒用人自行承擔責任。如果因此造成了損失,可以要求冒用人賠償。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損害社會公共利益;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的上述方式所做的合同皆為無效合同。簽合同注意事項:當事人名稱須真實、一致;合同標的、數量、質量、價款、包裝方式要具體、明確;注意驗收方法、程序和時間;履行方式須具體:交貨方式、結算方式;履行期限須確定某一時間點或時間段;盡量明確本司所在地為合同履行地;違約責任要量化為違約金或確定違約賠償金的計算方法;解決爭議辦法為協商、訴訟,約定由本司所在地法院管轄或仲裁委員會仲裁。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二百二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佔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一)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的;(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的;(三)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的;(四)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的;(五)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第二百二十四條之一組織、領導以推銷商品、提供服務等經營活動為名,要求參加者以繳納費用或者購買商品、服務等方式獲得加入資格,並按照一定順序組成層級,直接或者間接以發展人員的數量作為計酬或者返利依據,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發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B. 冒名簽字是否有法律效力如何追究冒名簽字的法律責任

冒名頂替他人簽字的行為是違法的,造成後果要承擔。根據合同法規定,合同協議內容要符合國家法律規定,體現公平公正的原則,雙方當事人需要親自簽字,當事人信息要真實有效,因此冒名頂替他人簽字的協議合同是虛假的,是無效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C. 冒用他人身份證要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冒用他人身份證的,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如果涉嫌犯罪的,按照相應的犯罪進行處罰。比如涉嫌詐騙罪,按照詐騙罪處罰。法律依據:《居民身份證法》第十七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證或者使用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的;(二)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的。偽造、變造的居民身份證和騙領的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予以收繳。

D. 我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是怎麼樣的

2020年,冒名頂替行為寫入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2021年1月2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教育法的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等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

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4)冒名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公民的受教育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財產狀況、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機會。

公民的姓名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九十九條第一款 公民享有姓名權,有權決定、使用和依照規定改變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盜用、假冒。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一十條第一款自然人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等權利。

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代替他人或者讓他人代替自己參加第一款規定的考試的,處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 【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罪】偽造、變造、買賣或者盜竊、搶奪、毀滅國家機關的公文、證件、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的印章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

偽造、變造、買賣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E. 冒名行為的法律效果

冒名在民事法律行為中本質上是一種無權代理的行為,法律規定:《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一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未經被代理人追認的,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
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行為人實施的行為被追認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
行為人實施的行為未被追認的,善意相對人有權請求行為人履行債務或者就其受到的損害請求行為人賠償。但是,賠償的范圍不得超過被代理人追認時相對人所能獲得的利益。
相對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行為人無權代理的,相對人和行為人按照各自的過錯承擔責任。
第一百七十二條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後,仍然實施代理行為,相對人有理由相信行為人有代理權的,代理行為有效。

F.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是什麼

2021年1月20日草案指出,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

冒名頂替行為去年也寫入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規定: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

(6)冒名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多起冒名頂替上學事件曝光引爭議

近年來,冒名頂替事件時有發生,從2001年被稱為中國「憲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齊玉苓案」,到2009年的「羅彩霞案」,都曾在全國教育系統引起風波,該案被曝光後,相繼出現了各地版「羅彩霞案」。

去年,山東「農家女」陳春秀、王麗麗、苟晶等反映被冒名頂替上大學的系列事件相繼曝光後再次將這一話題推向輿論風口。在2018年-2019年的山東高等學歷數據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結果。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頂替入學。

G. 冒名頂替他人入學入刑,頂替他人入學違犯了哪條法律規定

冒名頂替他人入學入刑,頂替他人入學違反了近日出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法律在不斷完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三十二條明確:盜用、冒用他人身份,頂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學歷教育入學資格、公務員錄用資格、就業安置待遇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組織、指使他人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從重處罰。

其次,冒名頂替者侵犯了被害人的姓名權。冒名頂替者利用冒名頂替者的姓名,身份證,注冊住所和學生身份信息歸檔,取得受教育的機會,享受教育條件和教育成果,並根據規定侵害冒名頂替者的名稱權。我們的法律。在我國,公民有權根據規定決定,使用和更改其姓名。名稱權還可以包括自我命名權,使用名稱權和更改名稱權。名稱的使用權是自然人使用自己的名稱的專有權利。他人不能故意使用他人的名字,也可以將其轉移給他人。值得注意的是,名稱使用權的轉讓通常僅限於商業領域。通常,名稱的使用權不能轉讓,其他名稱也不能代替。

H. 法律擬明確冒名頂替入學法律責任,冒名頂替則將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近幾年,冒名頂替入學事件被頻繁曝出。聊城一女生曾在1996年考取大學,被人頂替,頂替者是自己同學的姐姐,後來成為街道辦工作人員,還想要花錢私了。類似的事情數不勝數,網友對此深惡痛絕,這種行徑不僅傷害了被頂替人上學的權利,還有可能改變人的一生!

相關部門對此類事件作出規定,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擬進一步明確冒名頂替入學相關行為的法律責任。通過提供虛假材料、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學資格頂替入學的,或將被撤銷入學資格並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至三年;已取得學位學歷證書的將被撤銷;已經成為公職人員的,將依法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將被追究刑事責任。網友紛紛對此點贊,對於違法行為,必須嚴肅處置,不給頂替者不勞而獲的機會。

I. 冒用名字上大學侵犯了什麼權

法律分析:冒名頂替上大學的行為就屬於假冒他人姓名權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權,這是從表現形式上來分析。從侵權的責任構成要件上分析,也能得出該行為的侵權性質。第一,從過錯方面來看,行為人實施的冒用他人姓名上學的行為,目的在於利用他人的考試成績為自己升學及今後的就業創造條件,可見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第二,從違法行為方面來看,行為人實施了假冒他人姓名的違法行為;第三,從後果方面來看,受害人因姓名權被侵害而遭受了較大的精神損害;第四,從因果聯系方面,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損害是與行為人侵害其姓名權有直接的因果聯系。綜上,冒名頂替上大學的行為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權,屬於侵權行為,應承擔侵權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一十四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干涉、盜用、假冒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姓名權或者名稱權。

J. 冒名頂替簽合同的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冒名頂替他人簽字的行為是違法的,造成後果要承擔。冒名簽訂合同是無效合同。冒名頂替行為是一種欺詐行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二十六條 下列勞動合同無效或者部分無效:

(一)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二)用人單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排除勞動者權利的(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的。對勞動合同的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有爭議的,由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或者人民法院確認。

第二十七條 勞動合同部分無效,不影響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仍然有效。

第二十八條勞動合同被確認無效,勞動者已付出勞動的,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勞動報酬。勞動報酬的數額,參照本單位相同或者相近崗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確定。

熱點內容
注會備考攻略2020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1:37:32 瀏覽:409
吉安市安福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2-05 01:30:40 瀏覽:65
深圳律師合作 發布:2025-02-05 01:02:09 瀏覽:147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
法律服務護航產業占 發布:2025-02-04 23:31:48 瀏覽:366
法院審判部門 發布:2025-02-04 22:39:56 瀏覽: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