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責任法律責任
① 質量責任制的主要內容
法律分析:質量責任制是明確規定全廠各部門、各環節以及每一個人在質量工作上的具體任務、責任、要求和權力,以保證產品質量的一種責任制度。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建立和健全各級行政領導、職能機構和工人的質量責任制,一般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企業廠長 (經理) 對本企業的產品質量負全部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
第四十九條 生產經營單位與從業人員訂立的勞動合同,應當載明有關保障從業人員勞動安全、防止職業危害的事項,以及依法為從業人員辦理工傷保險的事項。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以任何形式與從業人員訂立協議,免除或者減輕其對從業人員因生產安全事故傷亡依法應承擔的責任。
第五十條 生產經營單位的從業人員有權了解其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範措施及事故應急措施,有權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提出建議。
第五十一條 從業人員有權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批評、檢舉、控告;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
生產經營單位不得因從業人員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提出批評、檢舉、控告或者拒絕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而降低其工資、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第五十九條 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內的安全生產狀況,組織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本行政區域內容易發生重大生產安全事故的生產經營單位進行嚴格檢查。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分類分級監督管理的要求,制定安全生產年度監督檢查計劃,並按照年度監督檢查計劃進行監督檢查,發現事故隱患,應當及時處理。
② 承擔產品質量責任的責任主體是誰
承擔產品質量的責任主體是生產者和銷售者。但社會團體、社會中介機構如果對產品質量作出虛假承諾、保證給消費者造成損失的,要承擔連帶責任。因此,責任主體特殊情形下不再局限於生產者和銷售者。在廣告中對產品質量作虛假宣傳,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的,依照廣告法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法律依據】
《產品質量法》第三條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嚴格實施崗位質量規范、質量責任以及相應的考核辦法。《產品質量法》第八條國務院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主管全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主管本行政區域內的產品質量監督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法律對產品質量的監督部門另有規定的,依照有關法律的規定執行。
③ 工程質量事故責任如何處罰
法律分析:1、工程質量發生一般事故(經濟損失50000元以下)對該項目部處以2000-5000元罰款。
2、工程質量發生嚴重事故的(經濟損失5-10萬元)對該項目部處以10000-50000元的罰款。
3、工程如發生重大質量事故(經濟損失10萬元以上)對該項目部處以5-10萬元的罰款,並追究相關責任人的法律責任。
4、對質量事故隱瞞不報或拖延不報者,一經查處,對直接責任人處以5000元罰款。
5、已竣工但仍在保修期限內的工程,發生質量投訴,給企業造成嚴重不良影響的,對責任單位按以下規定予以處罰,投訴到公司的,罰款5000元;投訴到區主管部門的,罰款8000元;投訴到區級以上的,罰款15000元;造成媒體曝光,對公司聲譽帶來極壞影響的,罰款20000元以上。
6、上級主管部門及公司巡迴檢查或拉網大檢查,下達的質量隱患,項目部未按要求限期整改並回復報告,或整改不徹底的,罰款500-2000元。
7、因質量隱患,受到上級批評,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的工程,公司將視情節輕重給予停工整頓處理,並對項目部處以5000-20000元罰款,並在公司內部給予通報批評。
8、在工程質量方面被媒體曝光而給企業造成負面影響,視其情節輕重給予20000元以上的罰款。
9、地基、基礎與主體等分部工程,經質量監督機構驗收不合格,地基、基礎分部罰10000元,主體分部罰20000元,主體結構抽檢存在問題,罰款5000元。
10、出現一次質量事故或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通報批評,受到投訴的單位,年終評選先進單位和個人,一票否決。
法律依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第六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勘察、設計、施工、工程監理單位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單位名義承攬工程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對勘察、設計單位和工程監理單位處合同約定的勘察費、設計費和監理酬金1倍以上2倍以下的罰款;對施工單位處工程合同價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的罰款;可以責令停業整頓,降低資質等級;情節嚴重的,吊銷資質證書。
④ 食品產品質量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產品質量侵權的法律責任為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主要表現為包修、包換、包退以及賠償損失。根據民法典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千二百零二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一千二百零三條
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以向產品的生產者請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請求賠償。
產品缺陷由生產者造成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因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
第一千二百零四條
因運輸者、倉儲者等第三人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⑤ 工程質量違法行為承擔的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工程質量違法行為,可能會要求責令其改正,如果造成相應的損失,可能會處以罰款,情節特別嚴重的,會依法追究相應的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 第七十四條 建設單位、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工程監理單位違反國家規定,降低工程質量標准,造成重大安全事故,構成犯罪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⑥ 服務質量問題的法律責任分為哪三種
法律責任分為刑事責任,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三種。
刑事責任,刑事責任是指行為人因其犯罪行為所必須承受的,由司法機關代表國家所確定的否定性法律後果;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指由於違反民事法律,違約或者由於民法規定所應承擔的一種法律責任;行政責任,行政責任是指因違反行政法或因行政法規定而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⑦ 我國產品質量法規定生產者應當對缺陷產品造成的損害承擔什麼責任
《產品質量法》規定的產品質量責任的歸責原則為:對生產者實行嚴格責任制度,即無過錯責任制度,也就是只要產品有缺陷,不論生產者主觀上是否有故意或過失,都要承擔法律責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存在的。對銷售者實行過錯責任制度,即只有因銷售者主觀故意或過失而導致產品缺陷引起損害的,銷售者才承擔法律責任。此外,銷售者不能指明缺陷產品的生產者和供貨者的,推定為銷售者有過錯,對此應當承擔法律責任。生產者和銷售者對產品質量缺陷造成的損害依法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但是,不論最終責任應由誰承擔,銷售者對損害都負有先行賠償的義務,在賠償後,如屬生產者的責任,銷售者有追償權。
這里還需要明確一個概念,即缺陷。《產品質量法》第46條規定:「本法所稱缺陷,是指產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財產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險;產品有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是指不符合該標准。」根據本條規定,只要產品具備有不合理危險或者不符合標准這兩者之一,即是缺陷產品。
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自當事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其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計算。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要求賠償的請求權在造成損害的缺陷產品交付最初用戶、消費者滿10年喪失,但是尚未超過明示的安全使用期的除外。
⑧ 質量責任制度是
法律分析:質量責任制是明確規定全廠各部門、各環節以及每一個人在質量工作上的具體任務、責任、要求和權力,以保證產品質量的一種責任制度。推行全面質量管理,建立和健全各級行政領導、職能機構和工人的質量責任制。建立質量責任制是企業開展全面質量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企業建立質量體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企業中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職工都應明確規定他們的具體任務,應承擔的責任和權利范圍,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專責,辦事有標准,考核有依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三條 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嚴格實施崗位質量規范、質量責任以及相應的考核辦法。
第四條 生產者、銷售者依照本法規定承擔產品質量責任。
⑨ 工程質量問題的責任及責任承擔方式
法律分析:工程質量出現問題,就建設方與承包方及建築施工方而言,其責任一般由承包方承擔。工程質量管理主體違反法律規定根據適用法律的不同,可以導致的法律責任不同,主要分為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三類。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築法》 第五十八條 建築施工企業對工程的施工質量負責。建築施工企業必須按照工程設計圖紙和施工技術標准施工,不得偷工減料。工程設計的修改由原設計單位負責,建築施工企業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設計。第59條規定,建築施工企業必須按照工程設計要求、施工技術標准和合同的約定,對建築材料、建築構配件和設備進行檢驗,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⑩ 生產者,銷售者依照什麼規定承擔產品質量責任
法律分析:生產者,銷售者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承擔產品質量責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
第三條 生產者、銷售者應當建立健全內部產品質量管理制度,嚴格實施崗位質量規范、質量責任以及相應的考核辦法。
第四條 生產者、銷售者依照本法規定承擔產品質量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