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電子支付法律責任案例

電子支付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時間: 2022-05-19 19:46:54

1. 電子貨幣涉及哪些法律問題

1、電子支付及其特徵
2、電子貨幣及其特徵
3、電子支付當事人及其權利義務
4、電子支付產生的法律問題
5、電子支付的監管

電子支付又稱電子資金劃撥(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簡稱EFT)

支付是為了清償債權債務關系而將資金從付款人賬戶轉移到收款人賬戶的過程,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統的演變和發展是與人類文明的演變過程相一致的。20世紀50年代末,當計算機在銀行業務中得到應用後,發達國家的一些銀行利用計算機、終端機、電子信息網路等電子通訊設備建立了高速劃撥資金的電子支付系統。

電子支付系統改變了傳統的支付結算方式,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從而得到迅速發展,各國相繼建立了大額電子支付系統和主要為消費者服務的POS系統、ATM系統。

而貨幣作為支付工具在歷經了實物、貴金屬和紙張載體之後,在支付領域最引人注目的電子貨幣出現了。電子貨幣的出現極大地突破了現實世界的時空限制,而網際網路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的廣泛應用使得人們可以利用電子貨幣更快地處理經濟事務。

新的支付工具和支付系統在給人們帶來高效的同時,也對傳統法律制度形成了強烈的沖擊,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對電子貨幣和電子支持系統予以密切關注,並頒發了相應的法律。

數 據
·來自中國銀聯的消息,2004年中國電子支付交易量大幅增加了80%,達到18萬億元。而銀聯卡的銀行間交易金額估計超過7000億元,其中超過4000億元來自銀行信用卡。

·美國80%以上的美元支付是通過電子方式進行的,每天大約有2萬美元通過聯儲電子資金系統(Fdewire)及清算銀行間支付系統(CHIPS)劃撥。

·2004年工行B2C在線支付交易量超過1000萬筆,交易金額超過2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9%與78%。而在2000年,該業務僅實現交易879筆,交易金額僅11萬元.

相關法律法規

司法解釋 ·關於辦理利用信用卡詐騙犯罪案件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部門規章 ·中國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財政部﹑信息產業部﹑商務部﹑稅務總局﹑銀監會﹑外匯局關於促進銀行卡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

關於制定電子匯劃收費標準的通知

中國人民銀行關於當前銀行卡聯網通用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信用卡業務管理辦法

銀行卡業務管理辦法

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

《電子銀行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

《電子銀行安全評估指引(徵求意見稿)》

2. 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的高中高專教材

書 名: 電子商務法律法規第2版 (高職類)
作者:韓曉平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07-31
ISBN: 978-7-111-38709-1
開本:16開
定價: 23.0
本書配有電子課件
內容簡介
本書針對電子商務中的法律、法規知識作了詳細的介紹,內容豐富、重點突出。全書共分為9章,詳細闡述了電子商務中的法律問題,特別對法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進行了探討,並有針對性地列舉了大量電子商務案例,結合觀點論述,有理有據。
本書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理論難度適中、涉及的法律知識與電子商務聯系緊密,具有前瞻性和實用性。本書既可作為高職高專院校電子商務、經濟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的學習教材,又可作為各類與電子商務有關的短期培訓班的培訓教材,還可作為廣大有志於從事電子商務的讀者的自學參考書
章節目錄
第1章電子商務法基本理論
1.1電子商務的內涵和立法范圍
1.1.1電子商務的定義
1.1.2電子商務的立法范圍
1.2電子商務立法
1.2.1國外電子商務立法
1.2.2我國電子商務立法現狀
1.2.3電子商務立法的基本問題
課後練習
第2章電子商務經營者的
法律問題
2.1我國電子商務經營者現狀
2.1.1電子商務經營者的含義
2.1.2電子商務經營者的法律
地位概述
2.1.3我國電子商務經營者的
分類及現狀
2.2我國電子商務經營者的管理問題
2.2.1我國對電信市場的管理
2.2.2我國對電子商務經營者的管理
2.3電子商務相關經營者的責任
2.3.1ISP和ICP的責任
2.3.2電子商務企業駒責任
案例一:網路零售的灰色地帶
案例二:網上銷售的工商登記
課後練習
第3章電子商務與合同法
3.1電子商務交易及電子合同
3.1.1合同的含義
3.1.2電子合同的概念和特徵
3.2電子合同中的法律問題
3.2.1意思表示的真實性
3.2.2電子合同的要約與承諾
3.2.3簽字署名問題
3.2.4電子合同的形式問題
3.2.5影響電子合同生效的情況
3.3電子商務交易的法律保護
3.3.1保護的必要性
313.2電子商務交易的具體法律保護
案例一:「秒殺器」擾亂網路購物
正常秩序
案例二:「電子代理人」簽訂合同的
責任承擔問題
課後練習
第4章電子商務支付中的
法律問題
4.1傳統交易中支付的法律問題
4.1.1支付結算的概念和特徵
4.1.2傳統交易中票據基本法律知識
4.1.3傳統支付結算方式的法律規定
4.2電子商務的支付問題
4.2.1電子支付的發展現狀
4.2.2電子支付的相關法律問題
4.2.3電子支付的立法現狀與展望
案例一:招商銀行的電子支付
案例二:支付寶信用卡套現風波
課後練習
第5章電子商務中的知識
產權保護
5.1商標的法律保護
5.1.1商標概述
5.1.2商標權與商標注冊
5.1.3注冊商標專用權的保護
5.2域名的法律保護
5.2.1域名的產生與發展
5.2.2域名的概念和法律特徵
5.2.3域名的法律性質及其與商標、
商號的區別
5.2.4域名管理的法律規定
5.2.5域名糾紛的解決
5.3電子商務中的著作權問題
5.3.1著作權概述
5.3.2網上作品的侵權形式
5.3.3網路著作權的保護
5.3.4計算機軟體的保護
5.3.5資料庫的保護
案例一:匡威公司訴北京國網信息有限責任
公司計算機網路域名糾紛
案例二:寶潔公司訴北京天地電子集團域名
糾紛案
課後練習
第6章電子商務與消費者
權益保護法
6.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概述
6.1.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概念
和法律特徵
6.1.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
主要內容
6.2電子商務引起消費者權益保護的
法律問題
6.2.1在線交易消費者
6.2.2網路環境下消費者保護的
特殊性
6.2.3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消費者保護主
要框架
6.2.4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在線交易
消費者的保護
案例一:網民王某狀告郵電局案
案例二:消費者訴當當網侵犯消費者
權益案
6.3電子商務與消費者隱私權保護
6.3.1網路環境下的隱私權保護
6.3.2個人信息隱私權保護概述
6.3.3各國和各地區保護消費者隱私權的
法律對策
案例三:郵政局泄露個人資料案
案例四:利用黑客技術手段竊取用戶
信息案
課後練習
第7章電子商務與稅法
7.1稅收法律制度
7.1.1稅收及其特點和作用
7.1.2稅法的含義和構成要素
7.1.3我國稅法體系中的現行稅種
7.1.4我國稅收徵收管理的
主要規定
7.2電子商務稅收中的法律問題
7.2.1電子商務稅收的特徵
7.2.2電子商務稅收的新特徵給現行稅收
帶來的問題
7.3電子商務發展對我國現行國內
稅收的影響
7.3.1電子商務對現行流轉稅的影響
7.3.2電子商務對現行所得稅的影響
7.3.3電子商務對我國現行涉外
稅收的影響
7.4我國對電子商務稅收的對策
7.4.1制定電子商務稅收的幾項原則
7.4.2我國對電子商務稅收的措施
課後練習
第8章電子商務交易安全保護
8.1《電子商務示範法》
8.1.1《電子商務示範法》概述
8.1.2《電子商務示範法》的內容
8.2我國電子商務交易安全保護方面的
法律法規
8.2.1我國電子商務交易安全
法律法規
8.2.2我國涉及計算機安全方面的
法律法規
8.2.3我國涉及計算機網路安全方面的
行政法
課後練習
第9章電子商務中的法律責任
9.1電子商務的民事責任
9.1.1民法在電子商務中的適用
9.1.2電子商務中的民事違法行為
9.1.3電子商務中的民事責任
9.2電子商務的刑事責任
9.2.1刑法在電子商務中的適用
9.2.2電子商務中的刑事違法行為
9.2.3電子商務中的刑事責任
9.3電子商務的行政責任
9.3.1行政法在電子商務中的適用
9.3.2電子商務中的行政違法行為
9.3.3電子商務中的行政責任
課後練習
參考文獻

3. 電子合同糾紛案例有嗎

其實,早在2015年10月,上海仲裁庭就對我平台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予以認可,這在國內屬於首例電子合同案例。此後,包括杭州、蘇州、廣州、上海、重慶、天津等地的法院和仲裁機構,也先後認可了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下面,就例舉其中一個電子合同案例,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電子合同為什麼能夠獲得法院以及仲裁機構的認可。

2016年4月20日,A公司和B旅行社達成合作,A公司負責為B旅行社的旅遊產品招徠遊客,交由B旅行社接待。當天,雙方通過我平台簽訂了一份電子合同。

後來,由於B旅行社的違約,某次已經確認的行程被迫取消,A公司收到大量遊客投訴。A公司退還了遊客的款項,並為此支付了4萬多的賠款。

不久之後,A公司一紙訴狀將B旅行社訴至法院。

A公司表示,本案涉及的合同通過電子簽章形成,電子簽章的真偽由我平台大審查確認。

隨後,A公司向我平台申請了文件簽署真實性證明報告,並向法院遞交了該報告。

最終,經過審理,法院於2018年5月14日對這個案件做出判決,認定在我平台上簽署的旅遊電子合同依法成立並有效。

法院判決:「本院認為:原告提交的旅遊者委託接待合同、法大大文件簽署真實性證明報告、產品取消單、投訴確認單、付款回單、委託接待合同及公證書及其庭審中的陳述意見等證據相互印證,可以確認其真實性。據此,可以確認原、被告之間簽訂的委託接待合同依法成立並有效,雙方均應當按約履行自己的義務。」(摘自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

我平台電子合同多次獲得法院及仲裁機構的認可,成為行業內擁有豐富判例的電子合同平台。

4. 安全電子支付的法律法規

第一條為規范和引導電子支付的健康發展,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防範支付風險,確保銀行和客戶資金的安全,制定本指引。
第二條電子支付是指單位、個人(以下簡稱客戶)直接或授權他人通過電子終端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
電子支付的類型按電子支付指令發起方式分為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銷售點終端交易、自動櫃員機交易和其他電子支付。
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銀行)開展電子支付業務,適用本指引。
第三條銀行開展電子支付業務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不得損害客戶和社會公共利益。
銀行與其他機構合作開展電子支付業務的,其合作機構的資質要求應符合有關法規制度的規定,銀行要根據公平交易的原則,簽訂書面協議並建立相應的監督機制。 第四條客戶辦理電子支付業務應在銀行開立銀行結算賬戶(以下簡稱賬戶),賬戶的開立和使用應符合《人民幣銀行結算賬戶管理辦法》、《境內外匯賬戶管理規定》等規定。 第五條電子支付指令與紙質支付憑證可以相互轉換,二者具有同等效力。
第六條本指引下列用語的含義為:
(一)「發起行」,是指接受客戶委託發出電子支付指令的銀行。
(二)「接收行」,是指電子支付指令接收人的開戶銀行;接收人未在銀行開立賬戶的,指電子支付指令確定的資金匯入銀行。
(三)「電子終端」,是指客戶可用以發起電子支付指令的計算機、電話、銷售點終端、自動櫃員機、移動通訊工具或其他電子設備。
第二章電子支付業務的申請
第七條銀行應根據審慎性原則,確定辦理電子支付業務客戶的條件。
第八條辦理電子支付業務的銀行應公開披露以下信息:
(一)銀行名稱、營業地址及聯系方式;
(二)客戶辦理電子支付業務的條件;
(三)所提供的電子支付業務品種、操作程序和收費標准等;
(四)電子支付交易品種可能存在的全部風險,包括該品種的操作風險、未採取的安全措施、無法採取安全措施的安全漏洞等;
(五)客戶使用電子支付交易品種可能產生的風險;
(六)提醒客戶妥善保管、使用或授權他人使用電子支付交易存取工具(如卡、密碼、密鑰、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等)的警示性信息;
(七)爭議及差錯處理方式。
第九條銀行應認真審核客戶申請辦理電子支付業務的基本資料,並以書面或電子方式與客戶簽訂協議。
銀行應按會計檔案的管理要求妥善保存客戶的申請資料,保存期限至該客戶撤銷電子支付業務後5年。
第十條銀行為客戶辦理電子支付業務,應根據客戶性質、電子支付類型、支付金額等,與客戶約定適當的認證方式,如密碼、密鑰、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等。 認證方式的約定和使用應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十一條銀行要求客戶提供有關資料信息時,應告知客戶所提供信息的使用目的和范圍、安全保護措施、以及客戶未提供或未真實提供相關資料信息的後果。 第十二條客戶可以在其已開立的銀行結算賬戶中指定辦理電子支付業務的賬戶。該賬戶也可用於辦理其他支付結算業務。
客戶未指定的銀行結算賬戶不得辦理電子支付業務。
第十三條客戶與銀行簽訂的電子支付協議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客戶指定辦理電子支付業務的賬戶名稱和賬號;
(二)客戶應保證辦理電子支付業務賬戶的支付能力;
(三)雙方約定的電子支付類型、交易規則、認證方式等;
(四)銀行對客戶提供的申請資料和其他信息的保密義務;
(五)銀行根據客戶要求提供交易記錄的時間和方式;
(六)爭議、差錯處理和損害賠償責任。
第十四條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客戶應及時向銀行提出電子或書面申請:
(一)終止電子支付協議的;
(二)客戶基本資料發生變更的;
(三)約定的認證方式需要變更的;
(四)有關電子支付業務資料、存取工具被盜或遺失的;
(五)客戶與銀行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五條客戶利用電子支付方式從事違反國家法律法規活動的,銀行應按照有權部門的要求停止為其辦理電子支付業務。
第三章電子支付指令的發起和接收
第十六條客戶應按照其與發起行的協議規定,發起電子支付指令。
第十七條電子支付指令的發起行應建立必要的安全程序,對客戶身份和電子支付指令進行確認,並形成日誌文件等記錄,保存至交易後5年。
第十八條發起行應採取有效措施,在客戶發出電子支付指令前,提示客戶對指令的准確性和完整性進行確認。
第十九條發起行應確保正確執行客戶的電子支付指令,對電子支付指令進行確認後,應能夠向客戶提供紙質或電子交易回單。
發起行執行通過安全程序的電子支付指令後,客戶不得要求變更或撤銷電子支付指令。
第二十條發起行、接收行應確保電子支付指令傳遞的可跟蹤稽核和不可篡改。
第二十一條發起行、接收行之間應按照協議規定及時發送、接收和執行電子支付指令,並回復確認。
第二十二條電子支付指令需轉換為紙質支付憑證的,其紙質支付憑證必須記載以下事項(具體格式由銀行確定):
(一)付款人開戶行名稱和簽章;
(二)付款人名稱、賬號;
(三)接收行名稱;
(四)收款人名稱、賬號;
(五)大寫金額和小寫金額;
(六)發起日期和交易序列號。
第四章安全控制
第二十三條銀行開展電子支付業務採用的信息安全標准、技術標准、業務標准等應當符合有關規定。
第二十四條銀行應針對與電子支付業務活動相關的風險,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條銀行應根據審慎性原則並針對不同客戶,在電子支付類型、單筆支付金額和每日累計支付金額等方面做出合理限制。
銀行通過互聯網為個人客戶辦理電子支付業務,除採用數字證書、電子簽名等安全認證方式外,單筆金額不應超過1000元人民幣,每日累計金額不應超過5000元人民幣。 銀行為客戶辦理電子支付業務,單位客戶從其銀行結算賬戶支付給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款項,其單筆金額不得超過5萬元人民幣,但銀行與客戶通過協議約定,能夠事先提供有效付款依據的除外。 銀行應在客戶的信用卡授信額度內,設定用於網上支付交易的額度供客戶選擇,但該額度不得超過信用卡的預借現金額度。
第二十六條銀行應確保電子支付業務處理系統的安全性,保證重要交易數據的不可抵賴性、數據存儲的完整性、客戶身份的真實性,並妥善管理在電子支付業務處理系統中使用的密碼、密鑰等認證數據。 第二十七條銀行使用客戶資料、交易記錄等,不得超出法律法規許可和客戶授權的范圍。
銀行應依法對客戶的資料信息、交易記錄等保密。除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外,銀行應當拒絕除客戶本人以外的任何單位或個人的查詢。
第二十八條銀行應與客戶約定,及時或定期向客戶提供交易記錄、資金余額和賬戶狀態等信息。
第二十九條銀行應採取必要措施保護電子支付交易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一)制定相應的風險控制策略,防止電子支付業務處理系統發生有意或無意的危害數據完整性和可靠性的變化,並具備有效的業務容量、業務連續性計劃和應急計劃; (二)保證電子支付交易與數據記錄程序的設計發生擅自變更時能被有效偵測;
(三)有效防止電子支付交易數據在傳送、處理、存儲、使用和修改過程中被篡改,任何對電子支付交易數據的篡改能通過交易處理、監測和數據記錄功能被偵測; (四)按照會計檔案管理的要求,對電子支付交易數據,以紙介質或磁性介質的方式進行妥善保存,保存期限為5年,並方便調閱。
第三十條銀行應採取必要措施為電子支付交易數據保密:
(一)對電子支付交易數據的訪問須經合理授權和確認;
(二)電子支付交易數據須以安全方式保存,並防止其在公共、私人或內部網路上傳輸時被擅自查看或非法截取;
(三)第三方獲取電子支付交易數據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以及銀行關於數據使用和保護的標准與控制制度;
(四)對電子支付交易數據的訪問均須登記,並確保該登記不被篡改。
第三十一條銀行應確保對電子支付業務處理系統的操作人員、管理人員以及系統服務商有合理的授權控制:
(一)確保進入電子支付業務賬戶或敏感系統所需的認證數據免遭篡改和破壞。對此類篡改都應是可偵測的,而且審計監督應能恰當地反映出這些篡改的企圖。 (二)對認證數據進行的任何查詢、添加、刪除或更改都應得到必要授權,並具有不可篡改的日誌記錄。
第三十二條銀行應採取有效措施保證電子支付業務處理系統中的職責分離:
(一)對電子支付業務處理系統進行測試,確保職責分離;
(二)開發和管理經營電子支付業務處理系統的人員維持分離狀態;
(三)交易程序和內控制度的設計確保任何單個的雇員和外部服務供應商都無法獨立完成一項交易。
第三十三條銀行可以根據有關規定將其部分電子支付業務外包給合法的專業化服務機構,但銀行對客戶的義務及相應責任不因外包關系的確立而轉移。
銀行應與開展電子支付業務相關的專業化服務機構簽訂協議,並確立一套綜合性、持續性的程序,以管理其外包關系。
第三十四條銀行採用數字證書或電子簽名方式進行客戶身份認證和交易授權的,提倡由合法的第三方認證機構提供認證服務。如客戶因依據該認證服務進行交易遭受損失,認證服務機構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應依法承擔相應責任。 第三十五條境內發生的人民幣電子支付交易信息處理及資金清算應在境內完成。
第三十六條銀行的電子支付業務處理系統應保證對電子支付交易信息進行完整的記錄和按有關法律法規進行披露。
第三十七條銀行應建立電子支付業務運作重大事項報告制度,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電子支付業務經營過程中發生的危及安全的事項。
第五章差錯處理
第三十八條電子支付業務的差錯處理應遵守據實、准確和及時的原則。
第三十九條銀行應指定相應部門和業務人員負責電子支付業務的差錯處理工作,並明確許可權和職責。
第四十條銀行應妥善保管電子支付業務的交易記錄,對電子支付業務的差錯應詳細備案登記,記錄內容應包括差錯時間、差錯內容與處理部門及人員姓名、客戶資料、差錯影響或損失、差錯原因、處理結果等。 第四十一條由於銀行保管、使用不當,導致客戶資料信息被泄露或篡改的,銀行應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因此造成客戶損失,並及時通知和協助客戶補救。
第四十二條因銀行自身系統、內控制度或為其提供服務的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原因,造成電子支付指令無法按約定時間傳遞、傳遞不完整或被篡改,並造成客戶損失的,銀行應按約定予以賠償。 因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原因造成客戶損失的,銀行應予賠償,再根據與第三方服務機構的協議進行追償。
第四十三條接收行由於自身系統或內控制度等原因對電子支付指令未執行、未適當執行或遲延執行致使客戶款項未准確入賬的,應及時糾正。
第四十四條客戶應妥善保管、使用電子支付交易存取工具。有關電子支付業務資料、存取工具被盜或遺失,應按約定方式和程序及時通知銀行。
第四十五條非資金所有人盜取他人存取工具發出電子支付指令,並且其身份認證和交易授權通過發起行的安全程序的,發起行應積極配合客戶查找原因,盡量減少客戶損失。 第四十六條客戶發現自身未按規定操作,或由於自身其他原因造成電子支付指令未執行、未適當執行、延遲執行的,應在協議約定的時間內,按照約定程序和方式通知銀行。銀行應積極調查並告知客戶調查結果。 銀行發現因客戶原因造成電子支付指令未執行、未適當執行、延遲執行的,應主動通知客戶改正或配合客戶採取補救措施。
第四十七條因不可抗力造成電子支付指令未執行、未適當執行、延遲執行的,銀行應當採取積極措施防止損失擴大。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八條本指引由中國人民銀行負責解釋和修改。
第四十九條本指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希望能幫助到樓主

5. 誰知道在哪有電子商務犯罪的案例範文啊

論電子商務中的詐騙罪 - 電子商務
依託於網路的發展,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生活正經歷著一場史無前例的變革,而形形色色的網路犯罪給這場變革提出了全方位、不容忽視的挑戰。本文僅僅針對利用電子商務活動中詐騙犯罪的新特徵、立足於刑法學的立場,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期有助於司法實踐、有助於刑法理論。

一、電子商務中E-詐騙罪的新特徵

電子商務中的詐騙罪,是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網路信息系統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騙取數額較大的財物的行為。在法律形式上,電子商務中的詐騙罪跨越了現行刑法中規定的普通詐騙罪和特別詐騙罪,但在實際生活中,它又僅僅是這些犯罪的一種表現形式。

傳統的詐騙犯罪,運用現代的網路技術手段,大致上有兩大類型:一種是在網上發送虛假信息,騙取受害人同意將若干財物交付給行為者的行為;一類是以其他有權人的身份,進入特定網路信息系統,在網路信息系統中增加、輸入一定信息,將有權人所有或佔有的電子貨幣劃撥到自己的帳戶上,進而兌現的行為。前一類行為僅僅是詐騙罪在行為手段上的翻新,從刑法學的角度看,利用現有的刑法理論可以解決其中的問題。後一類的客觀行為則不同,與刑法中的普通詐騙罪、特別詐騙罪有極大差別,為了科學界分它和前幾類行為的區別以及方便討論,本文稱之為E-詐騙罪。

以網路作為工具從事犯罪,其主要方法有:活動天窗、特洛依木馬術、義大利香腸術、數據欺詐、蠕蟲、邏輯炸彈、冒名頂替、乘機侵入、儀器掃描、破解口令截取信息等等。但是,E-詐騙罪只是利用這些方法中的一部分。行為人為了獲得電子貨幣,一般不會採取破壞信息系統的方法,而是利用網路中的技術弱點,以達到目的。

E-詐騙犯罪的主要步驟:第一步,獲取有權信息。有權信息包括訪問許可權,如有權人的身份、使用許可權、密鑰、通行字。取得有權信息的方法,既可以通過打聽、套聽、收集等方式,也可以利用技術截獲信息,如行為人可以在互聯網、電話網上搭線,或安裝截收電磁波的設備,獲取傳輸的系統信息。有的甚至於通過分析信息流的方向、流量、通信頻度、長度的參數,取得有用信息。第二步,改變信息。如改變信息流動的次序、方向,增加、刪除、更改信息內容。由於網路信息系統被作用力影響,從而引起由其扶持的設備設施的運作發生混亂、或者發出錯誤的指令,其結果是將他人帳戶上的電子貨幣通過網路劃撥到行為人開設的帳戶上。第三步,信息兌現,即行為人在消費中支出該電子貨幣或將之兌換為紙幣。這是因為詐騙罪是結果犯。

通常,網路被視為虛擬社會,這一點對於認識網路犯罪極其重要。我們不妨將網路犯罪發生的場所分為虛擬空間和現實空間,如此一來,E-詐騙犯罪活動除中止犯外,在刑法上表現為三種樣態:第一,發生於現實階段的預備犯,如行為人通過分析受害者遺棄的文件、紙張,從中尋求密碼、通行證。第二,發生於虛擬空間的預備犯和未遂犯。第三,發生於現實空間的未遂犯和既遂犯。

二、E-詐騙罪的對象

E-詐騙罪和其他類型的詐騙罪取得財物的方式不同,一般的詐騙活動,行為人與一定自然人之間有一定的意思溝通,即「人——人對話」;而E-詐騙罪則不然,行為人更多通過「人——機對話」的方式,達到初步目的。正是由於人機對話的技術特點,決定行為人所取得的只是代表一定金額的數字元號,從而關於這種犯罪的對象是數據記錄還是數據的載體、亦或是現金實物,目前尚無定論。有學者在研究利用計算機盜竊電子資金時,提出應將電子資金作為盜竊對象,這樣犯罪的對象就是「存在於電子資金過戶系統中代表一定的資產所有關系的電子數據記錄」。

。其理由是:第一、盜竊犯罪對象的內容應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而不斷擴展;第二、電子資金不同於一般的知識信息,要將他人帳戶上的資金通過計算機秘密劃撥到自己的帳戶上來,被害人帳戶上的資金必須相應減少,否則計算機會拒絕運行;第三、電子資金在性質上和有價支付憑證、有價證券、有價票證相同,後者既然可被視為犯罪的對象,也就沒有理由拒絕將前者也作為犯罪的對象;第四、刑法和司法解釋已經把電力、煤氣、天然氣和電信服務規定為盜竊罪的對象,也應當將電子資金當作盜竊罪的對象;第五、把電子資金歸入盜竊罪的犯罪對象,有利於保護金融財產。

這些理由的實質是提出無形物可以作為犯罪對象。的確有學者主張:「犯罪的對象是人或物。物,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的物質;物的存在形式是時間與空間,物的外在表現是狀態;物包括有形物與無形物。」

這似乎可以應證上述觀點。因為說到底,電子貨幣也如電力、煤氣、天然氣和電信服務一樣,是一種無形物。

過去,筆者認為該罪的對象是代表電子貨幣的載體,如電子票據、電子錢包、電子錢夾等,但是現在仔細考慮,覺得不妥,並且認為,錢物依然是該罪的犯罪對象。原因在於:其一,將無形物不加區別地作為犯罪對象把握,就幾乎將刑法學中的物與哲學范疇的物等同視之。這樣一來,無疑就擴大了犯罪對象所考察的范圍。無形物在法律屬性和價值屬性上也有差別,以電子貨幣符號和煤氣為例,前者被佔有的具體表現是特定的價值損耗或滅失,而後者被佔有並不足以表明相應物的價值耗損或滅失,有權人發現自己的帳戶資金出現問題後,可以採取通知的發式,使行為人的意圖被阻卻。把前者作為犯罪的對象是說得過去的,但是把後者與前者類比從而將其當作犯罪對象難以成立。其二,如果把電子貨幣符號作為犯罪的對象,就會導致與一般詐騙罪完全相反的結論。傳統刑法理論認為,「犯罪對象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犯罪行為所作用的客觀存在的具體人或者具體物。」

犯罪對象不僅是具體的物,而且必須反映客體的損害。如果認為電子貨幣是犯罪對象,也就是說行為人佔有了電子貨幣符號,就造成了實害結果,也即犯罪既遂。前面已經說過,E-詐騙罪是隔離犯,行為與實害結果之間發生的時間、場所都可能不一致;另外,該罪是結果犯,行為人佔有數字元號並不表示他取得了錢財,詐騙罪的既遂標准關鍵在於行為人獲得了較大數額的財物,所以把電子貨幣符號作為犯罪的對象,就將犯罪既遂的標准提前,而擴大刑法的懲治范圍。其三,筆者認為,對於E-詐騙罪,有必要區分犯罪對象和行為對象。作為行為對象,就是實行行為之際行為人所希望實現的初步目的,它是犯罪對象的象徵。本罪的行為對象,就是電子貨幣或數字元號。電子貨幣和電子貨幣支付手段也有區別。獃子商務活動中常見的、具有法律意義的電子貨幣支付手段主要有如下種類:

1,電子票證。常見的電子票證包括:用戶意見及產品需求調查表、產品購買者信息反饋以及維修或保障信息反饋表、產品(商品)報價申請表、報價單、定貨單。需要注意的是,電子數據交換(EDI)在不斷完善不斷發展,其宗旨是徹底實現票證傳輸的電子化,也被稱為無紙化貿易。在現階段,由於傳統觀念和技術限制,還只能是電子票證和紙張票證同時使用。但是如果著眼於長遠,筆者絕對不能否定電子票證對於犯罪的意義。事實上,在許多國家和我國的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地方,紙張票證已經從先前的惟一或主要地位降為次要或輔助地位,這很能說明問題。

2,電子錢夾。就是通過網路系統的認證中心發放的,其中包含經過認證的信用卡、身份證等。使用者使用電子錢夾,可以隨時隨地完成操作,有關個人的、信用卡的、密碼的信息直接傳送到銀行進行支付結算。

3,智能卡。它可以在網路中直接進行小額現金支付,並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從銀行帳號上下載現金,保證電子現金使用的便捷性。它也可以附加密碼,從而保證使用安全。除此之外,它還有身份鑒別的功能、發放政府福利等功能。如在學校,使用智能卡,可以驗證教師、學生的身份;還可以作為電子貨幣,用來支付用餐、復印、洗衣等費用,甚至作為宿舍鑰匙。在美國,估計有80%的金融交易是電子支付的。

4,電子票據。票據包括匯票、本票和支票。電子票據主要是電子支票。早在1995年,美國一些大銀行和計算機公司聯合技術開發並公開演示了使用互聯網進行的電子支票交易系統,並且預言「這個系統可能會引起銀行交易發生革命」。新加坡也於近年開發了亞洲第一套電子支票系統。在我國,因為受到1996年實行的票據法的制約,所以電子票據尚屬空白。但是筆者確信,隨著中國金融認證中心的建立和數字簽名在電子支付中法律地位的確定,加之網路技術的發展和現實需求的加強,電子票據一定會成為未來的一種重要支付手段。

5,電子銀行帳戶。電子銀行為企業或個人提供信息查詢、貨幣支付、儲蓄業務、結算、在線投資、理財管理等業務。其中,個人、公司企業的儲蓄、資金劃撥等在線支付必須通過權利人在電子銀行上的帳戶。筆者不妨將電子銀行帳戶看作實現電子貨幣轉移的基礎。

這些支付手段,一般都是有形的,它們是電子貨幣得以移轉的載體。換言之,沒有這些載體,是無法實現電子貨幣移轉的。進而可以說,行為人進行經濟型的E-詐騙罪,要依賴這些載體。但它們不是犯罪的對象。因為它們並不直接反映財產關系或經濟秩序關系的犯罪客體所受到的侵犯。如行為人竊取他人智能卡到他取現或進行使用之間,有時間上的間隔,在此期間,原持卡人可以掛失從而避免財產受損;或者行為人並沒有利用智能卡,權利人的財產就沒有受到損失。所以決定是否對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的不是他取得了電子貨幣的載體,而是他取不取用電子貨幣的現實可能性,以及他對於電子貨幣所體現的財產權施加危害的大小。

三、E-詐騙罪的未完成形態

(一)關於實行行為的著手。

犯罪的著手,是區分犯罪預備和犯罪未遂的界限,它是指「犯罪人開始實施刑法分則條文所規定的具體犯罪的實行行為」。

那麼在E-詐騙罪領域,實行行為從何時或何環節開始呢?筆者認為,首先,應該將現實性環節行為排除在外。原因在於:

第一,現實性環節行為不具有實行行為的特點。實行行為的著手,也就是開始實施刑法分則的具體構成要件的行為,。判斷它時,既要考慮法律規定的具體罪狀,還要考慮實行行為的內容及其形式。

也就是說,要從行為法律上的形式特徵和實質特徵統一考察。現實性環節行為,還不具備接近犯罪對象的條件,也就不可能對於犯罪的客體產生危害,從而不具備實行行為的危害性;而且這個階段的行為,通常是為虛擬性環節的行為創造條件,更符合犯罪預備行為的特點。

第二,將現實性環節行為作為實行行為有違立法精神,刑法第196條第3款規定:「盜竊信用卡並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條的規定定罪處罰。」即按盜竊罪論處。有這個規定,筆者可以推斷,行為人僅僅只是盜竊了信用卡,並沒有使用的,就不宜作為犯罪論處,至少不論作為犯罪的完成形態論處。在這時,權利人的財產權利並沒有遭到實質性的損害,頂多受到了一定的威脅,該威脅轉化為實害還須行為人進行虛擬環節的行為。所以刑法的規定是正確的。它可以作為處理相似情形的參照。基於同樣的道理,盜竊或騙取其他人的電子簽名、數字密碼等行為,對此若以犯罪的實行行為對待,就與刑法規定的精神相違背。

第三,將現實性環節行為作為實行行為,會造成司法適用的難堪。假如把現實性環節行為作為實行行為,無疑就會提前考慮犯罪的預備行為,從而將一些無關緊要的行為當作犯罪行為,如偽造智能卡,是一種預備行為,若將其作為實行行為,就會將此前的購買材料的行為當作犯罪預備行為,也可以追究其刑事責任。而這種行為的法律意義並不重大,將其作為犯罪處理就不太合適。另外,將實行行為提前加以考慮,那麼虛擬階段的行為屬於實行行為嗎?如果是,就出現了兩種性質的實行行為,這自然會支解刑法理論,也不符合刑法規定;如果不是,則只能作為實行後的行為,就不會再發生消極性的犯罪中止,假如行為人根本就沒有實施虛擬性環節的行為,也仍然要視為犯罪既遂。這顯然於理不通。

其次,進入網路系統的初始行為也不是實行行為。盡管進入網路系統距離行為人完成網上犯罪的時間極短,有時只有幾秒鍾,但是正確地認識這種行為的性質還是必要的。之所以說它不是實行行為,原因之一在於,該行為也不具備實行行為的性質。為了完成網路中的特定犯罪,行為人一般要進入特定的信息系統。在此之前,他也許還需登錄其他具有輔助功能的信息系統。原因之二在於,從刑事政策的角度,不認為這些行為具有實行性質,有助於防範行為人進一步實施犯罪行為。如果這個階段的行為只是預備性的,那麼無疑給了行為人相當充足的時間中止犯罪,從主觀上促使其犯罪意圖表徵不完全。反過來看,這也有助於司法機關充分認定行為人的主觀心態,為懲治犯罪提供更可信的證據。

筆者認為,只有進入特定的信息系統後實施的虛擬性環節的行為才是實行行為。原因在於:1,該行為具有侵犯犯罪客體的現實性,如果不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它就會實施完畢;2,該行為具有刑法中實行行為的特徵,即是引起構成要件結果的直接行為。

(二)關於犯罪未遂

區分犯罪既遂與未遂的標准,在學界有許多觀點,如「犯罪目的實現說」、「犯罪結果發生說」、「犯罪構成要件齊備說」等等。目前雖然最後一種觀點暫居主導地位,但其他不同觀點依然存在。

「犯罪構成要件齊備說」為了更加准確地認定犯罪的完成形態,進一步區分結果犯(包括危險犯)與行為犯(包括舉動犯)兩種情形。E-詐騙罪的完成形態時,首先也有必要區別結果犯和行為兩種情形。

對於結果犯而言,發生法定的危害結果或出現了法定的危險狀態,是犯罪既遂的標准。然而該結果是發生在虛擬空間的還是發生在現實空間的呢?如盜竊電子貨幣,究竟是電子貨幣從一個帳戶上轉到另外一個帳戶上這個結果、還是權利人現實的財產出現了減少這一結果?這個問題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筆者主張,應當以現實空間發生的結果作為犯罪既遂的標准。理由是:

第一,這與現代刑法的精神實質是一致的。現代刑法立足於保護社會的機能,兼顧人權保障的機能,二者不可偏廢。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在刑事立法時,沒有採取一刀切的方法,而是區別不同的犯罪類型,在既遂的界限上,有的要求特定的危害結果,有的要求特定的危險狀態,有的只需要實施了一定行為,有的甚至只要求作出某種舉動。這是因為考慮各種社會關系體現的社會利益大小差異,如此才能均衡刑法的機能。E-詐騙罪侵犯的客體並沒有超越一般犯罪的范疇,所以,在對於結果的把握上,它如果背離其他犯罪的要求,另外確定標准,就會破壞現行刑法的均衡點,勢必與現代刑法的精神發生矛盾。

第二,虛擬空間的結果向現實轉換在時空上還存在隔離。虛擬階段的結果僅僅表現為權利記載上文義或信息數據的改動,它是否必然損害權利人的權益,還必須依賴於行為人進一步深化行為,致使權利人實實在在的財物侵犯,從而出現實實在在的現實結果,而行為的深化方法可由行為人自己完成,也可由他人完成,也可由工具實現。只是在這個階段,行為人也可以作出新的舉動,如重新作出舉動,將先前行為所造成的虛擬性結果取消,還原為原來狀態。這樣,權利人很難覺察權利受到過威脅,一定的法益秩序也並不出現混亂。從刑事政策上看,也有助於行為人中止犯罪。

第三,也是多數學者擔心的,如果按上述方法處理網路犯罪,不懲治在網路系統中實施的違法行為,無異於鼓勵行為人犯罪。這倒沒有擔心的必要。筆者可以將該犯罪的預備形態與破壞計算機信息系統罪,依據牽連犯處理的原則加以處斷。

對於行為犯而言,只要求行為人的實行行為具備刑法分則規定的條件,就構成犯罪的既遂。所以談不上犯罪既遂。

三、詐騙和盜竊的界分

依照傳統的刑法理論界分詐騙罪和盜竊罪,似乎問題不大;但是在盜竊信用卡後使用、以及盜竊空白發票、支票以及其他空白有價憑證然後使用的行為的定性上,也曾經出現過不同看法。新刑法頒布後所做的一些規定以及有關司法解釋澄清了其中的一些糾葛,對於盜竊與詐騙的區別規定得更為明確。如刑法第196條規定:「盜竊信用卡並使用的,依照本法第264條的規定定罪處罰。」只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原本簡單的問題在網路金融領域變復雜了。

信用卡是最早的電子貨幣載體,今天,體現電子貨幣的載體還包括其它的電子錢夾、電子票據和智慧卡。所以犯罪的手段更是復雜、多樣。如在日本,到處都有全國連網、各銀行連網的現金自動取款機(ATM),ATM和信用卡的普及程度非常高;針對ATM卡的犯罪也相當猖獗。從盜竊他人的ATM卡然後破譯密碼,接著提取現金,發展到偽造主ATM卡,再發展到通過網路聯結到銀行的計算機信息系統直接竊取帳戶資金的「線上犯罪」。

還有一種行為人經常使攨的作案方式,即在某處24小時監視受害者,乘機竊取其帳號和密碼,然後在網上利用這些竊取的帳號和密碼將受害人的電子貨幣劃撥到自己的帳號上。

難點在於虛擬性環節的欺詐性與現實性環節的盜竊性競合的場合。虛擬性環節是在網路中發生的,現實性環節是在現實社會中發生的。

為了預防網路犯罪,在虛擬環節一般設置了一整套安全技術。第一是密碼機制。對信息加密是最常用的安全交易手段,可以防範信息在傳輸和儲存中的非授權泄露、對抗截收、非法訪問資料庫竊取信息等威脅。第二是數字簽名技術。它是一組密碼,發送人在發送信息時,將這組密碼發出,收件人受到信息後,通過雙方約定的法則進行運算,從而確定發送人的身份。在本質上它類似於在紙張上的簽名,既可確認信息是簽名者發出的,又可證明信息自簽發後到接收時未做任何修改。第三是時間戳。文件簽署的日期和簽名一樣重要。在電子交易中,數字時間戳能提供電子文件發表時間的安全保護。第四是認證機制。它用來確認交易對方身份的真偽。第五是防火牆。這是一個相當防守性的技術措施,它是不同的網路或網路安全域之間的唯一信息通道,擔負著防止外部攻擊的使命。然而這些安全技術決非完美無缺,每項技術都有破綻可循,這就為網路詐騙提供了機會。例如篡改他人電子票據的數字簽名,或更改電子票據的文義內容,再到電子銀行騙取電子現金。

行為人為了取得或盜用他人的電子貨幣,在虛擬空間,可以採取的方式有兩類:一是破壞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借機達到目的;二是冒充其他的權利人,騙取「系統管理者」的信任,從而獲得或使用其他權利人的電子貨幣。用第一種方式達到目的的可能性在網路領域幾乎是零,所以第二種方式是常見的。如此一來,肯定要使用欺騙性手段。為了使欺騙更有成效,盡快得到權利人的密碼、簽名等真實信息無疑是行為人所追求的。有些行為人採取技術方式,在網路中破譯權利人密碼,套取其相關信息;也有的採取傳統意義的盜竊方法獲得這些關鍵信息。後一種情形就發生了盜竊行為和詐騙行為競合的現象。

對此,立足於我國刑法的規定,結合傳統的刑法理論,並充分考慮電子貨幣的特點,區分某種行為是屬於盜竊罪還是詐騙罪,必須考慮發生在現實性環節的行為性質。因為通過前面的分析,筆者可以看出,在虛擬空間發生的行為絕大部分具有詐騙的性質,但是如果將網路經濟型犯罪一律以詐騙罪論處,顯然與法律的規定不符;另外從法理上講,盜竊罪相對於詐騙罪,屬於重罪,當出現兩種競合時,要作為牽連犯處理,應定為盜竊罪。進一步說,在現實性環節發生的行為如果是詐騙,繼之所為的虛擬性環節的行為就構成詐騙罪;在現實性環節發生的行為是盜竊,繼之而為的虛擬性環節的行為就構成了盜竊罪。

具體而言:1,對於使用未設定密碼的智能卡,或者多次使用限額設定密碼的智能卡的行為,只要數額達到較大,就構成了盜竊罪;2,對於一年之內連續三次使用智能卡,應當認為符合刑法第264條規定的「多次盜竊」,構成盜竊罪;3,盜用他人公共信息網路上網帳號、密碼上網,造成他人電信資費損失數額較大的行為,構成盜竊罪;4,對於使用盜竊的電子錢夾,如信用卡等的行為,構成盜竊罪;5,以虛假、冒用的身份證件辦理入網手續並使用行動電話,造成電信資費損失數額較大的行為,構成詐騙罪;6,騙取他人的各種支付手段的帳號、密碼,然後利用這些帳號密碼在網路中套取電子貨幣的行為,構成詐騙罪;7,在網上採取技術方式,破譯權利人密碼,套取其相關信息,繼而套取電子貨幣的行為,構成詐騙罪。8,騙取智能卡的密碼,繼而使用的行為構成詐騙罪;9,盜竊智能卡的密碼,從而使用的,構成詐騙罪。

四、關於電子簽名
在電子商務中確定權利、義務的主要手段是電子簽名。它有時是進入特定信息系統的鑰匙,有時是利用網路信息系統的屏障,有時是從事網路活動的標記。電子簽名是一組特殊排列的數字,電子簽名技術的發展,對於刑法解釋偽造、變造傳統的內容以及金融詐騙犯罪將會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過去,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將偽造解釋為仿製,而變造是改變真實的外觀或內容。這種解釋在我國《票據法》頒布後,存在明顯不足。當時在理論界認為,偽造票據是指行為人仿照真實的匯票、本票、支票的形式、圖案、顏色、格式,通過印刷、復制、繪制等製作方法非法製造以上票據的行為;變造票據是指行為人在真實的匯票、本票、支票的基礎上或者以真實票據為基礎材料,通過剪接、挖補、覆蓋、塗改等方法,對票據的主要內容非法加以改變的行為。

然而,偽造票據的應然之義是模仿他人的簽名、偽刻他人的印章、盜用他人真正的印章;變造票據是指依法沒有變更許可權的人,在有效的票據上,變更除簽章以外的其他記載事項,從而是使票據上的權利義務內容發生變化的行為。

這可引申出偽造變造票據的行為只是一種典型的票據欺詐行為,而不是獨立於票據欺詐之外的與偽造變造貨幣類同行為。所以筆者認為刑法的規定不大妥當。但是認識在網路的犯罪,即使依照後者的觀點,也會出現難以回答的問題。

以往的票據認證主要用手寫簽名。簽名的書寫隨意性很大,並且中文的方塊字極易模仿。蓋章也是一樣,幾乎沒有一種公章不能被私刻。系統採用計算機自動識別簽名和蓋章印章,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但是只要票據真偽的憑證仍然是簽名蓋章,就必然有不法分子試圖模仿簽名和私刻印章,同樣也還有不法分子試圖改造和塗銷票據。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採用計算機掃描,計算機刻章技術,使得私刻印章實現了電子化和自動化,完全可以以假亂真。因此印章自動識別系統與簽名蓋章系統一樣,絕對不是票據認證系統今後發展的方向。所以,密碼機制和電子簽名在網路活動中的意義被賦予了新內容。如收票人事先根據票據號編制密碼,通過安全的信道,傳送給出票人。出票人每次簽發一張票據,就根據票據號,粘貼上密碼。收票人根據票據號和密碼的對應關系來驗證票據的真偽。以防止第三者偽造票據。在金融機構則可開發變碼印鑒系統,又稱為密碼支付系統認證票據。它採用傳統的單鑰密碼體制。出票人和收票人事先約定一個密鑰,由他們各自保存。出票人每簽發一張票據,他先把票據內容數字化,然後他再用保存的密鑰、鏈路加密報文,得到一個鑒別碼,把它作為票據真偽的憑證,同票據一起傳送給收票人。收票人重復同樣的計算過程,又得到一個鑒別碼,只要兩個鑒別碼相同,就認為票據是真實的。由於鑒別碼是密鑰和報文的函數,因此報文的任何變動都會改變鑒別碼,而且不使用密鑰是無法計算得到鑒別碼的。如此一來,傳統的解釋幾乎上沒有應用的價值了。這時,偽造權利將很困難,或許就不可能,但是,變造和傳統偽造的內容如何界分有會很困難。

筆者認為,與其說電子簽名的偽造,勿寧說是電子簽名的詐騙。只有行為人的電子簽名和權利人的電子簽名必須一致,才會出現法益遭受侵犯的現實後果。為了達到這種結果,行為人必須千方百計獲知權利人的電子簽名數據,其方法只能表現為詐騙的特徵。
http://www.fl5.cn/lunwen/xingfa/200603/19992.html
http://www.2000888.com/hudong/lue/MANAGE/articleshow.asp?id=2201

6. 電子商務法律與實務的目錄

第1章電子商務法概論1
1.1概論1
1.1.1電子商務和法律1
1.1.2電子商務法的性質和地位2
1.2電子商務法的淵源4
1.2.1電子商務法的國際法淵源4
1.2.2電子商務的地區性法律淵源7
1.2.3電子商務的國內法淵源8
1.3電子商務法的特點和基本原則10
1.3.1電子商務法的特點10
1.3.2電子商務法的基本原則11
1.4電子商務法的主要內容12
1.4.1關於電子商務域名的規則12
1.4.2電子商務合同規則13
1.4.3私人特徵的數據和著作權的保護規則16
1.4.4關於電子證據、電子簽名和認證的規則18
1.4.5電子商務稅收規則19
1.4.6電子商務跨國糾紛的解決規則19
本章小結20
本章案例——法國政府訴Yahoo案20
思考題21
第2章電子商務法律關系22
2.1電子商務法律關系概述22
2.1.1電子商務法律關系的概念、性質與特點22
2.1.2電子商務法律關系的分類23
2.2電子商務法律關系的主體23
2.2.1電子商務交易者23
2.2.2電子商務認證機構23
2.2.3網路服務商24
2.2.4網路交易中心24
2.2.5金融機構25
2.2.6物流企業25
2.2.7電子商務監管者26
2.2.8電子商務企業的設立27
2.3電子商務法律關系的客體28
2.4電子商務法律關系的內容29
2.4.1電子商務交易法律關系的內容29
2.4.2電子認證法律關系的內容30
2.4.3網路服務商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31
2.4.4電子支付法律關系的內容34
2.4.5電子商務監管法律關系的內容35
本章小結35
本章案例——A網站銷售手機案36
思考題36
第3章電子合同的法律制度37
3.1電子合同概述37
3.1.1電子合同的概念與特點37
3.1.2電子合同的性質及其分類38
3.1.3電子合同的法律關系39
3.2電子合同的訂立41
3.2.1電子合同的書面形式41
3.2.2電子合同的法律承認42
3.2.3電子合同訂立的程序43
3.3電子合同的效力與履行48
3.3.1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48
3.3.2電子錯誤、電子代理人與合同效力49
3.3.3電子合同的履行51
本章小結53
本章案例——B網站在線購物案53
思考題54
第4章數字簽名與電子認證55
4.1電子簽名與電子認證概述55
4.1.1傳統簽名的法律內涵與性質55
4.1.2數字簽名的技術環境57
4.1.3電子認證的法律意義58
4.1.4電子認證的分類與作用59
4.2數字簽名過程與規則60
4.2.1數字簽名的特點60
4.2.2數字簽名的製作與核證過程61
4.2.3數字簽名應用步驟62
4.2.4各方當事人的基本行為規范64
4.3電子簽名的法律要求66
4.3.1電子簽名的基本要求66
4.3.2電子簽名的法定標准67
4.3.3電子簽名的法律效力69
4.3.4電子簽名的使用及其效果70
4.4認證機構與數字證書71
4.4.1認證機構的設立71
4.4.2認證機構的管理73
4.4.3認證機構的證書業務規范74
4.4.4認證機構的信用規范80
4.5電子認證活動中的法律問題81
4.5.1認證機構與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81
4.5.2認證機構的風險83
4.5.3認證機構的法律責任86
本章小結88
本章案例——手機簡訊成借款證據88
思考題90
第5章電子支付與結算91
5.1電子支付概述91
5.1.1電子支付的概念及特徵91
5.1.2電子支付的形式及安全標准92
5.1.3電子支付的流程及當事人的法律關系96
5.2電子票據98
5.2.1電子票據概述98
5.2.2電子票據的法律問題102
5.3電子貨幣與網上銀行的法律規范問題105
5.3.1電子貨幣的法律問題105
5.3.2網上銀行的法律問題109
5.4電子支付(電子資金劃撥)中的法律問題112
5.4.1國內外關於電子支付的立法問題112
5.4.2電子資金劃撥當事人及其權利義務113
5.4.3電子資金劃撥過程中的法律問題115
5.5電子支付中的法律責任問題116
5.5.1電子支付中的民事責任問題116
5.5.2電子支付中的刑事責任問題120
本章小結121
本章案例——10萬元存款網上被盜案121
思考題122
第6章電子物流配送中的法律問題123
6.1電子商務物流法律制度概述123
6.1.1構建電子商務物流法律體系的必要性123
6.1.2加入WTO與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構建124
6.1.3我國物流法律制度的現狀125
6.1.4構建我國現代物流法律制度體系126
6.2物流運輸法律制度128
6.2.1運輸合同的概念128
6.2.2運輸合同的種類128
6.2.3貨運合同128
6.2.4多式聯運合同131
6.2.5海上貨物運輸合同的概述132
6.2.6陸路貨物運輸的法律法規132
6.3倉儲法律制度133
6.3.1倉儲合同的概念與法律特徵133
6.3.2倉儲合同的內容134
6.3.3倉儲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134
6.4配送法律制度136
6.4.1配送的概念136
6.4.2第三方物流137
6.4.3物流配送代理138
6.4.4物流配送代理的法律涵義138
6.5國際物流法律制度139
6.5.1國際物流概述139
6.5.2國際物流法律制度概述140
6.5.3國際海運規則簡介141
本章小結142
本章案例——物流合同連環案142
思考題143
第7章電子金融法144
7.1電子銀行144
7.1.1電子銀行概述144
7.1.2電子銀行的監管147
7.2電子證券151
7.2.1電子證券概述151
7.2.2電子證券業務規范152
7.2.3電子證券法律關系153
7.3電子保險155
7.3.1電子保險概述155
7.3.2電子保險業務規范157
7.3.3電子保險法律關系157
7.4電子信託158
本章小結159
本章案例——李某訴C公司股票交易委託合同糾紛案159
思考題161
第8章網路游戲中的法律問題162
8.1網路游戲服務合同162
8.1.1網路游戲服務合同的特點162
8.1.2玩家與游戲運營商的權利與義務163
8.1.3網路游戲合同的糾紛164
8.2私設伺服器(私服)166
8.2.1私服的概念166
8.2.2私服的危害166
8.2.3政府主管部門加強整治力度167
8.3外掛程序(外掛)167
8.3.1「外掛」的概念與性質167
8.3.2外掛相關方的態度169
8.3.3打擊外掛的法律問題探究170
8.3.4外掛應規范處理171
8.4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問題172
8.4.1網路虛擬財產的概念與形態172
8.4.2網路虛擬財產的法律性質172
8.4.3虛擬財產保護中的問題173
8.4.4虛擬財產糾紛的表現形式174
8.4.5虛擬財產保護的對策175
8.5網路游戲立法177
8.5.1網路游戲現行政策法規177
8.5.2網路游戲立法的思考178
8.5.3網路游戲市場的執法178
本章小結178
本章案例——首例網游私服案179
思考題179
第9章網路知識產權法律制度181
9.1網路著作權的法律保護181
9.1.1作品數字化的著作權保護181
9.1.2網路作品的傳播權保護181
9.1.3網路技術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的保護184
9.1.4網路服務提供者的義務和責任186
9.1.5計算機軟體的法律保護188
9.2網路工業產權的法律保護190
9.2.1網路專利的法律保護190
9.2.2網路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194
9.3域名的法律保護195
9.3.1域名的含義195
9.3.2域名糾紛的法律規范196
本章小結197
本章案例——鹽城網通信息網路傳播權和電影復制權侵權糾紛案198
思考題199
第10章網路人格權的法律保護200
10.1網路隱私權概述200
10.1.1隱私權的基本內容200
10.1.2網路隱私權的侵權方式202
10.1.3網路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和主體權利內容206
10.2網路個人數據用戶義務規范207
10.2.1網路個人數據收集的規范207
10.2.2網路個人信息資料的查閱208
10.2.3網路個人數據的使用與控制209
10.3網路隱私權保護的法律制度211
10.3.1網路隱私權保護模式和立法原則211
10.3.2我國網路隱私立法體系的基本結構213
10.3.3垃圾郵件的法律規制213
10.4網路名譽權的法律保護214
10.4.1名譽權的基本內容214
10.4.2網路名譽權的侵權方式215
10.4.3網路名譽權的保護與法律救濟218
本章小結219
本章案例——互聯網電子公告名譽侵權案220
思考題221
第11章電子商務市場規制222
11.1電子商務市場壟斷的法律規制222
11.1.1電子商務壟斷概述222
11.1.2電子商務市場壟斷的表現形式223
11.1.3電子商務壟斷的法律規制223
11.2電子商務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規制224
11.2.1電子商務不正當競爭的定義和特徵224
11.2.2電子商務不正當競爭的表現形式225
11.2.3電子商務不正當競爭的法律責任226
11.3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的保護226
11.3.1電子商務環境下的消費者226
11.3.2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的特點227
11.3.3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常見被侵害的消費者權益類型227
11.3.4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的法律保護228
11.4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的法律規制229
11.4.1電子商務產品質量法概述229
11.4.2電子商務信息產品質量法律規制230
11.4.3電子商務產品質量的監督231
11.4.4電子商務產品質量責任231
11.5電子商務網路廣告法律制度233
11.5.1電子商務網路廣告的概念及分類233
11.5.2電子商務網路廣告的特徵234
11.5.3電子商務網路廣告的相關法律問題及其規制234
11.6電子商務的行政與行業管理237
11.6.1電子商務的工商行政管理237
11.6.2電子商務的行業管理237
11.6.3電子商務的網路輿論監督238
本章小結238
本章案例——假冒偽劣商品找誰退?239
思考題239
第12章電子商務稅收240
12.1電子商務稅收概述240
12.1.1電子商務與稅收240
12.1.2電子商務稅收的特點243
12.1.3電子商務稅收的原則244
12.2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247
12.2.1電子商務稅收管轄權模式247
12.2.2電子商務的稅收征管與稅源監控248
12.2.3電子商務的稅務稽查250
12.3電子商務的國際稅收252
12.3.1電子商務與國際避稅252
12.3.2電子商務的國際稅收的法律問題252
12.3.3我國對電子商務的稅收規制254
本章小結256
本章案例——騙子利用銀行時間差騙取個人所得稅256
思考題257
第13章電子商務安全法律制度258
13.1電子商務安全概述258
13.1.1電子商務安全存在的問題258
13.1.2電子商務安全的法律制度259
13.1.3電子商務安全的法律責任261
13.2電子商務的網路安全264
13.2.1網路安全的管理制度264
13.2.2我國網路安全管理機構及其職責265
13.2.3網路經營者的責任267
13.3電子商務的信息安全268
13.3.1網路信息資源的管理制度269
13.3.2網路信息的安全問題269
13.3.3網路信息安全的法律規制271
13.4電子商務的交易安全273
13.4.1電子商務交易安全概述273
13.4.2網路交易安全的技術保障機制274
13.4.3網路交易安全的法律規制275
本章小結277
本章案例278
案例一:盜竊銀行巨款的「黑客」案278
案例二:多起利用網路散布虛假恐怖信息犯罪278
思考題279
第14章電子商務犯罪280
14.1電子商務犯罪概述280
14.1.1電子商務犯罪概念與分類280
14.1.2電子商務犯罪的現狀與原因281
14.1.3電子商務犯罪構成特點284
14.2電子商務犯罪形態284
14.2.1信用卡詐騙罪284
14.2.2詐騙罪289
14.2.3侵犯知識產權犯罪292
14.3電子商務關聯犯罪294
14.3.1電子商務關聯犯罪的概念294
14.3.2盜竊罪294
14.3.3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296
本章小結298
本章案例——「熊貓燒香」病毒案298
思考題299
第15章電子證據300
15.1電子證據概述300
15.1.1電子證據的定義300
15.1.2關於電子證據特徵的認識301
15.2電子證據的可接受性與歸類303
15.2.1電子證據的可接受性303
15.2.2電子證據的歸類305
15.3電子證據的收集與審查判斷307
15.3.1電子證據的收集307
15.3.2電子證據的審查判斷310
15.4電子證據的立法預測311
15.4.1調查歸納預測311
15.4.2類比預測312
15.4.3因果推斷預測313
本章小結314
本章案例——電子證據採用的標准315
練習題316
第16章電子商務糾紛與司法管轄317
16.1電子商務糾紛的協商與調解317
16.1.1協商解決317
16.1.2調解解決317
16.2電子商務糾紛的仲裁解決318
16.2.1仲裁解決的概念及其特點318
16.2.2仲裁的基本原則318
16.2.3仲裁協議319
16.2.4仲裁委員會和仲裁員319
16.2.5仲裁程序320
16.2.6申請撤銷裁決320
16.2.7仲裁裁決執行321
16.2.8涉外仲裁的特別規定321
16.3電子商務糾紛的司法救濟321
16.3.1審判制度321
16.3.2民事案件的管轄322
16.3.3檢察324
16.4在線糾紛解決機制(ODR)324
16.4.1在線糾紛解決機制產生的背景324
16.4.2在線糾紛解決機制(ODR)的概念324
16.4.3在線糾紛解決機制的優勢324
16.4.4在線糾紛解決機制的具體實踐325
16.5國際電子商務糾紛的司法管轄327
16.5.1傳統司法管轄權的基礎327
16.5.2電子商務糾紛的司法管轄328
16.5.3電子合同糾紛的管轄328
16.5.4網上侵權糾紛的管轄329
16.5.5電子商務糾紛的新司法管轄模式330
16.6國際電子商務糾紛的法律沖突331
16.6.1電子商務的國際私法問題331
16.6.2電子商務對國際私法提出的挑戰332
16.7國際電子商務糾紛的法律適用332
16.7.1電子商務糾紛法律適用的立法規制333
16.7.2解決電子商務糾紛的法律適用問題334
本章小結334
本章案例——網游外掛第一案:檢察官忙充電335
思考題336
參考文獻337

7. 電子支付中的各方當事人是誰

電子支付的民事法律責任探析 關鍵字: 電子支付 法律責任 一、 論題的幾個基礎概念的准備 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又稱「網上支付」,是指以電子計算機及其網路為手段,將負載有特定信息的電子數據取代傳統的支付工具用於資金流程,並且有實時支付效力的一種支付方式。狹義上的電子支付手段僅指電子貨幣,而廣義上的電子支付按方式分類可以分為網際網路環境下的電子支付和非網際網路環境下的電子支付。前者包括網上銀行和電子貨幣,後者是指自動櫃貨機ATM、銷售終端POS。 電子支付系統(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是為了適應電子商務的快捷性和「無紙化」、「虛擬化」、「技術依賴性強」等特點,對傳統法律,特別是民商法中的合同法、票據法等部門法律規范帶來了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不僅需要技術界與法律界共同努力修改原有的或設計新的規范與制度,而且需要通過電子支付發展的實踐來檢驗這些規范和制度。本文不就電子支付所涉復雜的民事法律諸問題進行全面探討,僅就電子支付所涉民事法律責任問題系列,諸如規則原則、責任范圍及承擔方式作一些理論上的初步分析。 二、 電子支付的民事法律關系中主要當事人及其權利義務架構 電子支付的民事法律關系預傳統的民事法律關系在基本法律特徵和當事人權利義務上有許多一致,但具體方式和手段仍有很大區別,這就需要重新對電子支付民事法律關系做出具體的解剖研究。從整體上看電子支付法律關系的當事人主要由三方組成,即網路銀行、客戶和相關認證機構。而這三方當事人又可以做出具體的分類。網路銀行具體又可分為網上銀行(Internet Banking)和虛擬銀行(Internet Bank);按銀行所承擔角色的不同又可劃分為付款人銀行(Transferer Bank)、收款人銀行(Transferee Bank)、中介銀行(Intermediary Bank)、始發銀行(Originating Bank)、終點銀行(Destination Bank)。付款人銀行是指直接接受付款人支付指令的銀行;收款人銀行是指直接向收款人支付資金的銀行;中介銀行指位於付款人銀行與收款人銀行之間的銀行,他們既不是付款人銀行,也不是收款人銀行,有可能不存在,也可能不止一個;始發銀行是指在一系列支付指令中第一各項其他銀行發出指令的銀行;終點銀行是指在一系列付款指令中最後收到其他銀行指令的銀行。而認證機構(Certification Authority, CA)是指任何人或實體在其營業中從事以數字簽名為目的,而頒發與加密密鑰相關的身份證書。其本身不從事商業業務,不進行網上采購和銷售活動,它接受國家政府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它以獨立於認證用戶(商家和消費者)和參與者(檢查和適用證書的相關方)的第三方的地位證明網上活動的合法有效性。客戶通常包括消費者、生產企業和商家,但在電子支付中可以劃分為付款人和收款人兩類,這是電子支付指令的第一個出發點和最後一個傳到點。 在三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架構體系中,主要形成了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體和認證機構與客戶之間權利義務關系體。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權利關系為了便於描述,一般講這其中的當事人概括為指令人(sender)、接收銀行(Receiving Bank)和收款人(Transferee)三種。指令人與接收行的概念是相對的,如果有中介行,那麼付款人銀行是中介行的指令人,而中介行則是付款人的接收銀行。在這層權利義務關繫上電子支付與票據支付類似,都具有無因性特徵。收款人不僅對其所受的資金享有完整的權里,而且不受其基礎交易法律性質的影響(欺詐例外)。《票據法》的相關規定,部分可以適用於電子支付法律關系,即電子支付中的資金一經支付,付款人或第三人不能要求撤銷已經完成的電子支付,除非其與收款人之間存在直接的債權債務關系且可以提出抗辯事由。在認證機構與用戶權利義務關系體中,認證機構是獨立於交易雙方的中間機構,不能參加交易,也不能與交易雙方具有利益關系。認證機構的義務包括制定嚴格的認證操作規則,規定具體的操作要求,包括安全控制規則,制定信息控制規則,發布可靠及時的認證信息等,而認證用戶也負有向認證提供真實信息、妥善保管私人密碼和密鑰的義務。 三、 問題的提出 電子支付在銀行之間的批發業務,即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間、商業銀行互相間、商業銀行與大型公司間的資金劃撥中(B—B)已有廣泛應用,其用於銀行零售業務(B—C)則是隨著數字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於近幾年逐步發展起來的,並呈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i]而我國目前在電子貨幣與電子支付領域立法顯然滯後,許多網路電子支付糾紛只能適用民法通則中的一般性規定,電子支付法律關系中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和法律責任無法明確,在一些具體案件中所作的判決往往出現責任倚輕倚重的現象。而在這種科技新產物上,法律往往顯得是個門外漢。筆者認為,解決電子支付當事方權利義務的平衡問題,主要在於確立一個適當的歸責原則和責任范圍,這是需要技術界和法律界人士共同努力,在這一方面讓法律技術化,技術法律化。 四、 電子支付的歸責原則 在民法體系中,合同責任的歸責原則通常包括過錯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而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還包括公平責任原則,而且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存在著規則原則並用的方式。在電子支付的法律關繫上,主要當事人是由網路銀行、認證機構和客戶(包括付款人和收款人)三方構成的。具體到電子支付法律關繫上,應該採取何種歸責原則,就必須考慮到電子支付的自身特點。 在大陸法系,《法國民法典》第114條與《德國民法典》第275條確立了過錯原則是最主要的民事責任原則。[ii]在英美法系,堅持合同責任為嚴格責任,被告也不能以其盡到注意義務作為其抗辯理由。在美國《合同法重述》第2版第260條(2)項中規定:「如果合同的履行義務已經到期,任何不履行都構成違約」。當然英美法並不是完全排斥過錯責任原則的適用,如對於遲延履行,則以過錯為規則事由。 筆者認為,在電子支付法律關繫上應適用「以過錯推定原則為主,無過錯責任原則為輔」。如果當事人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則自己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自己沒有過錯。證明成立則可以免除自己的責任;證明不足,或者證明不能,則推定其有過錯,構成違約責任或其他責任。在電子支付過程中,常常出現因指令人或銀行的過失致使資金劃撥失誤或遲延的現象。在整個資金支付的傳送鏈中,指令人的義務無疑是正確發出資金劃撥的指令,銀行的基本義務是依照指令人的指示,准確、及時地完成電子支付,承擔按約執行資金劃撥指示的責任。但是,可能由於種種原因,如指令錯誤、劃撥遲延,導致資金劃撥的失誤或失敗,造成相關當事方的損害。這時,首先應該從違約事實以及損害事實中推定致害一方的當事人在主觀上有過錯。如果對方當事人認為自己沒有過錯,則自己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自己確無過錯。證明成立則可免責,否則構成違約責任或其他責任。這里之所以適用過錯推定原則,是因為在電子支付的各個環節都涉及到管理軟體、大型伺服器和因特網路等先進技術,每個當事人所採用的硬體設備與管理軟體都可能不同,其內部運行結構和數據可能涉及到商業秘密。因此要求受害人去證明加害人的過錯,十分困難甚至不可能。另一方面,電子支付本身屬於發展中的科技,所涉當事人或多或少面臨未知風險,如果簡單適用無過錯責任的話,在證明對方過錯十分困難的情況下,被告將可能承擔全部責任,這無疑會對當事人涉足電子支付並採用新技術造成不利影響。實際上,我國現行的《合同法》也是採用以過錯責任為主,無過錯責任為輔的復合歸責原則。在締約過失責任、合同無效責任中的損害賠償責任、預期違約責任、加害給付責任、損害賠償的違約責任,包括實際違約責任中的一般損害賠償和懲罰性賠償責任以及後契約責任中,採用的是過錯責任原則。而僅在違約責任的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以及違約金責任,無效合同責任中的返還財產和適當補償責任採用無過錯責任歸責原則。 五、 電子支付的風險與相關民事責任范圍 電子支付從廣義層面理解具有與電子資金劃撥一樣的風險。這些風險包括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系統奉獻、欺詐奉獻、法律奉獻、操作風險等。[iii]而在諸風險中極易產生相關民事責任的莫過於信用風險、欺詐風險與操作風險。信用風險(credit)又稱違約風險,指銀行因不能及時滿足客戶的提款需求,或債務人不能償還本息或延期償還本息而帶來經濟損失的可能性。信用風險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法律關系的雙方並非同時履行各自的義務。在合同情況下,未違約一方可能只能接收合同金額中極小部分的金額或者根本未接收合同的金額,此種風險又稱本金風險(principal risk)。其實,電子支付與傳統支付方式相比,信用風險大大減少,但仍然有存在違約的情況出現。而欺詐風險(fraud risk)指人為的假冒、偽造、盜竊等活動給電子支付當事方造成損失的可能性。[iv]在電子支付系統產生後,在數據的處理、傳輸過程中仍然存在假冒、偽造、盜竊等活動。此類活動對電子支付系統形成嚴重威脅,甚至電子支付當事方(主要是客戶)與第三方串通進行欺詐活動,給銀行帶來巨大損失。另外。操作風險(operation risk)指電子支付系統中的計算機設備及通訊設備出現技術故障使整個電子支付系統運行陷入癱瘓狀態的可能性。這種風險在民事法律領域涉及到銀行的法律經濟成本與民事責任限制問題。 信用風險自然帶來違約責任問題。電子支付的依據在於網路銀行與網路交易客戶所訂立的協議。這種協議是由銀行起草並作為開立賬戶的條件遞交給網路交易客戶的標准格式合同。故網路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系是以合同為基礎的。在電子支付中,網路銀行可能同時扮演指令人和接收銀行的角色。其基本義務是資金劃撥。作為指令人,一旦發送錯誤指令,銀行應向付款人進行賠付,除非在免責范圍內。如果能夠查出是哪個環節的過錯,則有過錯方向銀行進行賠付;作為接收行,接收銀行與其指令人的合同要求他妥當接收所劃撥來的資金,立即履行資金劃撥的指示。如有延誤或失誤,則按違反接收銀行與指令人的合同處理。這里的違約責任是合同責任的基本形式,是債務人不履行或者不適當履行合同債務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這在《合同法》第七章有明確規定。這里需要進一步給出說明的是違約責任的賠償范圍。根據我國《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與見到或應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因此,在電子支付中違約方(如銀行)所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應以違約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應當預見到的損失為限。至於「預見」損失范圍的確定,應以合理標准來衡量,一般包括支付資金的本金、利息、支付費用以及可以合理預見的利潤損失。無法預見的利潤損失不應當賠償,這可以作為銀行責任限制的一個重要方面。 至於欺詐風險一般為第三方侵權或電子支付一方當事人與第三方串謀共同侵權所致。民法中從制度基礎上有善意之保護和無因化保護兩類交易安全保護制度。[v]而這些保護制度在電子支付所面臨欺詐風險的情況下是以犧牲基礎關系中遭欺詐的當事人的利益為代價的。如果有證據證明一方當事人與第三方串謀情形,自然應當是他們承擔連帶責任。那麼在近由第三方侵權的情況下,如何從民法角度合理分擔損失,可以參考美國《統一商法典》第4A編有關「安全程序」的規定和《國際貸記劃撥示範法》的有關認證的規定。[vi]美國《統一商法典》第4A編和《國際貸記劃撥示範法》的相關規定實質是,如果支付命令經「安全程序」或「認證」檢測,即使支付命令並非名義發送人簽發,支付命令得的接收銀行仍能「善意取得」名義發送人的支付。美國《統一商法典》第4A編和《國際貸記劃撥示範法》的這種規定似乎很容易排除接收銀行的責任。因為「安全程序」是指為了防止未經授權的第三人向銀行發出指令,指令人與接收銀行約定適用的有效身份認證手段。實施這一規則的法律後果,就是確認在指令人和接收銀行之間建立了合理安全程序的情況下,如果接收銀行收到的指令經過了安全程序的證實,則這一指令的後果由指令人承擔。但實際上,對於「安全程序」的「安全」程度的技術界定復雜性與不明確性,使得接收銀行很容易在這方面不負任何責任。這種「安全程序」類似又一個格式合同,對合同的提供方顯然有利的多。這也是我國在借鑒該種立法經驗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公平責任雖然不是責任的平均分擔,而是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責任更公平,但如果不考慮到電子支付當事方的強弱勢法律地位,而利用不明確的「安全程序」來讓客戶或指令人獨自承擔欺詐風險責任,似乎有背公平。特別是在客戶與銀行的關繫上,因為建立安全程序銀行始終是居於主導地位,如果銀行自己主持的「安全程序」(表面上是客戶與銀行的約定)在技術上或操作上不能舉出相反政局推翻這種結論,即自己的「安全程序」是經不住網路黑客襲擊或其他網路侵權的合理程度的考驗,銀行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這里「合理程度的考驗」實際上也是作為衡平銀行與客戶之間的責任,而不至於出現責任倚輕倚重的情況。另外,客戶也可以試圖證明銀行怠於使用或改進網路防火牆等行業必需的保護技術而致客戶之損失,可以要求銀行承擔責任。 操作風險主要是涉及銀行的責任限制問題,正如我們在談到歸責原則時所稱,電子技術本身屬於發展中的科學技術,所涉當事人或多或少面臨未知風險,如果讓銀行為極小的電子支付服務費用而冒著極大的客戶資金賠償風險,顯然在成本與利潤之間的未知比例懸殊太大。而且,操作上的風險有很多原因導致。銀行在電子支付中的計算機故障隨時都有可能發生。而如何在技術領域界定銀行有無過錯,對於銀行所負責任大小及責任限製程度都有重要影響。同時,諸如改進技術的成本問題、事後的補救措施和防止損失的擴大等問題,都應納入到銀行責任限制的考慮范圍之內。 六、 承擔民事責任的具體方式 在電子支付法律關系中,可以根據參與主體的不同,區分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不同方式。 銀行承擔責任的方式通常有三種:(1)返回資金,支付利息。如果資金劃撥未能及時完成,或者到位資金未能及時通知網路交易客戶,銀行有義務返還客戶資金,並支付從原定支付日到返還當日的利息。(2)補足差額,償還余額。如果接收銀行到位的資金金額小於支付指示所載數量,則接收銀行有義務補足差額;如果接收銀行到位的資金金額大於支付指示所載數量,則接收銀行有權依照法律提供的其他方式從收益人處得到償還;(3)償還匯率波動導致的損失。對於國際貿易中,由於銀行失誤造成的匯率損失,網路交易客戶有權就此向銀行提出索賠,而且可以在本應進行匯兌之日和實際匯兌之日之間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匯率。(4)賠償其他損失。對由於銀行的過錯而造成客戶的其他損失,在應當預見的范圍內予以賠償。 認證機構承擔責任的方式有:(1)採取補救措施。如果認證機構出現管理漏洞、CA方密鑰泄漏、用戶注冊信息泄漏等問題,應立即採取有效措施,及時更正、修補出現問題的環節,避免引起進一步的用戶損失;(2)繼續履行。如果認證機構出現CA系統和設備問題(停機、終止、信息丟失等),而導致認證操作出現問題、發布失效信息或證書發布不完善的,認證機構在修復CA系統和設備後,應立即發布正確、有效、完整的認證證書,以正確履行其與用戶之間的合同;(3)賠償損失。由於認證機構的過錯而導致用戶蒙受損失的,在應當預見的范圍內,由認證機構予以賠償。 客戶承擔責任的方式有:(1)終止不當行為,採取挽救措施。當用戶密鑰丟失或泄漏,或發現所發出的指令或提供的信息錯誤時,應及時通知接收銀行或認證機構,以使接收銀行或認證機構採取相應的防範措施,防治網路入侵、冒領等事件,或者避免其他參與主體因使用錯誤證書而蒙受損失;(2)及時通知,防止損失擴大。當用戶發現銀行執行指令出現錯誤,或發現認證機構發布的用戶信息錯誤,或證書不完善時,應立即中止交易,並通知銀行或認證機構修改錯誤;(3)賠償損失。電子支付活動的客戶主體,如果因其過錯而造成其他當事人損失的,諸如密鑰或個人信息泄漏、非法使用證書、超限制俄杜交易而產生的損失,應當在可預見的范圍內,予以賠償。

滿意請採納

8. 電子合同的法律效益有沒有案例

現如今,互聯網快速發展,網購等行為尚且愈演愈烈,電子合同自然應運而生。事實上網購的本質就是在網路環境下締結並履行電子買賣合同。電子合同是合同中較為特殊的一種形式,既區別於傳統合同的形式,又受到合同法基本原理的約束。電子合同是電子商務活動的核心部分,其法律效力涉及到整個電子商務活動的全過程,接下來,找法網小編就給您詳細介紹一下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認定。
一、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認定
首先是電子合同訂立的法律效力,電子合同也是合同。那麼對於合同的訂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條明確規定:「合同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一方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另一方。」由於互聯網的特殊屬性,因此在網上訂立電子合同的一方如果採取強勢手段行使對電子合同訂立過程中的技術管轄權,那就相當於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其電子合同的公正性常常遭到質疑而被推翻。
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六條同時還規定,「採用數據電文形式訂立合同的」,可採用「指定特定系統」。所以商務部在《電子合同在線訂立流程規范》強調指出,通過第三方(電子合同服務提供商)的電子合同訂立系統中訂立電子合同才能保證其過程的公正性和結果的有效性。
其次是電子合同簽名的法律效力,除了訂立電子合同的過程有法律規定以外,訂立電子合同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也有明確和嚴格的法律規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第十四條:「可靠的電子簽名與手寫簽名或者蓋章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由此可見,只有使用「可靠的電子簽名」,電子合同才具有與紙質合同同等的法律效力。《電子簽名法》對可靠的電子簽名的規定是:「電子簽名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視為可靠的電子簽名:
1、電子簽名製作數據用於電子簽名時,屬於電子簽名人專有;
2、簽署時電子簽名製作數據僅由電子簽名人控制;
3、簽署後對電子簽名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
4、簽署後對數據電文內容和形式的任何改動能夠被發現。」如工信部在「可靠電子簽名及數據電文試點項目」中採用的MMEC電子合同技術就是一種可靠的電子簽名技術。
最後是電子合同取證與鑒定的法律效力,我們為什麼需要有效的電子合同呢?這是因為合同的作用除了確立商業活動的內容外,更重要的作用體現在一旦發生法律糾紛,可以成為有效的司法證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電子數據」。但普通數據電文形式的所謂「電子合同」要成為司法證據,必須要遵照嚴格的司法規定。
二、電子合同的成立條件
1、合同法明確規定了電子合同成立的條件;
2、合同法賦予了電子簽名的合法性;
3、新合同法對電子合同管轄權作了具體規定;
4、新合同法明確了電子合同的法律地位。
三、電子合同的易用和便利性
電子合同締約用戶對於訂立電子合同除了有法律效力方面的要求之外,還要求簽訂電子合同具有方便性和易用性,即上手快、體驗好。具體說來包括:
1、數字證書的易用性
必須支持所有種類數字證書的使用,實現即插入、即簽名、即驗證;
2、電子合同文檔的兼容性
必須支持所有格式的合同文檔和附件,包括office、pdf、html以及各種圖片格式等;
3、網簽過程還必須具備人性化、交互化、體驗化、快速化

9. 電子合同案例有哪些

其實,早在2015年10月,上海仲裁庭就對我平台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予以認可,這在國內屬於首例電子合同案例。此後,包括杭州、蘇州、廣州、上海、重慶、天津等地的法院和仲裁機構,也先後認可了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簡單例舉如下:

·2015年10月,上海仲裁庭在仲裁案件中認可我平台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2016年07月,杭州市上城區人民法院依據我平台電子合同判決一起互聯網金融交易案;

·2016年07月,我平台簽署的勞動合同獲上海市嘉定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認可;

·2016年10月,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在線仲裁認可我平台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2017年03月,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在一批量小貸案件中認可我平台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

·2017年08月,中國廣州仲裁委員會在一起買賣案件仲裁中認可我平台電子合同的證據效力;

·2018年,我平台電子合同的證據效力在多起案件中得到了天津地方法院和重慶地方法院的判決認可。

下面,就例舉其中一個電子合同案例,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電子合同為什麼能夠獲得法院以及仲裁機構的認可。

2016年4月20日,A公司和B旅行社達成合作,A公司負責為B旅行社的旅遊產品招徠遊客,交由B旅行社接待。當天,雙方通過我平台簽訂了一份電子合同。

後來,由於B旅行社的違約,某次已經確認的行程被迫取消,A公司收到大量遊客投訴。A公司退還了遊客的款項,並為此支付了4萬多的賠款。

不久之後,A公司一紙訴狀將B旅行社訴至法院。

A公司表示,本案涉及的合同通過電子簽章形成,電子簽章的真偽由我平台大審查確認。

隨後,A公司向我平台申請了文件簽署真實性證明報告,並向法院遞交了該報告。

最終,經過審理,法院於2018年5月14日對這個案件做出判決,認定在我平台上簽署的旅遊電子合同依法成立並有效。

法院判決:「本院認為:原告提交的旅遊者委託接待合同、法大大文件簽署真實性證明報告、產品取消單、投訴確認單、付款回單、委託接待合同及公證書及其庭審中的陳述意見等證據相互印證,可以確認其真實性。據此,可以確認原、被告之間簽訂的委託接待合同依法成立並有效,雙方均應當按約履行自己的義務。」(摘自蘇州工業園區人民法院民事判決書)

我平台電子合同多次獲得法院及仲裁機構的認可,成為行業內擁有豐富判例的電子合同平台。

10. 我國電子支付立法現狀及其法律規范

[摘要] 電子支付的出現,使得人們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自由進行電子商務交易。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作為電子商務重要支持手段的電子支付成為了大家所關注的問題。本文試就電子支付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法律問題進行粗淺分析,以期對發展中的中國電子商務法律制度建設有所裨益。
[關鍵詞] 電子支付 現狀 法律對策

二十世紀以來,隨著電子計算機工業和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電子計算機的應用領域也在不斷擴大,在經濟貿易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即系統地利用各種電子工具和網路,高效率、低成本地從事以商品交換為中心的各種以電子方式實現的商業貿易活動。電子支付的出現,使人們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自由的進行電子商務交易。隨著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作為電子商務重要支持手段的電子支付成為了大家所關注的問題。本文試就電子支付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法律問題進行粗淺分析,以期對我國發展中的電子商務法律制度建設有所裨益。
一、電子支付概述
1.電子支付的概念
電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是指以電子計算機及其網路為手段,將負載有特定信息的電子數據取代傳統的支付工具用於資金流轉,並具有實時支付效力的一種支付方式。
2.電子支付的實現方式
(1)信用卡支付。可以在現實世界和網路世界中使用,在網際網路上使用時,它可以在各個銀行相互認可的前提下,在不同銀行之間進行資金的流轉,因而能夠更為快捷的實現電子支付,是電子支付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2)電子貨幣。電子貨幣是以電子計算機及其網路進行儲存支付和流通的一種非現金流通的貨幣,其具有支付適應性強、變通性好、交易成本低廉等特點,是電子支付的最為重要載體。
(3)電子支票。電子支票是指將傳統支票改變為帶有數字簽名的電子報文,或利用其他電子數據代替傳統支票的全部信息。電子支票借鑒紙張支票轉移支付的優點,利用電子數據傳遞將錢款從一個賬戶轉移到另一個賬戶。用電子支票支付,能夠節約人力物力成本,而且銀行還能通過網路銀行為參與電子商務的客戶提供標准化的資金信息。因此,電子支票日益成為高效的電子支付手段。
二、電子支付現存的主要法律問題
1.電子支付的安全性問題
電子支付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手段從一開始就受到了各方的普遍關注,特別是對於普通用戶。但一直以來,電子支付的安全性問題都是網路銀行、賣家、買家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成為用戶不選擇電子支付的首要原因。根據iResearch2006年度電子支付報告書顯示,66.1%的用戶將交易不安全列為不選擇電子支付的第一原因。
2.電子支付業的規范性問題
中國目前的網路銀行體系基本上是屬於實體銀行在網際網路上的延伸。但由於各個網路銀行業務是由各銀行獨立開發、推銷,開發模式、業務范圍和發展規模有較大的差異,發展不均衡。如信用卡業務,各銀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卻不能達成內部的一致協議,實現信用卡的跨行結算。這種規范標准不統一的局面既造成重復建設、浪費資金,使得整個金融結算系統不能滿足消費者方便、快捷的要求。
3.電子支付業監管問題
網路銀行作為傳統銀行補充產物的出現對同傳統的銀行監管手段提出了新問題,由於傳統的資本管制手段對網路銀行失去意義,而針對網路銀行的監管體制還未建立。監管當局必須研究網路銀行監管中發生的新問題,如網路金融機構發行電子貨幣可能對國家貨幣政策產生的沖擊、對資本市場的資金流產生的影響,使用電子貨幣進行網上支付還會引發比傳統支付手段高得多的交易風險。
4.電子支付的法律支持問題
迄今為止,電子支付業務在我國已經開展8年之久了,然而我國關於電子商務的立法還不完備,甚至可以說是很缺乏。目前為止,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電子支付指引》兩部法律法規。雖然,《電子簽名法》的實施為我國電子商務法制環境的完善奠定了基礎,也使網路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可以對應。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的立法問題和法律環境還遠遠沒有解決。與電子簽名法的頒布同時進行的《公司法》、《票據法》、《證券法》、《拍賣法》等法律的修訂,也未能體現與電子簽名法的銜接。
5.電子支付中的權利義務及責任區分問題
我國現在關於電子支付的法律規范體系尚未完善,法律法規中對於電子支付中的銀行、商戶以及消費者之間的權利義務沒有明文規定,也沒有明確指出在電子支付過程中發生的金融交易各方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這樣很容易產生糾紛。而且,關於產生糾紛後的解決方法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來指導,糾紛更是難以及時解決。
三、實現電子支付發展的法律對策
中國的電子支付業才剛剛起步,發展的潛力還很大,但目前仍然存在著不少的障礙,如何實現中國電子支付的發展應該是當前金融界以及法律界值得思考的問題。目前可採取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加強電子支付的安全保障
對於電子支付業來說,發展的最大障礙就是電子支付的安全性問題。因此,無論是對商戶、消費者、銀行還是國家來說,都在嘗試用各種可行的方法來盡可能的降低電子支付中的不安全因素。在電子支付的安全保障方面,網路銀行應該是最首要的因素。網路銀行的安全系統是保障網上支付安全性、可靠性的最重要的技術。為了保障電子支付的交易安全各銀行應該注意對自己網路安全系統的維護,加強安全信息的保護,充分利用密碼技術,並且在法律許可范圍內獲取商戶的獨立信息以便加以身份的確認。
2.統一電子支付的行業規范
電子支付的發展不僅給傳統的支付方式帶來了強有力地沖擊,同時也給金融業帶來了「重新洗牌」的極大機遇和挑戰。面對新的情況,我國的金融機構要加緊發展電子支付業務,吸收融合先進的國際規范與慣例,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統一的網上支付標准和規范,以減少支付標准不一樣帶來的風險,同時方便消費者。進一步消除制約電子支付發展的不利因素。
3.加強對電子支付的法律監管
對於金融機構的監管主要是從兩方面進行監督。一方面,要通過對其進入和退出金融市場進行審核,確保只有具有良好信用度和雄厚資金實力的機構進入電子支付系統,以防網路欺詐。另一方面,要加大對金融機構電子貨幣的發行資格、電子貨幣流通過程中安全支付標準的審查和監督、電子貨幣流通法規的制定、電子貨幣風險系統的控制的監管力度。
4.完善電子支付的法律體系
隨著《電子簽名法》的出台和《合同法》里對電子合同法律效力的肯定,這無疑大大的鼓勵了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但是,我國關於電子支付方面的法律規范並不成體系,有待於完善。例如,修訂或改訂我國的《票據法》已經是當務之急。因為《票據法》的嚴格規定,已經阻礙了電子商務的發展以及網上支付的進行,承認電子文本的效力,承認電子簽名的合法性是必需明確的。
面對電子商務的浪潮,法律明顯的表現出了滯後性,這從客觀上制約了電子支付業務的迅速開展。國家應組織力量進行相關的法律研究,制定新的法律以填補空白點,修改與之沖突的舊法律條文以適應新情況。
5.明確電子支付中各方的法律責任
網路銀行支付結算業務操作是由客戶利用自己的終端或移動通訊工具,通過互聯網服務商,接撥網路銀行業務提供商的主機或系統,通過通信系統或互聯網傳送到銀行計算機系統,經過認證系統和網關後才能完成資金轉移。應當明確的是,對於電子商務這一新興事物,客戶始終處於一個弱勢的地位,其利益的保護顯得尤為薄弱,為了鼓勵電子支付的發展,保護網路銀行客戶的利益,在法律責任的區分上應當注意以下事項:對格式合同的規定,對於客戶在電子支付過程中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保護等等。同時,國家應該制定明確的法律規范對三方的法律責任予以區分,使得糾紛發生時可以依法解決。
四、建議
電子商務作為金融電子化的產物,在21世紀發展迅猛,作為支持電子商務發展的重要手段,電子支付的發展狀況直接影響著電子商務是否能夠良好的運轉,電子商務的優勢能否得到充分體現,從而促進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為了使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的發展,就應該加快我國的電子商務以及電子支付相關法律的建設,加強電子支付的安全保障,建立起電子支付業的統一行業規范,加大對電子支付的法律監管力度,完善電子支付的法律體系,明確電子支付中各方的法律責任,為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營造良好的法律環境,同時廣泛吸取各國相關立法經驗與教訓,加強國際立法的合作,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電子商務和電子支付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在我國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熱點內容
經濟法自考論文選題 發布:2025-02-05 00:39:48 瀏覽:539
刑事訴訟法183 發布:2025-02-05 00:31:10 瀏覽:803
民法典實施日 發布:2025-02-05 00:19:43 瀏覽:379
businesslaw經濟法 發布:2025-02-05 00:15:55 瀏覽:721
中學生法律知識漫畫 發布:2025-02-04 23:56:24 瀏覽:968
法律服務護航產業占 發布:2025-02-04 23:31:48 瀏覽:366
法院審判部門 發布:2025-02-04 22:39:56 瀏覽:385
法治宣教外包 發布:2025-02-04 22:30:31 瀏覽:541
肛門周圍長猴子土方法治療 發布:2025-02-04 22:22:02 瀏覽:805
政府制定規章的程序 發布:2025-02-04 21:28:54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