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律知識 » 國際商法法律效力參考文獻

國際商法法律效力參考文獻

發布時間: 2022-05-20 03:48:13

㈠ 國際商法的書籍目錄

第1章導論1
學習目標1
案例導入1
學習內容2
1.1國際商法概述2
1.2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7
1.3我國的法律制度9
1.4國際商事法律沖突11
關鍵概念15
綜合練習15
第2章國際商事組織法17
學習目標17
案例導入17
學習內容18
2.1國際商事組織概述18
2.2個人獨資企業法19
2.3合夥企業法24
2.4公司法31
2.5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41
2.6我國的外商投資企業法42
關鍵概念47
綜合練習47
第3章國際商事合同法49
學習目標49
案例導入49
學習內容50
3.1合同法概述50
3.2合同的訂立52
3.3合同的效力58
3.4合同的履行63
3.5合同的變更與轉讓66
3.6合同的消滅67
3.7違約責任及救濟69
關鍵概念75
綜合練習75
第4章國際貨物買賣法77
學習目標77
案例導入77
學習內容78
4.1國際貨物買賣法的淵源78
4.2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形式與內容83
4.3買賣雙方的主要義務85
4.4貨物所有權與風險的轉移88
4.5違約及其救濟方法92
關鍵概念96
綜合練習96
第5章知識產權法97
學習目標97
案例導入97
學習內容98
5.1知識產權法概述98
5.2專利法104
5.3商標法113
關鍵概念123
綜合練習124
第6章國際貨運代理法125
學習目標125
案例導入125
學習內容126
6.1代理法概述126
6.2國際貨運代理法律、法規132
6.3我國有關國際貨運代理的法規與管理制度139
關鍵概念142
綜合練習142
第7章海上貨物運輸與保險法144
學習目標144
案例導入144
學習內容145
7.1國際海上貨物運輸法145
7.2海上保險合同法161
關鍵概念169
綜合練習169
第8章票據法170
學習目標170
案例導入170
學習內容171
8.1票據概述171
8.2匯票178
8.3本票184
8.4支票185
8.5《聯合國國際匯票和國際本票公約》186
關鍵概念187
綜合練習187
第9章產品責任法189
學習目標189
案例導入189
學習內容190
9.1產品責任法概述190
9.2美國產品責任法192
9.3關於產品責任的國際立法199
9.4我國的產品責任法203
關鍵概念206
綜合練習206
第10章國際商事仲裁法208
學習目標208
案例導入208
學習內容210
10.1國際商事仲裁概述210
10.2仲裁協議216
10.3國際商事仲裁程序221
10.4國際商事仲裁裁決的承認與執行230
關鍵概念232
綜合練習232
參考文獻234

㈡ 國際貿易專業論文研究方向

論文題目:我國發展國際貿易的知識產權戰略研究
研究方向:在當代社會,知識產權已逐漸成為國際貿易的核心,在從事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簽署之後更是如此,所以,在發展一國(或一市)的國際貿易時,從戰略高度來認識知識產權問題顯得尤為必要。知識產權問題主要體現在利用和保護兩個方面,我國(或紹興市)在這兩方面均取得一定成績,但也有進一步提高的必要。我國(紹興市)國際貿易的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戰略的制訂,其中包括在國際貿易中的知識產權利用戰略和知識產權保護戰略。
參考文獻:(1、2同一參考文獻)
(1)知識產權法:鄭成思著 法律出版社 1997年7月第1版
(2)高新技術與知識產權:際傳夫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3)國際貿易法:馮大同編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2002
年9次印刷
(4)國際商法:陶凱元主編,暨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版
(5)國際貿易學:張二震,馬野青著,南京大學出版社
(6)《知識產權法學》:馬治國,曹新民主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3月版
(7)《WTO知識產權協議逐條講解》:鄭成思著,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

㈢ 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和國際法三者之間的的區別

1、定義不同:

國際經濟法是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國家與他國私人之間;國際組織與私人之間以及不同國籍私人之間,相互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國際商法是關於商務的國際私法。是指在具有涉外因素的商務關系中,通過選擇准據法來解決商務沖突,保障國際上商務民事往來的安全和順利進行的法律規范的總和。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2、權利與義

務的主體不同:

國際商法的主體通常限於不同國籍的國民(含自然人與法人)以及各種民間性的國際組織機構。

而國際經濟法的主體則既包括經濟領域中超越一國國界的「私法」關繫上的主體,也包括經濟領域中國際公法關繫上的主體。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國家以及各國政府間組織以非主權實體的身份,即一般私法法人的身份,從事超越一國國界的經濟交往或經貿活動,它們才可以成為國際私法關繫上的主體。

3、客體的不同:

國際私法所調整的超越一國國界的私人間關系,可分為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兩大類。

而國際經濟法則調整國家之間、國際經濟組織之間、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以及不同國家的私人之間的經濟關系。

㈣ 關於國際商法的一些問題

這是國際商法嗎??
我怎麼沒印象

㈤ 國際商法的學習主要內容

國際商法:國際商法是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它的調整對象是國際商事關系,這種選系是各國商事組織在跨國經營中所形成的商事關系。 [編輯本段]國際商法作者: 韓寶慶編著
出 版 社: 經濟管理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3-1
版次: 1
頁數: 266
開本: 16開
IS B N : 9787509604748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法律 >> 國際法 >> 國際經濟法 [編輯本段]內容簡介國際商法是法學教育中的一門重要學科、尤其是隨著中國的入世,它在實務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要。本教材採用圖解和案例等新穎的形式來講解抽象的理論知識,化繁為簡,並注重學習的趣味性和可讀性。全書就國際商法中最核心的內容進行了較為系統的介紹,主要包括商事組織法、代理法、合同法、國際貨物買賣法、產品責任法、國際結演算法及國際商事爭議的解決等內容。本教材適合高等院校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使用,同時也可供從事國際商務工作的人員及法律工作者學習參考。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韓寶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貿易學專業博士研究生,法學碩士,國際商務師,兼職律師。曾在國有外貿企業任單證員、報關員、報檢員、外匯核銷員、外銷員以及部門經理等職務、外匯核銷員、外貿易一線工作多年。現在華北電力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任教,從事國際商法、國際貿易與國際金融、國際結算、商檢與海關等課程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對外經貿實務》、《學術交流》、《法學雜志》、《國際商務》、《生產力研究》、《電力技術經濟》、《華北電力大學學報》以及《國際貿易譯叢》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與譯文20多篇。主編或參編著作多部,主持或參與了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國家電網公司橫向課題等多個科研項目。 [編輯本段]目錄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 國際商法概述
一、國際商法的概念
二、國際商法的產生與發展
三、國際商法的淵源
第二節世界兩大法系
一、大陸法系..
二、英美法系
三、兩大法系的比較與發展趨勢·
第二章商事組織法
第一節概述
一、商事組織的概念和特點
二、商事組織的法律形式
三、商事組織法的概念
第二節合夥法
一、合夥的概念和特徵
二、合夥企業的設立
三、合夥企業的內部關系
四、合夥企業的外部關系
五、合夥企業的解散與清算
六、有限合夥
第三節公司法
一、公司制度的演進
二、公司的概念與特徵
三、公司的分類
四、公司的設立
五、公司的資本
六、公司的組織機構
七、公司的合並、解散與清算
第三章代理法
第一節概述
一、代理的概念與特徵
二、代理的分類
第二節代理法律關系
一、代理的內部關系
二、代理的外部關系
第三節代理關系的終止
一、代理關系終止的原因
二、代理關系終止的法律後果
第四節承擔特別責任的代理人
一、對被代理人承擔特別責任的代理人
二、對第三人承擔特別責任的代理人
第五節我國的外貿代理制
一、我國外貿代理制的主要做法及存在的問題
二、《合同法》關於外貿代理制的相關規定
第四章合同法
第一節概述
一、合同的概念與特徵
二、合同的分類
三、合同法的淵源
四、合同法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合同的訂立
一、合同的成立要件
二、合同的生效要件
三、合同訂立的法律程序
第三節合同的履行
一、合同履行的概念
二、合同履行的原則
三、合同履行中的抗辯權
……
第五章國際貨物買賣法
第六章產品責任法
第七章國際結演算法
第八章國際商事爭議的解決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㈥ 國際商法案例分析。急~```謝謝

1.本案中的合同糾紛是哪類合同糾紛?
2.該合同是否屬於重大誤解的合同?為什麼?
3.該合同是否有效?為什麼?
4.本案應如何處理?
提問者:沒有盡頭的冬天 - 護軍統領 十二級

回答 共 3 條
如何更快速的獲得網路知道積分!!!!2007-10-15 22:00給你一篇經驗吧!

網路知道得分經驗

一,注意回答問題的數量,要不停地回答問題,盡量多的回答問題,這是你得分的基礎。

二,注意回答問題的質量,在回答數量多的前提下,回答盡量貼近主題,要告訴別人他最想知道的東西。否則就是罐水了。

三,注意回答問題的速度,通常提問者提了問題,總希望馬上得到答案,如果你在第一時間里,給出了合適的答案,通常被採用的機會就比較大。

四,不放過每一天都必拿的的分數,如下:
每天首次登錄:加5分。
每天回答問題:最多加20分。
每天參加投票:最多加20分。
每天登錄網路:最多加5分
就是說,你每天有50分是必拿的,不要放過這個機會。
-----------------
回答別人的問題 懸賞分+系統贈送20分

五,善於利用搜索來找到答案,其實,很多朋友的問題在網路知道里早已有了,你只要搜一下,復制,粘貼就行了,正所謂:用網路搜索解決網路知道!不過在引用時,為了尊重別人的勞動,記得署名來源哦。

六,不必一味追求高分問題,一般分數越高,回答的人也越多,但是答案多了,提問者也可能會沒了方向,不知如何選擇。除非你對該問題有絕對的把握,不然,別去碰運氣,與其濫竽充數,不如扎扎實實慢慢積累。

七,暴冷門,偶爾看看一些零回答的問題,由於一直沒有回答,提問者可能比較失望,此時,你賦以關心或提供建議,即使沒有提供真正的答案,很可能也會被採納,因為問題的採納完全是隨個人意願而行的。

八,有備無患,才能百戰不殆,平時多收集一些資料,各方面的都行,只要是自己認為好的,就拿來,說不定哪天就派上用場了。

九,反其道而行之,若自己有一些非常好的資料,可以反過來通過答案來尋找問題,例如:我有一篇關於什麼是CMOS的文章,那麼在知道最上面的搜索框里,輸入「CMOS」,然後搜索,找「待解決的問題」,往往會有人提此類問題,馬上將答案貼上去,通常被採納的機會比較大。

友情提示:一個答案不宜回答太多的問題,尤其是帶有網址的,會被系統誤認為是濫發廣告,從而被封三天!切記!

十,千萬不要作弊,不要違反規則,不要自問自答,否則你的努力將前功盡棄,在回答問題的同時,也是自己增長知識的機會,學會禮貌、尊重、耐心、細致,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你會收益非淺。 總之,不必急於求成,知識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不要為了分數而疲於奔命,身體的健康是最主要的,分數的高低有時並不能代表你的知識掌握程度,充其量只代表你在網路知道里非常活躍罷了。

另外請看積分規則:
http://www..com/search/_help.html
如何更快速的獲得網路知道積分!!!!2007-10-15 22:00給你一篇經驗吧!

網路知道得分經驗

一,注意回答問題的數量,要不停地回答問題,盡量多的回答問題,這是你得分的基礎。

二,注意回答問題的質量,在回答數量多的前提下,回答盡量貼近主題,要告訴別人他最想知道的東西。否則就是罐水了。

三,注意回答問題的速度,通常提問者提了問題,總希望馬上得到答案,如果你在第一時間里,給出了合適的答案,通常被採用的機會就比較大。

四,不放過每一天都必拿的的分數,如下:
每天首次登錄:加5分。
每天回答問題:最多加20分。
每天參加投票:最多加20分。
每天登錄網路:最多加5分
就是說,你每天有50分是必拿的,不要放過這個機會。
-----------------

㈦ 國際商法在法律體系中的地位

國際商法作為調整國際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有自己特有的調整對象的,即國際商事關系。所謂國際商事關系,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國際商事主體參與的商品流轉關系,其主體不論是個人、法人、國家政府或國際組織,只要這種商事關系的當事人分屬於兩個以上不同的國家或國際組織,或其所涉及的商事問題超越一國國界的范圍,這種關系就可稱之為國際商事關系。國際商法的調整對象不僅在空間上超越了一個國家的國界,而且在內容上也以「商事」①為質的規定性,從而決定了國際商法既不同於以主權國家地域內的社會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國內法體系,也與以國家之間非商事關系為調整對象的國際法不同。

國際商事關系是一個發展的、歷史的范疇。相應地,作為調整這種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范疇。只有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國際商法的演變,才能正確認識國際商法在現代社會中的地位。國際商法是國家間商事交往發展到一定規模後產生的。11世紀起,隨著歐洲商業的復興和發展,在地中海沿岸出現了一些國際性的商業中心城市,這些城市中的商人從封建領主那裡買得了自治權,組建商人法庭,適用他們在商事交往中形成的習慣規則調整商事交易關系,由此而形成的法律被稱為「商人法」,以區別於當時佔主導地位的封建法、教會法等法律體系。後來,隨著歐洲航海貿易的發展,商人法逐步擴及到西班牙、法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實際上成了商人在歐洲各地港口或城市用以調整他們之間經濟貿易活動的法律和國際慣例。商人法從產生之時起就與當時佔主導地位的封建法、教會法截然不同,以自己特有的調整對象和調整手段成為一個特殊的、獨立的法律部門。這種打破地域限制的跨國界商事交易法的形成和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歐洲各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為各國商業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法律環境,而國際商事交易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國際商法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討論國際商法的地位和體系,必須把國際商事法律規范與國際商法的淵源區分開。國際商法的淵源,指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表現形式,其與國際商事法律規范之間是形式和內容的關系。我們說國際商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基於國際商事法律規范的內容、性質進行的分類,而非就其表現形式進行的分類。近代以來國際商法的淵源出現了新的變化,但並不影響國際商法的獨立性。相反,法律淵源的豐富反映了國際商法體系在隨著國際商事關系的發展而不斷完善,在不同的法律淵源間的相互作用下,國際商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由於中世紀有限的國內立法基本不涉及國際商事關系,因此商人法在法律淵源上以不成文的商事慣例為主。16世紀起,隨著歐洲民族國家的產生,重商主義理論逐漸開始在歐洲盛行。在重商主義者看來,貨幣是一個國家財富的唯一表現形態,對外貿易是獲得財富的真正來源,只要在對外貿易中多賣少買就可以給國家帶來財富。各新興主權國家開始干預本國涉外商事交往,採取不同的方式將商人法納入本國的國內法體系[2](P210)。一些大陸法系國家則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形式,把商法包含在民法典內,作為民法的一部分制定下來。新生的民族主權國家通過把系統、靈活、強調公平合理的商人習慣法納入國內法體系,促進了各國國內傳統法律的現代化改造,有利於統一和維護國內商業秩序,促進了各國國內商業的發展。這一國內化進程對國際商法自身也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使國際商法的淵源和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具有國際性的商人法被納入主權國家國內法體系後,使得各國國內商法成為調整本國對外商事關系的重要規則。從資產階級奪取國家政權直到19世紀末以前,在國際商事交易中,國內商事立法一直是國際商法主要的法律淵源。國內法本質上屬於主權法的范疇,為法學理論中的「強制性規范」,即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規范。從這一角度說,商人法的國內化實質上是從主權原則和民族主義出發的商人法的民族化。從歷史的觀點看,這對促進本國商品交易和商品流通秩序的正常化起了積極作用,但以發展和未來的觀點來看,卻是與商事活動的國際性、跨國性相違背的。由於各國內商法主要是根據本國經濟發展的要求制定的,而不是從國際商事活動的需要出發。因此,各國的商法不但很難充分涉及國際商事方面的問題,而且其中某些法律規定甚至與傳統的國際商事慣例背道而馳。國家法越多,各國交往中的法律沖突也越多,在發展國際貿易方面的法律障礙也越多。盡管這些法律沖突可以按照國際私法規則予以解決,但畢竟給順利進行國際商事交往增添了麻煩和障礙。因此,從19世紀末起,隨著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在國際商事交易活動日益發展的形勢下,各國政府都積極介入了統一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工作,以雙邊條約或多邊公約的方式推動著國際商事交易規則的國際統一化進程,使國家成為推動傳統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要力量。

目前,各國已在統一國際投資、國際貨物、服務和資本交易、國際技術轉讓以及與這些活動密切相關的國際貨幣、金融和財政制度、國際民事訴訟和國際商事仲裁規則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國家參與制定的條約、公約已取代國內立法和國際商事慣例成為國際商法最重要的淵源,正是在國家的推動下,各國之間涉外商法的差異日漸縮小,國際商法的內容也不斷豐富和完善,國際商法統一化進程日益加快,為適應並促進國際經濟一體化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國家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際組織之間的關系已成為國際商事關系的主導因素。國際商法淵源結構的變革推動了傳統法學的變革,正是在國家成為推動國際商法變革的最重要力量的歷史背景下,二戰後興起了一門專門研究國際經濟關系中「重要而突出的法律關系,即以國家為主體的法律關系的新興的學科———國際經濟法學」。國際經濟法的發展必將會推動國際商法在更高水平上的變革與統一化進程。目前,國際商法在法律淵源方面已形成了國際條約、國際貿易慣例(兩者我們可合稱為國際法淵源)、國內法並存的局面。具體講,凡調整跨國界商事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它以國際公法規范、國際經濟法規范表現出來,還是以當事人自願接受的國際商事慣例、國內商法中的國際性規范形式表現出來,在本質上都屬於國際商法的范疇。

國際商法淵源的豐富和發展,也開始了各種淵源間的互動機制。上述國際商法淵源體系中,國際商事慣例規范、國際法規范、國內法規范並不是互不發生關系的三種並行的法律規范。而是彼此之間存在互相依賴、互相補充、互相轉化、互相作用的互動機制。首先,國際條約、公約調整和制約純粹以國家或國際組織作為主體雙方的商事法律關系,諸如國家政府之間或國家政府與國際組織之間有關投資、貿易、信貸、結算、保險等方面的商事法律關系,這是不言而喻的。據國際法的基本原則,無論何種條約,一經批准,就必須遵守「有約必守」的原則,其效力優於國內法。據此,國際法規范也可能被自然人、法人所直接適用而轉化為國內規范。在我國,《民法通則》第142條2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我國《票據法》第96條也規定:「中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本法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本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這就為國際商事領域的國際法規范轉化為國內法規范對我國公民、法人有直接約束力提供了法律依據。其次,國內法規范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被國際化。如有關國家和私人之間的合同就可以通過依從國際法而被國際化。一些本屬於國內法范疇的規則通過依從國際法而被轉化為國際法規范的例子很多。如1958年沙烏地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一案的最終裁決,就是選擇國際法作為裁決的准據法的。

國際商法在法律淵源方面的多樣性、復雜性特點,為人們認識和把握國際商法的體系帶來了困難。而科學合理的體系結構劃分無論對於國際商法的統一、法的實施,還是對於法典編纂、法律清理、法規匯編、法學教育實踐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同時,一個有機的法律體系的存在也是國際商法獨立性的最好證明。因此,研究、運用國際商法必須正確認識和把握國際商法的體系。

作為一個獨立法律部門,國際商法有自己特有的體系結構。對於國際商法體系應包括哪些內容,國內學者並無一致的看法。筆者認為,要深入研究、正確闡述國際商法的體系首先應理解國際商法體系的涵義,其次要找到決定國際商法體系的依據。

理解和確定國際商法的體系,應當從形式和內容入手。在形式上,應考慮以下三方面:一是國際商法就目前而言涉及哪些國際商事關系領域,如國際貨物買賣、國際貨物運輸、產品責任等;二是在這些領域內國際商事法律規范做了哪些方面的規定,這些規定是以國際法淵源還是以國內法淵源表現出來,以及這些淵源間的關系機制;三是國際商法體系中各部分內容的結構,即不同領域法律規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這些內容編排的依據。總之,從形式上講,國際商法體系的確定既要考慮國際商法所調整、涉及的商事關系領域,又要考慮國際商法淵源本身的結構和特點,還要確定體系各組成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在內容上,國際商法體系的確定取決於跨國界的商事關系的發展。國際商事關系發展到今天,所涉及的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產品交換等內容。根據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起草《國際商事仲裁示範法》時,就「商事」一詞所作的注釋,具有商事性質的關系包括但不限於下列交易:任何提供或交換商品或勞務的交易;銷售協議;商事代表或代理;保付代理;租賃;咨詢;設計;許可;投資;融資;銀行業;保險;開采協議或特許權;合營企業或其它形式的工業或商業合作;客貨的航空、海洋、鐵路或公路運輸。國際商事關系以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為主流,再結合商事行為法性質的結構劃分,我們可以系統地劃分國際商事活動涉及的領域,這也是國際商法按調整對象進行劃分的基礎。按照這一思路,國際商事關系涉及四個領域,即直接媒介錢貨交易的動產和不動產買賣、有價證券的買賣,在交易所進行的買賣以及商人間的買賣等;間接媒介貨物交易的行為,如貨物運輸、倉儲保管、居間、行紀、代辦商等;為工商提供資金融通的銀行、信託,為商業提供產品的製造業、加工業等;直接間接為商事活動提供服務的財產保險等。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的結合和國際商法目前的發展階段看,我們可以大致確定國際商法體系的主要組成部分。國際商法應包括:商事主體法(包括商事組織、商事代理、商業登記等);商事行為法(包括國際貨物買賣法、國際貨物運輸法、國際貨物運輸保險法、海商法、國際技術貿易法、產品責任法、票據與國際結演算法、國際資金融通法);國際商事爭議解決規則(包括國際民事訴訟、國際商事仲裁)。每一組成部分在表現形式上都是由國際法淵源和國內法淵源有機結合組成的。

應當指出,國際商法的體系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處在不斷發展變化過程中,這是由國際商事關系的性質和特點所決定的。當前,國際商事關系發展的國際性、協調性、安全性和便利性趨勢,為國際商法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也使國際商法體系的發展呈現出如下兩個特點:一是國際商法所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泛,尤其在商事行為法方面的規范內容會越來越多,體系會越來越完備。二是在國際條約公約、國際貿易慣例、國內法之間互動機制的基礎上,各國涉外商事交易的法律會日漸統一。

參考文獻:

①從法律意義上講,「商事」概念本質上是對社會生活中生產經營活動性質的概括,在現代社會經濟條件下,它是對營利性主體從事的營利性活動之性質概括。

㈧ 巴西-美國棉花補貼案的啟示

2004年6月18日,WTO爭端解決機構裁定美國棉花補貼違反了WTO規則.起訴方巴西對美國棉花補貼違背WTO規則的大部分主張被判成立.目前,美國已經上訴,上訴的結果將在3個月之內揭曉.無論結果如何,這在WTO歷史上都是一個史無前例的事件:大宗農產品的補貼進入並通過了貿易爭端解決機制.
從巴西訴美國棉花補貼案看WTO框架下的農業補貼問題
Form: 論文之家 作者:李鵲 Publish: 2007-8-7 Hits:1936

【中文題名】 從巴西訴美國棉花補貼案看WTO框架下的農業補貼問題
【英文題名】 The Issue of Agricultural Subsidies under WTO Indicated in the Case of Brazil V.US Cotton Subsidies
【學科專業】 國際法學
【論文級別】 碩士論文
【投稿時間】 2007-8-7
【中關鍵詞】 WTO,農業補貼,棉花補貼,,,
【英關鍵詞】
【分類導航】 政治、法律>法律>國際法>國際經濟法>國際商法(國際貿易法)>
【論文摘要】 農業補貼主要是對農業生產、流通和貿易進行的轉移支付。也就是說從政府預算內給農業生產者補貼,以實現農業部門的收入目標,彌補自由市場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足。在國際貿易領域內,由於農業所具有的基礎性地位,WTO的《農業協定》允許對大宗農產品實施補貼,但這種補貼是有限度的,WTO也為此規定了明確的紀律。如果成員違反這些紀律,那麼就要受到相應的約束,巴西訴美國棉花補貼案就是美國無視這些紀律的後果。棉花在美國農業中屬於王者,它也是美國補貼最多的農產品之一,對其的補貼計劃眾多,包括直接補貼,出口信貸擔保等。而這其中大部分都違背了WTO規則,也是巴西訴美國棉花補貼案中涉案的補貼,該案巴西最終勝訴。作為WTO(包括關貿總協定)歷史上第一次對國內農業補貼的起訴,其意義深遠。給WTO框架下的農業補貼注入了新的元素。
【論文題綱】 內容提要 4-7
引言 7-9
第一部分 WTO 框架下農業補貼概述 9-18
一、WTO 框架下農業補貼規則的產生和發展 9-12
二、WTO 農業補貼的內容 12-16
三、農業補貼對世界的影響 16-18
第二部分 美國棉花補貼措施 18-26
一、美國農業補貼的歷史 18-19
二、美國棉花補貼 19-26
第三部分 巴西訴美國棉花補貼案 26-43
一、案件背景 26
二、案件涉及的法律 26-29
三、專家組報告 29-40
四、上訴機構報告 40-41
五、棉花案給予我們的啟示 41-43
結論 43-44
注釋 44-48
參考文獻 48-51
論文摘要 51-54
ABSTRACT 54-59
後記 59-60
導師及作者簡介 60

【DOI】 LunWen.ID:2.2008.269200

㈨ 國際商法案例

【參考結論與法理分析】 甲、乙之間不成立合同關系而成立好意施惠關系 , 乙應向甲承擔過錯侵權責任 ,風險自負不能成為抗辯事由。

《合同法》第 2 條第 1 款規定 : 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 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依此規定 , 合同首先是一種協商 , 協議須經 當事人協商達成一致 其次 , 合同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 , 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協議 , 不屬於民法上的合同。平等主體包括自然人、法人以及其他組織。因此 , 諸如有關部 門與單位之間訂立的計劃生育協議、綜合治理協議等都不屬於民法上的合同 再次 , 合同是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不是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 義務為內容的協議也不屬於合同 , 如二人達成結伴出遊的協議 , 就不是合同。依合同 的概念可見 , 合同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1) 合同是當事人之間在自由平等基礎上達成 的協議。合同只能由當事人在平等基礎上自由協商而訂立 , 當事人若不具有平等的 地位 , 若不是在自由協商的基礎上達成協議 , 也就不發生合同關系。 (2) 合同是雙方 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是以發生一定的民事法律後果即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 為目的以意思表示為基本要素的法律事實。所謂意思表示 , 是指行為人將其實施行 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內在意思的外部表現 , 包括意思與表示兩方面 的內容。這里的意思也就是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效果意思。因此 , 法律行為的核心是效果意思表示 , 即當事人發生民事權利義務後果的意思表示 , 只要符合法律行為的成立生效要件 , 則當事人之間就會設立法律關系或者變更、終止已存在的法律關系。 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 , 因此 , 必須有當事人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即合意 , 才能成立。 (3) 合同以確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為目的。當事人既可以通過合同設立權利義務 , 也可以通過合同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依合同所發生的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是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民事法律關系。法律關系是一種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 具有法律效力。對合同關系而言就是一種債權、債務關系 , 債權請求權以給付請求力、受領給付力、強制執行力、私力救濟力等為基本效力。由此可見 , 合同關系是以當事人意思自治為基礎的 , 以國家強制力為保障的權利義務關系 , 這是合同法律特性的應有內涵。 合同作為法律上的概念 , 其法律特性決定了合同關系不同於基於道德、宗教等發生的道德關系、宗教關系等。 在現實生活中 , 有的道德關系與合同極為相似 , 容易與合同相混淆 , 其中最典型的 就是好意施惠關系 (Gefaeligkdtsverhalmim) 。所謂好意施惠關系 , 是指當事人之間無意設定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 , 而由當事人一方基於良好的道德風尚實施的使另一方受有恩惠的關系。好意施惠關系與合同存在以下相似之處 :(1) 二者都可以成為對方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當事人設立合同的結果為合法實現財產流轉或接受服務 , 因此合同是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好意施惠關系不為法律所禁止 , 並可以成為當事人受益的原因 , 因而施惠人不能要求不當得利返還。 (2) 合同以合意為本質特徵 , 好意施惠關系雙方當事人也存在一個 " 合意 ", 由此而言 , 好意施惠也往往具備合同的外形 , 德國學者 Efaupt 甚至認為 , 好意施惠關系可構成事實上的契約關系。① 但合同與好意施惠關系是不同的 , 二者存在以下主要區別 :(1) 合同主體須具有相應的行為能力 , 並需要履行理性人的注意義務 好意施惠人可以不具備合同所要求的行為能力。 (2) 合同盡管為當事人意思自治的產物 , 但其法律效果為法律所明文規定 , 而且訂立合同的雙方必須有創設法律關系或產生法律效果的意向嚴而好意施 惠關系超出了對於一般人的要求 , 實施該行為的人屬於具有良好道德風尚的人 , 其目的不在於產生法律上的效果 , 而只是一種道德上好意使然 , 因此好意施惠行為不產生強制執行力 , 受惠人也不能請求施惠人實際履行 , 以免害及施惠人的行為自由。 (3) 合同可分為有償合同、無償合同、雙務合同、單務合同 , 並以有償合同、有對價的雙務合同為常態 而好意施惠關系一般是無償關系、沒有對價的關系。無償合同、無對價的單務合同與好意施惠關系容易混淆。區別合同關系與好意施惠關系的方法為 : 在有償的情況下 , 當事人的約定一般可構成合同 在無償的情況下 , 是成立合同還是成立好意施惠關系需要解釋當事人之間的意思表示 , 並結合交易慣例與誠實信用原則及當事人的利益從受惠人的觀點加以認定。③具體言之 , 諸如贈與、無償保管、借用、無息借款等 , 雖然是無償的 , 但是牽涉到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轉讓或財產交付 , 因使其成為合同法律關系 , 比較有利於提高當事人的注意標准 , 以及對對方當事人的約束 , 因此此類關系一般為無償合同 , 而不能成為好意施惠關系 僅與當事人提供某項 行為 ( 主要是作為 ) 相關的無償合同主要是無償委託合同 , 委託合同也不能構成好意施惠關系 , 因為委託合同一般是基於特殊人身信賴而發生的法律關系 , 且只有經過委託人的委託才可以發生 , 而好意施惠關系不僅不需要人身信賴 , 且往往不需要經過 " 委託 ", 單方面的施惠也可構成好意施惠關系 , 也正因為如此 , 如果施惠人也要受給付請求權的約束 , 則勢必嚴重限制當事人的行為自由 , 而且也會對於整個社會的法律 秩序及道德秩序的形成不利。在兩大法系 , 好意施惠關系以施惠人為受惠人提供某種便利服務為常態。總之 , 好意施惠關系並非合同關系 , 當事人之間沒有合同義務 , 因而不能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好意施惠關系雖然是道德關系 , 但一旦在好意施惠關系中發生了損害 , 則施惠人 也不能毫無干係。好意施惠行為畢竟使兩個此前相互自由的人存在某種程度的牽連 , 增加了受惠人或施惠人權益受侵害的幾率 , 因此 , 雙方當事人之間可能形成依照過錯原則或公平原則承擔侵權責任 , 但其由於施惠人有好意施惠的動機 , 因此在侵權責任構成上有其特色。在大陸法系 , 一般地認為 , 施惠人可能構成過錯侵權責任 , 但是 , 對於好意施惠關系中的侵權 , 對施惠人行為是否具備違法性的要求十分嚴格 , 一般地講應該區分受惠人所受的損害是財產利益損害還是人身利益損害而區別對待。 在受惠人的財產利益受損害時 , 只有當施惠人的行為被法院認定為是違反善良風俗的行為 , 並且主觀上具備故意 , 才能構成侵權行為 : 在受惠人的人身利益受到侵害時 , 可以類推適用無償委託關系中受託人應盡與處理自己事務為同樣的注意的標准 , 換言之 , 施惠人也需要對一般過失行為負責。 本案中 , 乙在甲陷於困境時 , 加以援助 , 是良好道德風尚的體現 , 而乙絕無與甲之間成立具備法律拘束力的合同的意思。由於當事人之間沒有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合意 , 雙方之間也就不成立合同關系 , 甲不享有請求乙將其拉至目的地的權 利 , 甲也不能依違約責任請求乙承擔違約責任。因此 , 甲與乙之間成立好意施惠關系 , 乙因一般過失造成車禍而致甲傷殘 , 如果沒有免責事由 , 乙須對甲承擔侵權責任。 從案情看 , 甲搭便車之前已經發現或應該發現乙的車窗上貼著 " 新車新手磨合期 , 感謝關照 " 字樣 , 而且乙在甲上車前說 " 我是新手新車 , 你不害怕出事就上來 ", 甲未予理 睬而上車。從行為的本身看 , 乙已經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危險有足夠的預見 , 並已盡到足夠的提示義務 , 而甲默示同意 , 對此乙可否運用 " 風險自負 " 加以抗辯 , 以免除自己的侵權責任呢 ? ①筆者認為 , 該抗辯事由不能成立。首先 , 為體現對人身利益的優先保護 , 不僅免除人身傷害責任的合同條款無效 ( 《合同法》第 53 條 ), 而且好意施惠關系同樣不可提前免除未來的人身傷害責任;其次 , 所謂風險自負 , 是指當事人明知某具體危險狀態存在 , 而甘願冒險從事的行為。風險自負所面對的損害必須是可以避免的① 受害人與行為人都希望危險不要實現 , 特別是受害人一般存在僥幸心態。 在 " 風險自負 " 的情況下 , 只有在受害人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可免除行為人的責任。 若行為人有過錯 , 則可減輕責任。本案因乙的過失導致甲傷殘 , 盡管甲為自負風險行 為 , 但是並不能免除乙的責任 , 考慮到甲、乙之間好意施惠關系的無償、符合善良道德的要求的特點 , 基於公平的角度考慮 , 甲的傷殘後果損害應由雙方分擔。

㈩ 求電子商務、國際投資論文!!!

目錄

摘要 ……………………………………………………… 1
Abstract ………………………………………………… 2
引言 ……………………………………………………… 3
正文 …………………………………………………… 4-12
1電子商務的內涵及其應用優勢…………………………4
1.1電子商務的內涵……………………………………… 4
1.2電子商務的應用優勢………………………………… 4
2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國際電子商務立法…………………4
2.1電子商務與電子商務立法概況……………………… 4
2.2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特點…………………………… 5
3電子商務在國貿應用中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6
3.1電子商務合同中的法律問題………………………… 6
3.2電子簽名和認證問題………………………………… 7
3.3電子提單的轉讓問題………………………………… 8
3.4電子支付問題………………………………………… 8
3.5稅收問題……………………………………………… 9
3.6發展中國家問題……………………………………… 9
4推進電子商務立法的建議 …………………………… 10
4.1完善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幾點建議…………………10
4.2促進我國電子商務立法的建議………………………11
結束語 …………………………………………………… 13
致謝 ……………………………………………………… 14
參考文獻 ………………………………………………… 15

摘要

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網路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互聯網的全球化熱潮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信息時代。由於國際互聯網具有不受時間、地域限制的特性,一種與傳統交易形態截然不同的通過國際互聯網進行交易的方式應運而生。在未來若干年內,國際互聯網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交易市場所在地,其蘊含的商機無可限量。電子商務的產生與發展,為國際貿易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一些新的問題由此產生。如網路交易如何征稅、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證、交易書面形式要求、簽名的確認、合同的擬訂、電子提單的轉讓等。這些問題的解決直接關繫到網路交易的發展。但是,由於法律本身的滯後性,傳統法律尚未針對網路交易這一新型交易方式進行補充或修正,造成許多衍生的法律問題無法用現行法律進行規范與調整。這使得許多准備從事網路交易的商家望而卻步,影響到這一商業運作方式的迅速發展。因此積極加強對網路交易的研究,建立規范網路交易的靈活法律框架,不僅可保障進行網路交易各方面的利益,而且還可保障網路交易的順利進行。本文擬就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關鍵詞:電子商務 國際貿易 立法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formation technique especially the network technique develops continuously, the upsurge of the international Internet makes the human society entering a new information age. Because Internet has characteristic not limited by time and region, one kind of trade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trade shape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by way of trading in Internet. Over the next several years, Internet will become the largest trade market site in the world; its business opportunity contained knows no measure. Pro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Commerce, have brought the great impact to international trade, some new problems are caused by this proction. Such as how the network concludes the business levies taxes, how to guarantee the security of the trade, trade written form require, affirmation, work out, transfer of the electronic bill of lading, etc. The solution to these problems concern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e of the network directly. However, because of the lagging of the law itself, the traditional law has not been carried on supplementally and revising to this new-type trade way of the trade of the network yet, which causes a lot of legal questions derived unable to carry on standardizing and adjust with the current law. This makes a lot of plan to hang back in the trade company engaged in trade of the network, influenc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is commercial operation way. So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n trade of the network actively, setting up the flexible legal frame of standardizing trade of the network, not only can ensure carrying on the benefits of various fields of trade of the network but also can ensure the harmony of the trade of the network. This text plans to carry on the discussion on relevant questions.

Key words: Electronic Commerce International Trade
Legislation

引言

電子商務是伴隨著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機應用的普及而產生的一種新型的商務交易形式。這種新型的國際貿易方式以其特有的優勢(成本低、易於參與、對需求反映迅速等),已被愈來愈多的國家及不同行業所接受和使用。這種新興貿易方式對傳統法律(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關於合同的成立條件、合同有效性規范、支付方法、提單的轉讓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要求,提出了嚴肅的挑戰。現行的法律法規已無法滿足電子商務發展的需求,阻礙了電子商務的正常發展。因此,有必要為電子商務建立起一套必要的法律法規和共同遵守的商業規則,為電子商務的動作提供法律依據,以促進國際貿易更好的發展。

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應用中的法律問題及立法建議

1電子商務的內涵及其應用優勢
1.1電子商務的內涵
電子商務(Electronic Commerce)是通過電信網路進行的生產、營銷、銷售和流通等活動,它不僅指基於網際網路上的交易,而且指所有利用電子信息技術來解決問題、降低成本、增加價值和創造商機的商務活動,包括通過網路實現從原材料查詢、采購、產品展示、訂購到出口、儲運以及電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貿易活動。
從貿易活動的角度分析,電子商務可以在多個環節實現,由此也可以將電子商務分為兩個層次,較低層次的電子商務如電子商情、電子貿易、電子合同等;最完整的也是最高級的電子商務應該是利用INTERNET網路能夠進行全部的貿易活動,即在網上將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部分的物流完整地實現,也就是說,從尋找客戶開始,一直到洽談、訂貨、在線付(收)款、開具電子發票以至到電子報關、電子納稅等通過INTERNET一氣呵成。
要實現完整的電子商務還會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買家、賣家外,還要有銀行或金融機構、政府機構、認證機構、配送中心等機構的加入才行。由於參與電子商務中的各方在物理上是互不謀面的,因此整個電子商務過程並不是物理世界商務活動的翻版,網上銀行、在線電子支付等條件和數據加密、電子簽名等技術在電子商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1.2 電子商務的應用優勢
1.2.1電子商務將傳統的商務流程電子化、數字化,一方面以電子流代替了實物流,可以大量減少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另一方面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動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1.2.2 電子商務所具有的開放性和全球性的特點,為企業創造了更多的貿易機會。
1.2.3 電子商務使企業可以以較低的成本進入全球電子化市場,使得中小企業有可能擁有和大企業一樣的信息資源,提高了中小企業的競爭能力。
1.2.4電子商務重新定義了傳統的流通模式,減少了中間環節,使得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交易成為可能,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整個社會經濟運行的方式。
1.2.5電子商務一方面破除了時空的壁壘, 另一方面又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各種社會經濟要素的重新組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這將影響到社會的經濟布局和結構。

2.電子商務的發展與國際電子商務立法
2.1電子商務與電子商務立法概況
電子商務發展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美國政府1995年成立電子商務工作組,1996年提出發展電子商務的戰略框架,1997年又提出全球電子商務框架。於是,電子商務很快風靡全球。電子商務無論是作為一種交易方式、傳播媒介還是企業組織的進化,近幾年來在廣度與深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其發展速度是傳統商務所不能比擬的,同時也顯示了非常強大的生命力。然而,由電子商務引發的許多問題也正在逐漸顯現,尤其是各種法律問題,比如:電子合同的法律效力、網上支付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電子身份認證的法律地位、物流配送的物權歸屬、網上消費者權益保護、稅收征管、知識產權保護、電子商店的法律責任等等,這些法律問題用傳統商務法律規范很難解決,但如不能及時有效地予以解決,這些法律問題的出現必將成為制約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從電子商務發展的歷史軌跡來看,在短短幾年裡,電子商務經歷了大起大落的嚴峻考驗,有過飛速發展的所謂「燒錢」時期,也經歷了「泡沫」破滅後的困難時期,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電子商務要進一步發展尚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撐環境。
在國際電子商務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電子商務立法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1998年5月世貿組織在一次部長級會議上通過了《關於全球電子商務宣言》、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8年10月推出了《全球電子商務行動計劃》、歐盟於2000年5月通過了《電子商務指令》、美國1998至2000年相繼出台了《互聯網免稅法案》、《統一電子交易法》、《互聯網保護個人隱私的政策》、《電子簽名法》,歐日等國也先後提出了《歐洲電子商務行動方案》、《歐盟支持電子商務共同宣言》、《歐盟電子簽名的法律框架指南》以及《日本改善電子商務環境》文件……,這些法律規范為有關國家清掃發展電子商務的部分障礙,推動與保障電子商務的繁榮,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正是有了電子商務立法的相關保障和促進的作用,才促使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一定時期內各國電子商務快速發展。
從目前我國電子商務發展情況來看,盡管電子商務的發展速度、發展前景很被看好,但仍受到安全、支付、配送、網上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基礎環境的制約和影響。其實這並不是我國的電子商務在技術上不能完全實現安全保障,網上支付體系和物流配送系統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來,而主要在於我國電子商務的相關立法還相當滯後,從而制約了我國電子商務的進一步發展。因此,電子商務立法已經成為我國電子商務進一步發展的必備前提。
2.2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特點
2.2.1國際電子商務立法先於各國國內法的制訂
以往的國際經濟貿易立法通常是先由各國制訂國內法律,然後由一些國家或國際組織針對各國國內法的差異和沖突進行協調,從而形成統一的國際經貿法律。90年代以來,由於信息技術發展的跨躍性和電子商務發展的迅猛性,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即已形成電子商務在全球普及的特點,因而使各國未能來得及制訂系統的電子商務的國內法規。同時,由於電子商務的全球性、跨國界的特點,任何國家單獨制訂的國內法規都難以適用於跨國界的電子交易,因而電子商務的立法一開始便是通過制訂國際法規范而推廣到各國的。如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1996年頒布的《電子商務示範法》,規定了電子合同的效力、電子合同履行的標准、電子簽名的可接受性等,該法雖然沒有法律效力,卻為逐步解決電子商務法律問題奠定了基礎。隨後,不少國際組織和發達國家以示範法為範本,紛紛制訂各種法律規范。
2.2.2國際電子商務立法具有邊制訂邊完善的特點
由於電子商務發展迅猛,目前仍在高速發展過程中,電子商務遇到的法律問題還將在網路發展過程中不斷出現,因而目前要使國際電子商務法律體系一氣呵成是不可能的,只能就目前已成熟或已達成共識的法律問題制訂相應的法規,並在電子商務發展過程中加以不斷完善和修改。典型法規為聯合國貿法會的《電子商務示範法》,該法規第一部分為「電子商務總則」,第二部分為「電子商務的特定領域」,目前只制訂了「第一章貨物運輸」,該部分其餘章節則有待內容成熟後再逐章增加,該法於1996年通過後不久,其第一部分內容即於1998年6月由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作了補充。聯合國《電子商務示範法》的這一特點是以往國際經貿立法中所罕見的,也是與國際電子商務發展的特點相適應的。
2.2.3國際電子商務立法重點在於使過去制訂的法律具有適用性
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新的法律問題,但電子商務本身並非同過去的交易方式相對立,而只是國際經貿往來新的延伸。因此,電子商務國際立法的重點在於對過去制訂的國際經貿法規加以補充、修改,使之適用於新的貿易方式。例如,1980年通過的,《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在制訂時並未預見到電子商務的發展,因而其合同訂立方面的規定實質上是對《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補充和完善,而並非推倒重來。又如國際商會2000年1月1日生效的《2000年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在使用電子方式通訊方面,基本延用了1990年修訂本的表述方式,而並未作推倒重來式的修訂。
2.2.4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相對於傳統立法更加繁多復雜
電子商務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有效打破國際和地區之間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壁壘,對世界經濟貿易將產生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由於電子商務有效的降低了中小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門檻,使電子商務中的國際化成分較其他貿易形式有所增加,這種特點決定了它的規則制定和執行具有國際性。國際電子商務立法在制定時就自然會面臨各國社會制度、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程度、法律法規、文化傳統千差萬別的難題。

3.電子商務在國貿應用中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
電子商務的法律問題,從狹義上講只屬於商法或國際商法的范疇,主要涉及在電子商務活動中出現的各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即電子合同、電子身份認證、電子證據的確認、網上支付、物流配送、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所引起的法律問題;不過,由於商務活動涉及到社會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電子商務也不例外,並且電子商務是以網路為運作平台的,其交易場所虛擬化、表現形式多樣化、交易范圍國際化,因而從廣義上講它還包括稅收征管、知識產權的保護、管轄權的確定、網路安全和管理、網上拍賣、市場准入、法律沖突、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發展等多方面的法律問題。總之,需電子商務立法解決的法律問題是十分龐雜的。下面主要以狹義的電子商務立法為出發點,簡單分析目前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應用中存在並需通過立法來解決的幾個問題。
3.1電子商務合同中的法律問題
電子合同是合同雙方當事人以計算機網路為媒介,通過在網上發出要約和承諾,達成意思表示一致而訂立的合同。電子合同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合同的訂立方式,因此,對於法律法規來說,就有一個怎樣修改並發展現存合同法,以適應新的貿易形式的問題。
3.1.1要約的撤回與撤銷
在傳統貿易中,要約(OFFER)可以撤回,只要撤回通知早於或與該要約同時到達受要約人。在電子合同的訂立過程中,要約的撤回和撤消是十分復雜的問題。首先,撤回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在網路中要約的傳遞和接受幾乎是同時發生的,目前還沒有一種傳遞方式,能讓自由文本的撤回通知先於發盤到達或同時到達受要約人。在傳統貿易中,要約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撤銷的。但在網路交易的環境中,要約人沒有撤銷通知的標准格式,只有用自由文本來撤銷,不能使撤銷通知在受要約人發出接受通知之前或在要約人收到受要約人的接受住處之前到達受要約人。
3.1.2接受的生效和撤回
在網上交易中,接受(ACCEPT)的含義及其成立條件,與傳統貿易是一樣的,即受要約人發出的接受被要約人接收電腦接收時,構成要約的接受,合同的成立,宜採用大陸法系的「到達主義」原則。傳統貿易中接受是可以撤回的,只要撤回通知在接受原應生效之前或同時到達要約人。而在網上貿易中,由於電子計算機發出的接受在瞬間就送達對方,在過程中沒有停留時間,接受一經送達要約人,合同就已成立,再撤回接受就等於撤銷合同。因此接受是不能撤回的。
3.1.3合同的形式問題
電子合同相對於傳統的合同,其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傳統合同的口頭形式在貿易上常常表現為店堂交易,並將商家所開具的發票作為合同的依據。而在電子商務中標的額較小、關系簡單的交易沒有具體的合同形式,表現為直接通過網路訂購、付款,例如利用網路直接購買軟體。但這種形式沒有發票,電子發票目前還只是理論上的設想。
其次,訂立合同的雙方或多方都在虛擬市場上運作的,其信用依靠密碼的辨認或認證機構的認證,表示合同生效的傳統簽字蓋章方式被數字簽字所代替。電子合同的條款,不可能像傳統的書面合同那樣齊全、措辭嚴密,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避免可能發生的商業糾紛,就需要國家貿易法律進一步明確規定。
3.1.4電子合同證據的保全問題
電子合同的一個主要特點就在於銷毀、更改或補充非常方便,一旦電子合同遭到篡改或破壞,很難復原,即使發現留有拷貝,也很難判定拷貝的內容是否也被 篡改過,以此類推,原件的內容也就無從知曉。紙質書面文件則不然,如果當事人能出示原件,其真實性很容易被論證。即便紙質文件的原件丟失,法院對書面復印件真實性的確認要比對電子文件的真實性確認容易得多。因此,盡管現代科學技術對電子合同使用了管理和技術上的防範措施,但很多國家仍然懷疑由於這些技術的不當使用或出現失靈,可能會使電子合同的不確定性和不可靠性大大增加,作為證據更加難上加難。因此,電子證據的確定就需要由嚴格的法律審查制度來規定。
3.2電子簽名和認證問題
傳統合同中簽名或蓋章的行為有兩種功能:一是表明合同各方的身份;二是表明簽名者已確認文件所載之內容。各國法律主要是把簽名作為一種認證的手段。而書面形式是簽名的物質基礎,換言之,簽名的實現是以書面文件的存在為前提的。
在電子商務活動中,交易和通訊均在網上進行,參與交易的各方可能在整個交易過程中自始至終不見面,無法當面進行身份識別,不可能通過電子數據來傳遞親筆簽名,傳統的簽名方式很難應用於這種網上交易,這就產生了在計算機上以何種方式簽名才能為法律所認同的問題。按照信息發達國家的做法,在網路上通過電子簽名的方式來確定交易方的身份。這種電子簽名是由符號及代碼組成的,它具備了上述簽名的特點和作用。對每一方來講,具體採取什麼符號或代碼,將根據現有的技術、相關經驗、可應用標準的要求及使用的安全程序來做出決定。任何一方的電子簽名可以不時地改變,以保護其機密的特徵。因此,電子簽名的產生和廣泛運用給電子商務立法帶來了兩個新的課題,即電子簽名是怎樣認定和電子簽名是否有效的問題。
數據電訊的商業化應用,除了需要電子簽名作為認證手段之外,在網際網路等開放性網路環境下,認證中心的服務也是必不可少的。電子簽名側重於解決身份辨別與文件歸屬問題,而電子認證解決的是密鑰及其持有人的可信度問題,因為密鑰並不是萬無一失的,它存在著丟失、被盜、被破譯等風險,這就產生了公開密鑰的辨別與認證的有效性問題。即需要由一個權威的機構對公開密鑰進行管理,以減少密鑰丟失、被盜、被冒用而造成的損失。電子身份認證機構通過對公鑰密碼體制、數字簽名、數字信封等密碼功能的運用建立起了一套嚴密的認證系統,從而在技術上對電子商務起到了安全保障的作用。但是,由誰來管理認證機構,由誰來充當認證機構,認證機構應具體有那些權利,承擔何種責任,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電子認證的法律效力也仍需通過立法得到確認和保障,電子身份認證機構行為規則以及涉及交互各方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等需要通過立法來規范。因此,要使電子身份認證機構能真正發揮其在電子商務中的安全作用,促使電子商務真正走向國際貿易應用,必須通過立法加以保障,或者作嚴格的法律規范。
3.3電子提單的轉讓問題
特權憑證是海運提單的一個最重要的作用。傳統的紙張型海運提單可通過背書轉讓貨物的所有權。電子提單與傳統的紙面提單相比發生了質的變化,它是利用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傳送出來的關於海上貨物運輸合同和轉讓貨物所有權的電子數據,是電子數據交換與提單相結合的一種形式,通過計算機,提單信息被轉換為數字信息後,在網路間高速傳遞,最後由接受方計算機處理為原信息。在流轉上,電子提單快捷便利,順應著國際貿易的時代要求,成了傳統提單的當然替代物。但是電子提單不可能背書簽名來進行轉讓。如何轉讓電子提單不僅成了一個技術問題,也帶來了法律解釋的問題。票據法中票據的轉讓和承兌以及信用證轉讓也存在著相似問題。
3.4電子支付問題
支付方式是真正決定電子商務意義的環節,也是電子商務最終得以實現的關鍵,任何一筆成功的商務都要歸結到資金的支付與結算上來。電子商務在我國的最終發展不是很快,其瓶頸之一就是電子支付。電子支付所產生的法律問題包括了各種支付工具(信用卡、電子貨幣、電子支票等)的發行應用標准和條件、電子支付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電子支付命令的簽發與接受、執行、以及風險責任的承擔等。電子支付涉及當事人眾多,包括消費者、商家、銀行和認證中心等,各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較為復雜,有買賣合同關系、金融服務合同關系、電子身份認證關系,如在立法上不加以明確,必會阻礙電子支付在電子商務中的運用。
3.5稅收問題
稅收是一個國家重要的財政來源,是一個國家經濟主權的最基本的體現。由於電子商務的交易活動是在沒有固定場所的國際信息網路環境下進行,造成國家難以控制和收取電商務的稅金。
3.5.1.常設機構的概念和范圍界定遇到了困難
許多客戶通過互聯網購買外國商品和勞務,外國銷售商並沒有在該國擁有固定的銷售場所,其代理人也無法確定。這樣,就不能依照傳統的常設機構標准進行征稅。
3.5.2.國際稅收管轄權的沖突
在一國對非居民行使什麼樣的稅收管轄權的問題上,目前國際上一般都堅持收入來源地稅收管轄權優先的原則。隨著電子商務的出現,各國對所得來源地的判定發生了爭議。美國作為電子商務發源地,1996年11月發表了《全球電子商務選擇性的稅收政策》一文,聲稱要加強居民(公民)稅收管轄權。這樣,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優勢,在發展中國家屬地會強占其原屬本國的稅源,使發展中國家蒙受稅收損失。
3.5.3.國際投資所得避稅問題將更加嚴重
隨著電子商務的日益完善,導致網上國際投資業務的蓬勃發展,設在某些避稅地的網上銀行可以對客戶提供完全的「稅收保護」。假定某國際投資集團獲得一筆來自全球的證券投資所得,為躲避所得稅,就可以將其以電子貨幣的形式匯入此類銀行。
因此,在制定與電子商務有關的政策法規時,需要重新審視傳統的稅收政策和手段,建立新的、有效的稅收機制。
3.6發展中國家問題
根據WTO的基本原則,發展中國家在一般貿易中享有一定例外待遇,以鼓勵發展中國家的積極參與。如何在電子商務問題上體現這一原則,不但是發展中國家自身的要求,也是對發達國家的要求。由於發達國傢具有資金、人才、技術優勢,因而其電子商務程序遠遠高於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電子商務尚處於起步階段甚至尚未開展,因而在電子商務立法方面,有關電子商務立法的各種構想都大多是發達國家,主要是美國和歐盟提出的,尤其是美國處於主導地位,而發展中國家處於被動地位,即使此種立法對本國造成不利,也只能被迫接受。如,1996年11月美國財政部發表《全球電子商務選擇性的稅收政策》報告認為,稅收中性是指導電子商務征稅的基本原則,不通過開設新的稅種或附加來征稅,而是通過修改現有稅種,使它適用於電子商務,確保電子商務的發展不會扭曲稅收的公平。但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採取簡單的中性原則,有可能會損害作為電子商務中凈進口國的財政利益。1998年美國又向WTO提出電子商務免稅的建議,雖然一些發展中國家存在種種擔心和疑慮,但最後只得同意,即是典型案例。

4推進電子商務立法的對策建議
隨著經濟、信息全球化,正確認識電子商務所產生的以上的法律問題,並在法律上做出相應的調整和變更,確定企業和企業間、政府和企業間、企業和消費者間、政府和政府間進行電子商務時所必需明確和遵守的法律義務和責任,並嚴格依法管理,規范電子商務的市場秩序,有利於保護貿易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國際貿易遵循統一的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運行。
4.1完善國際電子商務立法的幾點建議
4.1.1 修改現行法律是適應電子商務不斷發展的需要
對現有的法律進行修訂或擴展,或制定專門適用於網上貿易的法律法規,不僅是貿易技術上的革命,也是國際民商法律制度上的革命。因為現有法律沒有涵蓋所有的電子商務法律問題,電子商務與傳統的商務有很大的不同,而這種不同遲早會反映到對法律的要求上。既然我們認為電子商務是新經濟,那麼就必然有它新的地方,就應該反映到法律層面上。如為解決涉外電子商務合同的簽名問題,需要對「簽名」作擴大解釋。《漢堡規則》第14條規定:「提單上的簽名可以手寫、印戳、打孔、蓋章、符號或如不違反提

熱點內容
法律服務護航產業占 發布:2025-02-04 23:31:48 瀏覽:366
法院審判部門 發布:2025-02-04 22:39:56 瀏覽:385
法治宣教外包 發布:2025-02-04 22:30:31 瀏覽:541
肛門周圍長猴子土方法治療 發布:2025-02-04 22:22:02 瀏覽:805
政府制定規章的程序 發布:2025-02-04 21:28:54 瀏覽:274
2014年陳印法規講義 發布:2025-02-04 21:17:34 瀏覽:976
法官助理立案 發布:2025-02-04 21:13:45 瀏覽:177
房屋外牆法律法規 發布:2025-02-04 21:12:57 瀏覽:775
北京勞動法病假 發布:2025-02-04 20:26:20 瀏覽:373
行政法由哪兩部分組成 發布:2025-02-04 19:15:17 瀏覽: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