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部承包法律責任
㈠ 國有企業內部承包經營的法律
法律分析:承包經營制是指企業出資人或其代表在不改變企業資產所有權的前提下,將企業資產經營權全部或部分交由承包人完成,承包人提供經營管理服務,以企業的名義對外進行經營活動,並依合同分享經營成果的經營機制。
法律依據:《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
第四條 圍繞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按照宏觀要管好,微觀要放開的要求,政府必須轉變職能,改革管理企業的方式,培育和發展市場體系,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協調配套地進行計劃、投資、財政、稅收、金融、價格、物資、商業、外貿、人事和勞動工資等方面的改革。
第五條 企業中的黨組織和工會、共青團等組織以及全體職工都應當為實現企業轉換經營機制的目標和《企業法》規定的企業根本任務開展工作。社會各有關方面都應當為企業轉換經營機制創造條件。
㈡ 公司內部承包合同糾紛怎麼解決
到現在為止,我國也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來認定內部承包關系。規定企業實行內部責任制後與職工簽訂的承包合同與勞動合同有很大差別,一般不屬於勞動合同,因此在工作中應防止用承包合同代替勞動合同的傾向。但是,如果承包合同中含有工資福利等應在勞動合同中規定勞動權利義務方面的內容,則該合同帶有勞動合同屬性。這類案件通常案情復雜,涉及法律問題及爭點多,審理難度較大,也對律師法律服務的專業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上海的徐寶同律師、深圳的林霏律師這方面做的很專業,是國內比較專業的處理公司內部承包合同糾紛的律師。
㈢ 企業內部承包後職工發生工傷的擔責主體如何確定
企業內部承包後職工發生工傷的擔責主體,如果私人包工負責人與發包單位沒有勞動關系而只訂立了經濟承包合同,若經濟合同中對其工傷問題明確約定,則按照合同執行;若經濟承包合同中對其工傷問題沒有約定,則由其本人負責。這也就是說,企業承包後,應根據承包者與發包單位的關系來確定工傷責任的劃分。如果承包者是單位的職工,其承包范圍內的工傷事故就應當由企業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律依據勞動部《關於企業內部個人承包中保險待遇問題的復函》 (勞險字[1992] 27號)指出,企業與職工個人簽訂承包合同,是企業內部的一種經營管理式。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並未改變企業和職工的勞動關系,也未改變承包者的職工身份,因此企業應按照國家現行政策保障職工的社會保險權益。企業將承包過程中的風險推給職工個人,這種做法不符合我國憲法和社會保險的政策的規定。由此看出,該《復函》僅適用於承包者本人,對於承包者僱傭的工作人員發生工傷的問題,則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但對於這一問題,勞動部《關於私人包工負責人工傷待遇支付問題的復函》(勞辦發[1995] 11號)規定作了相應答復。該《復函》:如果包工負責人是發包單位的職工並屬於合法承包者,其工傷待遇由發包單位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㈣ 企業內部承包糾紛。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人民法院可否受理企業內部承包合同糾紛案件問題的電話答復1987年12月1日,最高法院研究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對你院1987年11月12日電話請示問題,經研究,現答復如下:企業內部因承包合同所產生的糾紛人民法院是否受理問題,尚無明確的法律依據,目前仍應按我院法(研)發〔1985〕28號通知中的精神辦理。即:大部分應由企業或上級主管機關調處,極少數違反法律,必須由人民法院受理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在受理此類案件時,應嚴格審查、從嚴掌握,而不宜鋪得過寬。
㈤ 經營權內部承包是否合法麻煩告訴我
■李軍【案例】
某地食品葯品監管局在日常監督檢查中發現,部分葯品經營企業將葯品零售經營權承包給內部職工,出租方(即法人企業)提供《葯品經營許可證》給承包方使用,且雙方之間有承包協議,有的協議還經公證處公證。協議內容大致是:承包方每月交給出租方一定數額的管理費,所得其他收入全部歸承包方所有,出租方不再給承包方發放工資。
有意見認為,企業內部職工協議承包經營的形式,是市場經濟中比較普遍的合法民事行為。企業內部職工而非外人承包經營葯品,企業與其在工作上屬於支配與被支配關系,這種承包經營行為不違法。
有意見認為,葯品是特殊商品,必須獲得法定部門的特許後,方能從事葯品經營活動。企業與內部職工簽訂的承包合同,實質上是以合法形式(以協議形式承包並經公證)掩蓋非法行為(承包方未獲得法定許可經營葯品)。按照《民法通則》第58條第七項規定,該民事行為應屬無效,同時也違反了《合同法》第52條第五項規定,合同無效。而且,出租方(企業)與承包方(內部職工)簽訂承包協議後,兩者已不是企業與職工的隸屬管理關系,企業的出租行為與承包方的經營行為是兩個獨立的民事行為。因此,對於這種行為,出租方與承包方都應受到處罰。
【分析】
對於本案違法事實的認定,應該明確兩個問題:一是承包協議是否有效,是否構成出租許可證、無證經營違法行為;二是違法主體是否合格。
不得出租經營許可證
承包經營是指企業所有人在不改變企業資產所有權的前提下,將企業全部或部分經營活動交由他人完成,承包人以企業名義對外開展經營活動,並依合同分享經營成果的行為。從合同法的原理分析,其實質是出租人將租賃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行為,二者是不同的行為,不能混為一談。
由於葯品是特殊商品,直接關繫到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屬於行政許可設定范圍,所以,未經法定許可不能從事葯品經營行為。《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就是葯品經營企業從事葯品經營活動的法定憑證,正因為葯品經營活動的法定許可和特殊性,所以《行政許可法》明令規定,不得「塗改、倒賣、出租、出借行政許可證件」,因此,以任何形式出租《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的行為都是違法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違法事實
合同生效必須真實、有效,且不能違背國家法律、法規規定。本案中,葯品經營企業固然有其自主經營權,可以自主決定採取承包的方式進行經營,但由於《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的法定主體是葯品經營企業,且其具有未經法定程序不可轉移的特性,故其承包經營不能包括「提供《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給承包人使用」的行為。
承包人本無從事葯品經營的資格,但其通過所謂的「承包經營」和《承包協議》的規定,獲得了《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的使用權,未經葯監部門登記而取得了葯品經營資格,這種以「發包」與「承包」合法形式掩蓋出租許可證和無證經營違法實質的行為,已經違反了《民法通則》第58條第七項和《合同法》第52條第五項之規定,該民事行為和《承包協議》無效。同時,應該注意的是,合同是否經過公證並不是合同有效與否的必要條件,只要合同內容無效,即使進行公證,該合同依然無效,公證並不是違法合同生效的免責條款。
企業與承包方均違法
由於葯品經營企業與承包人簽訂了《承包協議》,二者之間已不再是一般意義上的勞動僱傭關系,而是平等的民事主體,即合同的發包方和承包方。承包方與葯品經營企業已不存在隸屬關系,卻以葯品經營企業的名義使用其經營場所,並提供其單據從事葯品經營行為,其使用的《葯品經營企業許可證》正是基於《承包協議》由企業提供的,承包方並因此「每月交管理費」(實則租金),企業已經構成了變相出租許可證、承包方也構成了無證經營葯品違法行為,二者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因此,對於本案中的違法行為,應當依照《行政許可法》和《葯品管理法》的相關規定分別給予處罰。
㈥ 內部承包協議是否合法
法律分析:只要意思表示真實且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內部承包協議就合法有效。內部承包合同,盡管在《建築法》及相關法規中沒有明確,但是根據民法的一般原理以及相關法律規定,如果當事人的民事行為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禁止規定,當事人的契約行為應該合法有效。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五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依法成立的合同,僅對當事人具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
㈦ 對企業內部承包經營合同糾紛應如何適用法律
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 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全民所有制小型工業企業租內賃經營容暫行條例》,由企業和企業上級主管部門處理。 我們認為來信中第二種意見是正確的。企業法人與其內部的經營部門之間簽訂承包經營合同,是該企業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由此發生的糾紛,屬企業內部的經營管理問題,應依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及企業規章處理,而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依據經濟合同法第二條之規定,該法僅適用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明確相互權利義務關系而訂立的合同。
㈧ 建築工程裡面,企業內部承包是什麼意思 是否違法呢
為就特定的生產資料及相關的經營管理權所達成的雙方權利義務的約版定,不違法。權
內部承包為企業作為發包方與其內部的生產職能部門、分支機構、職工之間為實現一定的經濟目的,而就特定的生產資料及相關的經營管理權所達成的雙方權利義務的約定。
作為一種內部經營方式,內部承包合同實際上是為明確公司與員工權利義務關系而進行的分工,而這種分工並不為法律和行政法規所禁止。由於內部承包從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責、權、利相統一的問題,達到提高企業職工積極性、主動性。
(8)企業內部承包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內部承包的影響:
1、作為承包關系的一種,企業內部承包與企業承包經營由於合同主體在法律地位上的不完全平等,決定了兩者均體現著一種縱向的經營關系。
2、承包股東在承包經營期間,掌握著發包公司部分決策權、人事權、監督管理權。當這種權力失去必要監督,完全為承包股東的個人利益服務時,必然產生權力的濫用。
3、承包股東在交納承包費後就享有一定自主經營管理的權利,監事(會)作為發包公司的監察機構,依然要信守發包公司與承包股東之間的約定。
㈨ 內部承包合同是否有法律效力
內部承包合同滿足下列要求的就有法律效力:內部承包合同當事人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內部承包合同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內部承包合同的內容符合法律規定和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法律規定的其他有效條件等。
【法律依據】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條
具備下列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
(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二)意思表示真實;
(三)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不違背公序良俗。
第四百六十九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
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㈩ 公司內部承包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有效,可以依據協議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