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精神病患者的法律責任
『壹』 精神病患者犯罪誰來承擔責任
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正常的時候,應當負刑事責任。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其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
【法律分析】
精神病人應否負刑事責任,關鍵在於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行為時是否有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既不能根據行為人的供述來確定,也不能憑辦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確定,而是必須經過法定的鑒定程序予以確認;對因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並不是一概放任不管,而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力,因此,應當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貳』 有精神病的人犯法怎麼處理
精神病人的行為造成危害結果是否要負刑事責任以及負何等程度的刑事責任,一是要看其辨認或控制能力的有無和喪失程度,是完全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部分喪失辨認或控制能力還是辨認或控制能力減弱等情況,每種情況承擔的刑事責任不同。二是要結合其行為時的精神狀態,有些精神病人屬於間歇性的,時好時壞,關鍵要看其實施某種行為時是否處於發病狀態。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不予處罰,但是應當責令其監護人嚴加看管和治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違反治安管理的,應當給予處罰。
除了刑事責任以外,根據《民法典》的相關規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監護人是其法定代理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監護人將監護職責委託給他人的,監護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受託人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律依據】
《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八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監護人盡到監護職責的,可以減輕其侵權責任。
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賠償。
第一千一百八十九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監護人將監護職責委託給他人的,監護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受託人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責任。
《刑法》
第十八條
【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叄』 精神病人犯罪是怎麼處理的
精神病人犯罪處理方式如下:
1、當精神病患者在完全不能辨認自己的行為或者不能控制自身行為的情況下,造成了危害後果,並且經過法醫鑒定,的確具有精神病的情況下,精神病患者無需承擔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2、某些精神病人並不是持續性發病的,在某些時候能夠辨認和控制自身的行為。在能夠辨認以及控制自身行為的時候依然犯罪,造成危害後果的,則和他人一般承擔應該承擔刑事責任;
3、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對於自身的行為具有一定的辨認與控制能力,但是卻不能完全正常的控制自身的行為。對於這一類人的處罰,由於其不具備完整的認知能力,不能一味地承擔全部責任,但同時他們也需要對自身能夠認知的那一部分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承擔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司法機關對於認為被告人存在作案時有精神病可能性的,要委託鑒定機關鑒定。鑒定結果有三種,即無刑事責任能力、限定刑事責任能力和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對於限定刑事責任能力的報告人,要從輕處罰。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肆』 精神病人犯罪怎樣處理
法律分析:精神病人犯罪的處理方式有:1、精神病作為特殊的犯罪主體,其刑事處罰應當根據具體的犯罪行為來決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識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對他人造成的危害後果,法院不予追究其刑事責任,但是應當及時通知和責令其家屬或者監護人對病人進行嚴格看管和醫治,必要時,可以由政府機關進行強制醫療;2、對於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無病症時,故意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對於未能完全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法院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但可以從輕或減輕刑罰;3、享有裁判權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結合案件事實、證據、情節進行綜合評判等等。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規定的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精神病人發病時的犯罪,才不負刑事責中,「法定程序」是指具有法定資質的精神病鑒定部門,受司法機關、社會團體或犯罪人家屬、監護人授權委託的代理人、辯護人委託,依照具體規定和程序鑒定並作出結論。由委託人提供經司法機關核實確認後,作為人民法院定罪量刑的依據。對此需說明這並非是唯一依據。享有裁判權的人民法院仍須依法結合案件事實、證據、情節進行綜合評判。
『伍』 精神病承擔刑事責任嗎
法律分析: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對刑事犯罪需要依據刑事責任的承擔能力承擔刑事責任,而患有精神病的人是不具有刑事責任承擔能力的,而有些人在犯罪後患有精神病,那麼如何認定犯罪後患精神病者的刑事責任?下面由華律網小編為讀者進行相關知識的解答。 精神病人犯罪的刑事責任的法律規定根據《測法》第18條的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院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從上述刑法規定可以看出,對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進行刑事處罰,既不同於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的犯罪人,又不同於完全沒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關於精神疾病司法鑒定暫行規定》
第十九條 刑事案件被鑒定人責任能力的評定:
被鑒定人實施危害行為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為無刑事責任能力。被鑒定人實施危害行為時,經鑒定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為具有責任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的既往史,但實施危害行為時並無精神異常;
2.精神疾病的間歇期,精神症狀已經完全消失。
第二十條 民事案件被鑒定人行為能力的評定:
(一)被鑒定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不能辨認或者不能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為無民事行為能力。
(二)被鑒定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精神活動障礙,致使不能完全辨認、不能控制或者不能完全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
(三)被鑒定人在進行民事活動時,經鑒定屬於下列情況之一的,為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1.具有精神疾病既往史,但在民事活動時並無精神異常;
2.精神疾病的間歇期,精神症狀已經消失;
3.雖患有精神疾病,但其病理性精神活動具有明顯局限性,並對他所進行的民事活動具有辨認能力和能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
4.知能低下,但對自己的合法權益仍具有辨認能力和保護能力的。
第二十一條 訴訟過程中有關法定能力的評定:
(一)被鑒定人為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訴訟權利的,為無訴訟能力。
(二)被鑒定人為民事案件的當事人或者是刑事案件的自訴人,在訴訟過程中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不能行使訴訟權利的,為無訴訟能力。
(三)控告人、檢舉人、證人等提供不符合事實的證言,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致使缺乏對客觀事實的理解力或判斷力的,為無作證能力。
第二十二條 其他有關法定能力的評定:
(一)被鑒定人是女性,經鑒定患有精神病,在她的性不可侵犯遭到侵害時,對自身所受的侵害或嚴重後果缺乏實質性理解能力的,為無自我防衛能力。
(二)被鑒定人在服刑、勞動教養或者被裁決受治安處罰中,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由於嚴重的精神活動障礙,致使其無辨認能力或控制能力,為無服刑、受勞動教養能力或者無受處罰能力。
『陸』 精神病人被人詐騙承擔法律責任嗎
對於完全的精神病人,實施了刑法規定的危害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對於間歇性的精神病人犯罪,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在其頭腦清醒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對尚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律分析
間歇性精神病人,是指一個人的精神並非一直處於錯亂狀態而完全喪失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這種精神病人表現的特點是:精神時而正常,時而不正常,在精神正常的情況下,頭腦是清醒的,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在發病的時候,就喪失了辨認是非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即其精神病是處於間斷性發作的狀態。基於間歇性精神病人的這一特點,刑法規定,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實施了刑法規定的犯罪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因為這時他具有與正常人同樣的行為能力;而在其發病期間喪失辨認是非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時候實施了相關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造成危害結果的,不負刑事責任。判斷一個人是否屬於間歇性精神病人,以及其在實施危害社會行為的時候是處於精神正常狀態還是處於精神病發病狀態,也必須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鑒定。即使是精神病患者犯罪,也不能說就可以完全的不用負刑事責任,除非經過鑒定確認是屬於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那麼在實施了危害行為之後,就算造成了危害結果的,這樣的情況下才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因為其不具有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柒』 精神病人犯罪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
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時犯罪,經法定程序確認屬實後不用負刑事責任,如果是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清醒的時候犯罪要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八條【特殊人員的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7)有關精神病患者的法律責任擴展閱讀
精神病人犯罪該量刑:
1、在刑罰適用方面,司法實務中應依據司法精神病鑒定關於行為人屬於限制責任能力及其等級、程度的鑒定結論,結合犯罪行為的性質、危害程度和行為人的其他個人情況,根據罪責刑相適應進行綜合分析,具體裁量,確定刑罰。
對限制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如屬於嚴重減弱責任能力的,應予以較大幅度的從寬處罰(主要是減輕處罰),也可以考慮緩刑的適用,直至免予刑事處罰。
2、對屬於中度減弱責任能力的,則應予以較適中的從寬處罰(從輕或減輕處罰不排除緩刑的適用)。
3、對屬於輕度減弱責任能力的,應予以較小幅度的從寬處罰(原則上只能從輕處罰,且從輕幅度不能過大)。但是對於那些雖然是輕度精神病患者,犯罪性質惡劣、犯罪手段殘忍、犯罪後果特別嚴重的犯罪,一般不應當減輕處罰,可以根據案件具體情況考慮從輕處罰。
『捌』 精神病是否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目前的規定是不追究或者從輕
實際上應當從重
1 防治某些人假借回精神病的名義答來趁機違法
2 精神病本來對社會基本就沒什麼貢獻了,所以如果危害了社會,人道毀滅似乎對社會更好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我們自然是保護和寬恕弱者
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說,不能讓個別的人,毀滅了整個社會的和諧
『玖』 精神病患者會判刑嗎
法律分析: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八條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醉酒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